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开灵有效组分对MCAO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脑缺血后不同时间段MCAO大鼠血浆ET-1、TXB2、6-keto-PGF1α、vWF表达水平及清开灵注射液有效组分黄芩苷、栀子苷、胆酸、珍珠母水解液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组分对脑缺血后微血管内皮功能状态干预的作用环节.方法:采用大鼠MCAO模型,用放免法检测脑缺血12 h及24 h血浆ET-1、TXB2、6-keto-PGF1α含量,ELISA法检测不同时段血浆vWF的含量.结果:血浆ET-1含量在不同时段均升高,各有效组分于缺血12 h未表现有意义的生物效应,合方、栀子苷阻抑缺血24 h血浆ET-1高表达;血浆TXB2含量在缺血12 h显著升高,除合方外有效组分均有阻抑其高表达作用,其中珍珠母作用更显著,至缺血24 h,MCAO大鼠TXB2表达与正常组差异不显著,黄芩苷、合方能较强的抑制其表达;血浆6-keto-PGF1α含量在缺血后两个时段均显著降低,黄芩苷可升高缺血12 h血浆6-keto-PGF1α水平,珍珠母可升高缺血24 h血浆6-keto-PGF1α水平,胆酸于两个时段均发挥有意义的生物效应;TXB2/6-keto-PGF1α比值在不同时段均显著升高,栀子苷、胆酸、黄芩苷、合方能降低缺血12 h其比值,黄芩苷、合方能降低而栀子苷可升高缺血后24 h其比值;血浆vWF水平于缺血后不同时间段均显著升高,珍珠母在不同时段均有阻抑作用,黄芩苷阻抑缺血12 h vWF释放,栀子苷在缺血12 h、黄芩苷在缺血24 h可升高血浆vWF水平.结论:血浆ET-1、TXA2、PGI2参与了脑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而致微血管挛缩、血管内皮受损,清开灵中有效组分能通过多环节的综合作用不同程度的阻抑血浆ET-1、TXB2的表达,增加6-keto-PGF1α的表达,降低TXB2/6-keto-PGF1α的比值和vWF含量,从而减轻内皮细胞损伤,改善微血管灌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清开灵有效组分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治疗脑缺血大鼠药效及其药理作用。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TTC染色、神经功能检查法、病理超微组织观察综合评价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治疗脑缺血大鼠的功效作用,WESTERN-BLOT法测定Akt-PKB,CREB,PCREB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黄芩苷与栀子苷配伍具有神经脑保护作用,其功效优于单一组分治疗组和尼莫地平治疗组,并且对脑海马组织Akt/PKB,CREB,P-CREB蛋白表达有影响,其脑保护的药效加和作用与信号转导PI3K-Akt-PKB-BAD-CREB-PCREB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清开灵不同组分对MCAO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抗脑缺血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MCAO模型,应用RIA检测脑组织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V-α含量,EISIA检测脑组织sTNF—R含量。结果:缺血24h,胆酸组、栀子苷组、珍珠母组及合方组的脑组织中TNF-α含量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P〈0.05或P〈0.01)。缺血12h,珍珠母组、黄芩苷组和胆酸组脑组织中sTNF-R的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而缺血24h,胆酸组与合方组脑组织中sTNF-R的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清开灵四种组分及合方可以抑制TNF-α的合成与分泌,对脑缺血后的级联反应具有阻抑作用;而各不同组分对sTNF-R的作用较为复杂,在缺血12h,珍珠母、黄芩苷和胆酸可刺激sTNF-R的合成与分泌,而到缺血后24h,各给药组脑组织中sTNF—R的含量却表现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药不同组分对小鼠缺血脑组织蛋白表达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中药不同组分对小鼠缺血脑组织蛋白表达谱的影响.方法 黄芩苷、栀子苷、胆酸、珍珠母分别干预缺血再灌小鼠3h后,断头取脑,提取蛋白,用蛋白质芯片比较分析以上组分对小鼠缺血脑组织蛋白表达谱影响的差异.结果 黄芩苷、栀子苷、胆酸、珍珠母可影响5373Da,5707Da,15103Da 3个靶点蛋白的表达,中药对蛋白表达具有多靶点性和差异性.结论 蛋白质芯片技术是探索中药药理机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缺血过程中珍珠母、胆酸、栀子苷、黄芩苷对大鼠脑缺血后缺血脑组织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含量的影响.方法 11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脑缺血12 h模型组,珍珠母、胆酸、栀子苷、黄芩苷治疗脑缺血12 h组,脑缺血24 h模型组,珍珠母、胆酸、栀子苷、黄芩苷治疗脑缺血24 h组.用ELISA法测定脑缺血12 h后和脑缺血24 h后缺血脑组织MCP-1含量的变化.结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12 h后,缺血脑组织MCP-1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珍珠母、栀子苷治疗脑缺血12 h组MCP-1含量较缺血12 h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胆酸、黄芩苷治疗脑缺血12 h组MCP-1含量较缺血12 h模型组无显著性差异.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4 h后,缺血脑组织MCP-1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珍珠母、胆酸、栀子苷、黄芩苷组治疗脑缺血24 h纽MCP-1含量较缺血24 h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降低缺血后脑组织MCP-1的舍量,可能是珍珠母、胆酸、栀子苷、黄芩苷治疗脑缺血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黄芩苷、胆酸、珍珠母及栀子苷在治疗脑缺血疾病中的药理通路变化及药理作用机制。方法:采取随机法将脑缺血模型小鼠分为黄芩苷组(BA组)、珍珠母组(CM组)、胆酸组(CA组)及栀子苷组(JA组)和模型组(M组),每组脑缺血模型小鼠20只。在其脑缺血2小时后,对其给于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24小时之后,对小鼠断头缺脑,提取其脑海马组织的总RNA。采用与小鼠脑缺血相关基因的芯片对其基因表达谱变化水平进行检测。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利用Arrytrack软件作为平台,选择黄芩苷组与模型组,栀子苷组与模型组,胆酸组与模型组及珍珠母组与模型组之间的差异基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照Genebank,将几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上传到Genego数据库。选择信号通路,根据每组P值,选择P值最小的前2位,对不同组分的药效机制进行分析。结果:黄芩苷组、珍珠母组、胆酸组及栀子苷组与模型组比较,其差异基因数量分别为45、31、55及51条。通过对四组分差异相似度最大的前2位信号通路能够得出结论,栀子苷组、胆酸组及珍珠母组在实验中,都参与存活于死亡,及信号通路(TNFR_1)的调控。同时,黄芩苷组则表现出对A2A及G蛋白信号具有调控功能。胆酸组主要表现为对NMDA具有依赖性的LTP调节作用。结论:黄芩苷主导抗调亡,胆酸作用为抗神经元变异及抑制钙离子内流方面,栀子苷在缺血后脑保护及抑制脑细胞凋亡方面效果显著,但是珍珠母效果则不太明显,其药理通路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清开灵有效组分对大鼠缺血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参照Longa法复制大鼠脑缺血模型,清开灵有效组分干预,免疫组化分析缺血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酸性钙结合蛋白(S-100β)表达的组间与时效特征.结果:脑缺血后GFAP、S-100β表达增强.用药可增强缺血12h GFAP、S-100β的表达,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对受损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至缺血24h,除珍珠母水解液组外,其余用药组促进GFAP、S-100β表达的作用减弱.结论:清开灵有效组分促进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作用具有明显时效性和相对特异性,黄芩苷、栀子苷的作用在于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增生,而胆酸、珍珠母水解液则表现为对星形胶质细胞功能活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清开灵注射液药理作用与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开灵注射液是在安宫牛黄丸基础上改进经现代科学方法提取精制而成的一种纯中药复方制剂 ,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就清开灵注射液药理作用与在儿科临床应用作一概述。1 药理作用本品主要成分为胆酸、猪去氧胆酸、珍珠母、水牛角、板蓝根、金银花、栀子、黄芩苷。具有清热解毒、清营凉血、化痰通络、镇静安神、醒脑开窍之功效。现代药理学分析认为 ,金银花、黄芩、栀子、板蓝根有很强的抗菌、抗病毒、抗炎退热作用 ;水牛角、珍珠母有镇静、抗惊厥 ,强心退热作用 ;黄芩、栀子、板蓝根尚能保护肝脏 ,对损伤肝细胞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可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黄芩清肺汤中黄芩、栀子配伍前后的成分变化,探讨二者配伍的合理性。方法采用超高效 液相色谱-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UPLC-LTQ-Orbitrap-MS)技术建立黄芩、栀子配伍前后的化学指纹 图谱,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药对配伍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并对筛选到的化学标记物进行鉴定。 结果黄芩、栀子合并液与合煎液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合煎后京尼平苷酸(geniposidic acid)、栀子苷 (gardenoside)等含量显著下降,黄芩素(baicalein)、槲皮素(quercetin)等含量显著升高。结论黄芩清肺汤中黄 芩、栀子配伍后,可促进多种活性成分在合煎液中的溶出,这些成分可能是黄芩、栀子配伍协同增效的物质 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大鼠血清中复方清开灵(牛黄、珍珠母、板蓝根、水牛角、黄芩、栀子、金银花)药物原型成分的HPLC-MS^n和HPLC-TOF-MS联用分析方法。方法:取静脉注射清开灵的大鼠血样,甲醇沉淀蛋白。对血样进行TOF-MS分析可以给出精确的分子量和分子式,而电喷雾离子阱多级质谱扫描,可以给出目标质荷比的多级碎片,两者结合对原型成分进行准确的鉴定。结果:识别和鉴定了大鼠血清中复方清开灵的四种主要原型成分栀子苷,黄芩苷,汉黄芩苷和胆酸。结论:该方法准确快速,是检测体内样品中复方中药原型成分的高效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
作者通过分析目前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的研究现状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指出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的研究应当根据其功能主治来研究有效组分的作用,从而确定复方某一药效的主要有效组分,然后开展有效组分配伍研究,研制有效组分配伍复方。作者进一步强调重视有效组分的配伍研究、加强复方功能组分与有效组分关系的研究及多环节、多靶点开展复方有效组分作用的研究是深化中药复方有效物质研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清开灵注射液中栀子苷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开灵注射液为临床常用中药,是由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8味中药经加工制成。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的功能,用于中风偏瘫、肝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清开灵注射液已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六册[1] ,其含量测定项为分光度法控制黄芩苷的含量,无栀子苷的定量方法。文献报道,栀子苷的定量方法多为高效液相色谱法[2 4] 。为了更好的控制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清开灵软/硬胶囊化学成分进行全面整体分析。方法采用HPLC-DAD建立5种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方法;通过模式识别技术进行整体分析,并寻找出两者差异最大的化学成分。结果两者胆酸、猪去氧胆酸和黄芩苷含量差异较小,绿原酸和栀子苷含量差异较大;PCA分析得到59个化学成分浓度在软胶囊中高,40个化学成分浓度在硬胶囊中高,PLS分析得到对两者差异性贡献度最大的16个成分。结论清开灵软/硬胶囊化学成分存在明显的差异;多成分定量结合指纹图谱与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可用于化学成分的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磁共振,动物神经行为学评分以及脑组织超微组织观察判断栀子苷、胆酸及其配伍对局灶缺血性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技术于造模后缺血再灌注3h综合评价组分配伍的治疗作用,神经功能检查法对脑缺血后动物进行行为测评,病理及超微组织观察作为药效评价辅助手段,准确界定不同组分配伍的功效作用。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病灶的表现弥散系数值及平均弥散系数值有升高趋势;栀子苷加胆酸组病灶周边区差异有显著性(P〈O.05)。结论 栀子苷加胆酸组分配伍具有脑神经保护作用,磁共振技术结合行为学评分及脑组织超微组织观察是评价神经保护剂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韩杰 《中成药》2010,32(2):227-231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清开灵颗粒(胆酸、猪去氧胆酸、黄芩苷、栀子、水牛角、金银花、板蓝根、珍珠母)中黄芩苷、栀子苷2种苷类成分的含量;胆酸、猪去氧胆酸2种胆酸类成分的含量,为制定该制剂质量标准中含量测定方法及限度提供依据。方法:测定黄芩苷和栀子苷用kromasilTM C18分析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10∶90),检测波长:238 nm,测定胆酸和猪去氧胆酸用kromasilTMC18分析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磷酸(35∶65∶0.1),检测波长:192 nm。结果:该方法回收率黄芩苷:99.30%(RSD=0.2%),栀子苷:99.50%(RSD=0.4%),猪去氧胆酸:99.04%(RSD=0.2%),胆酸:99.06%(RSD=0.4%)。结论: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结果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清开灵主要组分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干预脑缺血损伤的基因表达模式。方法12只4周龄小鼠随机分为黄芩苷组(BA组)、栀子苷组(JA组)、栀子苷+黄芩苷组(BJ组)、尼莫地平组(NM组),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后,各组分别给予尾静脉注射黄芩苷、栀子苷、栀子苷+黄芩苷以及尼莫地平。抽提小鼠脑组织的总RNA,制备小鼠全基因组表达谱,对其进行基因本体论功能分类,构建相关系数矩阵,对差异表达的细胞黏附相关基因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获取16463个小鼠脑测全基因组表达谱,筛选出32个差异表达的细胞黏附相关基因。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4组的前2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度为100%,BJ组总得分大于单一组分组,NM组对细胞黏附相关基因干预的总得分高于BA和JA组。各次检测的主成分分布显示,NM组和3个中药组均距离较远,BJ组和BA组的距离均近于JA组。结论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均能有效干预细胞黏附相关基因,配伍后的干预对黏附相关功能基因的影响大于单一组分组,其基因表达模式和黄芩苷相近。  相似文献   

17.
清开灵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清开灵注射液 (以下简称清开灵 )是安宫牛黄丸的改良剂型[1] ,由牛黄胆酸、水牛角、黄芩甙、金银花、栀子、猪去氧胆酸、珍珠母、板蓝根等精制而成 ,具有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泻火除烦、化痰通络、镇静安神、醒神开窍作用。近年来 ,清开灵已广泛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2 ] 。现就其药理作用及其不良反应综述如下。1 药理作用1 1 抑毒保肝作用现代药理分析认为黄芩、栀子、板蓝根有保肝利胆、抑制乙肝病毒作用[3 ] 。清开灵能抑制肝细胞脂质过氧化物(LPO)的生成 ,抑制内毒素所致肝细胞脂质过氧化物损伤 ,有效地保护肝细胞[4] 。经对实…  相似文献   

18.
HPLC测定清开灵滴丸中栀子苷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巍杰  贾晓冬  肖引  张健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3):1034-1035
<正>清开灵滴丸是由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桅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8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和镇静安神的功能,用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急性气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和高热等症。为了有效地控制清开灵滴丸质量,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主药栀子苷含量。该法操作简便,精密度高。  相似文献   

19.
方剂配伍理论研究方法及研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剂配伍方法有多种,但七情配伍是中药配伍的基本形式,君臣佐使是方剂配伍的主要规则。方剂配伍研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效成分研究和药理研究相结合;通过拆方研究,确定方中主要药物或活性物质、从复方中寻找有效成分的最佳组合而从整体经过还原研究回归整体。因此,21世纪中药方剂配伍应具有时代的特点,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有效成(组)分配伍应成为当前中药配伍的新模式。中药有效组分或成分配伍是在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理法方药一致的基础上,以中医学理论、系统科学思想和传统中药配伍理论为指导,去除方剂和饮片中无关物质,以组分或成分为表达形式,针对有限适应症,通过多组分、多靶点、以整合调节为基本作用方式、并且能辨病及辨证应用的新中药模式。实现中药有效成(组)分配伍基本方法有:单味药标准组分配伍、不同药物的有效组分配伍、针对病理环节的组分配伍、对病方与对证方的配伍。其主要特点是成分清楚、作用目标明确、质量稳定可控、毒副作用小,与传统中成药具有相似的整体功能。这一中药配伍模式的推广运用, 可为中医对病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开辟新途径。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0.
清开灵片由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组成,具清热解毒、镇静安神之功.用于外感风热时毒,火毒内盛所致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咽喉肿痛,舌质红绛、苔黄,脉数者;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急性气管炎.高热等病症见上述证候者.为了有效地控制本品的质量,对胆酸、猪去氧胆酸、栀子、金银花进行了薄层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制剂中黄芩苷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