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LM).另外30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TAM)作为对照组,分别记录二者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排气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出院时间.结果 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更改手术方式,其中浆膜下肌瘤39例,壁间肌瘤21例,肌瘤直径在3~9 cm,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与开腹肌瘤剔除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美观、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大大改善了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弊端.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与开腹肌瘤剔除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微创治疗子宫肌瘤的理想方法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配合.方法:通过对30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总结了手术室器械准备、巡回护士配合、器械护士的配合.结果:30例手术的平均手术时间虽较多孔时间长,但术中失血少,术后无出血、胆漏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短.结论: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取得合作及物品准备周全,术中熟练的手术配合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肖群莉 《四川医学》2013,(6):923-924
目的探讨悬吊式无气腹腹腔镜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对40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悬吊式无气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配合过程和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回顾分析和总结。结果 20例子宫宫肌瘤患者均在悬吊式无气腹腹腔镜下完成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患者均安全返回病房并顺利康复出院,局部无血肿、切口无感染。结论充分的器械准备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必要因素,悬吊式无气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手术,不但具备普通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优点,而且避免了由于气腹压力过高引起的皮下气肿、高碳酸血症、气体血栓、肠麻痹等,提高了手术的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4.
开腹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薇 《海南医学》2011,22(6):74-75
目的比较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TAM)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M)的优缺点。方法 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梅县人民医院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30例、腹腔镜行子宫肌瘤剔除术36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剔除肌瘤数目、大小、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开腹组明显短于腹腔镜组;对多发(≥5个)及巨大肌瘤开腹组优势于腹腔镜组;术后病率腹腔镜组明显少于开腹组;术后住院时间腹腔镜组明显短于开腹组;术后恢复腹腔镜组明显快于开腹组,均P〈0.05。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的意义(P〉0.05)。结论 TAM具有手术快、剔除肌瘤大且数目多、适合于剔除肌壁间及较深部位子宫肌瘤的优点;LM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瘢痕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0月至2004年9月复兴医院妇产科收治的53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40例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腹腔镜肌瘤剔除术后患者排尿、排气时间及术后病率均小于开腹组,开腹肌瘤剔除组的手术时间短于腹腔镜组,且其剔除肌瘤数大于腹腔镜肌瘤剔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更适用于病情复杂的病例,术者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正确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经腹腔镜剔除;30例经腹剔除.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的数目、直径、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 经腹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腹腔镜组(P<0.05),对于多发(肌瘤数目≥4)及巨大肌瘤经腹组明显优于腹腔镜组;腹腔镜剔除肌瘤数目、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经腹组(P<0.05).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手术快、剔除肌瘤直经大、数目多,适合剔除肌壁间及较深部位子宫肌瘤的优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瘢痕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王晓玲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3):173-174
目的:探讨腹腔镜小儿斜疝高位结扎术中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对48例腹腔镜患儿术中护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器械物品的准备及术中护理配合,是缩短手术时间的关键。随访术后3~4个月,无复发病例,无不适感。结论:术中护理配合直接影响患儿康复,同时该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因其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小,现已广泛用于我院外科,妇科,常规手术中.将优质护理应用到腹腔镜手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中.结论 优质护理应用于临床提高了腹腔镜手术的成功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受到了病人的好评.现将15腹腔镜膈疝修补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20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萍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5):1067-106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方法、技巧以及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2003年8月-2008年12月208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8例患者共剔除肌瘤253个;腹腔镜下完成204例,4例中转开腹:平均出血量(82±88)ml;平均住院时间3.8d。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的优势,子宫肌瘤的腹腔镜剔除手术无疑是一种保留器官的理想术式,随着腹腔镜手术技巧的提高和器械的更新改进,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将有更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较困难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直径≥7 cm的较大肌瘤、多发子宫肌瘤致子宫如孕〉3个月、深层肌壁间肌瘤及特殊位置肌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较困难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结果 除2例由于肌瘤过多(6-15个)、过大(最大直径13 cm),术中出血500-700 ml,辅以腹部小切口(5 cm)完成手术,余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12.7±35.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45±60)ml,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 较困难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可行,提高腹腔镜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腹腔镜子官肌瘤剔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选择我院子宫肌瘤患者140例,分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组80例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组60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痛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80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排气早、住院时间短、术后镇痛药使用率及术后病率低,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临床效果好的微创术式.子宫肌瘤数目≤3个,壁间肌瘤及浆膜下肌瘤直径<6cm,将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三种术式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07年2月~2009年4月同一术者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54例、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28例与同期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80例的临床资料,选出相匹配的组别分别进行比较,分析围手术期资料特点。结果:总体比较时,腹腔镜组的手术出血量长于开腹组和阴式组,P<0.05。分组比较时,在肌瘤A(小肌瘤)组:阴式组和腹腔镜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阴式组费用明显少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肌瘤B(大肌瘤)组,腹腔镜组所需手术时间最长,住院费用最高,但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阴式组术后住院时间同样短于开腹组,P均<0.05。在多发性肌瘤组,腹腔镜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与开腹组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及阴式肌瘤剔除术均为微创术式,两种术式均安全可靠;阴式肌瘤剔除术住院费用更少;而多发(肌壁间肌瘤≥4个)、粘膜下肌瘤、巨大肌瘤以及盆腔粘连严重者首选开腹肌瘤剔除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术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在护理过程中采用术前心理辅导、对症处理及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全部病例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征及禁忌征、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住院时间短,并能保留子宫,维持正常月经和生育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对256例(观察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同期开腹组142(对照纽)例进行比较.观察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颓后以及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256例,术后肛门排气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术中手术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异.腹腔镜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具有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疤裹小的特点,术中配合阴道B超可以减少肌瘤的遗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陆玉芬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2):2743-2744
目的:了解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配合的要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术前认真检查腹腔镜电视摄像系统、电凝电切系统、气腹系统及冲洗抽吸系统性能是否完好,器械及物品是否准备齐全,熟悉术中护理配合的要点,术后严格按规范处理器械。结果:58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1例因仪器故障和器械性能不良而影响手术进程,保证了手术顺利完成。结论:术前手术护士对仪器的检测、性能熟悉、器械及物品的完善准备,术中护士默契的配合是确保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84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126例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肌瘤剔除个数、抗生素使用天数、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感染率、住院时间及术后康复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接受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顺利。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及剔除肌瘤个数均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腹腔镜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感染率、术后离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康复时间明显少于开腹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是一种保留子宫的理想术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和探讨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60例、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5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的个数、肌瘤的大小、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种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开腹术组剔除肌瘤的数目和大小、住院时间、出血量多于腹腔镜组,排气时间长于腹腔镜组。结论:腹腔镜具有创伤小、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开腹手术具有剔除子宫肌瘤数目多,大小、深浅不限的优点,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个体化选择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经阴道与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及腹腔镜下肌瘤剔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0月我院采用经腹腔镜和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的病例68例,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个数、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肌瘤大小、术后病率、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上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多于阴式组,阴式组患者所剔除的肌瘤数目多于腹腔镜组(P<0.05)。结论: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出血少,剔除的肌瘤数目多,但其适应证较局限。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具有创伤小,粘连少,但易致小的肌壁间肌瘤遗漏的特点。子宫肌瘤挖除手术方式的选择要在术前仔细评估,根据肌瘤的部位、肌瘤的数目和手术者的经验酌情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以下简称辅助组)与腹腔镜下子子宫肌瘤剔除术(以下简称镜下组)的差别.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对67例肌壁间子宫肌瘤病人随机分成2组,分别进行腹腔镜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36例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31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单个肌瘤平均剔除术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和病人住院时间.结果 腹腔镜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单个肌瘤平均剔除时间、<5 cm和≥5 cm单个肌瘤剔除的平均时间优于镜下组(P均<0.05),两组病人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子宫肌瘤剔除术较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操作简便,术后病人恢复快,是一种较好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技术.  相似文献   

20.
邓爱莲 《大家健康》2013,(24):18-19
目的:探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50例子宫肌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观察组采用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采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数目、剔除肌瘤直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组剔除肌瘤数目及剔除肌瘤直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迅速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