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四总穴探讨经脉的体表特异性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总穴歌是针灸临床治疗的经典歌赋,是穴位循经远治的经典范例,同时也是经穴效应特异性的集中体现,尤其体现在基于经脉循行路线的穴位与其主治部位之间的体表特异性联系,基于大量四总穴的相关临床与实验研究支持这种体表特异性联系的客观事实,提示穴位与主治部位的体表直接联系或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中介的间接联系可能是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重要生物学基础。既往关于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多聚焦于穴位与内脏的相关性研究,实际上,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是一个十分重要却被忽视的研究领域,对于全面、深刻地揭示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基本规律和科学内涵,促进针灸理论与临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面口合谷收"是经脉体表与体表之间联系的重要体现,从神经生物学角度阐释针刺合谷穴对面口部影响的机制可能是研究"面口合谷收"理论内涵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文章中作者针刺合谷穴,以后溪、外关作为对照,观察其对面口部痛阈、肌电活动、唾液分泌和脑中枢功能网络响应的影响,从不同层面揭示合谷穴与面口部特异性联系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期为"面口合谷收"理论提供更丰富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合谷穴"能有效治疗大肠经远端循行所过部位"面口部"的疾患。面口部与合谷穴在感觉传入路径的重叠会聚,也为"面口合谷收"提供神经解剖基础。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功能磁共振成像由于无创伤性、时间空间分辨率高及代谢物质的测定,已成为研究针刺中枢效应机制的手段。针刺合谷穴发现激活脑区具有穴位偏侧性,且不同的刺激方法(包括手针、电针、经皮电刺激)及得气情况也影响脑功能变化。本文从合谷穴的外周神经解剖结构、针刺中枢响应特征、穴位特异性中枢机制来阐述"面口合谷收"的中枢效应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面口合谷收"理论为指导,运用痛阈测定方法,观察针刺合谷穴对正常人面部痛阈的影响,探索合谷穴与面口部之间的特异性联系。方法:运用SPSS软件编程的方法,将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合谷穴组、后溪穴组、外关穴组,分别针刺健康受试者合谷穴、后溪穴、外关穴,运用钾离子测痛法观测针刺前后受试者面部痛阈,比较研究针刺合谷穴、后溪穴、外关穴对健康受试者面部痛阈的影响。结果:针刺健康受试者合谷穴对其面口部下颌区痛阈有明显影响(P<0.05);针刺健康受试者合谷穴对其面口部额区、颊区、下颌区痛阈变化率的影响明显强于针刺后溪穴、外关穴(P<0.05)。结论:针刺合谷穴对正常人面部痛阈有明显影响,其影响程度明显强于针刺后溪穴、外关穴,提示正常人合谷穴与面口部感觉功能之间存在相对特异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穴位具有诊断与治疗两大功能,其研究可从结构与功能两方面入手。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具体表现,是一种作用状态,可以分成静息态和激活态两种属性。已有研究证实,经穴对脏腑具有病理状态下的特异性调节作用,此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经穴-内脏-体表"的相互联系。故在经穴脏腑特异性联系和经穴体表特异性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经脉和疾病的特异性联系,以带脉为研究对象,从带脉与带下相关疾病的中医认识、作用机制等方面加以论析,以此阐述带脉与带下病的特异性关系,为探析"经脉-内脏-疾病"特异性联系提供有益的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6.
分析三阴交、悬钟的经穴效应以及相对穴三阴交-悬钟的内在关系,探讨相对穴与经穴效应的关系。发现三阴交、悬钟均具有经穴效应的表现,且二者在经穴效应特性(循经特异性、经穴特异性)、经穴关系(解剖位置、经脉脏腑关系、功效主治)方面联系紧密。表明相对穴三阴交-悬钟在经穴效应方面相关,相对穴通过内在经穴效应特性和经穴关系与经穴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1959—2011年CNKI数据库和近10年Pubmed数据库文献,系统分析关于经穴与脏腑器官改变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刺激体表经脉穴位对脏腑器官病理改变有相对特异性,内脏器官病理变化可以在与其相应体表经脉穴位上被感知,主要体现在心、胃、肠、肝和肺系等脏腑器官,且以研究心经穴位和心脏间相关性所占比例为最多;同时发现多经多穴可反映同一脏的病理改变,同一穴位在不同时辰对相同脏腑病变产生不同效应。经穴与脏腑器官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可能有特异性,但是其特异性规律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关于提高针久疗效的若干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灸治疗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疗效 ,一切的临床实践都必须以此为基准。以针刺穴位为前提 ,研究针刺所产生的生理效应及其应用 ,是由 5个基本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即穴位特异性、得气状况、针法灸法的刺激参数、个体差异、时间因素。笔者拟就此结合个人的临床得失谈点体会。1 .穴位功能特异性穴位与非穴位作用之间有差异 ,不同经脉穴位与穴位之间在功能作用上也存在着差异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说明穴位的针刺效应和其所属经脉的络属规律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即使同经的不同穴位在主治功能上也存在着差异。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醒脑开窍针刺治疗脑梗死的研究基于祖国医学"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循经取穴主要原则,从针灸最佳适应症之--脑梗死切入,在课题组34年的研究基础上,根据经络理论,取醒脑开窍针刺法主要穴位,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不同参数刺激不同穴位后脑的特异性反应;同时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明确醒脑开窍组方与非经非穴治疗脑梗死的经穴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何俊彦  陈惠惠 《光明中医》2014,(9):1921-1922
"面口合谷收"是《四穴总歌》中的一句,合谷穴在临床广泛应用,效果良好。常用来治疗头痛、齿痛、口眼歪斜等疾病。现将合谷穴与面口部疾病的联系的现代机理进一步阐明,为合谷穴治疗面口部疾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合谷穴和率谷穴都是临床较为常用的腧穴。合谷穴位于手背的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属四意穴和马丹阳十二穴之一。《玉龙歌》云:“头而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通神。”《甲乙经》中以该穴主治聋、耳中不通、齿龋痛;在《外台秘要》中又主治头痛、口噤不开等,均说明了本穴对头面五官疾病有特殊的疗效。率谷穴位于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处,为足少阳胆经穴位。因胆经循行于侧头部,其支脉循行于耳部、面部及下肢外侧正中,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  相似文献   

12.
针刺镇痛的外周经穴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镇痛原理在中枢神经系统研究及外周机制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较少考虑到经穴系统的特异性治疗作用,且模型建立也无法体现经穴——脏腑相关性联系。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治疗痛证多为循经取穴,即应用传统的经络循行理论,以“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按经脉循行区域选取相应的穴位治疗痛证,临床疗效较好。为此,我们建立了具有经穴——脏腑明确关系的胃——足阳明胃经痛证模型,以探讨针刺镇痛过程中的经穴特异性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神经肌电检测技术观察生理状态下针刺恒河猴“合谷”穴区与面口部肌肉运动的特异性联系.方法:将18只恒河猴随机分为合谷穴区组、后溪穴区组、外关穴区组,每组6只.在生理状态下检测针刺不同穴区前后面口部额肌、颧肌及口轮匝肌的肌电活动,比较研究针刺不同穴区对面口部肌电的影响.结果:针刺“合谷”穴使额肌肌电的潜伏期降低(P<0.01),峰峰值、面积增高(P<0.05,P<0.01);颧肌肌电的面积增高(P<0.01),峰峰值升高(P<0.05)、潜伏期降低(P<0.05);口轮匝肌肌电的频率增高(P<0.01),潜伏期降低(P<0.01);针刺“合谷”穴前后额肌、颧肌、口轮匝肌的肌电频率、峰峰值、面积及潜伏期变化率明显高于针刺“后溪”“外关”穴(P<0.05,P<0.01).结论:合谷穴区与面口部肌肉运动之间存在相对特异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田岳凤 《山西中医》1999,15(6):27-29
从经穴与脏腑之间存在相对特异性联系的理论出发 ,系统分析了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穴位对心脏的特异性作用 ,认为经脉与脏腑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形似"六度分离"的小世界网络广泛存在于真实世界。故基于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即以经穴为节点,将经穴间因主治相同产生的联系抽象为连边。使用现行教材中的经穴与主治数据,对经穴主治表述进行规范化预处理,按经穴间有相同主治则形成连边的构建原理形成经穴-主治的复杂网络。计算出该网络具备高聚类系数和低平均路径长度等特征,定量证明以经穴为节点、主治作为连边的网络呈现小世界效应,并首次提出"十四经特异性"的概念且给出定量分析数据。为定量研究经脉及经穴间联系提供新的手段,促进经穴相关性研究进入统计学层次,并为数字经络智能针灸机器人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Lin D 《中国针灸》2011,31(11):1049-1051
就目前穴位-针刺效应机制研究中注重于腧穴特异性的现状展开分析,通过剖析穴位刺激方式及经穴自身属性之间的联系,提出基于“经络唤醒阈”的穴位刺激效应研究思路,以探讨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7.
Xu B  Yu XC  Chen CY  Wang LL  Liu JL  Liu ZS  Gao JH  Chang XJ  Chen L 《针刺研究》2010,35(6):422-428
目的:从经穴效应量的差异探索不同部位、不同组织结构与经穴特异性的关系。方法:成年SD大鼠,选择不同经脉、不同部位组织结构相似的经穴("大陵"与"解溪""郄门"与"后三里""曲泽"与"犊鼻")及腹部非穴,电针刺激右侧单穴以及"郄门"和"后三里"的单一组织(皮肤、肌肉、骨膜,3个系列试验,每组12例),观察其对心得安所致心动过缓大鼠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回升率的调节效应。结果:①模型组给心得安后,心率和MAP一直保持低水平。"郄门""曲泽""后三里""解溪"组的心率、MAP回升率分别是非穴组的7、8、6、6倍和4、4、3、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大陵""犊鼻"组与非穴组的心率、MAP回升率接近(P0.05)。②同一经脉不同部位经穴的效应量呈现循经脉循行方向增强的趋势,即:"曲泽""郄门""大陵","解溪"与"后三里""犊鼻"。③"郄门"与"后三里"同一穴位常规电针与不同组织电针效应量存在差异,基本表现为皮肤肌肉≈常规电针骨膜。④不同穴位相同组织效应量的差异部分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电针"郄门"与"后三里"二穴皮肤,其在调节心率方面"郄门"优于"后三里"(P0.01),电针二穴肌肉在调节MAP方面"郄门"优于"后三里"(P0.01),电针二穴骨膜的效应量相当。⑤组织结构相似穴位的效应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大陵"与"犊鼻"效应相似,"曲泽"与"解溪"效应相似,"后三里"和"郄门"效应相似,而"解溪"在心率效应量方面比"大陵"高出4倍、在MAP回升率方面高出3倍,"曲泽"在心率效应量方面是"犊鼻"的6倍、在MAP回升率方面是"犊鼻"的2.7倍。结论:不同经脉组织结构相似经穴的效应量存在特异性,同一组织在不同部位其效应量亦有特异性;当机体组织成为调节机体功能的途径时,必须重新认识不同部位组织功能的差异;不同部位组织与机体联系途径的差异及功能特化可能是构成其对刺激特异性反应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针刺对中枢性心血管功能异常的影响及其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针刺体表穴位能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并存在穴位相对特异性,已为临床证实。我们应用家兔在外周静脉注射异丙基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素,分别造成心动过速和心肌缺血的实验病理模型,结果认为“内关”穴对心血管功能异常有调整治疗作用,说明经脉经穴与相应脏腑存在着功能上的联系。为了进一步分析针刺效应的机制,本实验应用电刺激丘脑下部引起的中枢性心血管功能异常,观察针刺是否也有调整作用并分析共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9.
经穴的特异性是指经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其周围的非经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经穴在功能方面与非经穴人体组织有着明显的区别,穴位具有反映病证的功能及感受刺激的功能。穴位反映病证具有与脏腑密切相关的特异性,反映病证的穴位大多在与其相关脏腑所属的经络上,穴位反映病证与脏腑疾病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等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一、相关效应与六府合穴:所谓相关效应是指某个穴位与某一特定脏腑、特定部位相关,针灸激发此穴后能对该脏腑或该部位有治疗效应如足三里治胃病、鱼际治咳嗽,直至经脉的命名都可看成是相关效应。六府的“下合穴”,突出了古人对相关效应的探求。二、相关效应与穴位分布:从穴位的主治作用与分布关系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相关效应的普遍性。三、相关效应说是对古典经脉学说的继承:古人对经脉命名、病候阐述等体现了对相关效应的探求,六府“下合穴”的应用,等于强调了此说的重要,足阳明一经而“三任”,任脉一经而“四任”,这种突破脏腑属性,仅求相关效应的作法,反映了经脉学说的实质正是穴位的相关效应,后者继承了前者的合理内核。据穴位的主治规律,列举了各经穴位的相关效应与原古典经脉的关系。四、相关效应说概括了针灸学科的特点:在针灸机理未被揭示的情况下,此说概括了本学科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