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3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方法对148例非静脉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和130例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做对照组进行HP检测。结果非静脉性上消化道出血组HP感染率58.10%,对照组HP感染率50.00%,P<0.05,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治疗非静脉性上消化道出血时,不能忽视对HP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中Hp感染状况以及与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源性溃疡的关联。方法:肝硬化患者406例,采用ELISA法检测HBV—M及抗HCV,PCR法查HBV—DNA和HCV—RNA,金标法查Hp—cagA。14↑C尿素呼气试验采用HTY1001HP测试仪,如≥0.1dpm/molCo2判定为有Hp活动性感染;血氨采用比色法。胃镜下取胃窦及胃体黏膜组织2块,行HP的组织学涂片检查。选117例HP感染的肝硬化高氨血症患者,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4例,给予枸缘酸铋钾、克拉霉素及替硝唑进行根除治疗。对照组53例用乳果糖治疗。用PCR法对肝组织进行HpDNA扩增分析。结果:Hp在慢性肝病中的感染率(47.2%)明显高于对照组(24.7%,P〈0.01)。Hp阳性组中肝性脑病发生率为36.4%(4/11例),对照组为60.0%(6/10例),对照组肝性脑病的发生率高于治疗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行Hp根除治疗后,治疗组血氨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Hp阳性组出血率为40.2%(47/117例),阴性组出血率为13.7%(18/131例),两组出血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Hp阳性率60.5%(26/43例)高于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Hp阳性率53.8%(35/65例)。肝源性溃疡组Hp的感染率为60.9%(39/64例)与非肝源性溃疡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23例患者肝组织中扩增出Hp的16SrRNA基因。结论: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中Hp阳性率明显增高;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源性溃疡的发生与Hp感染有关,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存在Hp感染。慢性肝病并有Hp感染的患者根除治疗对预防和治疗慢性肝病及其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相关性目前尚无定论,故治疗RE是否需要根除HP,而如果需要。如何选择时机都存在很多争议。为探讨HP与RE的关系。我们对110例内镜下诊断的RE通过测定HP感染的情况,并结合检查情况对患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大量资料证明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化生及异型增生、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为探讨HP感染程度与胃病的关系,我们自1989~2004年,采用幽门螺杆菌脲酶检测法(HPUT)对有上消化道症状并进行胃镜检查的780例病人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门脉高压性胃病是门脉高压所致的胃粘膜病变,在内镜下有其独特的病变特征。其表现为樱桃红斑,花斑样病变,以及食管胃静脉曲张,经62例慢笥肝炎肝硬化并门脉高压病人行常规胃镜下幽门螺旋菌检测,其检测率为72.4%。幽门螺旋菌感染(简称HP)与胃炎、溃疡、胃癌密切相关,已被公认。本组62例与HP感染似也有关系。其机理可能为HP感染破坏粘膜屏障加之胃粘膜血液循环障碍,粘膜下存在大量动静脉短路,使胃粘膜血流量显著减少、粘膜淤血、波纹状隆起、灶性糜烂。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肝硬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况及其对肝性脑病和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方法:用尿素酶快速染色和瑞一姬染色确定HP的感染,分析肝硬化与十二指肠疾病患者HP感染率的差异;HP感染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浓度的影响;随访HP阳性与阴性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生率;观察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与非出血患者间HP感染的差异。结果:肝硬化与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HP感染无明显差异;HP感染能使肝硬化患者血氨浓度增加,从而使肝性脑病发生率增高;肝硬化并出血与非出血组HP感染无明显差异。结论:肝硬化患者的HP感染无特异性;HP感染能促使肝性脑病的发生;HP感染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中未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洋 《吉林医学》2009,30(6):488-489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是一个多病因、多阶段的过程。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组织(WHO/IARC)将HP列为Ⅰ类致癌原。长期慢性HP感染能导致胃黏膜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发生,同时随癌前病变的演进,HP感染率明显增加。HP感染后胃癌发生率增加4—9倍,60%胃癌患者有HP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性溃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近2年来我科收治的诊断为肝性溃疡病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分析,观察其发病年龄、临床表现、溃疡部位、HP感染率、出血率。结果:肝源性溃疡发病年龄较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晚10年,溃疡部位以复合性溃疡居多,合并出血率高。结论:肝性溃疡病患者有慢性肝病基础,症状不典型,并发急性胃十二指肠大出血会加重肝功能损害,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肝性脑病发生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与肝性脑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15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乙肝病毒(HBV)标志物,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HBV-DNA来确定HBV感染,继之,进行胃镜检测,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尿素酶实验,改良Giemsa染色法进行HP检查,最后追踪观察肝性脑病发生率。结果:乙肝肝硬化患者的HP感染率为79.5%,其肝性脑病发生率为76.92%。高于HP阴性者肝性脑病的发生率50%。结论:HP持续感染与肝硬化密切相关,并可能是肝性脑病发生的“启动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旋杆菌1983年由澳大利亚学者Warren等发现。1989年下半年Goodwin提出GP不同于弯曲菌属的细菌,应另归于新属称Helicobacterpyloei(HP)。本文通过病史胃镜检查、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HP检测以进一步了解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与HP感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其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通过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160例AMI患者(AMI组)及50例无明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史患者(对照组)的HP感染率,观察AMI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并分析HP感染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同时对160例AMI患者随访3个月,记录随访期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上消化道出血事件。结果 AMI组90例(56%,90/160)患者检出HP阳性,明显高于对照组(42%,21/50)(P<0.05)。HP感染与AMI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等冠心病危险因素无关(P>0.05),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比较,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等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8/160)AMI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了上消化道出血。HP阳性与HP阴性AMI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上消化道出血事件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冠心病相关,但HP感染不能预测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HP感染与AMI患者3个月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及其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对11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其中55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PHG组患者的HP感染率为30.4%,显著低于慢性胃炎组47.7%(P0.05);HP在轻型PHG组的阳性率是38.2%,略高于重型PHG组的25.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现HP感染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随着肝功能的恶化,HP感染率显著降低(P0.05),且PHG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 PHG不能为HP提供赖以生存和繁殖的内环境;HP感染与PHG及其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故不必把根除幽门螺杆菌作为对PHG及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常规处理措施;肝功能与PHG及出血并发症的显著相关性提示一切有损于肝功能的因素均需给予重视并进行严格的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3.
肝性脑病又称肝性昏迷(hel)aticoma),是由严重急、慢性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伴有复杂的神经精神症状的综合征. [病因及发病机制] 慢性外源性肝性脑病患儿约50%有一种或多种诱因,主要有: 1.产氨增加 上消化道出血、感染、高蛋白饮食等导致产氨增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复发性腹痛儿童中进行血清HP-IgG抗体检测。探讨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对156例2-14岁因反复腹痛在儿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病人的血清中检测HP-IgG抗体。结果:检测156例复发性腹痛儿童HP抗体阳性患儿125例,阳性率80.1%,其中男性患儿阳性率85.1%,女性患儿阳性率72.6%,发病1月内就诊阳性率72.2%,半年内84.8%,1年87.2%,2年内86.4%,结论:复发性腹痛儿童与HP感染关系密切,HP抗体的存在与HP活动性感染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并认为HP抗体的检测对于儿童不仅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亦可用于HP感染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5.
1983年Warren及Marshall从慢性胃炎病人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首次发现并分离出幽门弯曲菌,Goodwin命名为幽门螺旋杆菌(HP)。为了解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HP感染情况,我院自1995年2月-2002年3月,对因上消化道症状就诊的382例哈萨克族患者和261例汉族患者胃粘膜进行HP检查,以探讨我区哈萨克族患者HP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6.
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HP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上虽不常见,但亦不罕见,目前对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意义及自然病程尚缺乏系统研究,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且幽门螺杆菌(HP)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存在争议。为此,我们对6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HP感染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许多血液系统疾病的关系被人们逐渐认识,临床证实感染幽门螺杆菌的胃黏膜相关淋巴瘤患者经清除该茵治疗后,胃淋巴瘤治愈了。近些年研究发现HP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有学者研制出抗幽门螺杆菌单克隆抗体,该抗体可以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产生反应,说明抗幽门螺杆菌抗体与血小板有交叉抗原性。研究证实对HP阳性的ITP患者进行抗HP治疗,能改善ITP疗效。为进一步探讨ITP与HP感染的关系,我们进行了相关的临床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方法:时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行胃镜检查,确定出血原因,同时行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结果: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GH)、肝源性溃疡(HU)是引起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HP感染与门静脉高压无相关性,而与肝源性溃疡有密切关系。结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者,应及时胃镜检查明确出血的原因和部位,以便针时病因进行治疗,是止血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根治幽门螺杆菌(HP)对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HP阳性并接受HP根治治疗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HP根治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和电子胃镜食管黏膜恢复程度。结果:①治疗后两组病例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同组相比差异特别显著(P均〈0.01);组间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②电子胃镜检查:治疗前观察组Ⅱ级、Ⅲ级食管黏膜损伤病变者较对照组少,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后两组胃镜复查食管黏膜病变均有明显好转,同组比较,差异特别显著(P〈0.01);两组比较,观察组仍存在Ⅱ级、Ⅲ级食管黏膜损伤改变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HP感染对GERD存在一定保护作用,根除HP可以明显改善RE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导致RE临床症状加重或复发,但食管黏膜损伤恢复并不如预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0月的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和PCI治疗,按照是否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分为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组46例与PCI术后无出血组18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患者幽门螺杆菌(Hp)阳性率;测定肌酐、血糖、血脂及超敏CRP浓度。结果:与PCI术后无消化道出血组比较,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组有更高的Hp感染率、吸烟率、消化道疾病史、肌酐、超敏CRP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吸烟史、消化疾病史、Hp感染、超敏CPR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吸烟、既往有消化疾病、Hp感染、超敏CRP是冠心病PCI术后发现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