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42例复杂先天性心脏患者行右室流出道(RVOT)重建术,按跨环补片方法加宽RVOT及肺动脉,实验组(21例)采用同种带瓣管道补片,对照组(21例)采用心包补片,术毕测中心静脉压,术后用超声心动图测右心功能主要参数等指标。结果两组手术均无死亡,主要临床指标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实验组优于对照组。采用液氮冻存的活性同种带瓣管道补片跨肺动脉瓣环加宽RVOT及肺动脉,可取得满意的防止肺动脉瓣反流效果,术后早期右心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
重症法乐氏四联症(TOF)根治手术的关键是流出道的疏通、重建。目前,右室流出道(RVOT)重建多采用自体心包片跨肺动脉瓣环补片扩大右室流出道,因为肺动脉瓣环剪开及加宽后破坏了肺动脉瓣关闭的严密性,造成其关闭不全,致肺动脉瓣返流,加重了右室负荷,所以术后易发生心功能不全,难管理,病死率高。我们选择2000年1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20例成人重症TOF患者应用活性同种带瓣主动脉片重建右室流出道,并与常规方法的20例进行对比研究,显示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2007年6月—2010年6月我们在35例婴幼儿法洛四联征术中应用带单瓣牛心包补片跨瓣环疏通右室流出道,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5例患儿中,男21例,女14例;  相似文献   

4.
四联症根治术的右室流出道梗阻,手术适度的解除(重建术)尚无公认的标准。这是关系到根治术效果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通过41例根治术临床观察及监测得出如下用之有效的手术标准:(1)跨环补片的宽度应不超过标准主肺动脉周长的1/3。(2)用患者自体心包片缝成的带单瓣的补片,准确的移植在原有瓣叶的同一水平上。术后肺动脉反流最小,心脏指数最大,术后一年随诊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多种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须同时扩大右室流出道,特别是跨瓣补片后肺动脉瓣功能大部丧失,假如术中切开右室或有远端肺血管发育不全者返流更为严重,可导致病人术后右室功能进行性衰竭.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单瓣补片解除右室流出道梗阻的应用价值,组织材料,适应证和外科技术,补片加宽标准等方面进行文献复习,指出应用单瓣补片加宽右室流出道可有效地防止肺动脉瓣返流,但仍存在着组织钙化、衰坏、右室流出道加宽标准等问题尚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自体心包片加宽治疗低龄儿右室流出道重度狭窄的疗效.方法 10个月~3岁右室流出道重度狭窄患儿206例,于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按Naito标准切除肥大肌束、疏通并加宽右室流出道,用跨环带瓣或不带瓣自体心包片加宽右室流出道及主肺动脉.结果 本组术后死亡5例,其余恢复良好.随访6个月~6 a,再狭窄手术治疗8例,其余无明显狭窄.结论 对于低龄儿右室流出道重度狭窄,采用自体心包补片加宽治疗,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法乐氏四联症纠治术为解除右室流出道狭窄而以补片扩大之,术后常有不同程度的肺动脉瓣关闭不全.以往只根据术后近期是否存在右室衰竭的临床症象来判定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而且,很少考虑可能加重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影响右室功能的其它因素,如残留的远端肺动脉狭窄、流出道假性瘤以及室缺修补后残余漏等.作者对一组法乐氏四联症纠治术后有肺动脉瓣关闭不全,但临床上尚无右室衰竭症状的病人进行了右心导管和右室造影检查,旨在早期发现右室的血液动力学异常和阐明与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协同危害右室功能的因素,以便制定适当的外科处理方案.研究对象为4.5±3.2(0.75~14)岁的74例法乐氏四联症纠治术后有不同程度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人.其中54例,右室流出道补片跨瓣;20例补片未跨瓣.所有病人心功能均为NYHA Ⅰ或Ⅱ级,临床上无明显的心功能不全表现.然而,按术后1~14年导管检查获得的右室功能资料,可将74例  相似文献   

9.
在严重法乐氏四联症病例的手术治疗中,常需切开狭窄的肺动脉瓣环,并跨越流出道放置补片,以防止残留压差过高和减轻右室的压力负荷过重。然而,切开肺动脉瓣环和用补片重建流出道,常产生肺动脉瓣关闭不全。这样,在术后早期及晚期可能加重右心室功能的负担,增加术后病残率和死亡率。本文旨在评定慢性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对右室功能的影响,以及跨越肺动脉瓣环作流出道补片重建术后的临床病程。作者于1956~1970年共对426例法乐氏四联症作根治术,其中63例(15%)需跨  相似文献   

10.
本对重症法洛氏四联症采用人造单瓣补片扩大右室流出道进行根治术。病例共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带瓣组,采用带自体心包单瓣进行跨肺动脉瓣扩大右室流出道。B组为对照组,用相应大小自体心包进行跨肺动脉瓣扩大右室流出道。观察两组病例在术前、术后一周、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心电图、X线胸片及心脏超声检查指标,比较两组病例肺动脉瓣返流面积和心功能变化。结果显示带瓣组肺动脉瓣返流面积术后一周、3个月及6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1987年10月至1992年12月间,以超声心动图方法评价38例法乐氏四联症患者用同种动脉带单瓣跨环补片重建右室流出道的近期疗效。38例中16例曾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表明,术后右室流出道和肺动脉疏通彻底,肺动脉瓣反流的发生率为37.5%(6/16)。右心阻力负荷减轻,左心容量负荷增加,有助于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右室流出道重建标准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同种血管片为材料,通过对法乐氏四联症患者22例的临床应用观察,对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右室流出道重建进行了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同种带固有单瓣血管片重建右室流出道后,肺动脉反流明显减小,右室—肺动脉收缩压差低,血液动力学效果满意,术后恢复顺利。  相似文献   

13.
患儿男性,12岁。自幼有心杂音,发绀逐渐加重。有喜蹲踞、耐力差等表现。入院后,经体检、化验、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术等检查,诊断力法乐氏四联症、右肺动脉缺如、右肺发育不良、T_(10)半椎体并脊柱侧弯、心脏右移位。施行心肺转流心脏直视术。术中所见证实上述解剖诊断。以跨瓣补片修补、扩大右室流出道,补片缝闭室缺。术后出现低心排、重度低钠和呼吸功能不全。以多巴胺等药维持血压,呼吸机控制呼吸等治疗,术后3日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过去10年我院双腔右心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7月我院接受外科治疗的30例双腔右心室的诊治情况。术前经超声心动图确诊27例,术中确诊3例。其中肌隔型18例,肌束型12例,单纯右室双腔心2例,合并室间隔缺损25例,房间隔缺损2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合并主动脉瓣下隔膜1例。手术予切除右心室异常肥厚肌束,修补室间隔缺损,未予补片加宽右室流出道8例,用自体心包加涤纶补片加宽右室流出道22例,同时矫治心内其他畸形。结果 手术早期死亡1例,为成人双腔右心室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术前有右心功能不全,出现腹胀及双下肢浮肿等临床症状,术后出现低心排综合征,2天后死亡。其余患者手术效果满意,康复出院。死亡率为3.33%(1/30),生存29例,无近期或中期死亡及相关并发症。术后29例随访,随访率100%,主要以门诊及电话随访。随访3个月-10年,本组2例术前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术后早期心脏彩超提示三尖瓣轻-中度关闭不全,考虑术中损失乳头肌所致,通过门诊心脏彩超随访,目前三尖瓣仍为轻-中度关闭不全,无右心功能不全表现。右室流出道疏通满意,目前暂无患者因右室流出道狭窄而再次手术。全组患者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活动量明显增大,生长发育改善。结论 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前充分评估,熟悉掌握病理解剖,有效疏通右室流出道并充分矫治心内其他畸形,手术治疗近、中期效果满意,远期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对心功能的影响,评估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有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21例,分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试验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对照组),以超声心动图(UCG)和心电图评价两组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和QRS波宽度差异。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RVOT起搏血流动力学优于RVA起搏(P<0.05),RVOT起搏QRS波宽度较RVA组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基本可行且较为安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优于右室心尖部。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1983年1月至1993年1月,共施行小儿法乐四联症矫正手术180例,其中采用右室流出道补片153例(85%),手术死亡11例(6.1%)。作者对小儿法乐四联症矫正术用补片扩大右室流出道的方法和补片材料选择及矫正术的禁忌证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入选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患者65例,按起搏部位随机分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31例)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34例),记录并比较二组术中、术后起搏参数,并比较二组间的QRS时限,记录并比较二组术前、术后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法乐四联症(TOF)矫治术后右心室流出道(RVOT)瘤形成的原因、对心功能的影响及诊治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 01至2010- 06间14例TOF术后RVOT瘤及伴随病变的初次手术方法、心功能状态和治疗结果.结果:因TOF矫治术后残余心内畸形诊治患者中,合并RVOT瘤者14例,年龄(5.6±3.7)岁,距初次手术(3.4±3.6)年.12例合并肺动脉狭窄,其中9例初次修补手术时未跨环补片,3例虽跨环补片但残余重度狭窄.4例合并中-重度肺动脉瓣反流,初次手术均用自体心包跨环补片,其中3例同时合并肺动脉高压.心功能NYHA (2.7±0.7)级.12例再次外科手术,术中切除RVOT瘤并重建RVOT.合并肺动脉狭窄者,予跨环补片加宽.2例重度肺动脉瓣反流分别予带单瓣的同种主动脉跨环补片、植入牛颈静脉管道.围术期死亡1例.术后随访(1.9±2.1)年,NYHA心功能均Ⅰ~Ⅱ级,无再次手术病例.结论:TOF术后RVOT瘤的形成与初次手术方式有关.RVOT瘤促使TOF术后早期出现心功能不全.及时手术重建RVOT和矫治伴随病变有利于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1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我科2004年6月至2006年10月经手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RVOTS)14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漏诊及误诊的原因,探讨VSD RVOTS的病理解剖特征及手术切口的选择。结果本组患者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右室流出道疏通术。采用右房切口4例,右房及右室双切口10例。8例VSD用绦纶补片修补,6例直接缝合。4例以心包补片加宽右室流出道。术后未发现低心排及残余分流的病例,2例出现完全型右束支传导阻滞,均痊愈出院。结论VSD RVOTS应与法乐四联症及双腔右心室进行鉴别诊断,造成术前漏诊及误诊是因为对本病认识不足。本组病例均为膜周部中小VSD,RVOTS绝大多数以肌性狭窄为主要改变。RVOTS轻者可经右房切口,但RVOTS严重者宜选择右室流出道纵切口。  相似文献   

20.
探讨右房 右室流出道双腔起搏对扩张型心肌病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的改善作用。 1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Ⅳ级 (NYHA分级 )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脏超声 :巨大左室 ,EF 0 .3,二、三尖瓣重度返流 ,E、A峰融合。行右房 右室流出道双腔起搏治疗。房室传导时间 (AV Delay)为 110ms。结果 :心功能恢复到Ⅱ级水平 ,术后 3个月左室明显缩小 ,EF 0 .4 9,二尖瓣轻中度返流 ,E、A峰分开。结论 :右房 右室流出道双腔起搏设定较短的AV Delay近期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功能 ,提高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