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它不仅涵盖了中医学有关解剖、生理、病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还涉及中医学有关发病、辨证、诊断、治疗等方面。历代医家于此多有论述,积累丰厚,但惜有关藏象专著不多,更未能将藏象作为中医学...  相似文献   

2.
藏象理论研究与“时脏相应”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医藏象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贯穿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全过程,也是临床诊治用药的指导。藏象理论研究的深入或突破,是发展中医学术、提高临床疗效以及中药新药开发的理论基础。中医藏象理论涉及到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本质的认识,然而对其实质的研究,从研究方法到实质内涵的判定都存在着争议,最有代表性。1992年程士德教授在他编写的《内经理论体系纲要》一书中说:“藏象学说的实质就是关于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病理变化的高度概括,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孟庆云专家认为:《内经》的藏象,是现象…  相似文献   

3.
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理法方药一脉相承的桥梁和关键。证作为中医学特有的识病模式,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而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已蕴涵有证的雏形,并在解剖学、藏象学、思维方式等方面为中医证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其他理论的基础。它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几千年来又指导了中医学的临床实践。藏象学说广泛地应用于中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药、预防等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对临床各科的医疗实践都起着重要作用。1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藏象"一词,首先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所谓"藏  相似文献   

5.
用系统论原理分析中医“肾藏精”理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肾藏精是中医藏象理论中肾的重要生理功能,因而"肾藏精"理论是中医藏象学重要内容。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是一个概括人体一系列生理、病理学的系统。因此,中医"肾藏精"理论中的肾不仅包括肾的解剖学概念,还包括了肾的生理病理功能。文章通过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分析中医"肾藏精"理论,用系统论的原理讨论肾与精之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系统论作为一种现代方法论,追溯其历史竟源自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在其整体观的认识中处处体现出系统论的认识方法。该文通过对中医藏象学说理论体系的剖析,探讨中医藏象学说理论体系中的系统论方法。  相似文献   

7.
框架是科学理论体系传承、发展的核心内容,统编规划教材是当代中医药学术界理论共识的集合体,不同版本中医学教材的更替反映了当代中医理论体系动态历史演变过程。藏象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有着集中阐述。收集第一至第九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关于脾藏象理论的核心内容,纵向整理不同时期脾藏象理论框架及具体内容的差异、变迁,并阐述社会思想文化氛围、西医学知识成果的融入等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分析当代中医脾藏象理论框架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上,金元时期是一个变革与创新的时代,其影响极为深远。金元医学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而藏象学新思想的出现及其理论范式的转型,则是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方面。与大多数中医学理论相同,藏象学理论体系最初的构建也是在《黄帝内经》中完成的。自两汉之后,  相似文献   

9.
数学思维是中医学重要的原创思维模式之一,是《黄帝内经》建构中医理论特别是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理论的核心思维模式,贯穿于藏象经络、病因病机、治疗养生等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在中医学中数学思维主要有3个方面的运用:①以数理哲学建构中医理论体系;②以数学方法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③运用数学思维指导临床治疗.中医数学思维模式启迪我们,应引入现代数学方法认识人体生命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0.
<正> 藏象学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以及对人体解剖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比拟、推演,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旨在通过人体外部的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从而有效地指导疾病预防及治疗,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朝医和中医关于对藏象的论述是有所区别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中医学是以阴阳五行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中药开发研究提供了战略性契机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全球医药行业越来越重视大然药物的研究,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先导化合物的来源。从天然药物中开发研究新已成为国际医药产业的热点领域。 入世在即,中药开发与研究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入世后,我国中药企业将享受贸易的优惠待遇.享受多边的、永久性的最惠国待遇,免遭贸易歧视,并可以将国际贸易争端交到世贸组织仲裁机  相似文献   

12.
从中医概念的界定谈中医的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应分为古代中医和现代中医,中医的现状是继承不力、发展缓慢,其中自圆其说的理论框架已成为束缚中医发展的瓶颈。中医药要发展,一要打破自圆其说,二要向西医学习,三要发挥整体观,辨证论治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护理人员对中医理念、中医知识、中医诊疗措施的接受度。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研究对象为一中医院校附属医院的护理工作人员。抽样方法为方便抽样。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2份。结果:中医知识部分中医基本概念得分最高,而得分最低为中医诊断基本概念。中医知识应答的平均正确率为67%。护理人员对中医持积极态度。中医态度、中医知识、中医行为之间有正相关。结论:应注重对护理人员中医知识培训,从而强化中医情感和中医行为。  相似文献   

14.
中医工程学是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工程技术融合后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以舌、脉诊仪等为代表的中医诊疗仪器的研发是中医工程学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其广泛应用于中医四诊的数据化与客观化研究,使中医诊断学的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阶段,从宏观走向微观,并与宏观相结合的阶段;同时应用于中医治疗疾病的疗效评价与预测研究,为中医诊疗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中医工程学促进了中医现代化诊疗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为诊断智能系统和中医客观化诊察体系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持,推动了中医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医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其历史脉络清晰可见,中医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外延,随着时间的前移日益丰富发展,体现了中医的动态延展性;中医文化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兼容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内核,体现了中医文化的动态涵盖性;同时,中医体系自身又浑然一体,强调整体观与辨证论治,中医从对疾病的认识到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都具有动态的特征,体现了中医与中医文化的动态包容性。中医的概念溯源、文化内容与体系特点均可证明中医文化具有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这一中国文化的瑰宝,以其特色的理论体系、独特而安全的疗效等特点赢得人类的共同喜爱。目前,中医学在海外的影响日益增强,正越来越被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中医药现已经传播到世界130个国家和地区,相关从业人员也已达到几十万人。伴随着针灸的广泛认可,中药的应用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中医教育和学术活动也发展迅速,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开设了中医针灸学校[1]。今后随着中医在国外信誉的不断提高、法律地位的确立和医疗保险等问题的解决,中医在国外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更大的发展,将能够更好地为全世界人民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人体生命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从中药成分代谢研究中探析,结合系统生物学等现代学科理念,运用先进的分析检测技术和生物转化技术,尤其是体外生物转化技术,可改善中药制剂的疗效与个体差异,提出新的中医药产业工程——中草药生物转化工程,以及相应的创新中药——生物中药。重点探讨了微生物转化与酶法转化技术在创新中药研发体系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为总结中医创新的原则和方法,本文较全面地梳理了中医发热理论的发展历史,包括《黄帝内经》中的“热病”,《难经》中的“广义伤寒有五”,《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伤寒”,刘完素的“火热论”,李东垣的“阴火论”,朱丹溪的“相火论”,温病学派的“广义温病”理论等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总结了以传承为基础、以指导临床实践为导向的中医创新原则。中医理论创新的内容主要涉及疾病分类、病因突破、病机发明、传变规律归纳、治法制定、方药创立等方面。中医创新的思维方法注重发散性的发明创造与收敛性的总结归纳的对立统一、学界哲理风气医家品性风格与中医理论的互根互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中医药报刊出了于友华“中医技术发展缓慢的反思”与“福建中医学院筹建纯中医诊疗中心”,对于中医现代化无疑是一种促进,福建省人民医院作为综合医院创建纯中医诊疗中心,更让人重视。与时俱进,在中医现代化领域出现的多种模式,我们要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心态去看待。中医学术、中医技术,发展中医技术确实已到了时不我待的关键时期,中医理论学术与医疗技术的创新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发展中允许各种理论与技术共生共存共同发展,是中医现代化的基本指导方针;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多种创新都应得到支持,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存在与学术争鸣,是中医学术与技术发展的前提条件;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协力攻关,是中医发展的又一前提,必须解决好中医现代化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实为中医发展保驾护航。中医药制剂问题是制约中医发展的瓶颈,中药与制剂脱节,中医处方权只剩下汤剂权,而丸散膏丹等制剂权基本失去,中医重在疗效,只靠汤剂能体现疗效么?对中医来说,医药不分家,借药品安全,否定中医使用中药数千年的历史,使中医成为无源之水。传统中医制剂,“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汤、丸、散、膏、丹、酒等剂型,历代医家又有很大发展,明代《本草纲目》所载剂型已有40余种”。中医开方,药房制剂或开方制剂一人兼任,中药自制剂伴随着中医走过了五千年,这就是中医的历史,‘中医重在疗效,医药互为依存,对中医来讲:医药不分家,这就是中医药的特殊性。近百年来,随着西医的竞争,中医西化,用管理西药的一套方法去管理中药,造成中医和中药脱节,中药和制剂脱节,以前中医一个人能干的事,现在几个人干,近年来,中医只剩下汤剂权,而丸散膏丹自剂权则失去,动辄上千万元的新药研制费是中医个人所不能胜任和承担的。临床中使用的片剂及注射剂往往不能满足临床医疗需要,使中医创新受到难以承受的压力;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中药新制剂创新缓慢。一边是常用中药创新停滞,一边是尖端新药不能适应临床需要,应该说;中医制剂权是制约中医发展及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传统丸散膏丹和中药现代化是中药发展的两个方面,传统丸散膏丹是生存和现实问题,中药现代化是发展问题。处理好生存和发展是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药环境文化建设的意义、建设原则、建设内容等方面论述中医医院环境文化建设的策略与方法,以突出中医院中医药诊疗环境特色,进一步弘扬和普及中医药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