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方法:统计1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频率。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各证型依次为肝胃气滞证39例,肝胃郁热证6例,脾胃虚弱证31例,脾胃湿热证13例,胃阴不足证12例,胃络瘀血证38例,寒热错杂证7例,心脾两虚证2例,脾肾阳虚证2例。结论:在150例病例中,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近4年关于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检索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期刊文献资料,统计分析所选文献中各中医证型出现频次、频率以及病例数。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中,以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证最多见,其次是胃络瘀血、肝胃气滞、胃阴不足、脾胃湿热,最后是肝胃郁热,本研究初步反映了CAG常见证候类型分布规律,以探析该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与胃蛋白酶原(PG)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胃镜及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8例,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6种证型,观察比较各证型的分布特点及与血清PG、Hp的关系。结果:108例CAG患者中医各证型分布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各证型间血清PGⅠ水平比较,脾胃湿热证组最高,明显高于脾胃虚弱证组、胃阴不足证组及胃络瘀血证组(P<0.05),其中胃络瘀血证组最低;各证型间血清PGⅡ水平比较,脾胃湿热证组最高,明显高于肝胃气滞证组、胃阴不足证组、胃络瘀血证组及脾胃虚弱证组(P<0.05),其中脾胃虚弱证组最低;各证型间PGR(PGⅠ/PGⅡ比值)比较,胃阴不足证组最低,明显低于脾胃虚弱证组及肝胃气滞证组(P<0.05),其中脾胃虚弱证组最高。脾胃湿热证组患者Hp感染率最高,其次为肝胃郁热证,但各证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蛋白酶原水平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中医证型的实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经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200例CAG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证型CAG胃黏膜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脾胃虚弱证72例,肝胃不和证43例,脾虚气滞证32例,胃阴不足证24例.脾胃湿热证14例,胃络瘀阻证5例.肝胃不和证PCNA的表达水平与脾胃虚弱证、脾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AG以脾胃虚弱证和肝胃不和证居多,PCNA的高表达可能是肝胃不和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萎胃灵1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中医证候及病理组织学的影响。方法: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61例饭前半小时温开水送服萎胃灵1号,3粒/次,3次/d。脾虚气滞证加用化瘀消痞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证加用疏肝和胃汤,中焦虚寒证加用温中愈溃汤,胃阴不足证加用枳壳益胃汤,脾胃湿热证加用三仁汤,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中医证型主要为脾虚气滞证,占42.62%;萎缩的病理改善总有效率为85.25%。结论:该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元气不足,痰瘀互阻,胃络血瘀”,治疗主要以“健脾益气,理气祛湿,活血通络”为大法。  相似文献   

6.
许波  叶柏 《河南中医》2013,33(6):861-862
叶柏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气阴不足.健运脾胃,益气养阴为其治疗大法,并分中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辨证分型加减治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胃镜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6例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观察比较各证型的中医证候分布与H.pylori感染、萎缩程度、肠化、异型增生程度的关系。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按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H.pylori的阳性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总感染率为58.49%。肝胃不和证中轻度萎缩所占比例偏高。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中重度萎缩所占比例较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高。5组证型中度萎缩、轻中度肠化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络瘀血证、脾胃湿热证中轻度异型增生所占比例较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比例高。胃络瘀血证胃癌前病变程度最高,其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癌前病变程度最低。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ylori感染、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及病理分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治分布规律。方法病例来源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部及门诊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962例,其中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256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96例。记录其临床症状、舌脉、证型及方药,用Excel数据库整理,采用频数统计法分析二者证治特点。结果 (1)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脾胃虚弱证、肝气犯胃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肝气犯胃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证。(2)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胃脘痞闷、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分别腹胀满或痛、泛吐酸水、嗳气频作等。(3)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淡舌、暗红舌、少苔、薄白苔;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红舌、淡舌、黄腻苔、薄白苔。(4)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方药:炒白术、五灵脂、麦冬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方药有:柴胡、黄芩、炒白术等。结论 CAG以脾胃为主,病程长,发病机制气虚、阴伤为主,血瘀、气滞为标;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肝胃为主,病位浅,发病机制以气滞为主,伴肝脾失和、邪热犯胃、寒热错杂表现。  相似文献   

9.
曾升海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初多因脾胃虚弱所致,脾胃升降失常是发病关键,脾胃虚弱是发病的内因。曾升海教授将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气滞湿阻证,湿浊中阻证。曾升海教授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特点:调气为本,清热为辅,注重化瘀;组方平和,味多不杂,注重变通;察言观色,因人制宜,注重调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将43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辨证分为6个证型:肝胃气滞证59例,肝胃郁热证35例,脾胃虚弱证168例,脾胃湿热证52例,胃阴不足证24例,胃络瘀血证93例。分析各证型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 (1)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胃粘膜萎缩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肝胃气滞证与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3);(2)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肠化生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肝胃气滞证与胃络瘀血证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33);(3)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异型增生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H.pylori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中医证型与治疗后胃黏膜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70例,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胃虚弱证19例、脾胃湿热证11例、肝胃气滞证9例、肝胃郁热证15例、胃阴不足证10例、胃络瘀血证6例,对所有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胃黏膜的变化情况,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黏膜变化的关系。结果:中医辨证治疗后,脾胃虚弱证患者胃黏膜萎缩缩小程度最大,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络瘀血证患者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程度最大,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糜烂变化程度最明显,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中医证型与其治疗后胃黏膜变化情况密切相关,临床可根据辨证分型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治体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和胃络瘀血5个证型辨治。结果:总有效率达到93.3%。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CNKI、VIP数据库,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文献,进行中医证候、证素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5篇,报告病例16358例,报道中医证候46种,常见的证候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郁脾虚等;证素15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脾、肝,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热、湿、阴虚等。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以肝胃不和和脾胃虚弱最多见,主要病位在胃、脾、肝。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慢性萎缩性胃炎住院患者病历回顾分析,探讨其中医证候分布特征。方法收集整理15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住院患者病历,建立数据库,并通过频数统计方法、秩和检验等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P0.05);中医证型分布为:胃络瘀血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各证型分布有显著差异(P0.01);胃络瘀血证与脾胃虚弱证住院天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见胃镜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占比。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血瘀、肝郁已逐渐成为主要因素,不同于以往认为的脾胃虚弱,在治疗用药除顾护脾胃之根本外应多注重活血化瘀、疏肝和胃之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患者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亏损证、气滞血瘀、郁热证5型施治。结果:据此结合辨证分析、综合治疗,均取得很好的疗效。结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总结曾松林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曾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以脾胃虚弱为本,或夹瘀血、夹气滞、夹痰湿等,治疗以健脾和胃为基础,用药注重调节脾胃升降功能,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及对肝的调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基本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结合现代数理统计的方法,对29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基本证候进行频次分析、聚类分析.结果:从总体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基本证候来看,排在前4位的是:脾胃虚弱证(160例,占54.1%),肝胃不和证(151例,占51.0%),肝郁脾虚证(113例,占38.2%),脾虚气滞证(110例,占37.2%).结论:脾胃虚弱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基本病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肝郁脾虚为其常见的基本证候,其次为脾胃湿热和胃阴不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本病证候规范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近10年来以中医药为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结果 34篇文献中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出现频率大小依次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湿热、胃络瘀血。结论临床按照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湿热、胃络瘀血5型辨证论治可覆盖大多数病例。  相似文献   

19.
王道坤教授是第三、五批、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省首届名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特聘专家,教学名师。王道坤教授临证5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擅长治脾胃病,自拟疏肝和胃汤、化瘀消痞汤、枳壳益胃汤等方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其中疏肝和胃汤主治脾胃虚弱、中焦气滞兼有肝郁病机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方证对应,疗效明显。列举王道坤运用疏肝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3则,介绍其经验,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0.
金亚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志泉 《中医杂志》2005,46(5):335-336
金亚城主任医师从医50载,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导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特点 金师认为,按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的描述,当属中医"胃痞"、"胃脘痛"等范畴,其发病机理为脾胃虚弱,情志不和,饮食不节,以及幽门螺杆菌(HP)等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肝胃不和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临床上,胃脘胀闷、胁肋胀痛为肝胃不和的典型症状,也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又是动力障碍型消化不良的临床特点,胃动力障碍是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因此,从"病""证"对应来看,萎缩性胃炎所表现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肝胃不和证,有着许多共同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