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应用文献计量分析手段,对曹颖甫临床著作《经方实验录》和《曹颖甫先生医案》中的方药系统化,数字化整理,总结出现频次大于10次的30味常用药物,对其不同剂量频次分类整理,得出曹颖甫常用药物的使用剂量,借助医学统计知识计算常用药物的常用剂量范围。将曹颖甫常用药的剂量与张仲景用量比较,分析总结曹颖甫常用药物的剂量规律。本研究为经方方药剂量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为《药典》及《中药学》教材中剂量的标准设定提供更具体和详实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拟从历代医籍中记载包含山茱萸的方剂的剂量信息入手,通过中医古籍数据库检索,计算出方药用量的最大剂量、最小剂量、中位剂量、最常用剂量和常用剂量范围,绘制均值及中位剂量的历代折线图。结果发现,汉晋时期对于山茱萸的应用处于探索时期应用较少,用药剂量也有较大波动;唐宋元时期应用逐渐增多,而且后期因战乱散剂盛行;至明清时期转为较多应用汤剂,用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自民国以来用量趋于平稳,平均剂量31.1 g,但医家临床应用仍高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推荐剂量。藉此,望为医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袁惠  李亚琼  廖明娟  富晓旭  邹剑  王荣  李凯 《中医杂志》2012,53(11):974-976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药剂量范围为标准,筛选出使用频率较高的20种中药,同时与2005年版、201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剂量范围相比较.就超量严重的5味药进行统计,结果当前中药处方普遍存在用药剂量与《中国药典》规定剂量不符,临床用量普遍偏大.《中国药典》宜根据临床实际进行合理的规定与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临床常用中药的剂量进行调查,为研究和规范中药饮片剂量并确定其合理的剂量范围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调查处方,采用统计学软件对常用中药的用药频次、剂量区间进行分析,并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的方法将常用中药的剂量和药典剂量进行对比。结果确定了常用中药的用药频次和剂量区间:主要集中于[9,12)、[12,15)、[15,18)和[30,+∞)四个区间;超过75%的常用中药的剂量超出了2010年版《中国药典》剂量的高限。结论应对常用中药的剂量进行深入研究,以确定常用中药合理的剂量范围从而保证《中国药典》的权威性及对临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附子是临床中常用的一味"补火"药,因其具有毒性,使用剂量一直存有争议。通过查阅古今文献中医家对附子的论述及使用,发现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药典》)所载附子剂量过小,建议《药典》对附子用量进行修改,以保证临床合法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对《小品方》中83首汤剂进行研究,应用文献计量分析手段,总结出常用药物共12味,并分析其剂量分布情况.12味常用药物出现频次大于10次,9味药物的常用剂量值和平均剂量值在27.6g左右;常用剂量范围的下限值多为13.8g,上限值多为41.4g;剂量分布区间较为广泛,从3.45g至441.6g,剂量差值达438g,多数药物用量远远大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中药处方中有毒药物的用药情况,规范有毒药物用药剂量.方法 参照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中药用量范围,随机抽取1 042张中药处方,对处方中含有19种常用有毒药物的实际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042张中药处方中,涉及有毒药物的处方有544张.19种有毒药物实际用量与<中国药典>规定剂量比较,其中16种有毒药物存在着超剂量用药的现象.结论 有毒药物超量用药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8.
处方中常用中药材剂量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一定量的中药处方,将这些中药处方中最常用的50种中药材的剂量与中国药典所规定的剂量相比较看是否相符,分析临床用药的灵活性,提高中药材的合理用药水平.方法:查阅处方1000张,统计出最常用的50种中药材并进行分析,包括出现频率的高低以及用量的多少,根据中国药典规定的用量范围进行比较,看是否与中国药典所规定的剂量范围符合.结果:在处方中出现频率前50位中有大量中药材存在与中国药典所规定的用量不符合的情况,普遍偏高.结论:中国药典的规定对很多基层医院或诊所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具有实际的约束意义,并不完全适合临床使用,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9.
何丽清  傅延龄 《中医杂志》2011,52(22):1954-1955,1968
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常用药物的剂量进行了比较与分析。两书中常用药物大部分相同,共20种,其中大部分的平均剂量、常用剂量、剂量分布区间、常用剂量范围基本相同,只有少数药物有不同。说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同出一脉,用药剂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常言"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方药剂量一直是难以研究的课题。本研究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与《温病条辨》全部方药换算为克,输入数据库后制作出多种列表进行文献分析。结果发现,张仲景与吴鞠通各自有14种药物,具有多层次的"剂量功效关系",14种药物之中更有11种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再以桂枝为例作分析,张仲景运用桂枝的用量与用法更为灵活多变,而吴鞠通在张仲景的基础上有所继承而发展。深入研究其他药物,对於理论发展与临床应用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揭示附子在当代汤剂中的用量规律。方法:以附子为检索词,以汤剂为载体,对现代中医名家运用附子的经验方进行逐篇检索。采用均数、百分位数和极差等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处理,并与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法定的附子剂量及清代中医名家运用附子情况作对比分析。结果:附子剂量的80%分布在4.520 g之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法定剂量的完全符合率为89.06%,不符合率为10.94%。与清代中医名家运用附子情况相比,在剂量阈、最大值、治疗窗、均数、极差、最常用剂量值、常用剂量范围等指标上,当代都要高于或宽于清代。结论: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后认为,附子在汤剂中的剂量以320 g之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法定剂量的完全符合率为89.06%,不符合率为10.94%。与清代中医名家运用附子情况相比,在剂量阈、最大值、治疗窗、均数、极差、最常用剂量值、常用剂量范围等指标上,当代都要高于或宽于清代。结论: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后认为,附子在汤剂中的剂量以320 g为宜;当代比清代运用附子的剂量要大,范围要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揭示附子在清代汤剂中的用药剂量.方法 以附子为检索词,以汤剂为示范,对清代中医名家运用附子的经验方进行逐篇检索.采用均数、百分位数和极差等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处理,并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法定的附子剂量作对比分析.结果 附子的剂量80%分布在2~16 g之间,与《中国药典》法定剂量的完全符合率为92.06%,不符合率为7.94%.结论 附子在清代汤剂中的常用剂量为2~16g.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石膏在汤剂中的用药剂量.方法:借助软件Excel 2010,将民国中医名家公开出版的临床专著或用药经验集中的汤剂中的每味中药及其剂量输入计算机,以石膏为检索词,获取含有石膏的方剂共200个.采用均数、百分位数和极差等统计方法对其剂量进行统计处理,并与2010版《中国药典》中法定的石膏剂量作对比分析.结果:石膏的剂量63.5%分布在11~92 g,与《中国药典》法定剂量的完全符合率为43%.结论:石膏在汤剂中的剂量以11 ~92 g为宜.  相似文献   

14.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医用药剂量范围越来越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了每一种药物的最小剂量和最大剂量范围),在常规剂量下使用是较安全的,发生不良反应较少,但不能因想提高疗效而随意加大用药剂量.众所周知,处方中某些药物剂量的增减很可能改变原方和原药物的功效和主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韩医713首处方的数据研究,探讨了经方常用50味药物(Top50)在韩医临床的用量情况,包括用药频次,药物最大剂量、最小剂量和平均剂量。结果表明:韩医用药频次位于前15味的药物与张仲景使用频次最高15味药物有9味相同,与明代医生使用频次最高前15位药物有14味相同。Top50在韩医临床的平均剂量范围有80%的药物在3g/日~6g/日之间;83%的药物最小量不超过2g/日;85%药物的最大量不超过30g/日。  相似文献   

16.
从中药剂量的不确定性,常用中药临床超《药典》剂量应用的普遍性,《药典》的使命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临床中医生用药量与遵守《药典》规定剂量的"两难"困境。认为现代中医临床用药超出《药典》规定剂量现象较为普遍,不能简单的认定医生"违法",而应从《药典》规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上寻找原因,建议中药用量等内容不必写入《药典》正文。  相似文献   

17.
中医用药剂量与《药典》权威性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医用药剂量范围越来越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了每一种药物的最小剂量和最大剂量范围),在常规剂量下使用是较安全的,发生不良反应较少,但不能因想提高疗效而随意加大用药剂量。众所周知,处方中某些药物剂量的增减很可能改变原方和原药物的功效和主治。如《伤寒论》中的桂技汤和建中汤,其药物组成基本一致,但剂量不同,其功效亦不同。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当代医家对于大承气汤方的剂量应用情况,本研究尝试通过对当代医家发表的相关临床观察类文献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对包含大承气汤方中4味药物的处方进行分析,发现纳入文献的单味药用量分布区间大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简称:《药典》)的用量范围,各单味药的最大用量均在《药典》最大量的2倍以上;与仲景方相比,纳入文献的单味药量明显偏小,仲景方中四味药物的最小用量均在纳入文献的4倍以上,从药物用量两两比较的结果来看,频次最高的比值均为1.00,表明临床中对于方药的配伍比例不够重视。从加味药物的出现频次来看,排在前10位的大多是行气活血类药,并且排在前三位的桃仁、赤芍、莱菔子与经方中四药相合正是复方大承气汤的组成。从涉及的疾病种类及其频次来看,肠梗阻与急性胰腺炎位居前二,四位药物在两种不同病种之间的用量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19.
历代医家对于小剂量用药甚为重视。它既可避免药物的浪费,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又可提高疗效,是一举数得的好事。但目前,医界存在着用药剂量偏大之趋向,其“大处方,大堆药”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个问题应引起注意。本文就中药剂量大小谈点看法,以供参考。 (一)中药处方药量调查笔者于1990年3月份随机抽样查处我院中药处方2.251张,发现很多中药剂量都大大超过198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剂量,约有2/5处方中含有超过中国药典剂量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王亚东  陈媛  龚轩 《河南中医》2020,40(6):850-854
桂枝新加汤为《伤寒论》112首方中唯一用"新加"命名的方剂,由桂枝汤加芍药、生姜、人参而成。"新加"二字反映出张仲景遣方用药的法度和思想,即方剂的功效由方药和剂量共同决定。"方证相对"与"药物与剂量相对"的理论认为,方剂的功效由方药和剂量共同决定。方药具有方向性,所指方向是其对应的证候;剂量为相应方药的关键,决定了药力大小和药力方向,为中医方药结合术数研究提供新的认识,对中医临床遣方用药加减化裁及研究新方具有一定启发意义。但文中阐述的观点仅为理论猜想,现代研究并不充分,究竟是否行之有效,仍需临床实践并结合大数据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