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治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培青  沈洪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3):449-450,491
溃疡件结肠炎的中医病机认识多从本虚标实立论.作者认为,脾虚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之本,湿热瘀毒之邪蕴结为致病之标,肝脾不和是其常见病机.  相似文献   

2.
张炳厚老师在传统"肝脾(胃)合病"为指"肝脾不合证"和"肝胃不和证"的认识基础上,更详分"肝脾不合证"为"脾虚肝郁,肝脾不和"与"肝郁血虚,肝郁不和","肝胃不和证"为"阴虚肝郁,肝胃不和"、"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偏有热象"与"肝胆湿热,肝胃不和"等,认为辨证必须细致,论治始能入微.并且强调:两脏合病,必须辨清以孰为主,即以肝为主,抑或以脾以胃为主,据此权衡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总结陶夏平教授采用乌梅丸合痛泻要方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陶师认为湿热内蕴、脾肾亏虚、肝脾不和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治以温清并用、调和肝脾,以乌梅丸合痛泻要方为基础方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余勰  王晓素 《河南中医》2013,33(7):1020-1021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复杂多变,但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乃发病的基础,标实是发病的关键.本虚以脾肾亏虚,阴阳气血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毒邪蕴结,气血阻滞,兼有肝郁,肺气失宣等.本虚标实共致气滞血瘀,湿毒瘀互结,合而为病.治疗时参合活血化瘀,补益脾肾,疏肝渗湿,调气和血不离始终.  相似文献   

5.
介绍高彦彬教授从络病论治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ORG)的临床经验。高教授认为ORG属中医“络病”范畴,病性本虚标实,治疗应辨证论治结合分期论治:早期(肾络瘀滞)分为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肝郁胃热证,治以祛邪为主,运用健脾化湿通络、清化湿热通络、疏肝清热通络法;中期(肾络瘀阻)分为肺脾气虚兼湿邪内蕴、肝肾阴虚兼湿热下注证,治以扶正祛邪,运用益气化湿通络、补肝肾清湿热法;晚期(肾体劳衰)分为气阴两虚兼湿热蕴毒、脾肾阳虚兼痰瘀互结证,治以扶正为主,运用益气养阴兼利湿解毒、温补脾肾兼化痰活血通络法。  相似文献   

6.
张炳厚老师在传统“肝脾(胃)合病”为指“肝脾不合证”和“肝胃不和证”的认识基础上,更详分“肝脾不合证”为“脾虚肝郁,肝脾不和”与“肝郁血虚,肝郁不和”,“肝胃不和证”为“阴虚肝郁,肝胃不和”、“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偏有热象”与“肝胆湿热,肝胃不和”等,认为辨证必须细致,论治始能人微。并且强调:两脏合病,必须辨清以孰为主,即以肝为主,抑或以脾以胃为主,据此权衡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化指标。方法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检测70例不同中医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结果不同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gAI、gG、IgM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不同证型之间IgA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组IgGI、gM水平显著高于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和阴血亏虚证组(P均<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2组之间IgGI、gM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之间IgGI、gM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IgG、IgM水平增高可以作为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8.
外感疫毒湿热之邪侵袭肝胆脾胃是慢性丙型肝炎发病的外因,内因乃正气亏损,脏腑功能失调;其病机关键在于热毒瘀结、肝脾损伤,在此基础上发生种种病理变化。文中对正虚毒瘀、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气阴两虚、脾肾阳虚等证型的临床表现、立法、选方、用药等进行了探讨,并强调指出,虽然慢性丙型肝炎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证型,但均可由热毒瘀结、肝脾损伤发展而来,所以临床治疗时,应重视凉血解毒、调养肝脾  相似文献   

9.
沈洪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沈洪教授对溃疡性结肠炎辨证治疗有着独到的经验.认为饮食不节、六淫之邪为其病因,脾肾亏虚为本,湿热为标,邪滞肠道,气血不调,传化失司,肠络受损,血败肉腐为其主要病机.临床师古不泥古,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分活动、缓解二期治疗,活动期治以清肠化湿,调气和血,生肌敛疡,缓解期治以健脾助运,佐以清肠化湿,兼调肾肺.辨证常分湿热内蕴、脾肾阳虚、脾虚湿盛、肝郁脾虚4型论治.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基于近15年的文献报道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中医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CNKI中医药治疗UC的相关文献,对其病性、病位证素的分布及组合规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与结论:UC的病位证素依次为脾>肾>肝>胃>肠;病性证素依次为气虚>阳虚>气滞(郁)>湿热>寒湿>血瘀>寒>热>血虚>阴虚,病性总属本虚标实;常见证型有25个,其中气滞血瘀、大肠湿热、脾肾阳虚、脾胃气虚、肝郁脾虚频次居前5位。  相似文献   

11.
笔者学习先贤理论、治验,阅读大量文献,结合大量临证实践中的体会,认为"虚、浊、热、瘀"是痛风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痛风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瘀热痹阻经脉、骨节为标,本虚标实。脾肾亏虚、浊毒内蕴、湿热搏结,浊瘀互结贯穿了整个疾病的始终。在临证中结合西医分期,采用分型辨证论治,辨病与辨证结合,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以"湿热痹阻"论治,痛风间歇发作期从"脾肾"论治,慢性痛风石病变期以"肝肾亏虚、痰瘀互结"论治。急则治标,以利湿泄浊、清热解毒为主;缓则治本,间歇期以健脾益肾为主;慢性期以补益肝肾、活血通络为主,辅以化痰软坚散结之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不同中医证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细胞因子IL-6、IL-8水平的研究,为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提供一定客观化的参考指标;为调节免疫紊乱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及参考指标。方法:收集溃疡性结肠炎病例,并分为六个中医证型:湿热内蕴证、气滞血瘀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肝郁脾虚证,其中湿热内蕴证、气滞血瘀证属实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属虚证,肝郁脾虚证属虚实夹杂证。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细胞因子IL-6、IL-8的值。结果:1.180例UC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依次为:湿热内蕴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其中以湿热内蕴证为主,占全部患者的28%。2.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各中医证型的IL-6、IL-8水平较正常值升高(P<0.001)。3.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IL-6、IL-8水平较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肝郁脾虚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之间IL-6、IL-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肝郁脾虚证之间,即虚证与虚实夹杂证各证型之间IL-6、IL-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期,实证占主导地位,在缓解期,虚证、虚实夹杂证占主导地位,活动期IL-6、IL-8水平较缓解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及缓解期IL-6、IL-8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溃疡性结肠炎各中医证型分布不同,其中,湿热内蕴证最多,阴血亏虚证最少。2.UC患者整个病程均存在免疫紊乱,促炎因子IL-6、IL-8水平较正常值高。3.UC患者实证IL-6、IL-8水平较虚证、虚实夹杂证高,故IL-6、IL-8可为中医辨证分型,尤其是在虚实辨证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4.UC患者活动期IL-6、IL-8水平较缓解期高,故IL-6、IL-8在UC分期方面同样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昌小培  张西洁 《新中医》2021,53(11):59-62
孙玉信教授是河南省首届名中医,逍遥散是孙教授常用的方剂之一,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孙教授认为逍遥散适应证除了肝郁血虚脾弱证,亦有肝脾两虚证、肝脾两虚夹肝郁证、肝脾两虚夹痰瘀证。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是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属祖国医学中“腹泻”、“肠痈”、“泄泻”、“肠湃”等范畴,由于侵犯的部位不同,故又有溃疡性直肠炎、溃疡性乙状结肠炎、溃疡性肠炎等。多因脾虚不能胜湿,外感署湿之邪或邪从内生,内蕴大肠,或情志失凋,损伤肝脾,肝脾不和,气滞血瘀而发。病情迁延日久,脾肾了伤,脾气下陷,肾阳衰微,伤阴动血,阴阳俱损。本病总属本虚标实,初起以邪实正盛为特点,多为湿热蕴滞大肠和肝郁气滞,病久不愈则转化为脾肾阳虚、下关不固之证。  相似文献   

15.
论肝脾不调     
杨树德 《新中医》1992,24(5):11-12,39
肝脾为患,其病多端,其病理虽皆肝脾不调,但证候却有别。本文就肝气之亢与郁,脾气之虚与实,肝脾为病之主与从,将肝脾不调常见之肝旺乘脾、肝郁脾滞、脾虚肝贼、脾壅肝郁四证,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类、分布规律。方法 :采集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35项变量进行分析,结合证素辨证体系寻找本病的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结果:证素辨证学研究得出本组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病位证素5项,病性证素9项,其中病位证素主要涉及脾、肠、肾、肝,病性证素主要涉及气虚、湿、热、阳虚、寒、气滞;采用因子分析35个证候条目,结合证素辨证学及专家讨论,总结出6类中医证型: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虚肠燥证、血瘀肠络证;采用聚类分析得出上述证型的分布比例,依次为脾胃气虚证28.16%(58/206)、大肠湿热证23.30%(48/206)、脾肾阳虚证21.84%(45/206)、肝郁脾虚证13.11%(27/206)、阴虚肠燥证8.74%(18/206)、血瘀肠络证4.85%(10/206)。结论:老年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型有六类,以气虚证、湿热证、阳虚证最常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中医证候类型分布特点。方法对消化内科门诊60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中医证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60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湿蕴占31.7%,寒热错杂占26.7%,气血亏虚占18.3%,大肠湿热占15.0%,脾肾阳虚占5.0%,肝郁脾虚和阴血亏虚各占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中医证型与年龄及病程的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与病变范围、缓解率的关系无明显差异(P 0.05)。且年龄越小,复发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中医证候分布以脾虚湿蕴型最多,寒热错杂型、气血亏虚型较多,其次为大肠湿热、脾肾阳虚。病机总属本虚标实,其虚为脾虚血亏,实为湿热留恋,肠络瘀阻。脾虚在发病及病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贯穿于本病的始终,脾虚是溃疡性结肠炎复发之根本,因此健脾补肾、调和气血是溃疡性结肠炎维持缓解、防止复发的首要治法,同时兼以清肠化湿。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上表现主要为持续不愈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临证时常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脾虚湿热型、脾肾阳虚型;阴血亏虚型;肝脾不和型,运用中药进行辨证论治,在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常注意采用情志调摄、食疗、灌肠等方法进行配合治疗,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张宗礼教授认为肾性血尿的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外感风热、湿热蕴结、瘀血内阻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分肾阴亏虚、脾肾两虚、外感风热、湿热蕴结、气阴两虚、气滞血瘀6型。治疗上主张治病求本,补益脾肾;维护气阴,忌用温燥;活血化瘀,止血而不留瘀;注重湿热之邪致病;时时顾护胃气;注重饮食与调护。  相似文献   

20.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脂血症的病机特点,是脾肾亏虚而致湿盛痰瘀,或由于肝气郁结而气滞血瘀,日久化热。以脾肾亏虚,肝脾不调为根本,而湿盛、痰阻、血瘀是其病变之标。治疗上分别在益气、养阴基础上,加用清化痰瘀、活血通络、理气清热之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