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证明,大脑皮质右侧颞叶有音乐活动中枢存在,轻松欢乐的音乐声波通过此中枢,促使人分泌一些激素、酶、乙酸胆碱等活动物质,兴奋神经细胞,调节血流量,改善神经、心血管、内分泌等系统功能,使人达到正常的生理节律和心理平衡。关于音乐疗疾的机理和作用,早在《内经》中已有所论述,而在其它的中医古籍中,对于五音疗疾的医案的记载亦颇具体详细。1五音疗疾的机理和治疗原则 《灵枢·邪客》日:“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之与天地相应也”。“五音”亦称“五声”,是我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徽、羽五个…  相似文献   

2.
所有生物体都具有"生物钟"这一生理机制,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在其研究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黄帝内经》中有关于日节律的认识主要包括阴阳之气昼夜消长节律、营卫之气的昼夜运行节律;现代医学认为昼夜节律行为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综合系统,从基因开始,在生物体内相互联系发挥作用,最终导致行为输出,输出的行为又会影响其中央振荡器,如此反复循环。通过对二者不同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的探讨比较,可以正确理解其内涵,发展和创新中医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生命节律广泛地存在于一切生命活动过程中,节律是生命现象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对大自然节律周期的研究必将揭示人体生命节律的本质,这是生命节律的共性。 《黄帝内经》系统的论述了外界环境中各种周期性变动因子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四时阴阳者,生命之根本也”。其中记载的周期主要有四时周期、昼夜周期、十日周期、十二日周期,五日周期、六十日周期、十月周期、十二月周期、五年周期、十年周期、六十年周期、六年周期、十二年周期等,但诸多周期并非各不相干,而是像一组齿轮,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4.
《内经》之气象医学,以“五运六气”为理论核心,把自然界气候变化及生物体对这些变化所产生的相应反应作为基础,将自然气候现象与生物生命现象统一起来,自然气候变化与人体发病规律统一起来,从宇宙节律探索气候变化与人体之健康、疾病之发生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内经》论气非常广泛,涉及竟达三千余次。经中提及“六气”者有五次之多,然五者同名而义不同,现浅谈如后。一、天人相通之六气祖国医学认为,人与天地是相通的。《内经》所指的天是自然界,确切地说是指自然界中阴阳二气。阴阳者乃为天地之道、万物之纲,宇宙间的一切都不离乎阴阳,人类生存亦是如此。为此《内经》列《生气通天大论》专篇论述其理,并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此寿命之本也”。人与天地相通表现在气,而天人相通之气含义也较为广泛。一是指生气通天,即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阴阳二气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它直接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一是指人体脏腑亦与天地之气相通,故而提  相似文献   

6.
亦议“火郁发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卫生局王天辉“火部发之”是(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吱伯回答黄帝所问“郁之过者治之奈何”时提出的一个治则。火本五运之一,而都有闲结之义,故“火郁”在这里是指火热闭授于体内所致的病症;发有排放发散之义,“发之”就是对...  相似文献   

7.
六版惬古文)教材中,(养生论)一文有这样一句话:“是犹不识一慨之益,而望嘉教于旱苗者也。”查(说文》:“毅,格也。从木,放声。”(汉语大字典》:“毅,木名。又称‘格’,即构树。”知“毅”是树木的名称。如此,“望素我于阜南”则不易理解了,故疑“毅”为“毁”之误。教材中《养生论)选自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黄省曾刻本(秘中散集),参校的是(昭明文选)。查《文选为974年中华书局影印的尤刻本,亦作“毅”。注云:“(国语),子鱼谓秦伯日:能使成靠教,君之力也。”原文并注皆作“毅”。然而,遍查《辞源》、《汉…  相似文献   

8.
火是指人体在病因作用之下所呈现的机能亢奋状态,亦即热之甚也,《内经》说:“热化火”是也。火为六淫之一,但六淫皆为外感,为气候之变化,而医书中论火的大都从体内阴阳偏胜而论,自素问以至后世,其意义皆同,体内阴阳偏胜,则是病之结果,而非外感矣,亦即古人所谓  相似文献   

9.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一语,出自《索问·六元正纪大论》,原意是指好人怀孕后患病,只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即使用峻(毒药)治疗亦不致坠胎。“故”,原因也,此处指病因;“殒”,一义指殒落,一义指死亡,此处指胎儿殒落。笔者认为,“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为指一个治疗原则,其不仅在治疗孕妇病中有指导意义,在治疗其他各科疾病中亦有指导意义。细言之,尼治病只有明了其致病原因,并在治疗上针对病因治疗,则不必顾忌其他因素。1不必受体质所围《内经》三因制宜中,因人制宜为中医治疗原则中的一条通则,但在临床常遇有“特殊矛盾”…  相似文献   

10.
六版《医古文》教材中,《养生论》一文有这样一句话:“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榖于旱苗者也。”查《说文》:“榖,楮也。从木,qiao声。”《汉语大字典》:“榖,木名。又称‘楮’,即构树。”知“榖”是树木的名称。如此,“望嘉榖于旱苗”则不易理解了,故疑“榖”为“穀”之误。  相似文献   

11.
择时服药方法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择时服药,是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着眼于人体阴阳消长的昼夜变化节律.选择合理的服药时间,从而提高药物疗效的方法。早在《内经》中已出现吐法于“日未出时吐之”的记载。《重辑神农本草经》亦提出“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的服药法。尤其是宋代以后,择时服药,更是引起临床医家的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中的“升降学说”,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一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并且关系到中医中药的各个方面,用之得当,收益颇多,本文就此学说的临床应用作一探讨。1升降的概念 升、降是对立统一的一个名词,亦是自然机转的活动形态,循环不息地存在于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内属于气化学说的重要一环。《内经》云:“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在其《中国三百年学术史》中,对清代医学仅用“不具举”三个字一笔带过,却唯独强调说:“唯有一人不可不特笔重记者日王清任,所著书日《医林改错》”,“诚中国医界极大胆之革命”者。如此高的评价,可见王清任确是一位敢于疑古,颇具创新精神的医学家。  相似文献   

14.
日节律是指周期时间接近24 h的生物节律,是生物受天地自然影响,逐渐形成的机体内在的生物节律。《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天人相应思想、“因时制宜”等,均指出人体与自然之间的紧密相关性,强调医者要懂得顺应天地的规律施治,令人体与天地四时规律相吻合,以达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书中日节律大致分为四段式、五段式及十二段式等。日节律相关理论亦可以指导医者临床实践,在针刺的输穴选择、深度、手法及时机等方面均可做以参考,因此本研究基于《黄帝内经》中的部分与日节律相关的论述做以总结分析,研究此理论指导针灸临床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正> 《内经》“天人相应”观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根据昼夜交替、四季更换的恒动性,认为人体阳气的消长、气机的升降,存在着与这种恒动变化一致的周期性振荡和节律性变化。比如《内经》认为皮肤腠理的开合、脉象的变化、十二经气血的运行和经穴的启闭,与一年二十四节气和一日十二时辰的交替变更有同步性节律。近代生物学把这种周期性变化称之谓“生物钟”。“生物钟”又称生物节律,它是生物体存在的基本生理现象。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各种活动都有各种长短不等的规律性周期,称为生物节律三周期。至于如何运用人体生物节律三周期指导  相似文献   

16.
毒气病简谈     
土家医认为,天地之间万物皆有毒,人生天地之间,所接触和所摄入的各种物质均为有毒之物,故人体内环境中亦具有世间万物之毒。人体内的毒与天地之间的毒对人的健康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大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也是一个整体,天和地这个整体相互影响,处于一种不断运动的状态,(索问、六微旨大论)说:“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由于大自然,赋予了天地之间的各种物质给人,人体亦为一小天地。在大自然不断运动的状态下,人体内的各种物质也在不停的运动变化,运动变化过程中各种物质释放出不同能量,这种能量被土家医称之为毒气。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伤寒论》 ,记载了一种特殊的病理生理现象 ,这便是六经病欲解时辰性。当今众医家认同这一现象的产生 ,是疾病病理节律的昼夜节律表现 ,遵循仲景理论 ,择时治疗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疗效。《伤寒论》中 ,有六条有关疾病欲解时辰性的条文。笔者认为 ,其对机理的阐述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前代医家论述颇丰。总的而言 ,主要是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规律消长及天人相应的相关理论方面着手者为多。人体是随着自然界昼夜阴阳的变化而变化的。《素问·生气通天论》曾如此描述 :“故阳气者 ,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气生 ,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一定的周期节律性,且与自然息息相应。如一年四季中阴阳变化存在着“春夏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阴气多而阳气衰”的规律,一天中阴阳变化亦有规律,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  相似文献   

19.
古今中外的诸多医家对《黄帝内经》“七损八益”的注解纷繁众多,皆有理有据,让后世学者难明所以。通过学习《黄帝内经》和众医家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得出论断:“七损八益”是互文式写法,也可写为“八损七益”;“七”和“八”并非具体的数字,而是指代男女;“损”和“益”应该合并为词语“损益”来解释,意为变化;“七损八益”就是指代生命节律。所以,《黄帝内经》中强调“七损八益”旨在指导人们遵从生命节律以尽终其天年。希望拙文可以为广大中医学子更好地学习、研究和应用《黄帝内经》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20.
姜晖 《西部中医药》1993,6(4):14-16
《内经》认为人体阴阳的盛衰与自然界昼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的理论奠定了中医时间医学的理论基础。《内经》的时间医学可分为时间生理学、时间病理学和时间治疗学。 1 《内经》的时间生理学《内经》认为天体运动存在着周期性,气候的变化存在着节律性,因此人体对自然界周期变化存在着应答反应。表现为日节律、月节律和年节律。 1.1 日节律《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在,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降,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了人体生长收藏的昼夜变化。费兆馥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