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溶栓丸3号为主治疗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93例刘正华河南省安阳市脉管炎医院(455000)范光芳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455000)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肢体动脉因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的慢性闭塞性疾病,属中医“脱疽”范畴。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相似文献   

2.
范忠臣  党永康 《吉林医学》2014,(8):1724-1725
<正>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动脉管腔的狭窄、闭塞性病变。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动脉中层变性和继发血栓形成而逐渐形成管腔闭塞,使下肢发生缺血[1]。患肢发冷、麻木、间歇性破行、动脉搏动消失、肢体组织营养障碍、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疽等等为其主要的临床表现。统计显示:下肢动脉硬化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为3%~10%,7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15%~20%[2-4]。在选择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治疗方法时,TASCⅡ指南通常倾向于:接近A级病变者,宜选择腔内治疗;而越接近D级病变者尽量选择外科手术治疗。sTASC C级病变指多发狭窄或闭塞,总长度>15 cm合并或不  相似文献   

3.
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指外周慢性动脉闭塞症(chronicarterialocclusive disease,CAOD),以下肢动脉常见,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arterialdisease,PDA)。其中最易受累的部位包括小腿胫腓动脉、股胭动脉及主髂动脉,临床表现以间歇性跛行、静息痛、难治性溃疡等下肢缺血、坏死等症状为特点,  相似文献   

4.
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辨证施护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州350004)陈丽华,李秀娟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一种老年性动脉退行性疾病,属于中医"脱疽"范畴。运用中医辨证施护,对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疗效起到积极的作用。施护辨证分型按《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中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下肢动脉疾病患者进行诊断。结果:6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随着病变程度和范围的不同,受累动脉有着不同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改变。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准确地评价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程度及特点,为临床诊断疾病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客观、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佩双 《医学综述》2013,19(14):2577-2579
近年来,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以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多器官病变的老年患者多见。随着血管外科兴起及血管外科治疗技术、相关材料的发展,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外科治疗方式已出现了多元化,如何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提高远期通畅率是当下追求的目标。该文综述了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外科治疗适应证及不同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就动脉硬化闭塞症 (ASO)中有关肢体动脉硬化性狭窄和闭塞的中医治疗进行了综述 ,主要从辨证论治的研究、单方验案报道及其他疗法具体阐述了中医中药在中小动脉闭塞、狭窄的防治及阻止ASO病变进展和斑块消退等方面具有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究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实施超声诊断检查的4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诊断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方式,对比患者下肢动脉狭窄程度。结果在40例患者中分支闭塞以及病变位置处于股浅动脉者13例,股总动脉12例,髂外动脉闭塞8例,腘动脉病变者7例。结论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检查过程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方式具有无创伤优势,操作方法比较简单,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有利于清楚显示患者血管内情况,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8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超声显像特点。结果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动脉管腔皆可见闭塞节段,其中腹主动脉分叉处闭塞10例,腹主动脉下段闭塞6例,股总动脉闭塞16例,月国动脉闭塞30例,髂动脉闭塞66例,股浅动脉闭塞54例,胫后动脉闭塞16例,胫前动脉闭塞10例,足背动脉闭塞12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能清楚反映下肢动脉管腔病变程度及状况,是一种无创、可重复、有效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二维超声图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多普勒频谱.结果:2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均伴有斑块形成,管腔呈不规则狭窄,右下肢动脉闭塞15例,左下肢动脉闭塞13例,双侧病变1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的内部结构,检测出动脉硬化斑块和狭窄程度,能够较为准确判定下肢动脉闭塞的位置、范围,对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高危发病因素,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主要累及膝下动脉,为多节段弥漫性病变,病情严重,重症下肢缺血的发病率和截肢率均较高[1].膝下动脉的再通对糖尿病性重症肢体缺血具有非常关键的治疗作用.现就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PAOD),是指周围动脉硬化导致动脉狭窄,甚至发生闭塞,使远端组织出现相应缺血痉挛或坏死的疾病.是老年常见周围血管病之一,也是全身血管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标志.它包括下肢动脉硬化症、颈动脉硬化症、肾动脉硬化症、肠系膜动脉硬化症等.以年老、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体力活动少等为主要原因.我们对收治的16例PAOD病人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张音云 《疑难病杂志》2008,7(5):314-31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cclusion,ASO)是由于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的下肢缺血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肢缺血性疼痛、间歇性跛行、肢体坏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常需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平均寿命不断延长,饮食习惯的改变,ASO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4.
李红  刘洋  曲晓丽 《吉林医学》2008,29(8):646-648
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闭塞症是常见的大动脉的闭塞性疾病,可导致双侧下肢缺血、坏死,治疗、护理不当导致肢体坏死甚至死亡。目前,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本病的较为有效的方法,手术的成功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娴熟的血管手术技术息息相关,同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自身承受能力有关,更与围手术期的局部护理和治疗质量的好坏相关。腹主动脉及其以下动脉闭塞性疾病常见的有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多发性大动脉炎。另外,腹主动脉瘤亦是转流术的适应证之一。  相似文献   

15.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发病率日趋增高,发病年龄有低龄化趋势[1]。现代医学认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因素为高血脂、高血压及血液高凝集状态等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引起内膜下脂质沉积、血小板聚集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致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最终导致动脉管腔的狭窄、闭塞,因此它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遍及全身动脉及心、脑、肾等脏器[2-3]。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变部位主要在髂股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股腘动脉,下肢动脉在本病中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6.
下肢缺血性疾病导致的截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下肢缺血性坏疽导致截肢的病因和预防措施。方法:总结我院1995至2000年共32例下肢缺血性疾病致截肢病例。结果;动脉硬化性闭塞症13例,糖尿病性肢端坏疽1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例,支动脉栓塞5例,结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和 病性血管病变是下肢缺血性坏疽致截肢的主要原因,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早期有效的治疗是降低下肢缺血性疾病截肢率的重要措施。旁路转流术和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下肢动脉阻塞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夏军强  吴平 《农垦医学》1998,20(2):100-101
周围动脉硬化性闭塞症(PAOD)多发于中老年人,病变以下肢多见,常累及下肢大中动脉,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肢体坏死。我科自1996年以来对4例病人施行手术治疗,3例取得理想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4人,男3人,女1人,年龄51~59岁(平均54.5岁)。都以下肢缺血表现(如间跛、溃疡、远侧动脉搏动消失)入院,其中两例既往有间被史,本次以急性下肢缺血表现入院,1例伴高血压、陈旧性心肌梗塞及脑梗塞,2例术前行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动脉闭塞情况。2,手术方法:2例择期手术,2例急性缺血者…  相似文献   

18.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凌  王菲  朱春艳 《吉林医学》2009,30(18):2132-2133
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是由于动脉硬化引起,少数为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病变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好发于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骼动脉、股动脉及胭动脉等,也可累及颈动脉,上肢动脉很少发生。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后,导致狭窄或闭熔动脉远端的血流减少,引起相应的脏器或肢体供血不足的症状。我科2005年3月-2008年6月期间收治33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后全部康复,无后遗症发生,现对术前、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造影(16SCTA )在评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16S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结合原始轴位图像观察病变血管。结果病变位于腹主动脉4例,累及骼动脉3例,累及股月国动脉20例,累及小腿动脉10例,广泛受累23例。16SCTA表现为血管管腔不规则,单发或多发狭窄或闭塞,局部侧支血管形成,部分管壁钙化。60例中20例行DSA检查及手术治疗,均与16SCTA结果吻合。结论16SCTA是一种安全、可靠、无创的检查手段,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狭窄及闭塞的程度及范围,在评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老年人多发病,而肾下腹主动脉及髂动脉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好发部位,目前对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尚无真正有效的内科治疗措施,当其临床症状严重时,只有通过外科治疗才能达到挽救患肢、改善或消除临床症状的目的。现将我们治疗20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