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制一种用于下颌骨双侧牵张的外置式牵张器,建立兔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 方法:选用16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 4组,每组 4只。在双侧下颌骨第一前磨牙前方无牙区行骨切开术,用自制牵张器固定, 经过7 d潜伏期,以每次 1.0 mm 的速度牵张,每天 1 次,连续 5 d,然后固定1个月。 分别在潜伏期末、牵张结束、固定期第 2周及第4周处死动物,切取标本行X线和组织学观察。 结果: 实验过程中全部动物均无牵张器脱落,从延迟末期到固定4周,大体观察见牵张间隙由纤维性连接逐渐过渡为骨性连接,X线可见牵张区由完全透射影逐渐过渡为接近正常骨的连续性钙化影,组织学观察可见牵张区由胶原纤维沿牵张方向生长逐渐过渡为新生骨组织充填。结论:改进后的牵张器不易脱落,可成功地延长兔下颌骨,可用于大批量的兔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刘小明  张志光  苏凯  贺小春 《海南医学》2007,18(11):157-158
目的 用骨支持式牵张器扩宽狗下颌骨,进行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探讨牵张成骨时新骨生成情况.方法 手术离断狗下颌骨颏部连接,安装骨支持式牵张器.间歇期4天,牵张速度0.8mm/day,每天1次,连续8天.实验过程中进行病理检查,观察新骨生成情况.结果 HE染色和Masson三色观察,牵开间隙中有新骨形成,一月组为编辑骨,排列杂乱,可见骨新生线.三月组骨开始成熟.结论 骨支持式牵张器能牵张生成新骨,有效扩宽狗下颌骨弓.  相似文献   

3.
下颌骨骨膜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膜牵张诱导成骨在不做骨皮质切开的情况下是否可用于口腔颌面部成骨。方法选成年健康遵义地区产山羊9只,用自制的骨膜牵张装置分别固定于山羊的两侧下颌骨体部,不做皮质骨切开,使牵张器对一侧骨膜施以牵张力,而另一侧不加力,分别在实验后第30、45和60天处死山羊,对标本分别以游标卡尺测量其新生骨厚度。结果实验侧术后均有新生骨组织,而对照侧未见有新生骨组织厚度变化。结论对山羊下颌骨在不做骨皮质切开的情况下进行骨膜牵张有新骨生成,对口腔颌面部骨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牵张成骨的骨形成过程及机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选取8只3月龄健康幼年山羊,建立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实验动物模型,成模后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2只,第1组动物在牵张完成后1周处死,第2组在牵张完成后2周处死,第3组在牵张完成后4周处死,第4组在牵张完成后6同处死。对新生骨的组织学、影像学及骨密度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所有动物的右下颌骨均延长了大约10mm,组织学证实牵张区确有新骨形成。随着固定期时间的延长,X线检查和骨密度测试结果显示新骨组织中骨密度逐渐增高。牵张器相接触一侧的新生骨的骨质成骨较差。结论山羊是一种较理想的对牵张成骨进行模拟性研究的实验动物,采用与牵张方向一致的牵张器施力方向可以避免侧向力的产生,从而提高术后成骨质量。  相似文献   

5.
(1)目的 应用牵张成骨技术延长狗下颌骨动物模型,了解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及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生成规律。(2)方法 8只成年狗,按不同的牵张期和固定期分为4组,每组2只,于下颌第一磨牙后区,行下颌骨体部骨切开术,安置骨支持式口腔外部牵张器,潜伏期固定7d后牵引,每天延长1mm,分2次进行,分别于第3,10,20和20天停止牵张,并固定,分别于牵张期开始,结束及固定期结束摄取X线片,固定期结束时处死动物,取牵张区新骨行组织学检查。(3)结果 4组动物下颌骨分别成功延长了3,10,20和20mm,X线片及组织学检查可见骨样组织、编织骨和板层骨形成,过渡及改建过程,并有软骨内骨化现象。(4)结论 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其牵开区可得到良好的骨生成,新骨以膜内成骨为主。软骨内成骨为辅。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兔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模型。方法:选用30只新西兰大白兔,右侧下颌骨行骨切开术,自制牵张器牵张固定,经过7天潜伏期后进行牵张,取标本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动物手术后均成活,健康状况良好。全部动物右侧下颌骨被成功延长3mm。结论:自制牵张器符合牵张成骨动物实验的要求,兔作为牵张成骨模型具有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放疗后兔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实验模型.方法 选用12只新西兰兔,使用直线加速器照射兔下颌骨,每次5.4 Gy,隔日1次,共5次,3月后行牵张成骨.5 d间歇期后开始牵引,每日2次,每次0.5 mm,连续牵引10 d.牵张结束后的0 d、4周、8周分别行下颌骨X线片及CT平扫+三维重建检查,并取牵张区组织行组织学检...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自行研制的骨内型牙槽骨牵张器,建立犬垂直向牙槽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方法】实验动物为中山大学动物中心提供的健康成年杂种犬12只。实验材料为自行设计,纯钛制成的骨内型垂直向牙槽骨牵张器,体部直径3.75mm,长5mm。先拔除犬双侧下颌前磨牙,形成萎缩牙槽嵴的模型。3月后随机选取一侧行骨切开术,植入两枚牵张器。1周后开始牵张,每天1次,每次1mm,共5d;分别在牵张后1、2和3月将动物处死进行临床检查,X线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结果】骨内型垂直牙槽骨牵张器愈合良好。牙槽骨高度平均增加(4.8±0.50)mm。组织学切片显示在牵张区有骨质形成,其骨小梁方向与牵引方向一致。【结论】采用该骨内型牙槽骨牵张器成功建立稳定的、重复性好的犬牙槽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为牙槽骨牵张器的国产化和临床上应用该项技术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下颌缩窄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畸形,长期以来,颌面外科专家学者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近年来,牵张成骨技术因操作简单、创伤小、无需植骨和可以早期施术等优点在颌面外科得到较快发展犤1,2犦。目前对下颌骨扩宽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主要应用牙支持式牵张器犤3犦,而骨内牵张器整复下颌骨缩窄畸形的研究在国内外未见报告。本研究用狗作为动物模型,采用骨内牵张器扩宽下颌骨,探讨骨内牵张器通过牵张成骨技术扩宽下颌骨的可行性及矫治过程中的技术特点。1材料与方法1.1主要材料牵张器为医用纯钛口内侧方牵张器改制而成,单端式,牵张螺杆旋转…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介绍自行研制的种植型骨牵张器的牵张成骨效果,探讨其在动物实验中的应用方法与可行性。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8只,体重2.0~2.5kg,随机分4组,每组2只,随机选取一侧兔下颌牙槽嵴,矩形截骨,植入种植型骨牵张器,延迟5天后垂直牵张加高牙槽嵴,1次/d,1.5mm/次,共加力牵张3d,分别于牵张后1周、2周、4周、6周处死各2只兔子,并进行X线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除1枚种植型牵张器因伤口感染发生松动而取出外,其余牵张器与周围组织均愈合良好,牙槽嵴平均加高4.00mm,X线显示牵张6周时牵张间隙消失,组织学观察6周时牵张间隙被成熟新生骨修复。结论 种植型骨牵张器可用于垂直牵张加高牙槽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具有良好可行性及可重复性的兔双侧下颌牵张成骨模型,为下颌骨牵引成骨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用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在下颌体近下颌角处全层截断下颌骨,用兔下颌骨专用牵引器固定,经过3天潜伏期,以0.8mm/d速度牵引,连续10天。分别在潜伏期末、牵张结束、固定期第2周、第4周、第8周行X线、3dCT检查后处死动物,切取标本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动物全部耐受实验,除一例伤口感染外无其他并发症。牵引装置足够稳定,产生并维持了所需的牵张距离。全部动物的下颌骨被成功延长,牵引间隙逐渐被新生骨组织充填。结论:以兔下颌骨建立牵引成骨模型经济,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2.
兔下颌骨放射后牵引成骨术式选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益可  沈国芳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1):1207-1209,1220
目的探讨兔下颌骨在放射后牵引成骨术的截骨术式。方法取术前1个月已完成一侧下颌骨50Gy放射的雄性成年新西兰兔8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只,双侧下颌骨截断,放射侧牵引,对侧不固定;对照组4只,放射侧下颌骨截骨、牵引,对侧不截断。两组在术后8 d后开始牵引,骨段牵引距离0.4mm/次,2次/d,连续牵引10 d,固定6周。通过临床表现、X线检查和离体标本等评价结果。结果 8只兔均存活。对照组4只兔下颌没有明显的偏斜和伸长;X线检查和离体下颌骨显示下颌骨未能牵开。实验组4只兔下颌明显偏向对侧;X线检查显示牵引侧成功牵开,对侧截骨间隙没有明显变化;离体下颌骨实验侧延长(7.1±1.2)mm,对侧截骨线临床愈合。讨论单侧下颌骨截断不能确保兔下颌骨放射后牵引成骨术的成功,双侧下颌骨截断、单侧牵引的截骨方式可作为兔下颌骨放射后牵引成骨术的截骨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牵张成骨广泛用于治疗骨发育不足以及骨缺损等方面,该方式的短期效果及原理研究较为广泛,但长期应用效果以及机理等理论依据较为缺乏。该实验研究牵张成骨后周围软组织长时期血管变化关系,进一步丰富牵张成骨的理论依据。方法:对10只成年绵羊的单侧下颌骨进行截断轴向牵拉延长,截骨位置位于左侧下颌升支前缘,咬肌附着处。在颌骨截断后的一周,我们对它进行牵拉延长,持续10天;在此之后对牵拉成果进行巩固,为期60天。然后处死实验动物,对软硬组织进行放射性粒子示踪,血流量分析。结果:无论软硬组织,牵张侧血流量均优于对照侧。结论:牵张成骨可以促进血管发生,并且维持血管的生成直至固定晚期。  相似文献   

14.
麦志辉  艾虹  卢红飞  黄晓 《实用全科医学》2009,7(4):335-336,339,F0003
目的观察经牙周膜牵引成骨术快速移动犬牙齿的牙周组织内细胞因子TGF-β1和VEGF的表达及变化,探讨TGF-β1和VEGF在牙周膜牵引成骨术中的作用,为其后的系列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用8只广州本地杂种犬,分别牵引下颌左右两侧第一前磨牙向后移动,A组为对照组,常规滑动法100g牵引;B、C、D纽为实验组,采用牙周膜牵引成骨术,B组的牵引速率为0.25mm/d;C组的牵引速率为0.5mm/d;D组的牵引速率为1mm/d。结果TGF-β1主要表达于成骨细胞与成纤维细胞,VEGF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与成骨细胞。在牵引术后,TGF-β1和VEGF的表达增加,2周时达到高峰;C组的分泌水平最高;固定4周时,各组之间的分泌水平没有明显的区别。结论牵引固定2周时,TGF-β1和VEGF因子大量表达于移动牙的近远中牙周间隙,其中c组最活跃,至固定4周时,两种细胞因子的表达与对照组无差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牵引成骨(DO)区骨保护素(OPG)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25 只大耳白兔随机分5 组,分别行双侧下颌骨皮质骨切开术,一侧下颌骨牵引间隙放置PRF 膜,作为实验组,对侧作为对照组,分别于牵引稳定期1、3、7、14 和28 d 各处死一组动物,将下颌骨DO 区骨块制成脱钙石蜡切片,进行苏木精- 伊红染色及OPG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图像分析仪测量牵引间隙处骨痂OPG 表达情况。结果 下颌骨牵引处形成新生骨,免疫组织化学OPG 染色主要表达在成骨细胞的胞浆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稳定期1、3、7、14 和28 d 的OPG 阳性表达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RF 能促进兔下颌骨DO 区新骨的生成,OPG 可能在DO 过程的早期调控组织细胞应力信号传递,发挥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