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膜后恶性间质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恶性腹膜后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8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均是单发肿块,肿块直径平均12cm;直径〉10cm者6例,比例为75%。CT平扫肿块呈囊实性密度影,周围为软组织密度影,中央为不同程度低密度影(坏死或囊变),增强后呈轻中度不均匀性强化,增强后实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继续强化,囊变、坏死无明显强化。8例病理诊断恶性腹膜后间质瘤高度恶性6例,低度恶性1例,潜在恶性l例。结论腹膜后恶性间质瘤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临床诊治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MSCT增强扫描对胃间质瘤术前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4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胃间质瘤的MSCT表现,记录肿瘤平扫和增强后的相关数据。结果 MSCT诊断胃间质瘤良、恶性的诊断正确率为90.00%,其中对恶性胃间质瘤的诊断正确率为92.86%;对良性胃间质瘤的诊断正确率为85.71%;肿瘤直径在1.7~21.55cm之间。其中肿瘤直径大于5cm的患者有19例,直径5~15cm的患者有15例,肿瘤直径小于5 cm的患者有6例。肿瘤较小时CT平扫可见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增强扫描时动脉期显著均匀强化,实质期呈持续强化。肿瘤较大时CT扫描可见分叶状及不规则形肿块,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胃腔轮廓不规则,密度不均,见低密度坏死、囊变及散在斑块状钙化;增强实性部分呈明显、持续强化,坏死灶强化不明显。结论 MS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结合患者临床特征有助于对胃间质瘤进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消化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提高对良、恶性消化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5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消化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记录肿瘤平扫和增强后的相关数据。结果 50例患者中肿瘤直径1.8cm~22.47cm之间。其中肿瘤直径大于5cm的患者有7例,直径5cm~10cm的患者有12例,肿瘤直径小于5cm的患者有31例。肿瘤向腔内生长的有34例,占68.00%;肿瘤向腔内生长的有16例,占32.00%。20例密度均匀;30例密度不均匀。良性肿瘤中1例伴有囊变,增强扫描后肿瘤边缘强化较明显;低度恶性肿瘤中有13例增强扫描后肿瘤边缘明显强化;恶性肿瘤中3例增强扫描后肿瘤边缘明显强化。结论肿瘤发生的部位、肿块大小、形态、密度、轮廓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MSCT表现对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和肿瘤预后的评估提高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闫建平 《海南医学》2009,20(7):123-124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13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13例胃间质瘤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及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平扫肿瘤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良性3例,肿块最大径都小于5cm,密度均匀,多呈均匀强化,潜在恶生(交界性)2例,介于两者间,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恶性8例(包括低度恶性3例,高度恶性5例),肿块最大径多大于5cm,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不同程度坏死,呈不均匀、不规则强化。结论螺旋CT对胃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肿瘤定位、良恶性鉴别、术前评估及手术方式选择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检查的影像特征以及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提高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来源于小肠5例,小肠网膜3例,胃3例。9例恶性CT平扫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形、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向胃肠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多不均匀呈混杂密度影,肿块内可见坏死、液化及囊变。增强扫描,肿块实质部分中度不均匀性强化,肿块坏死、液化、囊变区未见强化。9例恶性肿块直径>5cm,本组病例中最大个直径约18.3cm。2例良性肿块直径均<3.2cm,均匀强化,边界清楚。结论:螺旋CT检查明显提高了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准确率,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明确肿瘤是否腹腔内组织器官或腹膜后转移及治疗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胃间质瘤的 CT平扫和增强表现。结果肿瘤均单发,CT平扫均呈软组织肿块,其中2例为恶性,肿块较大,密度不均匀,有囊变坏死;3例为良性,瘤体相对较小,密度较均匀。肿瘤实质部分增强后均有较明显强化。结论 CT增强扫描有利于胃间质细胞瘤的定位诊断和良恶性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腹膜后间质瘤的MSCT表现及临床病理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在华西医院进修时遇到的病人15例及经我院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腹膜后间质瘤患者2例作为研究对象,时间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其临床与MS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位于下腹部的有5例,位于上中腹部的有8例,全腹都存在的有4例。其中肿瘤呈现出分叶状的有6例,呈现为圆形的有11例。其中肿块直径大小约为4~20cm,平均为(11.21±2.32)cm;有3例肿块内出现钙化的患者通过MSCT检测后,诊断为腹膜后间隙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其直径均小于5cm,通过增强扫描后出现均匀强化后的有2例,经过MSCT检测后,诊断为腹膜后间隙平滑肌瘤;诊断为腹膜后间隙间质瘤的有12例,腹膜后间隙平滑肌肉瘤有5例。结论 MSCT是对腹膜后间质瘤最有效的检测方式,可以有效的将肿瘤形态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形态、结构充分显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冯泽辉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4):1120-112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免疫组化确诊的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 8例中1例平扫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1例平扫表现为厚壁空洞性肿块;6例平扫密度不均匀,类圆形,边缘有分叶,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8例中4例源于胃,2例源于十二指肠,1例源于空肠,1例源于肠系膜。结论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沈昌山  胡元成  郑桥如 《安徽医学》2012,33(10):1361-136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GIST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资料,对肿瘤大小、密度、强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病灶分布于食管1例,胃7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3例,肠系膜根部1例。MSCT主要表现为圆形、类圆形及不规则肿块,具有跨腔内外生长或腔外生长为主的特征。良性4例,肿瘤平扫密度均匀,增强肿瘤明显均匀强化。交界性3例,恶性8例,其中有7例直径大于8 cm,肿块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增强肿块不均匀强化,内部出血、坏死、囊变,局部无淋巴结转移。结论 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MSCT检查对GIS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问质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39例患者中食管间质瘤2例,胃间质瘤23例,十二指肠间质瘤7例,空肠间质瘤4例,回肠间质瘤2例,结肠间质瘤1例.39例中高度恶性25例,低度恶性11例,不能确定良恶性者3例.39例肿瘤CT表现为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肿块最大径线范围约3~45cm,<5cm者12例,≥5cm者27例,27例直径大于5cm肿瘤中23例为恶性间质瘤;肿块密度不均匀,中心伴有坏死囊变,实性成分轻到中度强化,瘤内点状钙化灶6例,17例高度恶性肿物表现为边缘强化,实性成份增强扫描后出现延迟强化.其中6例不能手术切除的间质瘤经化疗后肿块明显缩小伴有肿瘤坏死囊变.结论 CT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定位、定性诊断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1.
陆映宏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2):104-105,F000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恶性胃间质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1例恶性胃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肿瘤来源于贲门胃底部12例,胃体部6例,胃窦部3例。腔外型4例,腔内型5例,腔内外型12例。肿瘤直径4.1~21cm。肿瘤呈圆形、椭圆形4例,呈分叶状、不规则状17例。平扫CT表现:肿块密度不均匀,肿块内见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低密度影;增强CT表现:动脉期肿瘤实性部分呈轻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6例胃腔面侧出现溃疡。3例肿瘤邻近胃黏膜不规则、毛糙,增强CT扫描黏膜不连续,不均匀强化。CT显示肿块边缘不清7例,肿块边缘清晰13例。合并肝脏转移1例,侵犯肝1例,侵犯腹膜2例。本组定位准确率为90.5%(19/21),定性准确率为81.0%(17/21)。结论多层螺旋CT对恶性胃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小肠间质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35例中,肿瘤起源于空肠13例和回肠22例。CT平扫14例间质瘤密度均匀,21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示肿瘤均明显强化,静脉期示肿瘤仍有强化。结论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并对鉴别诊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EGIST的临床资料﹑MSCT表现并与其危险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肿瘤原发于肠系膜6例,网膜4例,腹膜2例,腹膜后2例,腹膜及肠系膜1例,盆腔(直肠阴道间)1例,单发1例,多发5例,肿块最大直径20 cm,最小直径4.3 cm,平均直径10.2 cm。CT平扫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2例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斑点状强化,5例肿瘤内单发片状低密度,7例多发不规则低密度,肿瘤实性部分CT值29~45 HU。增强后肿块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轻~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CT值较动脉期增加5~12 HU,延迟期强化幅度略有下降。2例动脉期肿瘤内可见紊乱条状强化的血管影。结论 MSCT对EGIST的诊断有一定特点,通过观察病灶数目、大小、形态、密度及有无转移,可为预判肿瘤危险度提供一定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14.
宾精文  许传波  布桂林  杨鸿 《四川医学》2010,31(9):1359-136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和临床特征作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45例中发生在胃19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14例,结肠6例,肠系膜2例,网膜及腹膜后各1例。肿块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良性11例(胃5例、空回肠3例、结肠2例、十二指肠1例),交界性8例(胃4例、空回肠4例),恶性26例(发生在胃10例、空回肠7例、结肠4例),良性者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恶性者直径多〉5cm,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本组23例肿块内有坏死、液化及囊变,实性部分位于肿块周围,囊变、坏死区多位于中央。增强后实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中度强化,实质期仍保持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MSCT检查可明确GISTs的发生部位,肿瘤形态、大小和内部结构。GISTs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腹膜后恶性间叶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定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3724-3726
目的:探讨腹膜后恶性间叶瘤的CT平扫和增强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恶性间叶瘤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3例均行CT平扫,2例加作增强。结果:3例均表现为腹膜后单发巨大混合密度肿块,均有点状及大块状钙化,3例瘤内均有脂肪密度,增强扫描所有瘤灶内软组织成分有轻度至中度强化。结论:肿瘤呈单发巨大混合密度肿块,内有脂肪密度区及点状及大块状钙化灶为腹膜后恶性间叶瘤的典型CT表现。肿瘤呈软组织密度时不能与其他间叶组织肿瘤区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血供方式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 50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发展过程证实的肝细胞癌的CT强化特点及征象。结果: 50例肝细胞癌平扫低密度 50例,合并高密度 5例;境界不清楚 31例,显示包膜 8例。动脉期病灶强化 46例,供瘤动脉增粗迂曲及病灶内肿瘤血管 18例,动静脉分流 10例。门静脉期病灶呈低密度 47例,血管受侵 25例;门脉癌栓 8例,伴发肝内子灶 10例;肝硬化征象 40例;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增大 13例。结论: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技术能显示HCC病灶血供特点及较特征性的CT征象:动脉期病灶强化、供瘤血管增粗、病灶内肿瘤血管、动静脉分流、包膜、肝内子灶、血管侵蚀及静脉瘤栓、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平扫或增强扫描特征。结果:23例瘤体中高度恶性14例,低度恶性9例;位于十二指肠9例,空肠8例,回肠6例;低度恶性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高度恶性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模糊,瘤体内常见坏死区。双期增强低度恶性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高度恶性多不均匀强化,双期强化程度稍低于低度恶性。结论: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病灶定位准确,对定性瘤体的恶性程度提供帮助,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