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加工法干姜片炮制所得炮姜、姜炭中的挥发油成分,探求干姜不同加工方法对进一步炮制炮姜、姜炭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GC-MS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2种不同加工法制得的干姜片进一步炮制的炮姜、姜炭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8个成分,其中鲜切法干姜片制炮姜中有19种,传统法干姜片制炮姜中有17种;鲜切法干姜片制姜炭中有15种,传统法干姜片制姜炭中有18种。莰烯等成分传统法比鲜切法所得各炮制品中相对含量高;α-姜烯等成分则相对含量低。结论干姜片加工方法不同对进一步炮制炮姜、姜炭挥发油化学成分数量与质量均有一定影响,而炮制方法比加工方法对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更明显。本研究为不同加工法干姜片进一步制得的炮姜、姜炭的质量评价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干姜挥发油的红外光谱和化学成分。方法:用蒸馏法提取样品的挥发油后,进行红外光谱测定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4批干姜挥发油中检出22个共有红外光谱峰;共鉴定出43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0.6%~96.3%。其中特征成分均为α-姜烯(19.1%~21.6%)、α-姜黄烯(13.0%~14.0%)、β-红没药烯(17.7%~19.0%)、桉树脑(6.4%~7.0%)、β-倍半水芹烯(0.4%~6.3%)、β-水芹烯(2.3%~3.0%)等。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可用于市售干姜的质量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药材》2015,(4)
目的:比较姜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以明确不同炮制火候对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姜的4种不同炮制品挥发性成分,GC-MS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姜4种不同炮制品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3个成分,其中鲜姜、干姜及姜炭各有27种,炮姜24种。鲜姜含姜烯、α-柠檬醛及β-水芹烯较高,分别为22.59%、20.87%及11.01%。经不同程度加热炮制后,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产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干姜含α-柠檬醛高达40.48%,同时β-水芹烯的含量则略有降低,为10.38%;炮姜中新产生了32.73%的3,7,11-三甲基-1,6,10-十二烷三烯醛、16.38%的3,9(11)-二烯-10-过氧化物、3.36%的荜澄茄油烯,另外还产生了桉叶二烯及β-红没药醇等成分,而β-水芹烯含量最低,仅为1.95%;姜炭中的姜烯和β-倍半水芹烯均最高,且新产生了α-柏木烯、癸醛及γ-榄香烯等成分。结论:姜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油含量不同,化学成分数量也不同。本方法适用于姜的挥发油成分分析,本研究为姜炮制品的质量评价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神农香菊的挥发油化学成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神农香菊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从神农香菊中提取挥发油 ,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法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共鉴定出 44个化学成分 ,占挥发油总成分的 43%以上。结论 :神农香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马鞭草烯醇、姜烯、倍半水芹烯、金合欢烯、桉叶油素、乙酸菊烯酯、石竹烯等单萜类、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  相似文献   

5.
GC-MS分析栀子姜制前后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成分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栀子姜制前后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在组成和含量 上的变化,为阐释姜栀子配伍炮制的物质基础内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栀子、生姜、姜栀子中的挥发油,利用GC-MS鉴定并比较分析3个样品中化学成分变化,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栀子、生姜、姜栀子挥发油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2.0,1.5μL·g-1.从栀子、生姜和姜栀子挥发油中分别检出42,75,77个色谱峰,总共鉴定了89种化合物,其中栀子30种、生姜58种、姜栀子67种,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94.10%,90.52%,94.38%.结论:栀子姜制后挥发油成分在含量和组成上均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炮制对生姜及其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生姜,干姜,炮姜,姜炭的挥发油含量及化学组成,以明晰炮制对姜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水蒸气蒸馏法对不同姜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GC和GC-MS法对挥发油化学组成进行分析,阐明姜炮制前后的挥发性成分变化.结果:不同姜样品挥发油含量:生姜(扣除水分后)>干姜>炮姜>姜炭;不同样品的气相色谱图比较表明,生姜在炮制过程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没有明显变化,只是成分比例关系的变化,其中生姜中低沸点成分较干姜、炮姜、姜炭多;大量成分莰烯、β-水芹烯、α-姜黄烯、α-反式-β-香柠檬烯和倍半水芹烯在生姜及其不同炮制品均存在.结论:与生姜相比,炮制降低了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尤其是低沸点成分的含量;但是,不同姜炮制品在挥发油成分上具有一致性,有利于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临界CO2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桂枝-干姜药对有效成分的差异,阐释该药配伍前后有效成分的变化情况,以期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通过超临界CO2萃取法与水蒸气蒸法提取桂枝、干姜、桂枝-干姜药对化学成分,通过GC-MS分析鉴定,比对该药对配伍前后成分变化,总结其变化规律。结果:超临界CO2萃取桂枝、干姜、桂枝-干姜药对萃取物的得率分别为0.69%,3.66%,1.82%,分别从中鉴定出44,57,65个成分,其占萃取物含量分别为84.22%,91.25%,90.13%;水蒸气蒸馏提取桂枝、干姜、桂枝-干姜药对挥发油的得率分别为0.25%,1.75%,1.05%,分别从中鉴定出19,50,57个成分,其占挥发油含量分别为85.35%,93.47%,93.11%。结论:桂枝-干姜配伍有促进成分溶出作用,两者配伍不是成分的简单叠加;超临界CO2萃取法的提取效率明显高于传统水蒸气蒸馏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姜浸法、姜煮法和姜炙法对厚朴挥发油化学成分影响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姜浸法、姜煮法和姜炙法炮制厚朴,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厚朴生品、姜浸厚朴、姜煮厚朴和姜炙厚朴的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挥发油类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挥发油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厚朴生品、姜浸厚朴、姜煮厚朴和姜炙厚朴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化学成分63、61、59和56种,其中共有成分35种。厚朴生品、姜浸厚朴、姜煮厚朴和姜炙厚朴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均为β-桉叶油醇,其次是α-桉叶油醇、γ-桉叶油醇、石竹烯氧化物、茅苍术醇等。姜制前后厚朴中挥发油成分和含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姜浸厚朴多数主要成分相对含量高于厚朴生品,而姜浸厚朴、姜煮厚朴和姜炙厚朴挥发油的多数主要成分的相对含量依次下降。结论:不同姜制法炮制厚朴的挥发油在成分种类和含量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姜浸法炮制略优于姜煮法和姜炙法,而在炮制厚朴过程中应考虑采用低温操作,避免造成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加工法制得干姜片的挥发油成分,探求加工方法对其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GC-MS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2种不同加工方法制备的干姜片挥发油中共鉴定出30个成分,其中鲜切法制得干姜片中有25种,传统法制得干姜片中有11种。鲜切法干姜片中含桉叶油醇、5-(1,5-二甲基-4-己烯)-2-甲基-[S-(R~*,S~*)]-1,3-环己二烯及莰烯含量较高,分别为29.10%、14.12%及12.68%,传统法干姜片中含桉叶油醇、莰稀及异龙脑含量较高,分别为47.35%、20.01%及14.26%。不同加工方法制备的干姜片其挥发油化学成分在数量与质量方面均有所不同。结论为不同加工法制备干姜片的质量评价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生姜、干姜及其炮制同一药物(厚朴)后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GC-MS对生姜、干姜、厚朴生品、生姜制厚朴和干姜制厚朴的挥发油类成分及其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干姜中含有的挥发油总量高于生姜,干姜制厚朴挥发油总量也略高于生姜制厚朴;生姜中检测出9种化合物,干姜中检测出38种化合物,有4种化合物为两者共有;厚朴生品中发现16种成分,生姜制厚朴16种成分,干姜制厚朴17种成分,三者共同成分5种,生姜制厚朴和干姜制厚朴中两者共有成分14种,其中4种化合物生姜制姜厚朴相对质量分数高于干姜制姜厚朴,其余成分均为干姜制姜厚朴相对质量分数高于生姜制姜厚朴。结论:干姜和生姜制厚朴的挥发油在成分种类和含量上有一定区别,研究结果将为生姜、干姜的辅料作用差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从干姜片中提取挥发油,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百分含量,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了47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72%以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共鉴定了53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9%以上。提示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相比,萃取过程短、温度低、提取系统密闭、挥发油的收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产地生姜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山东和广西两产地生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生姜中提取挥发油,用GC-MS分析两产地生姜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结果:广西生姜挥发油分离出122个色谱峰,山东生姜挥发油分离出88个色谱峰,经GC-MS分析,广西产生姜鉴别出63种成分,山东产生姜鉴别出58种成分,占已分离组分总含量的85%以上。两产地生姜挥发油中共有化学成分29个,且共有化学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橙花醇(nerol)的相对百分含量相差近5倍。结论:不同产地生姜挥发油化学成分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桃花止泻冲剂中干姜的提取工艺优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选桃花止泻冲剂中干姜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通过正交设计试验,以挥发油提取量为考察指标,探讨干姜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干姜粉碎度为2mm,0.5kg药材加水6L,提取9h。结论:此实验结果为桃花止泻冲剂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半夏厚朴汤及相关配伍样品挥发油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等变化,探讨半夏厚朴汤配伍与其挥发油成分变化的关系及规律。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离检测复方半夏厚朴汤、单味药厚朴、紫苏叶、生姜、及厚朴与紫苏叶、厚朴与生姜、紫苏叶与生姜等配伍样品挥发油成分。结果:各样品具有数目不同的挥发性成分,其中半夏厚朴汤54个、厚朴44个、紫苏叶15个、生姜53个、及配伍厚朴与紫苏叶26个、厚朴与生姜51个、紫苏叶与生姜75个。厚朴与紫苏叶、厚朴与生姜及紫苏叶与生姜等配伍后成分主要来源于分别为厚朴、生姜。复方成分种类主要源于3个单味药材的加和,而其挥发油成分主要来源于生姜。结论:半夏厚朴汤及配伍前后挥发性成分的数目及含量有一定的差异性,表明在煎煮过程中相关样品中挥发性成分溶解性发生变化或相互间产生了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15.
GC-MS分析桂枝汤不同配伍对桂枝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n YS  Zhong WJ  Guo LB 《中药材》2012,35(3):410-415
目的:分析桂枝汤不同配伍样品中挥发油成分的变化,探讨配伍与挥发油成分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桂枝及桂枝汤不同组方配伍中的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提取物中挥发油成分。结果:单味桂枝中大多数挥发性成分在配伍后得以保留,并在挥发油总量中占主要比例,但其中几个主要组成成分的峰面积有所降低,桂枝汤不同配伍样品中挥发性成分数目均较单味桂枝多,新增成分主要来源于生姜。结论:GC-MS能较全面地反映桂枝汤不同配伍样品中挥发油成分的变化,该研究结果可为该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金银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不加夹带剂(SFE法)和加入夹带剂CO2超临界萃取(SFE C法)金银花所得挥发油的成分和含量。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金银花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SFE法提取的金银花挥发油八十余种成分鉴定出23种成分,SFE C法提取的金银花挥发油一百余种成分鉴定出22种成分,其中它们有6种成分相同。结论不加夹带剂和加入夹带剂后所得挥发油在成分和含量上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GC-MS法检测铁皮石斛茎中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铁皮石斛茎中挥发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己烷蒸馏法从铁皮石斛中提取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铁皮石斛茎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共鉴定出31种化学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主要有亚油酸甲酯(5.852%)、二十五烷(10.132%)、22,23-二氢豆甾醇(11.093%)和己二酸二辛酯(21.115%)等。结论:铁皮石斛茎的挥发性成分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烷烃、酸、烯烃、酯、甾醇、二萜、蒽醌等类化学成分。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铁皮石斛茎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GC-MS分析不同产地六棱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地区六棱菊挥发油成分。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六棱菊挥发油,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并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其中南宁六棱菊鉴定出42种化合物,并确定了其相对含量,占总含量的87.9%以上,主要含芳杂环酸、单萜类、倍半萜类化合物。上思县六棱菊鉴定出43种化合物,并确定了其相对含量,占总含量的82.0%以上,主要含芳杂环类、酮类、单萜类,倍半萜类化合物。结论:不同地区的六棱菊挥发油化学成分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青蒿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邱琴  崔兆杰  刘廷礼  田赏 《中成药》2001,23(4):278-280
目的: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青蒿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青蒿中提取挥发油。试用不同类型的毛细管柱进行分析,找出最佳分析条件,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百分含量,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了49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9%以上。结论:本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适用于中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