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Bs独特型抗体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乙二醇沉淀,胰蛋白酶处理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后,再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检样中的含抗HBs独特型抗体免疫复合物(抗HBs-Ab2-IC)。结果发现,乙肝患者血清中IgG,IgM类抗HBs-Ab2-IC检出总阳性率分别为:急性乙型肝炎14.5%(9/62),慢性活动性肝炎21.9%(28/128),慢性迁延性肝炎12.5%(2/16)。抗HBs-Ab2-IC阳性者的抗HBs独特型抗体检出率84  相似文献   

2.
132例乙肝愈后饮服人员,30~60天,监测血清中HBV标志,结果表明,血清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IgM阳性率分别为72.73%、5.30%、34.09%、51.52%、71.97%。HBV5项标志物组合模式13种,以HBsAg,抗HBe及抗-HBcIgM同时阳性为多,占31.06%,HBsAg、HBeAg及抗-HBcIgM阳性,占21.97%。提示HBV复制的血清标志物HBeAg及/或抗-HBcIgM合计阳性率为82.58%,提示饮食人员乙肝愈后上岗前,须进行HBV标志监测  相似文献   

3.
Graves‘病人TSH抗独特型抗体和TRAb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utomimmuno thyroid disease,AITD)发病机制新的独特型-抗独特型免疫网络学说,用TSH独特型抗体(TSHAb1)检测TSH抗独特抗体(TSHAb2),用^125I-hT-SHAb1^125I-13B4(hTSH单抗)检测TRAb阳性和阴性的Graves‘病人,依正常混合血清为质控标本,依TAb阴性组结合率x+2s为标准,大于此值为TSHAb2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患者补体介导HBsAg特异性免疫沉淀的抑制作用(IIPC)低下在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G沉淀法测定患者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0,以HBsAg和抗-HBs制备特异性免疫复合物(IC),加入补体(血清)抑制其沉淀,并定量测定上清中的HBsAg确定IIPC功能,同时用单向琼脂扩散法测定C3、C4。结果:患者组CIC检出阳性率为45.0%~82.6%,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  相似文献   

5.
孙道昆  唐文琏 《华西医学》1993,8(4):387-388
一般认为乙肝患者和感染者HBsAg消失、HBV抗体出现便意味着病毒被清除。本文报告用放免法检测此类乙肝患者49例(肝炎组)、HBV感染者410例(感染组)血清HBcAg结果。发现HBsAg和HBeAg阴性的肝炎组有22.45%、感染组7.39%血清中存在HBcAg-RIA,即部分人血清中还存在有病毒。并发现此459例,凡查出HBcAg-RIA者的血清中含有抗-HBc。指出献血员乙肝筛选只检测HBs  相似文献   

6.
用亲和层析柱纯化人卵巢抗原,建立ELISA间接法检测不孕、流产患者血清中三种Ig类抗卵巢抗体。结果表明:以健康孕妇(n=70)A值的X+2s为正常上限,不孕组患者血清中IgG、IgA、IgM类抗卵巢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2.7%(48/211)、14.2%(30/211)和12.3%(26/211);流产组患者血清中IgG、IGA、IgM类抗卵巢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0.6%(22/107)、15%(16/107)和12.1%(13/107),均明显高于健康孕妇组(P<0.01)。不孕组以单独IgG类或IgA类抗体多见,流产组以IgG、IgA两类抗体为主。  相似文献   

7.
罗宗宾  黄昊 《疾病监测》1995,10(1):12-15
对宾阳县农村整群系统随机抽样357人检测抗-HAV、HBsAg、抗-HBc、抗-HBs,其阳性率分别为83.75%,24.37%,67.50%和40.90%。HBV总感染率77.59%;甲乙型肝炎合并感染率65.83%。在明宾阳县农村为甲乙型肝炎高发区;人群中普遍存在甲乙型肝炎双重感染。子女HBsAg阳性率以父母双亲HBsAg均阳性最高,父母双亲均阴性的子女HBsAg阳性率最低,抗-HAV主要感染年龄是5岁以上人群,HBsAg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抗-HBc和抗-HBs阳性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男女性别的HBsAg阳性率以男性为高。分析甲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的各种情况,为农村地区的甲乙型肝炎综合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张伟东  陈剑荣 《新医学》1999,30(3):146-147
目的:了解医院医务人员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324名医务人员进行乙肝血清学调查。结果:(1)全院医务人员总的乙肝病毒感染率为33.0%,HBsAg阳性率为5.9%,(2)HBsAb阳性率为21.9%,(3)外科组的乙肝病毒感染率高达43.0%,明显高于内科组的24.4%和非临床组的29.1%(P〈0.001);(4)外科组HBsAg,HBsAg,HBcAb同时阳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ELISA法检测140例肝癌患者血清HBV-M和抗-HCV,以56例非肝病组做对照。抗-HCV肝癌组阳性率32.1%,对照组8.9%,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5)。HBV-M在肝癌中HBsAg阳性率为69.3%,HBeAg19.2%,抗-HBe62.1%,抗-HBclgM55.4%,总阳性率91.4%。抗-HCV阳性率在HBV-M阳性组和阴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果表明,HBV和HCV均与肝癌有关。但HCV次于HBV,可能是通过调节HBVDNA表达及整合而起促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荧光探针定量PCR检测HBV—DNA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本文采用荧光探针定量(FQ-POCR)法准确定量检测HBV-M阳性标志中的HBV-DNA数量。结果显示:HBeAg(+组(32份)的阳性率为100%,HBV-DNA拷贝数范围在10^5-10^9/ml之间。HBeAb(+)组(47份)的阳性率为23.4%,HBV-DNA拷贝范围在10^3-10^5.7/ml之间;HBsAb(+)组(37份)的阳性率为2.7%,HBV-DNA拷贝数为10^5/ml。  相似文献   

11.
汤桂芳  袁霞  陈瑞玲  姜友珍 《新医学》2009,40(7):436-438
目的:探讨HBV前S1抗原(pre-S1antigen,Pre—S1Ag)与HBVDNA、HBeAg的相关性,并评价Pre—S1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7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患者采用EUSA法检测Pre.S1Ag、HBeAg,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比较Pre.S1Ag、HBeAg与HBVDNA的诊断符合率,并根据HBVDNA载量分为低复制组、中等复制组及高复制组,分析HBVDNA载量与Pre-S1Ag阳性率的相关性。结果:178例的HBVDNA均为阳性,其中Pre—S1Ag阳性144例(80.9%),Pre—S1Ag阴性34例(19.1%);HBeAg阳性112例(62.9%),HBeAg阴性66例(37.1%)。Pre—S1Ag、HBeAg与HBVDNA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9%、62.9%,上述两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例HBeAg阳性慢乙肝者中,Pre-S1Ag的阳性率80.4%;66例HBeAg阴性慢乙肝者中,Pre—SlAg阳性率82%。HBV高复制组的Pre-S1Ag阳性率(93%)高于中等复制组(80%)和低复制组(64%),且HBVDNA载量与Pre—S1Ag的阳性率呈正相关(r=0.293,P〈0.01)。结论:Pre.S1Ag与HBVDNA有较好的相关性,在无法开展HBVDNA检测的基层医院,对于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应增加检测Pre-S1Ag,以提高检测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孕妇在孕晚期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immunog lobu-lin,HBIG)可否改善其婴儿对乙型肝炎疫苗(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方法:291例HBsAg阳性孕妇,分为HBsAg、HBeAg均阳性的A组(83例),HBsAg阳性、HBeAg阴性的B组(208例),按患者知情同意的原则,A组59例、B组116例在孕晚期应用HBIG(200U,每4周1次),为HBIG组,其余孕晚期未应用HBIG为非HBIG组。两组孕妇所生婴儿均在出生当日、1月龄分别注射乙肝疫苗5μg。检测6月龄婴儿外周血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比较与分析各组6月龄婴儿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及抗-HBs阳转率。结果:①非HBIG组的婴儿6月龄抗-HBs阳转率在A、B组分别为38%及6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IG组6月龄婴儿抗-HBs阳转率在A、B两组分别为81%及85%,均显高于非HBIG组(P<0·05)。②孕晚期应用3次HBIG者,其6月龄婴儿HBsAg、抗-HBs阳转率与应用1~2次HBIG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sAg阳性(尤其是HBeAg同时阳性)孕妇的婴儿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反应性较低,孕晚期应用HBIG可有效提高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肝血清标志物与HBV-DNA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标志物不同模式与血清HBV-DNA定量的关系。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技术对619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血清进行HBV-DNA定量测定。结果HBsAg( )/HBeAg /抗-HBc( )组、HBsAg( )/抗-HBe( )/抗-HBc( )组、HB-sAg( )/抗-HBc( )组、单项抗-HBc( )组及抗-HBs( )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4.44%、32.26%、24.71%、7.14%和2.50%,HBsAg( )/抗-HBs( )/抗-HBe( )/抗-HBc( )组阳性率为15.79%。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reS1Ag 、PreS2Ag 在HBsAg( )/HBeAg(-)、HBsAg( )/HBeAg 的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分别为41.85%、91.64%和18.36%、46.43%。结论HBeAg、PreS1Ag与HBV-DNA高度相关,可作为HBV复制的免疫指标,HBsAg( )/抗-HBs( )同时存在可能与HBV基因变异或不同亚型二次感染有关,HBeAg 的S/CO值与HBV-DNA定量有相关性,HBsAg( )的S/CO值与HBV-DNA定量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在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存在大量的没有感染性的亚病毒颗粒,这些亚病毒颗粒是由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组成的小球形或管型颗粒,其浓度可达到病毒颗粒的100000倍,但对于过量的亚病毒颗粒的产生及其生物学功能目前仍不完全清楚。本文就HBV亚病毒颗粒的生成及其在病毒致病性和临床抗病毒治疗方面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定量检测抗-HBs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观察和选择复种方案上的必要性。方法 采用AUSAB试剂在AXYMS全自动免疫分析仪上定量检测2年前全程免疫或加强免疫过乙型肝炎疫苗而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定性检测抗-HBs(-)的174份血清标本的抗-HBs含量。结果 174份 ELISA定性检测抗-HBs(-)的标本中有45份(25.86%)抗-HBs>10mIU/mL,达到预防感染的最低水平。结论 ELISA定性检测抗-HBs不能准确评价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和被接种者的应答状态。评价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尤其是确定无(弱)应答者和选择复种方案应该依据抗-HBs的定量结果。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患者957例血清学标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 H B V) 血清学标记的表现模式。方法 共957 份乙肝患者血清标本,均以 Abbott 多功能全自动酶免疫快速分析仪进行检测。以聚合酶链反应( P C R) 检测 H B V D N A。为表述方便,设定血清病毒学标记检测项目第1 ~5 项的排列顺序为(1) 乙肝表面抗原( H Bs Ag) ,(2) 乙肝表面抗体( 抗 H Bs) ,(3) 乙肝e 抗原( H Be Ag) ,(4) 乙肝e 抗体( 抗 H Be) 和(5) 乙肝核心抗体( 抗 H Bc) ,并以出现阳性项目的序号为该模式的代码。结果 本组血清病毒学标记模式可分为感染期模式组和恢复期模式组,两组共16 种模式。感染期模式组以“145”和“135”模式为主,占全部病例的47 % 。恢复期模式组以“245”和“25”模式为主,占全部病例的356 % 。随访结果表明,模式改变大致可分为5 种类型。结论 本组 H B V 血清免疫学标记的模式较为复杂。除了检验误差外,产生少见模式的主要原因有低滴度抗 H Bc ,低滴度抗 H Bs 等。推测 H B V 血清免疫标志模式转换的顺序依次为e 系统的转换,s 系统的转换,抗 H Be 消失或抗 H Be 和抗 H Bs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HBV DNA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检测结果与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同步检测125份血清标本HBV DNA含量和HBV标志物.结果 125份血清标本中,47例HBsAg( )、HBeAg( )、抗-HBc( )患者血清HBV DNA检测阳性率为95.7%;35例HBsAg( )、抗-HBe( )、抗-HBc( )患者血清中HBV DNA检测阳性率为65.7%,血清HBeAg阳性组HBV DNA检测含量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结论 结论 FQ-PCR法检测HBV DNA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为临床了解病毒的复制情况,选择制定治疗方案的和疗效观察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自体乙肝疫苗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回输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后的免疫应答效果。方法取患者外周血20ml分离单个核细胞,加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进行DC体外扩增,于培养第5天加入50μg/ml乙型肝炎疫苗,7天收获细胞。34例慢性乙肝患者根据年龄和感染病毒时间分为治疗1、2、3组,皮内回输DC;20例对照组CHB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与治疗组均每周一次,连续8次。于回输DC后2周检测患者血清HBV-DNA含量及外周血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结果 3个治疗组患者回输DC后血清HBV-DNA含量拷贝数均较对照组及回输前显著降低(P<0.01),总应答率58.8%(20/34),对照组输注前后没有明显变化(P>0.05);治疗1组与3组相比HBV-DNA定量拷贝数降低幅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1组与2组、2组与3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回输DC后患者CD4 细胞较回输前增高显著(P<0.01),CD3 、CD8 细胞增高不明显(P>0.05)。结论 经乙型肝炎疫苗致敏的DC回输CHB患者后可产生明显应答,且应答程度与患者感染病毒时间和/或年龄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BV标志物单项抗-HBc-IgG(抗-HBc)阳性结果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微粒子酶免分析(MEIA)检测5213例、ELISA检测594例住院患者HBV标志物总抗-HBc阳性率和单项抗-HBc阳性率进行回顾性统计;对MEIA检测的124例单项抗-HBc阳性和167例HBV标志物全阴性住院患者的抗-HBs水平进行分析;对ELISA筛选的97例流行病学意义的单项抗-HBc阳性血清标本采用含10%小牛血清PBS进行稀释后分别采用ELISA和MEIA检测抗-HBc并进行比较。结果ELISA检测抗-HBc“流行病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总抗-HBc阳性率及单项抗-HBc阳性率分别为72.1%、16.3%和62.6%、7.6%。MEIA检测抗-HBc的总抗-HBc阳性率及单项抗-HBc阳性率分别为78.1%、13.2%;MEIA检测HBV标志物单项抗-HBc阳性组和HBV标志物全阴性组的抗-HBs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9,P<0.001),ELISA筛选的97例单项抗-HBc阳性标本不同倍数稀释后ELISA和MEIA检测抗-HBc结果提示,未稀释或低倍稀释存在较高的非特异性反应,高倍稀释则存在较高的漏检率。结论不同方法单项抗-HBc阳性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单项抗-HBc阳性可作为乙肝病毒感染的证据,但存在一定比例的非特异性反应和假阴性,日常工作中ELISA检测抗-HBc以5~10倍稀释为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BeAb效价、前S1蛋白滴度与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病毒株存在的关系,初步判断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病毒株的组成,有助于临床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方法选择63例HBsAg /HBeAb /HBcAb 标本同时进行(1)HBeAb效价、前S1蛋白滴度测定;(2)利用寡核苷酸探针斑点杂交法确定感染的HBV病毒株。结果Ⅰ类标本(M0杂交阳性)前S1蛋白平均滴度及HBe-Ab平均效价分别为2.1和26.70±1.99;Ⅱ类标本(M1或M2杂交阳性)前S1蛋白平均滴度、HBe-Ab平均效价分别为15.8和25.20±1.51;Ⅲ类标本(M0 M1/M2杂交阳性)前S1蛋白平均滴度、HBeAb平均效价分别是18.4和104.75±1.97;Ⅳ类标本(前S1蛋白阴性,无HBV复制)HBeAb平均效价是134.99±2.03。Ⅲ类标本与Ⅰ类标本比较,前S1蛋白平均滴度和HBeAb平均效价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类标本比较仅前S1蛋白平均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类标本和Ⅳ类标本的HBeAb平均效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eAb阳性且前S1蛋白高滴度的标本可能存在变异株感染;前S1蛋白低滴度、HBeAb高效价的标本可能正处于前S1蛋白向抗体转换状态,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