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颈椎病后路减压术后第5颈椎(C5)神经根麻痹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防治及预后。方法我院1999年7月至2005年7月107例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减压手术,术后发生C5麻痹5例(4.67%)。结果行保守、对症治疗,术后1~3月内逐渐恢复,脊髓压迫症状均好转。C5麻痹者2周~5月内逐渐恢复。结论颈椎病后路减压术后C5麻痹并不少见,其发病机制不清,尚缺乏确切防治方法,但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颈椎后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及其可能的原因,探讨C4、5椎间孔减压对C5神经根麻痹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005年6月~2012年5月行颈椎后路减压术的131例颈椎疾病患者纳入研究,男86例,女45例;平均年龄(58.3±10.9)岁。其中行椎管扩大成形术63例,行椎板切除减压术68例;此外,67例患者行单纯颈椎后路减压术(A组),64例患者接受颈椎后路减压术并双侧椎间孔减压术(B组)。对行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与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术前影像学资料和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进行评估,同时对A、B组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12~54个月,平均(23.4±8.8)个月,131例患者中共有9例发生术后C5神经根麻痹,总体发生率为6.9%。行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中,3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4.8%);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的患者中有6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8.8%)。两种术式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8例患者发生C5神经根麻痹(11.9%),B组有1例患者发生C5神经根麻痹(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结论]颈椎后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有一定的发生率,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发生率相对较高,但两种方法并无统计学差异;加行C4、5椎间孔减压术可降低颈椎后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C5神经根麻痹为颈椎前、后方入路减压术后并发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肢体乏力,伴或不伴感觉障碍、肢体疼痛,发生率0~30%。节段性脊髓功能障碍、椎动脉血供减少、术中神经根损伤、减压后脊髓漂移牵拉神经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多种机制"假说"参与其发生。增强对C5神经根麻痹的认识有利于脊柱外科医师提高手术技术,降低其发生率。该文就其定义、发生率、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其治疗与预防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C5神经根麻痹是颈椎后路减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961年由Scoville~([1])和Stops~([2])首次报道,C5神经根麻痹的定义尚未统一,目前大部分学者将其定义为颈椎减压术后无脊髓症状加重情况下新发的三角肌和(或)肱二头肌麻痹,肌力下降超过1级~([3])。由于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对颈椎病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研究尚无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颈椎术后C5神经根麻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颈椎术后C5神经根麻痹是指颈脊髓减压术后出现三角肌和/或肱二头肌的麻痹,而不伴有脊髓压迫症状加重的一种并发症。约半数患者有感觉缺失和/或肩部难以处理的疼痛,而另外半数患者只有C5神经根支配区的肌力减弱。大约92%的患者发生在单侧,8%的患者发生在双侧。C5神经根麻痹病例大多数在术后1周内出现,少部分在术后2~4周内出现。其他的颈神经根麻痹(C6、C7、C8),可以与C5神经根麻痹合并存在,或单独出现,但其发生率较C5神经根麻痹低得多。多数情况下,颈椎术后的上肢麻痹都有C5神经根受累。  相似文献   

6.
颈椎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减压术后并发颈5神经根麻痹是困扰广大脊柱外科医师和影响患者对手术满意度的顽疾之一。目前,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机制主要有5种假说:术中直接损伤神经根,节段性脊髓病理改变,进行性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和颈椎不稳,术后脊髓漂移牵拉神经根,脊髓血运异常和再灌注损伤;基于以上假说,很多学者提出各种相应的预防措施。尽管如此,迄今尚无任何一种假说能够完全合理解释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机制。为此,本文回顾近年来相关文献,从发生率、发生机制、预防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下一步研究工作做一阶段性总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多节段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自2006-01—2013-12行颈椎多节段减压术的患者进行随访。颈椎多节段减压包括:颈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术、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并后路融合术、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椎板成形术,排除减压节段不含C5、术前三角肌肌力异常、臂部感觉异常患者后,共132例。对比不同术式、疾病类型、性别及减压节段数目的 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明确统计学差异。结果 132例平均随访22.8个月(10~105个月)。共有13例出现术后C5神经根麻痹(9.8%),颈椎椎板切除融合术5/36例(13.9%),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并后路融合术2/17例(11.8%),椎板成形术3/26例(11.5%),颈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术3/53例(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颈椎外伤组1/9例(11.1%),颈椎不稳组1/10例(10%),OPLL组4/17例(23.5%),颈椎管狭窄组3/32例(9.4%),颈椎病组4/64例(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为1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未发生C5神经根麻痹患者平均55.8/58.1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结论颈椎多节段减压术后可发生C5神经根麻痹,在不同术式间发生率存在差别。OPLL及男性为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C5神经根麻痹是一种以术后新发三角肌无力为特征的疾病,是颈椎手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尽管其有自限性及较好的预后,但却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C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临床因素、影像学因素等,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既往的主流学说为脊髓损伤学说及神经根拴系学说,近年来提出了术前脊髓旋转不良及摆体位期间胶带引起的肩部牵拉等机制。本文结合近年来解剖学及影像学方面的研究,对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背景:颈椎手术后C5神经根麻痹是颈椎疾病减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近期疗效的判断和患者对手术疗效的满意度。目的:探讨C5神经根麻痹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预防治疗措施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由同一术者(通信作者)行单纯后路手术治疗的106例颈椎疾病患者,男77例,女29例;年龄22~78岁,平均59岁。手术方法包括颈椎后路椎板切除术、后路单开门手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患者术后均佩戴颈托3个月。结果:共有4例患者出现术后C5神经根麻痹。麻痹出现时间均在术后1周内,均为单纯三角肌肌力减退。2例伴随C5神经支配区的皮肤痛觉减退。经治疗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结论: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作用造成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应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缩短病程、改善预后、预防继发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5(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因多节段颈脊髓病变分别接受椎管成形术的患者27例(A组):男21例,女6例;年龄33~80岁,平均60.4岁;减压3~6个节段.同期接受椎板切除内固定术的患者41例(B组):男31例,女10例;年龄22~77岁,平均58.7岁;减压3-6个节段.术后随访12~46个月(平均22个月);两组手术前后以Cobb法测量颈椎前凸角度,以Ishihara法测定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并记录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情况.比较B组中9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B1组)与32例无C5神经根麻痹患者(B2组)的手术前后颈椎前凸角度及CCI.结果 A组C5神经麻痹发生率为3.7%( 1/27),B组发生率为22.0%(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P< 0.05),10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平均于术后14个月肌力恢复至4级以上.B1组手术前后CCI改变率为38.07%±18.03%,B2组为22.81%±12.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P<0.05).结论 相比颈后路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椎管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低.C5神经根麻痹可能与颈后路术后颈椎前凸增加有关,神经根拴系效应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