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1活性的相关性。方法对40例高TG血症患者及40例血清TG正常人的血清TG及血浆t-PA及PAI-1的活性进行检测。结果高TG血症患者PAI-1活性较正常人升高(P〈0.05),t-PA活性下降(P〈0.05),全部受检测者血清TG水平与血浆t-PA活性呈负相关(r=-0.61,P〈0.01),与PAI-1活性呈正相关(r=0.49,P〈0.01)。结论甘油三酯与纤溶凝血活性之间有相关性;甘油三酯可能通过影响纤溶凝血功能参与冠心病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4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及与CRP、TNF的关系,探讨其判断病情的价值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结果急性胰腺炎患者重症组血清sICAM-1水平(2.13±1.17μg/ml)和轻症组sICAM-1水平(1.55±0.59μg/ml)均显著高于正常组(0.53±0.17μg/ml),P<0.01,其中重症组亦显著高于轻症组(P<0.05)。6例患者治疗后血清sICAM-1水平(1.30±0.67μg/ml)显著低于治疗前(2.03±0.97μg/ml),P<0.05,血清sICAM-1水平与CRP呈正相关,r=0.45,P<0.01;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sICAM-1与TNF相关,r=0.77,P<0.01。结论细胞黏附与机体免疫炎症反应有密切关系,血清sICAM-1水平与病情的发展相关,有助于早期判断重症胰腺炎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糖尿病肾病(DN)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7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28例)、微量白蛋白尿组(29例)和临床白蛋白尿组(21例).30例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结果 (1)糖尿病各组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在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临床白蛋白尿组呈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相关分析显示DN患者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与UAER呈显著正相关(P<0.01);血清Ⅱ-18水平与血清TNF-α、sICAM-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血清TNF-α水平与血清sICAM-1水平亦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DN患者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与DN的程度相关;血清II-18、TNF-α、sICAM-1在监测DN的发生和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C(Cys 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方法 将126例糖尿病患者分为三组,其中单纯糖尿病患者3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46例,临床糖尿病肾病44例.检测三组血清Cys C、hs-CRP、肌酐(SCr)及UAER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单纯糖尿病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临床糖尿病肾病组血清Cys C、hs-CRP水平依次升高(P<0.01);早期糖尿病肾病组SCr与单纯糖尿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糖尿病肾病SCr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糖尿病肾病组Cys C、hs-CRP与UAER呈正相关,SCr与UAER无相关性;临床糖尿病肾病组Cys C、hs-CRP、SCr与UAER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 Cys C是反映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hs-CRP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对于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耐量减低(IGT)患者高甘油三酯血症-腰围表型(HTWC)与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E)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3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门诊诊治的360例IGT患者,分为血甘油三酯和腰围正常组(A组)108例、单纯高甘油三酯血症组(B组)72例、单纯腹型肥胖组(C组)108例和HTWC组(D组)72例,比较四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清sE水平。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血清sE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结果:HTWC组患者血清sE为(17.37±5.72)ng/mL,明显高于其他三组(10.21±6.88)、(13.78±7.50)、(13.98±6.81)n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腰围和高甘油三酯血症均是IGT患者血清sE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β=-2.351,P〈0.05)。结论:HTWC是糖耐量减低患者血清sE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向华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9):1265-1266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00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NAFLD患者进行肝脏B超检查,同时检测血液生化学指标,并与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比较.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NAFLD患者血清ALT、AST和GGT水平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明显增高(P<0.01或P<0.05);体重指数及血清TC、TG水平较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明显升高(P<0.01);血清HBV-DNA水平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较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延长(P<0.0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NAFLD患者的临床特征不同于单纯的慢性乙型肝炎,NAFLD影响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糖尿病肾病(DN)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7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28例)、微量白蛋白尿组(29例)和临床白蛋白尿组(21例)。30例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结果(1)糖尿病各组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在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临床白蛋白尿组呈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相关分析显示DN患者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与UAER呈显著正相关(P〈0.01);血清IL-18水平与血清TNF-α、sICAM-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血清TNF-α水平与血清sICAM-1水平亦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DN患者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与DN的程度相关;血清IL-18、TNF-α、sICAM-1在监测DN的发生和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sCAM)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简称妊高征)发病中的作用及与其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6例妊高征患者(轻度20例,中度24例,重度22例)和24例正常晚期孕妇(对照组)的产前和产后1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以及血浆E选择素(sE-selectin)及P选择素(sP-selectin)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各组统计学分析.结果 妊高征患者产前的sCAM 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及P<0.05);轻度患者sVCAM-1、sE-selectin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度患者sVCAM-1、sICAM-1、sE-selectin及sP-selectin水平与轻度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及P<0.05),重度患者sVCAM-1、sICAM-1、sE-selectins及sP-selectin水平与中度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及P<0.05),相关分析显示,sE-selectin及sP-selectin与sVCAM-1及sICAM-1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42、0.498、0.503、0.487,P均<0.05).产后各组sCAM表达水平与产前相比大幅度下降(P<0.01及0.05).结论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妊高征的重要发病机理,sVCAM-1、sICAM-1、sE-selectin及sP-selectin的表达水平升高与妊高征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和抗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抗体(oxLDL—Ab)在2型糖尿病(DM)动脉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l临床意义。方法129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68例健康对照分别采用ELISA方法测定oxLDL和sICAM一1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29例2型糖尿病组血清oxLDL—Ah与slCAM-1显著增高(P〈0.05);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患者血清oxLDL—Ab与sICAM-1水平明显高于DM无动脉硬化患者,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患者血清中oxLDL—Ab与sICAM-1成一定的正相关(r=0.38),P〈0.05)。结论oxLDL—Ab与sICAM-1与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这两项指标检查可能对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病变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程判断及其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事业单位职工的血脂情况及逐年变化规律,为及时给予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2013年间连续4年在北京核工业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团体健康体检的2516名事业单位职工,对其血脂检测结果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体检职工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胆固醇血症x2=17.515,P<0.01;高甘油三酯血症x2=26.003,P<0.01;HDL-C过低x2=49.088,P<0.01;LDL-C过高x2=42.150,P<0.01).男性职工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女性职工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HDL-C过低与LDL-C过高的发生率方面,男性和女性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职工,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及LDL-C过高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中年人的血脂异常发生率较高.而不同年龄职工在HDL-C过低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事业单位职工的血脂问题不容忽视,应积极在广大职工中开展健康教育,控制血脂水平,进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冠心病(CHD)患者血清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3月-2011年4月于医院健康体检中心查体的CHD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另选择3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pIgG、sICAM-1、IL-6及hs-CRP的表达水平,分析Hp感染与sICAM-1、IL-6及hs-CRP表达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 CHD组患者Hp-IgG阳性率为75.6%、血清sICAM-1(509.56±63.45)μg/L、IL-6(37.29±14.69)ng/L及hs-CRP(8.26±3.68)mg/L的表达水平均昆著高于对照组的50.0%,(154.24±27.39)μg/L、(15.63±6.84)ng/L及(4.72±2.3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阳性CHD患者的血清sICAM-1(615.86±89.45)μg/L、IL-6(44.09±13.49)ng/L及hs-CRP(10.52±3.48)mg/L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Hp感染阴性患者的(395.72±71.49)μg/L、(25.93±9.83)ng/L、(5.91±2.1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CHD的发生有关,Hp感染可能通过激发血清sICAM-1、IL-6及hs-CRP表达水 平而加重冠状动脉内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c ischemicencephalopathy ,HIE)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olubleICAM 1,sICAM 1)和可溶性纤维蛋白粘连系统 (solublefas ,sFas)水平变化及其在HIE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 (ELISA)分别检测HIE患儿血清sICAM 1和sFas水平 ,与正常新生儿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HIE患儿血清sICAM 1和sFas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且sICAM 1和sFas水平与HIE程度有关。 【结论】 ICAM 1和Fas可能分别通过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在HIE病理损害中发挥作用 ,血清sFas和sICAM 1水平可能提示HIE早期分子生物学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轻、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疾病极期和恢复期初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对照组正常足月新生儿脐血17例,轻(13例)、中(14例)、重度(9例)HIE患儿组共36例,对所有患儿疾病极期、恢复期初血清sICAM-1水平进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q检验及t检验。结果轻、中、重度HIE组患儿疾病极期血清sICAM-1水平显著升高,但3组升高的水平差异显著(P<0.001、0.01)。3组恢复期初血清sICAM-1水平均较极期显著下降(P<0.001),但均未降至对照组水平(P<0.01);且3组之间仍有差异,中、重度之间的差异已无意义(P>0.05),而中、重度与轻度间的差异显著(P<0.01)。结论HIE疾病极期血清sICMA-1水平急剧升高的程度与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临床动态监测HIE患儿血清sICAM-1有助于判断其病情轻重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关系以及吡格列酮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将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原治疗基础上给予吡格列酮15mg/d,治疗6个月,观察吡格列酮治疗前后血糖、血脂、sVCAM-1、sICAM-1和CIMT水平变化及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别。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糖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sVCAM-1、sICAM-1和CIMT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sVCAM-1、sICAM-1和C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IMT变化与体质指数(BMI)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sVCAM-1和sICAM-1有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8、0.358、0.381、0.368、0.580、0.572(均P<0.05)。结论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与2型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关系密切,吡格列酮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这可能是吡格列酮血管保护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支气管哮喘与病毒相关性喘息患儿血清Eotaxin和sICAM-1浓度,研究其与喘息反复发作高危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按中华儿科学会呼吸学组制定的统一标准随机选择支气管哮喘组和病毒相关性喘息组各60例,支气管哮喘组于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采取血清,病毒相关性喘息组于急性期、恢复期采取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Eotax-in和sICAM-1浓度。对60例病毒相关性喘息患儿依据病史并进行1年随访,分析各组血清Eotaxin和sICAM-1浓度与喘息高危因素发生的关系。结果:病毒相关性喘息组急性期血清Eotaxin、sICAM-1浓度高于恢复期(P<0.01);喘息Ⅰ组(喘息发作3次或3次以上)急性期血清Eotaxin、sICAM-1浓度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喘息Ⅱ组(喘息仅发作1次)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血清Eotaxin浓度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ICAM-1浓度较哮喘组低。哮喘组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血清Eotaxin、sICAM-1浓度两者互呈正相关性(P<0.01);病毒相关性喘息组急性期、恢复期血清Eotaxin、sICAM-1浓度两者互呈正相关性(P<0.01)。结论:①Eotaxin和sICAM-1参与了哮喘和病毒相关性喘息急性发病的过程。②反复喘息患儿慢性炎症持续存在,Eotaxin可作为早期干预的重要指标之一。③病毒相关性喘息患儿与血清Eotaxin和sICAM-1浓度有关,Eotaxin和sICAM-1浓度变化可能有助于预测病毒相关性喘息发展成哮喘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的水平,探讨sICAM-1与PCOS患者的关系和临床诊治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05年6月~2007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妇科门诊就诊的PCOS患者54例为PCOS组,以月经正常的非PCOS患者61例为对照组,又以体重指数(BMI)≥24 kg/m2或腰臀比(WHR)≥0.8为肥胖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肥胖组和非肥胖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月经第3~5天(闭经者日期不限)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中sICAM-1和性激素水平,并且测量其身高(m)、体重(kg)、腰围(cm)、臀围(cm),计算体重指数和腰臀比。结果:①PCOS组血清sI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②PCOS肥胖组血清sICAM-1水平高于PCOS非肥胖组(P<0.05);③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sICAM-1水平与年龄、BMI、WHR、睾酮呈正相关。结论:血清sICAM-1与PCOS有密切关联,sICAM-1异常表达在PCOS患者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机理中起一定作用,PCOS患者具有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并且随着年龄、BMI、WHR和睾酮水平增高,PCOS患者患心血管疾病风险也增加。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I(MCP—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08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正常组(19例)、颈动脉内膜增厚组(38例)、稳定斑块组(34例)、颈动脉狭窄组(1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清sICAM-1、sVCAM-1、MCP-1和TNF—α水平,分析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关系。结果血清sICAM-1、sVCAM—1、MCP-1和TNF-α水平随着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各组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皿清sICAM-1、sVCAM-1、MCP-1和TNF—α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t=0.675,P〈0.01;r=0.693,P〈0.01;r=0.723,P〈0.01;r=0.851,P〈0.01)。另外,各炎性因子之间呈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炎性因子水平可以在一程度上反映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在病毒相关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作用,分析血清sICAM-1水平与喘息反复发作的高危因素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测定70例病毒相关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期和恢复期以及30例健康儿童血清sICAM-1水平,分析病毒相关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息反复发作的可能相关因素。结果:急性期血清sICAM-1水平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血清sICAM-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有23例患儿喘息反复发作,其血清sICAM-1水平为(218.94±60.82)ng/ml。有过敏性疾病史和遗传史患儿血清sICAM-1水平显著高于无过敏性疾病史和遗传史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ICAM-1参与了病毒相关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生和发展以及喘息复发,有过敏性疾病和遗传史病毒感染所致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易喘息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在慢性肾脏病(CK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017年在本科住院的209例CKD患者为研究对象,测量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甘油三酯、钙、磷、碱性磷酸酶、超敏C-反应蛋白、Hcy、胎球蛋白A,计算eGFR,测定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结果从CKD 1期到5期,随着eGFR的下降,Hcy逐渐增高,Hcy与肾功能减退和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P<0.01)。Hcy与baPWV有一定的相关性(r=0.2290,P<0.01)。Hcy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钙磷乘积、碱性磷酸酶、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P<0.05),与胎球蛋白A呈负相关(P<0.05)。结论Hcy不仅是慢性肾脏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还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与碱性磷酸酶、胎球蛋白A等动脉硬化相关因素也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MIF、MMP-1及hs-CRP的影响。方法 将17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2组:ACS组12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50例,另选同期4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同时随机将ACS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各6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MIF、MMP-1水平,用超敏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比较各组血清MIF、MMP-1、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ACS组血清MIF、MMP-1、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血清MIF、MMP-1、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1或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清MIF、MMP-1、hs-CRP水平,减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基质成分的降解和炎症反应,增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