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关节结核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择期行肩关节结核手术的4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23例,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全身麻醉)与B组(19例,采用全身麻醉)。其中A组有1例患者肩因关节结核并发颈淋巴结结核病变未行臂丛神经阻滞,1例患者因阻滞效果不好予以剔除,最终纳入21例。两组患者在相同麻醉深度下,记录患者手术切皮前、切皮时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值,以及术中瑞芬太尼使用量、盐酸尼卡地平应用情况;同时使用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进行疼痛评分,记录患者术后6与24h 的NRS 评分和镇痛药物输注量。结果 A组患者切皮时的MAP值[(75.6±10.7)mm Hg;1mm Hg=0.133kPa]、 HR值[(75.1±13.6)次/min],及术中降压药的使用率(14.3%,3/21)均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88.2±10.0)mm Hg、(80.9±14.8)次/min、52.6%(10/19)](t=3.816,P=0.000;t=2.166,P=0.037;χ 2=6.686,P=0.017)。A组患者瑞芬太尼使用量[(0.4±0.1)mg]、术后6h镇痛泵用药量[(9.1±0.3)ml]、术后6h疼痛评分[(1.7±1.2)分]、术后24h镇痛泵用药量[(38.4±4.1)ml]均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0.7±0.1)mg、(12.0±1.6)ml、(3.3±1.1)分、(42.7±5.8)ml](t=10.364,P=0.000;t=2.845,P=0.010;t=4.921,P=0.000;t=2.650,P=0.013)。结论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全身麻醉在肩关节结核手术中能减少切皮时血压波动,以及术中降压药和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对手术的顺利实施和术后镇痛及康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CT增强纹理分析技术对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短期进展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6年1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70例PLC患者,接受TACE治疗和上腹部CT增强检查随访。运用CT增强纹理技术分析CT轴位增强图像,勾画肿瘤边界,逐层获取两组纹理分析均数、熵值、偏度、峰度和不均匀度。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上述纹理参数对TACE术后患者短期肿瘤进展风险。结果 本组在TACE治疗后6个月内肿瘤局灶性进展40例,无局灶性进展30例;局灶性进展组CT均数为20553.8±4094.5,显著低于无进展组(23407.3±4634.3,P<0.05);局灶性进展组熵值和不均匀度分别为4.2±0.3和0.26±0.12,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3.8±0.2)和(0.18±0.08),P<0.05】,而两组偏度和峰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肿瘤CT均数、熵值和不均匀度预测TACE术后短期肿瘤进展风险均有一定的价值,其AUC分别为0.785、0.694和0.761。结论 CT增强纹理分析技术对经TACE术治疗的PLC患者肿瘤短期进展风险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临床可考虑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腹部小切口病灶清除治疗老年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3月至 2017年3月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腰椎结核患者56例,年龄65~85岁,平均(74.37±8.13)岁,采用信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 A、B 两组,各2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标准抗结核治疗,A组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腹部小切口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B组行切开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变化、手术节段后凸Cobb角测量、置钉准确性和腰椎功能情况。结果 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6.00±4.51)个月。至末次随访,均未见混合感染、结核复发及椎弓根螺钉松动、退钉发生。术中平均出血量 A 组为(154.37±11.28)ml,B 组为(297.28±30.7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12,P=0.000);平均手术时间 A 组为(193.56±15.72)min,B 组为(205.07±19.8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37,P=0.000)。椎弓根置钉准确性,A组置钉准确率为85.80%(151/176),B组置钉准确率为84.18%(149/17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359, P=0.549)。术后A组出现并发症16例(57.14%), B组出现并发症17例(60.7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74,P=0.786)。日本骨科协会脊椎功能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术前分别为A组(6.37±0.51)分、B组(6.41±0.61)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0,P=0.952);术后1个月分别为A组(16.82±2.75)分、B组(19.03±3.57)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128, P=0.036);末次随访分别为A组(26.71±3.91)分、B组(27.23±5.23)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9, P=0.782)。结论 A组与B组手术方式比较早期疗效均比较满意,前者较后者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七氟醚复合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用于原发性肝癌(PLC)根治术的价值。方法 2019年11月~2021年11月我院诊治的110例PLC患者,均接受肝叶切除术。在麻醉时,患者被分为A组(n=54)和B组(n=56),A组以0.5肺泡最小有效浓度(MAC)七氟醚复合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B组以1.0 MAC七氟醚复合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进行Ramsay镇静、Aldrete评分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术中监测心律(HR)、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 在拔管后即刻,B组Ramsay镇静评分为(4.2±0.5)分,显著高于A组【(3.7±0.4)分,P<0.05】,在拔管后15 min和30 min,两组Ramsay评分和Aldrete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后6 h、24 h和72 h时,B组MMSE评分分别为(25.7±2.8)分、(27.6±1.4)分和(28.4±1.1)分,均显著高于A组【分别为(22.2±3.6)分、(25.4±2.2)分和(27.8±1.2)分,P<0.05】;术中B组HR为(79.5±11.6)次/min,显著快于A组【(74.1±12.4)次/min,P<0.05】,但两组麻醉诱导前和术后6 h时H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围术期MAP和SpO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2%,显著高于A组的7.4%(P<0.05)。结论 七氟醚复合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应用于PLC患者根治性手术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相对于小剂量的七氟醚,应用大剂量的七氟醚可获得更好的术后苏醒质量,更有利于术后神志的恢复,但也会出现不良反应增多的现象。因此,在选择七氟醚药物浓度时,应当及时评估患者麻醉风险,慎重作出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治疗巨大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2月我院诊治的98例巨大PLC患者,其中20例接受ALPPS治疗(A组),38例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治疗后手术切除肿瘤(B组),和40例接受直接手术切除肿瘤(C组)。术后,行CT增强扫描,应用IQQA-Liver肝脏CT解读分析系统进行肝脏三维重建,测量全肝体积( TLV)、残余肝脏体积(RLV)、术后3个月肝脏体积(FRLV),计算肝增生体积和肝增生率。结果 术后,A组FRLV为(366.3±31.7)mL,显著大于B组【(185.2±16.4)mL或C组(181.9±14.2)mL,P<0.05】,肝增生率为(68.8±6.4)%,显著高于B组【(21.4±2.0)%或C组(22.6±2.3)%,P<0.05】; 术后15 d,A组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7.0±2.7)g/L,显著高于B组【(34.1±2.9)g/L或C组(34.0±3.2)g/L,P<0.05】;A组2 a总生存率为70.0%,无进展生存率为55.0%,B组分别为55.3%和36.8%,C组分别为52.5%和42.5%,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LPPS可使巨大PLC患者术后剩余肝脏体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加快了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不同时机应用七氟烷吸入麻醉的效果。方法 2016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3例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均行肝脏部分切除术治疗,在基础麻醉的基础上,将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1例),分别给予七氟烷全程吸入、阻断肝门后和阻断肝门前给予七氟烷吸入麻醉。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C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0%,显著高于A组的81.0%或B组的71.4%(P<0.05);三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三组血清TNF-α、CRP和IL-6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后3 d,C组血清TNF-α水平为(28.1±4.5)ng/L,显著低于A组[(35.1±4.6)ng/L,P<0.05]或B组[ (42.5±5.2)ng/L, P<0.05],血清IL-6水平为(25.0±3.5)μg/L,显著低于A组[(33.7±4.2)μg/L,P<0.05]或B组[(39.4±5.3)μg/L,P<0.05],而血清CRP水平为(46.2±6.2)mg/L,与A组[(49.3±4.1)mg/L] 或B组[(51.5±5.1)mg/L]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接受肝部分切除术的PLC患者,在阻断肝门前应用七氟烷吸入麻醉预处理即可保证麻醉的效果,又可能通过抑制血清炎症因子的释放而有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和TACE组,每组5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TACE治疗,其中54例在TACE治疗的基础上联合RFA治疗。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和生存率。结果 联合组有效率为77.8%,疾病控制率为87.0%,显著高于TACE组的50.0%和70.4%(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总胆红素和甲胎蛋白水平分别为(24.0±6.7)μmol/L和(135.7±15.6)μg/L,显著低于TACE治疗组【分别为(28.3±8.2)μmol/L和(226.5±18.2)μg/L,P<0.05);在治疗期间,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2%,与TACE组的51.9%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1 a生存率为75.0%(39/52),显著高于TACE组的47.2%(2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42,P=0.003)。结论 采用TACE联合RFA治疗PLC患者安全有效,可提高近期生存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不同病因和不同Child-Pugh分级的肝硬化患者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类型。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住院的448例肝硬化患者,其中乙型肝炎194例,丙型肝炎20例,酒精性46例,病毒与酒精性41例,隐源性85例,自身免疫性肝炎33例,NAFLD相关10例和血吸虫病19例。回顾性分析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结果 在448例肝硬化患者中,221例(49.3%)存在血脂异常,其中低HDL血症207例(93.7%),混合型高脂血症1例(0.5%);186例Child A级患者血TC水平为(3.8±0.9)mmol/L,显著高于183例B级【(3.4±1.3)mmol/L,P<0.01】,或79例C级【(3.1±1.3)mmol/L,P<0.01】;A级TG为(1.1±0.6)mmol/L,显著高于B级【(0.9±0.5)mmol/L,P<0.01】,或C级【(0.9±0.5)mmol/L,P <0.01】;A组HDL为(1.3±0.4)mmol/L,显著高于B级【(1.1±0.4)mmol/L,P <0.01】,或C级【(0.8±0.4)mmol/L,P <0.01】;A级LDL为(2.1±0.6)mmol/L,显著高于B级【(1.8±0.9)mmol/L,P <0.01】,或C级【(1.7±0.8)mmol/L,P <0.01】;A级APOA为(1.1±0.3)mmol/L,显著高于B级【(0.9±0.3)mmol/L,P <0.01】,或C级【(0.8±1.3)mmol/L,P <0.01】;A级APOB为(0.7±0.2)mmol/L,显著高于B级【(0.6±0.3)mmol/L,P <0.01】;随着Child-Pugh分级变差,血脂异常率显著升高,三组分别为32.3%、52.5%和82.3%(P <0.01); NAFLD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脂异常率最高,均为60%,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脂异常率相对较低,为43.8%。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脂异常以低HDL血症最常见,且随着Child-Pugh分级变差而显著升高。NAFLD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最容易出现血脂异常,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iR-203对酒精性肝病(ALD)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LD组(A组)、NC-miRNA/ALD组(B组)和miR-203/ALD组(C组)。将慢病毒质粒经尾静脉注射感染大鼠,并采用酒精饮料喂养法建立ALD模型,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miR-203水平,常规行病理学检查,评估大鼠肝组织损伤情况。使用市售试剂盒检测大鼠肝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IL-1β和NF-κB蛋白表达。结果 在建模8 w末,C组大鼠肝组织miR-203水平为(2.8±0.1),显著高于B组【(1.3±0.5),P<0.05】;C组动物血清AST、ALT和TBIL水平分别为(89.5±7.9)U/L、(38.5±10.1)U/L和(27.8±5.1)μmol/L,显著低于B组【(162.8±16.5)U/L、(69.6±7.5)U/L和(54.9±7.8)μmol/L,P<0.05】;C组肝组织匀浆SOD和CAT水平分别为(57.6±11.4)U/mg和(54.6±9.9)U/mg,显著高于B组【(41.6±7.6)U/mg和(45.7±6.0)U/mg,P<0.05】,而MDA水平为(2.8±0.1)nmol/g,显著低于B组【(5.0±0.2)nmol/g,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C组肝组织IL-1β蛋白和NF-κB表达分别为(0.7±0.2)和(0.3±0.1),显著低于B组【(1.2±0.3)和(1.0±0.2),P<0.05】。结论 miR-203过表达对ALD大鼠肝损伤起到了保护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增强了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取肝动脉切除重建和门静脉切除重建治疗肝门部胆管癌(HC)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3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HC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24例,采取肝动脉切除重建的HC根治术治疗、B组23例,采取门静脉切除重建的HC根治术治疗和C组23例,采用常规根治术治疗。随访32~46(36)个月,比较术后1 a、2 a和3 a生存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为(11.4±2.6)h,显著长于B组和C组【分别为(9.8±2.3)h和(9.2±1.2)h,P<0.05】,术中出血量为(914.5±175.0)mL,显著多于B组和C组【分别为(791.8±182.0)mL和(728.6±157.5)mL,P<0.05】,下床时间为(19.4±3.5)h,显著长于B组和C组【分别为(15.8±2.7)h和(15.5±2.3)h,P<0.05】,排气时间为(23.2±11.8)h,显著长于B组和C组【分别为(18.6±11.0)h和(19.0±11.1)h,P<0.05】,住院时间为(21.6±7.2)d,显著长于B组和C组【分别为(17.0±5.2)d和(16.2±4.4)d,P<0.05】;三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8.3%、56.5%和6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1 a、2 a和3 a生存率分别为66.7%、41.7%和33.3%,显著低于B组的91.3%、73.9%和52.2%(P<0.05)和C组的87.0%、69.6%和47.8%(P<0.05)。结论 联合肝动脉切除重建的HC根治术并不比门静脉切除重建或常规根治术治疗HC患者能获得更好的中长期疗效,应慎重选择该术式治疗HC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镇痛和镇静的效果。方法 2015年7月~2019年5月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2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24例和观察组124例。在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时,观察组在麻醉诱导插管前10 min给予右美托咪定静脉滴注,再以0.25 μg·kg-1·h-1静脉滴注至手术完毕。在麻醉诱导期间,给予芬太尼、咪达唑仑和丙泊酚静脉滴注,在麻醉维持期间持续给予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在麻醉诱导前给予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以后除不应用右美托咪定外,其他麻醉用药同观察组。采用疼痛数字等级评分量表(NRS)和Ramsay镇静评分量表进行镇痛和镇静效果评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采用微量法检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结果 在术后2 h、6 h和12 h,观察组NRS动态评分分别为(2.5±0.7)分、(2.8±1.3)分和(2.6±1.0)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1±0.6)分、(3.3±0.8)分和(3.9±0.9)分,P<0.05】,Ramsay镇静评分分别为(2.7±0.8)分、(2.7±1.0)分和(2.9±1.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0.6)分、(1.9±0.5)分和(2.1±0.4)分,P<0.05】;在术后5 h,观察组血清SOD水平为(90.4±10.5) U/mL,显著高于对照组【(82.6±9.8) U/mL,P<0.05】,血清T-AOC水平为(15.3±2.4) U/mL,显著高于对照组【(12.2±2.0) U/mL,P<0.05】,而血清MDA水平为(3.2±0.6) mmol/mL,显著低于对照组【(4.5±0.8) mmol/mL,P<0.05】; 观察组苏醒后恶心、呕吐和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例(2.4%),而对照组为2例(1.6%,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麻醉能显著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镇痛和镇静效果,降低患者术后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肝硬化患者心脏相关参数,探讨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及其与终末期肝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2018 年 4 月~2019 年 4月我院诊治的124 例肝硬化患者(41例MELD 评分≤9 分为轻度)、35例为10≤MELD 评分≤19 分为中度和22例MELD≥20 分为重度)和60例健康人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左房收缩末期内径(LAs)、左室舒张期末期内径(LVd)、右房收缩末期内径(RAs)、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模式下检测二尖瓣环 Ea/Aa 比值,估算肝硬化患者肺动脉收缩压(PASP)。结果 对照组和肝硬化组 LAs 分别为(36.3±3.1)和(37.8±4.3),LVd 分别为(47.8±2.8)和(49.4±4.6),Ea/Aa 比值分别为(1.1±0.3)和(1.0±0.2),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肝硬化患者LAs 分别为(36.1±4.2)、(38.2±4.1)和(40.1±3.7),LVd 分别为(47.4±4.5)、(50.3±4.4)和(51.4±3.8),PASP 分别为(31.2±4.6)、(33.4±4.5)和(35.1±5.4),差异显著(P<0.05);在124 例肝硬化患者中, 9 例(7.3%)PASP>40mmHg,被判定为肺动脉高压(PAH)。结论 随着肝病向终末期进展,肝硬化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减退。超声心动图在评估肝硬化患者的心功能和估算肺动脉压方面具有敏感性高、可重复性强的有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 抑制剂干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小鼠肝组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mRNA水平变化。方法 随机将小鼠分为7组,每组4只。A组为对照组,B组为模型组,C组为曲古抑菌素 A(TSA)处理组,D组为大剂量正丁酸钠处理组,E组为小剂量正丁酸钠处理组,F组为大剂量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PDTC)处理组,G组为小剂量PDTC处理组,采用脂多糖联合D-Gal诱导小鼠肝衰竭模型。采用Q-PCR法检测小鼠肝组织Ⅰ类和Ⅱ类HDAC mRNA水平。结果 B组肝组织HDAC1mRNA、HDAC2mRNA、HDAC3mRNA和HDAC8mRNA水平分别为(1.7±0.2)、(1.7±0.3)、(1.9±0.6)和(2.6±0.7),而C组、D组、E组、F组和G组均显著降低(P<0.05);B组肝组织HDAC4mRNA、HDAC5mRNA、HDAC6mRNA、HDAC7mRNA、HDAC9mRNA和HDAC10mRNA水平分别为(0.6±0.2)、(6.3±0.9)、(3.4±0.8)、(2.8±1.0)、(6.5±1.1)和(0.4±0.1),而C组、D组、E组、F组和G组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HDAC mRNA水平可能与机体乙酰化作用相关,可为应用组蛋白乙酰化调控治疗肝衰竭小鼠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CTP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联合吲哚菁绿(ICG)清除试验(MELD-ICG)评分、慢性肝功能不全(CLD)评分和改良的白蛋白胆红素(mALBI)评分预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术后发生早期肝功能不全的效能。方法 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7例PLC患者,均接受TACE治疗,分别计算术前CTP、MELD、MELD-ICG、CLD和ALBI五种模型评分,随访术后发生肝功能失代偿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对五种评分的预测效能作出比较。结果 在87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27例(31.0%);术前,肝功能不全组CTP、MELD、MELD-ICG、CLD和mALBI评分分别为(6.9±1.1)、12.0(10.0~14.0)、27.4(20.2~35.0)、(1.5±0.9)和(2.6±1.5),显著高于60例肝功能代偿组; CTP、MELD、MELD-ICG、CLD和mALBI评分预测的AUC分别为:0.708、0.787、0.827、0.735和0.723,其中MELD-ICG预测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的AUC为0.827(95%CI:0.730~0.899),显著高于CTP或CLD或mALBI。结论 CTP、MELD、MELD-ICG、CLD和mALBI五种评分系统均是预测PLC患者TACE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的有效工具,但以MELD-ICG评分的预测价值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三七总皂苷(PNS)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肝脏脂质沉积及一氧化氮(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40只雄性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三七总皂苷(PNS)干预组和辛伐他汀干预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饲料持续喂养法建立NAFL...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抑制TRAF6基因表达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大鼠肝组织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4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空载体组和TRAF6 shRNA干扰组,每组10只,采用特异性抗原S-100诱导建立大鼠AIH模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转染空载体和转染TRAF6 shRNA处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TRAF6蛋白表达,采用qRT-PCR法检测肝组织TRAF6 mRNA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肝组织匀浆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肝组织TRAF6 mRNA水平为(6.2±0.4),显著高于正常组(1.0±0.2,P<0.05),而TRAF6 shRNA干预组大鼠肝组织TRAF6 mRNA水平为(1.5±0.2),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匀浆IL-1β水平为(60.3±8.1)pg/mL,IL-6水平为(41.5±5.9)pg/mL,均显著高于正常组[(8.9±0.6)pg/mL和(15.6±0.6)pg/mL, P<0.05];模型组大鼠肝组织IκBα、NF-κB p65、NF-κB p50、p-NF-κB p65和p-NF-κB p50蛋白表达相对水平分别为(1.3±0.1)、(1.6±0.1)、(1.3±0.1)、(1.3±0.1)和(1.1±0.1),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分别为(0.3±0.03)、(0.3±0.02)、(0.3±0.03)、(0.3±0.03)和(0.3±0.03),P<0.05],而抑制了TRAF6表达组大鼠肝组织IL-1β为(31.5±4.0)pg/mL,IL-6为(27.4±4.2)pg/mL,IκBα、NF-κB p65、NF-κB p50、p-NF-κB p65和p-NF-κB p50蛋白表达分别为(1.0±0.1)、(0.9±0.05)、(0.7±0.1)、(0.8±0.1)和(0.5±0.05),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均P<0.05)。结论 抑制TRAF6基因表达可降低AIH大鼠肝内炎症水平,从而能改善肝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了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2种他汀类药物对不同细胞色素P450酶(CYP)2C19基因型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CYP2C19基因型检测的老年ACS患者200例,根据服用他汀类药物及CYP2C19基因型分为6组:阿托伐他汀+快代谢组(A组)40例,瑞舒伐他汀+快代谢组(B组)40例;阿托伐他汀+中代谢组(C组)46例,瑞舒伐他汀+中代谢组(D组)46例;阿托伐他汀+慢代谢组(E组)14例,瑞舒伐他汀+慢代谢组(F组)14例。在使用氯吡格雷前(基线)、联合服用他汀类药物前(治疗前)及服用他汀类药物7 d(治疗后),测定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随访6个月,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与基线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A组、B组、C组、D组、E组和F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较治疗前更低[(3.9±0.2)%vs(5.2±0.3)%;(3.8±0.2)%vs(5.3±0.3)%;(4.9±0.4)%vs(5.3±0.3)%;(5.0±0.3)%vs(5.1±0.4)%;(5.0±0.4)%vs(5.2±0.3)%;(4.9±0.5)%vs(5.1±0.4)%,P<0.05];治疗后在相同基因代谢类型中,A组与B组、C组与D组、E组与F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在不同基因代谢类型中,A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C组和E组(P<0.05),B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D组和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E组,D组与F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他汀类药物对于同一代谢基因型组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没有影响,对于不同代谢基因型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有影响,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受到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输注联合经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延缓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可能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4例,22例接受TACE联合CIK细胞输注治疗,另22例只接受TACE治疗。采用Ficoll两步分离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IFN-γ、抗CD3单克隆抗体和 IL-2诱导,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CD抗原表达鉴定CIK细胞培养成功,常规行TACE治疗,在TACE治疗半月后输注CIK细胞悬液3次,细胞总数为1.0×109。治疗前后行腹部CT检查,确定门静脉栓子形成情况。结果 治疗后1 m、3 m和6 m,联合组患者门静脉癌栓发生率分别为4.5%、13.6%和27.2%,而TACE组则分别为9.0%、45.5%和63.6%(P<0.05);在治疗3月时,联合组肿瘤大小为(4.77±1.27)cm,显著低于TACE组[(5.54±1.14)cm,P<0.05];在治疗3月时,联合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为(83.14±31.91) ng/ml,也显著低于TACE组[(139.24±98.76) ng/ml,P<0.05];两组肺部、颅脑和骨骼等远处转移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IK细胞输注联合TACE可明显减缓原发性肝癌患者门静脉栓子形成的时间,改善肝功能,同时能有效控制肿瘤的生长及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