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乌鸡白凤丸对肝硬化白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蛋白血症是肝硬化的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 ,血清白蛋白是肝硬化病人腹水形成、继发感染、肝功能好坏的重要指标。目前主要治疗措施是补充人血白蛋白 ,基于中成药乌鸡白凤丸可以补气养血 ,有效改善肝硬化低蛋白血症 ,为提高肝硬化病人血清白蛋白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笔者应用乌鸡白凤丸治疗肝硬化引起的低蛋白血症患者30例 ,现总结如下。1材料和方法1 1病例选择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的肝硬化病人30例 ,其中包括乙肝后肝硬化25例 ,酒精性肝硬化2例 ,丙肝后肝硬化2例 ,乙、丙混合感染后肝硬化1例 ;男26例 ,女4例 ,年龄38…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的“症瘕”,“积聚”、“痞块”、“臌胀”、“单腹胀”等,都是肝硬化病程中的临床体征。中医对肝硬化的治疗,是以辨证论治为准则,根据具体病情,标本并治,攻补兼施。由于肝硬化病程较长,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很好的护理工作来配合,尤其是肝硬化的晚期,容易发生各种病情变化,护理工作更为重要。现对肝硬化的中医护理问题略谈几点:  相似文献   

3.
正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等均可发展为肝硬化,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区,因此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肝硬化的首要病因。肝硬化早期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可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可触及肿大而坚硬的肝脏,失代偿期肝硬化以腹水、黄疸、出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对于肝硬化的治疗往往只能采取护肝、降酶及对症治疗、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很多患者的肝脏合成代谢  相似文献   

4.
辛伟 《湖北中医杂志》2011,33(10):43-44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中包括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发展所致肝硬化;酒精性或非酒精性肝炎后肝硬化;药物型肝损害导致肝硬化;瘀血性和遗传性肝硬化等。由于其解剖和生理病理的关系,肝硬化患者发生腹泻的机率很高,腹泻(特别是感染性腹泻)导致的内毒素血症、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可加重肝脏的进一步损害,从而引起原发性腹膜炎、腹水、肝性脑病的发生,严重危害病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扶土抑木法治疗肝硬化腹水4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肝脏慢性、弥漫性、进行性疾病,肝硬化难治性腹水阶段病情危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的晚期表现,它属于中医“鼓胀”范畴,易出现腹水反复,笔者运用中医扶土抑木法利水法治疗肝硬化腹水48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硬化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肝脏慢性、进行性的弥漫性改变。其特点是一种病因或数种病因反复、长期损伤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变性和坏死。肝脏逐渐发生变形、质地变硬,临床上称这一生理病理改变为肝硬化。肝硬化在我国比较常见,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早期肝硬化临床上亦称代偿期,可无症状,肝功能检查无明显异常。部分病人仅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或伴便秘等。肝硬化晚期临床上称失代偿期,当有临床症状时,已进入失代偿期,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两组症侯群,即由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所引起。肝硬化…  相似文献   

7.
在肝硬化的治疗过程中,早期肝硬化的治疗显得尤其重要。这是因为,积极的治疗可能逆转肝硬化,而实现这一逆转的最佳时机就是在肝硬化尚未进展成失代偿期的时候,亦即早期肝硬化阶段。早期肝硬化是指处于代偿期的肝硬化,且肝功能分级属Child—PughA级,可有门脉高压征,但无腹水、  相似文献   

8.
魏微 《家庭中医药》2019,26(5):61-62
<正>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终末阶段,几乎所有的肝损害长期迁延不愈都有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是治疗方法不得当,很有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晚期,最终导致死亡。在中医范畴里,肝硬化的发病原因为患者体内有湿热疫毒、气血郁结,导致肾、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出现水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这就说明,肝硬化早期大多是由于湿热体质、气郁体质、阴虚体质偏颇加深,进而引发了疾病。  相似文献   

9.
顽固性腹水是晚期肝硬化患者常见并发症。多见于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及原发性胆汁淤积型肝硬化等疾病。由于传统的治疗方法以补充白蛋白及利尿为主,不仅疗效欠佳且经济负担较重。腹腔放液有丢失白蛋白、  相似文献   

10.
从痰瘀理论论述肝硬化形成发展的基本病因、病机,从而确立肝硬化的治疗原则。本文引用文献中关于痰浊瘀血与肝硬化的论述,运用中医学有关痰浊瘀血的理论,系统论述痰浊瘀血与肝硬化形成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指出肝硬化的直接病因为痰浊瘀血,痰凝血瘀是肝硬化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认为慢性肝炎进展至肝硬化首先是脾肾亏虚,在此基础上产生痰浊瘀血,进而发展至痰凝血瘀交阻导致肝硬化,故应重视痰瘀理论与肝硬化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探讨脓毒症的中医病机及治法。认为其基本病因病机为毒、瘀、虚交互为患,温毒内蕴为基础,正气亏虚为根本,瘀血内结贯穿疾病始终;临证以解毒、化瘀、扶正为基本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虚瘀痰毒病因病机实质研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与气虚、血淤、痰浊、邪毒密切相关。从虚淤痰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探讨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根据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病理阶段所表现的气虚、痰浊、淤血、毒邪的轻重不同进行辨证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脏病并发心血管疾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指肾的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职而致心之气血阴阳逆乱。标实证则以痰湿、浊毒、瘀血为主。肾元亏损、脾气衰败,气机升降失调,极易发生肾水不升、心火不降,肾精亏虚、心血及心神失养,甚则心肾阴阳亏虚、虚阳浮越等心肾不交之证。痰湿、浊毒、瘀血内生,痹阻心脉,从而产生"胸痹、心痛、心悸"等心系病证。痰湿、浊毒、瘀血又常相互影响,瘀血阻滞脉络,可致水液内停;痰湿亦可阻滞脉络,而使瘀血内生;浊毒耗伤正气,而致气虚水停;浊毒又常与瘀血、湿热并行,并行后若上窜入心入脑,易蒙蔽心窍,发为危候。故临床上化痰利湿、活血祛瘀、泄浊解毒常常相兼而用。另外,外感风、寒、湿等邪亦会加重病情。故治疗上当以心肾同治、补虚泄实为法。同时脾为中州,助力于心火与肾水之升降交济,且肾与脾分别为先后天之本,相互滋生,故治疗上亦需兼顾实脾。  相似文献   

14.
肺癌西医病位在肺,中医病位在肺、脾、肾三脏,病机为气、痰、湿、血、阴、阳、毒等相互交织,辨证分型以气虚型、痰湿型、血瘀型、阴虚型4类为主,配合西医的分型可初步将鳞癌与痰湿蕴肺证及气滞血瘀证相结合;腺癌与阴虚毒热证及气滞血瘀证相结合;小细胞肺癌与气滞血瘀证相结合;肺泡细胞癌与痰湿蕴肺证及气血两虚证相结合,形成相对应关系,相互借鉴参考,以利于治疗。  相似文献   

15.
介绍韩丽华教授治疗慢性心肌炎致快速性心律失常经验。认为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毒、瘀、虚是发病关键;治疗强调清热解毒、化瘀通脉,兼顾益气养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疮疡疾患的病理基础;中医、中西医治法治则;筛选活血化瘀中药,以促进治疗疮疡血瘀证的药物开发.方法追溯自晋代至清代疡科治疗专著30余部,分析疮疡疾患的病因病机;统计疮疡内治处方出现率较高的中药排序,分析药物的功效分类.查阅现代文献,归纳血瘀证时出现的病理生理改变;分析治疗疮疡各类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结果疮疡疾患病理基础,肿疡以气滞血瘀伴湿热毒为主证;溃疡以血瘀伴气血两虚为主证.治法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益气血.药物以甘草、当归、金银花、赤芍、人参、黄芪、桂枝为主药.结论疮疡疾患以活血化瘀治法为主,辨证佐以清热解毒、补益气血类药物.  相似文献   

17.
张俊富教授治疗肝病的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俊富教授善于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认为肝炎的病因为湿热疫毒深伏血分,病机为正虚邪留,病位在肝,累及脾胃、气血、阴阳。治疗原则当以扶正祛邪为主,扶正以调补肝脾肾、气血阴阳为主,祛邪以处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先。并举临证医案四则佐证。  相似文献   

18.
脓毒症属于中医温热病范畴。其病因多为温热毒邪内蕴于体内,毒瘀互结是其基本病机,正气亏虚是脓毒症的病理基础,关键病理机转可概括为毒、瘀、虚。其发病以正虚为本,以毒、瘀为标。其传变规律及辨证治疗多遵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在病变过程中,机体正气亏虚是内因,感受温毒邪气是外因,温毒内蕴、毒瘀互结则是其主要病理变化,也是造成脓毒症高死亡率的关键。治当以解毒化瘀扶正为法,积极救治,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就癌症的发病机制及其相关治疗做了概要论识。提出了关于癌症的正气紊乱论、邪气盘踞论、血涌成壅成瘤论、非瘀血论、痰毒作祟论。认为在癌症的治疗中,不可动辄理气开郁、活血,而应当斟酌病情,适时开郁、折气、祛痰、软坚和解毒为要。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尿毒症心肌病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毒症心肌病以浊毒、瘀血、气虚为基本病因,泄浊排毒、活血祛瘀、补肾益心为主要治则,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组方用药,体现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