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四川阿坝州藏羌汉族儿童青少年体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四川藏、羌、汉族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状况,分析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特点。方法 利用生物电流阻抗法(BIA)测定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7~18岁藏、汉、羌族1822名男女儿童青少年的体成分。结果 男、女生瘦体重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有显著的相关性(r=0.75)。男生的瘦体重年增加值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女生则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男生体脂百分比在13.1%~22.3%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女生的体脂百分比在23.8%~29.8%之间,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羌族儿童少年的体脂百分比有高于汉族、藏族的趋势,但男生只在12,15岁时显著高于汉族,女生在12岁时显著高于藏族。结论 藏、羌、汉族儿童青少年体成分随着青春发育表现出性别和民族差异,提示性别、民族可能也是造成儿童青少年体成分差异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阿坝州藏汉羌族学生膳食营养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四川省阿坝州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膳食营养状况,为改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膳食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7~18岁藏、汉、羌族男女学生1 651名进行24 h膳食回顾调查,对其膳食质量及营养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藏、汉、羌族学生能量摄入普遍不足,各个年龄组未达到RNI的比例均在60%以上。能量主要来源为碳水化物,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偏低;3个民族学生钙摄入量普遍明显不足,低于AI值者超过97%,低于1/2 AI值者占63.2%~93.6%;维生素A、硫胺素和核黄素、维生素C、维生素E均摄入不足,并随年龄增大而加重。3个民族学生能量摄入无明显差异,碳水化物摄入量藏族明显高于汉、羌族;其余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藏、羌族均低于当地汉族,藏族最低。膳食平衡指数评价膳食质量表明,膳食质量距不为0,负端分均在27~32分之间,属中等偏下水平,各族学生蔬菜、水果、奶类和豆类、动物性食物均摄入不足,谷类摄入偏高;食物种类汉族优于藏、羌族,女生优于男生,但总体单调。结论四川省阿坝地区藏、汉、羌族学生营养摄入普遍不足、膳食质量差,藏、羌族学生更需营养改善。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阿坝州藏羌汉族儿童少年营养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四川省阿坝州藏、羌、汉族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以及不同营养状况下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特点,为有关部门制订改善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四川省阿坝州藏、羌、汉族1 822名7~18岁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采用“身高标准体重”筛查标准判定其营养状况。结果四川省阿坝地区中小学生营养不良和低体重检出率较高,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较低;男生青春中期营养不良和低体重检出率最高,女生青春期前和青春早期营养不良和低体重检出率最高;不同营养状况下,男女生BMI都随青春发育期的变化而规律性增长,各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坝州藏、羌、汉族中小学生低体重检出率较高,营养不良仍然是当地学生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要营养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四川省阿坝州藏、羌、汉族儿童少年骨量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学生营养政策、预防骨质疏松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1821名7~18岁藏、汉、羌族男、女生的膳食营养素摄入和体力活动情况,测量身高和体重;采用生物电阻抗仪测定体成分,并用双能X线吸收仪(DEXA)测定前臂近端1/3处和远端1/10处骨矿物含量(BMC)和骨面积(BA)。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瘦体重对前臂远端1/10处和前臂近端1/3处的BMD和BMC的变异贡献要高于其他因素,其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567,0.687,0.346和0.482;藏族、钙摄入量、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等因素对前臂远端1/10处BMD和BMC的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094和0.061,0.034和0.022,0.034和0.024。结论体重(尤其是瘦体重)是儿童少年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民族、膳食营养素摄入、体力活动因素也是影响儿童少年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藏、羌和汉族儿童少年的骨量状况,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用双能X线前臂骨密度测量仪(pDEXA)测量1822名7-19岁藏、羌、汉族男女学生前臂远端1/10处和近端1/3处尺骨和桡骨(Dist.R+U,Prox.R+U)以及近端1/10处桡骨(Prox.R)的骨矿物密度(BMD)、骨矿物含量(BMC)、骨面积(BA)。结果 11,16,18岁女生和12,16,17岁男生的前臂骨量各项指标民族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多个年龄段,藏族学生前臂远端骨量(特别是9~12岁男生 Dist.R+U BMD及Dist.R+U BMC)、前臂近端骨面积(Prox.R+U BA)和近端桡骨骨面积(Prox,R BA)显著高于汉族和羌族;羌族学生骨量水平处于藏族和汉族之间;汉族13岁女生Dist.R+U BA和Prox.R BMD显著高于本族同龄男生.羌族11岁女生Prox.R+U BMC和Pwx.R BMC以及1l,12岁女生Dist.R+U BA显著高于本族同龄男生,藏族15岁女生Dist.R+U BA显著高于本族同龄男生,在其他年龄段各项骨量指标均为男生大干或等于女生。不同民族出现骨量性别差异的年龄不尽相同;男生在13-18岁、女生在11~16岁,Prox.R+U BMD增长幅度明显大于Dist.R+U BMD。结论四川藏、羌、汉族儿童青少年骨量存在差异。是否为遗传因素起作用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汉族儿童少年身高水平的地域分布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分析中国27省市7~18岁汉族儿童少年身高水平的地域分布,为研究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提供依据。方法 用标准离差法将27省市7~18岁儿童少年身高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结果 环渤海地区儿童少年身材最高,贵州省最矮。高身材区与矮身材区儿童少年的身高差距有扩大趋势。结论 中国汉族儿童少年身高的地域差别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藏、羌、汉族小学三年级~高三学生身体活动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藏、羌、汉族学生身体活动状况,为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积极参加身体活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达到相关的健康目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年回顾性身体活动调查问卷调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藏、羌、汉族1450名小学3年级~高3学生的身体活动情况。[结果]阿坝地区中小学生最常参加的由学校组织的活动依次为体操、跑步,业余时间参加的活动依次为步行、做家务、爬楼梯和跑步。藏、羌、汉族学生平均每天身体活动时间分别为1.12、0.99和0.95h;藏族学生平均每天身体活动时间要显著高于羌族和汉族学生(F=6.38,P〈0.01)。藏、羌、汉族学生平均每天身体活动能量消耗分别为295.1、244.0和208.1kcal;藏族学生平均每天身体活动能量消耗要显著高于汉族和羌族学生(F=17.09,P〈0.01)。[结论]四川省藏、羌、汉族中小学生身体活动存在差异,应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他们积极参加身体活动。  相似文献   

8.
于华  董玉奎 《职业与健康》2011,27(17):1927-1928
目的研究7~18岁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趋势。方法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于1963、1973、1981、1985、2003年对沂蒙山区7~18岁城乡儿童少年的身高、体重、胸围、坐高准确测量。结果 40年来,城市男女儿童少年平均每10年的身高分别增加3.81和3.16 cm,体重分别增加3.30和2.32 kg;乡村男女儿童少年平均每10年的身高分别增加3.61和3.12 cm,体重分别增加2.67和2.24 kg。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男、女儿童少年各项形态指标的两次交叉年龄提前二三年;突增高峰年龄:城市男女儿童少年提前二三年,乡村男女儿童少年提前一二年。结论该地区4项形态指标发育水平有逐年提高的趋势,为今后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阿坝州羌族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现状及趋势,为羌族学生体质标准的制订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按全国和四川省制订的羌族学生体质调研规范进行,将1985年与2005年调查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1985-2005年羌族学生身高、体重呈快速协调增长,20 a间,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等测量指标多数有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以男、女生的身高、体重指标增长尤为明显;男、女生生长发育高峰分别由13岁提前到12岁和7岁,其余测量指标增长峰值大多在12~13岁.结论 20 a来羌族学生多数形态指标呈明显快速增长,男、女生长高峰在被测指标中已出现部分年龄组前移趋势.  相似文献   

10.
我国藏族和汉族儿童少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我国藏族和汉族8~18岁儿童少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随机抽取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718名8~18岁的藏族和汉族儿童少年,各年龄各民族各性别为20人左右,由英国IDS公司生产的酶标试剂盒测定3月底的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浓度。[结果]研究对象平均年龄(12.8±3.0)岁,男、女生血清25(OH)D浓度平均为(38.7±17.2)nmol/L和(31.3±16.6)nmol/L。血清25(OH)D浓度与民族无关,而受年龄的影响,且男生高于女生。男女生维生素D缺乏率(血清25(OH)D﹤25nmol/L)分别为22.5%和48.3%,女生高于男生(χ2=45.9,P﹤0.01)。[结论]我国8~18岁藏族和汉族儿童少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受年龄和性别影响,冬春季交替时维生素D缺乏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中国7~18岁汉族学生形态发育的横断面调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我国15个省区汉族学生形态发育的现状。方法以2004年学生体质监测7-18岁汉族学生共161477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乡村以及不同地区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进行比较。结果7~18岁城市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明显优于乡村学生,各年龄组男女生身高、体重、胸围3项指标的均值变化均为城市大于乡村,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12岁组城市与乡村男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52.78和148.66cm(差值为4.12cm),城市与乡村女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52.68和149.24cm(差值为3.44cm);12岁组城市与乡村男生平均体重分别为44.75和39.27kg(差值为5.48kg),城市与乡村女生平均体重分别为42.9l和39.17kg(差值为3.74kg);12岁组城市男女生的平均胸围分别大于乡村男女生3.68cm和2.56cm。东部沿海地区7~14岁组男女生身高、体重的平均值均大于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南地区各年龄组学生身高、体重的平均值均为全国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进一步重视西部以及农村地区学生的体质健康,加强学生营养和体质改善工作,提高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1985-2005年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变化趋势.方法 选择1985、1995、2000和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较为完整的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朝鲜族、藏族、瑶族、黎族、羌族、布依族、侗族、苗族、土族、撒拉族、柯尔克孜族共15个少数民族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学生身高、体重和胸围测量结果.结果 1985-2005年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身高平均年增长规律和特点与汉族学生基本一致,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但增长幅度逐渐减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撒拉族和蒙古族18岁男学生身高超过170 cm,依次为170.91、170.47、170.29、170.27 cm,与汉族学生接近.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体重有较大幅度提高.但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胸围减少,只有蒙古族和朝鲜族乡村男生及蒙古族、壮族和朝鲜族乡村女生胸围增加,增长幅度分别为0.101、0.095、0.126、0.163、0.107 cm.维吾尔族、蒙古族、朝鲜族和柯尔克孜族学生与汉族城市学生体格发育水平相近,以维吾尔族男女生最为突出.结论 1985-2005年中国少数民族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均有不同幅度提高.应进一步开展少数民族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健康监测.  相似文献   

13.
中国1985-2005年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1985-2005年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变化趋势.方法 选择1985、1995、2000和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较为完整的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朝鲜族、藏族、瑶族、黎族、羌族、布依族、侗族、苗族、土族、撒拉族、柯尔克孜族共15个少数民族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学生身高、体重和胸围测量结果.结果 1985-2005年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身高平均年增长规律和特点与汉族学生基本一致,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但增长幅度逐渐减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撒拉族和蒙古族18岁男学生身高超过170 cm,依次为170.91、170.47、170.29、170.27 cm,与汉族学生接近.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体重有较大幅度提高.但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胸围减少,只有蒙古族和朝鲜族乡村男生及蒙古族、壮族和朝鲜族乡村女生胸围增加,增长幅度分别为0.101、0.095、0.126、0.163、0.107 cm.维吾尔族、蒙古族、朝鲜族和柯尔克孜族学生与汉族城市学生体格发育水平相近,以维吾尔族男女生最为突出.结论 1985-2005年中国少数民族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均有不同幅度提高.应进一步开展少数民族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健康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藏区独特气候环境和饮食结构对中小学生形态发育的影响,为高原环境和饮食结构对藏民族中小学生形态发育特征影响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2018年11月份在四川省藏区和非藏区共抽取中小学生23 469人,检测项目包括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并计算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结果 藏族和汉族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49.08±16.34)cm和(151.10±15.36)cm,藏族平均身高低于汉族(P<0.05);藏族和汉族中小学生平均体重分别为(44.98±14.40)kg和(45.55 ±13.57)kg,藏族男生平均体重低于汉族(P<0.05);藏族和汉族中小学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0.52%和11.88%,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14%和7.95%,藏族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低于汉族(P<0.05)。结论 世居藏族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均低于汉族;世居藏族中小学生男生平均体重以及超重、肥胖检出率均低于汉族。建议藏区应加强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力求藏族中小学生营养素供给多样化、均衡化、全面化,保障青少年共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唐焜  韩娟  徐阳欢  杨森焙  汤佳  毕烨  谢姝  闫梅  胡月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5):3975-3979
目的:研究武汉地区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及体质指数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整群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武汉市区及周边农村中小学学生共4 153名,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指数,分析一般身体形态生长各项指标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通过两样本t检验分析各年龄组身体形态生长各项指标的性别和城乡差异。结果:武汉地区6~17岁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符合一般规律,身体形态各项指标均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城乡和性别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女生相对于男生,城市学生相对于农村学生,青春期有提前和缩短的趋势。结论:基于不同年龄组学生身高、体重和体质指数男女及城乡差异,教育工作者应把重点放在青春期和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