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8 毫秒
1.
目的观察加减地黄饮子结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脑卒中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进行言语训练,治疗组采用地黄饮子加减结合言语训练。治疗前后进行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结果两组治疗后比较,失语症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黄饮子结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较单纯言语训练治疗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
针刺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3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短时间使用针刺疗法配合基础吞咽功能训练和进食训练对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62例脑卒中伴有吞咽障碍病人分入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翳风、完骨、风池、廉采、天突穴位,配合基础吞咽功能训练和进食训练。对照组除了不进行针刺疗法外,其他康复训练方法同治疗组。疗程为两周,每周治疗5d。治疗前后各行1次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结果两组病人的吞咽功能均得到改善,治疗组有效率达96.77%。对照组有效率为87.10%,治疗组效果更明显。结论针刺疗法配合基础吞咽功能训练和进食训练短时间即可明显改善脑率中假性球麻痹的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短时间内使用针刺疗法联合吞咽综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性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 126例脑卒中伴有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翳风、完骨、风池、廉泉、吞咽、外金津玉液穴位,配合基础吞咽功能训练和进食训练.对照组除不进行针刺外,其他康复训练方法 同治疗组.病程为2周,每天1次,每周治疗6 d.治疗前后各行1次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均得到改善,治疗组有效率达96.87%,对照组有效率为87.10%,治疗组效果更为明显(P<0.05).结论 针刺疗法配合基础吞咽功能的综合训练和进食训练,短时间内即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患者的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手法治疗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65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4例进行手法治疗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照组31例进行手法治疗结合普通肌力训练。10次为1个疗程,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显效24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4.19%,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肌力均有增加,且关节功能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治疗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可以显著增加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肌力,并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减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双下肢肌力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5.0岁60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运动治疗、针灸、电疗、站立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减重训练,6~8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FMA评分和MB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80d后FMA和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减重训练对脑瘫患儿双下肢肌力训练有明确效果,能提高患儿的康复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以人迎、水突为主穴配合功能恢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疗效。方法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在脑血管病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针刺人迎、水突穴为主配合功能恢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在脑血管病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功能恢复训练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VFSS评分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VF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人迎、水突为主穴配合功能恢复训练能明显提高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病人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吞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廉泉穴、风池穴注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吞咽障碍程度评分评估两组病人的吞咽功能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病人吞咽障碍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更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效率为80.0%,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8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吞咽训练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纯吞咽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平衡训练仪治疗脑卒中后倾斜(pusher)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脑卒中后pusher综合征患者4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动态平衡训练仪训练。治疗前、治疗后4 w和8 w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估两组躯干控制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4 w和8 w后,两组TCT、BBS和MBI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4 w后,治疗组TCT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 w后,治疗组TCT、BBS和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平衡训练仪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老年脑卒中后pusher综合征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9.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步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后病人步行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58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疗法,治疗组同时配合BWSWT,共训练8周,每周5次,每日1次,每次30min,训练前后各评,价1次。结果 训练8周后两组FAC评分、步行速度及步长较训练前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01);训练后,治疗组步行速度及步长提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组FAC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01)。结论 BWSTT可提高偏瘫病人的步行能力、步行速度及步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在负氧离子协同治疗下负荷呼吸训练对中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烟民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0例中老年男性中轻度COPD烟民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进行负荷呼吸训练;观察组在同对照组训练基础上辅以负氧离子进行联合治疗。于入选时及治疗9 w后,分别对两组呼吸肌力量、肺通气功能及动脉血氧饱和度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经9 w治疗后,两组肺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更显著,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常态空气环境进行负荷呼吸训练能够中轻度COPD烟民的肺功能,而在较高负氧离子含量环境中的治疗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老年腰肌劳损患者在肌力训练治疗下辅以电磁脉冲波进行干预的效果。方法将老年慢性腰肌劳损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肌力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电磁脉冲波手段进行联合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9 w后,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治疗9 w后,观察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法(VAS)疼痛评定、腰部活动度评定和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力训练联合电磁脉冲能对老年腰肌劳损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四冲穴"阴中隐阳法配合Schuell语言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失语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及治疗组(36例)。对照组单纯采用Schuell语言训练,治疗组采用"四冲穴"阴中隐阳法配合Schuell语言训练,共4周。结果两组病人治疗总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失语病人,与对照组比较,在口语表达、阅读能力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四冲穴"阴中隐阳法配合Schuell语言训练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失语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作业治疗联合抗阻训练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纳入60例老年COP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抗阻训练,观察组采用作业治疗联合抗阻训练,两组均连续干预3个月.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时,测定两组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应用一种新型的下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脑卒中所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训练(智能组:30例)与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普通组:30例),其中普通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物理因子治疗及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智能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物理因子治疗及应用A1型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w、4w采用徒手肌力评定法(MMT)、改良后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Fugl-Meyer下肢评定量表及Holden步行功能评定量表,观察2组患者下肢肌力、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变化,以及站立过程中的血压、心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智能组治疗2、4 w后与治疗前比较,患侧下肢肌力、下肢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0.05,P<0.001);普通组治疗2、4 w后与治疗前比较,患侧下肢肌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0.001),患侧下肢肌张力也有好转,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2 w、4w后比较,患侧下肢肌力、下肢肌张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站立训练后2组患者的收缩压、普通组患者的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智能组的血压下降程度明显比普通组小(P<0.05,P<0.01);智能组的脉搏变化程度明显比普通组小(P<0.05,P<0.01).结论 A1型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能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降低下肢肌张力、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与传统普通站立床比较,血压、脉搏波动更小,更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多媒体训练系统提高弱视患儿视力和重建双眼视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弱视患儿84例(155眼),随机分为多媒体训练系统治疗组43例(80眼,观察组)、传统弱视训练治疗组41例(75眼,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力及三级立体视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轻度弱视的有效率为97.7%,中度弱视的有效率为88.5%,对照组分别为80.0%、5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远视性弱视治疗后的有效率为95.0%,近视性弱视的有效率为73.3%,对照组分别为74.4%、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双眼三级视功能都有明显提高,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媒体训练系统在全面治疗弱视上具有方便、快捷、患儿依从性好、视力恢复快等优点,同时能重建双眼视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对老年偏瘫患者跌倒的影响。方法脑卒中老年偏瘫患者7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进行核心肌群训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评定、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1个月跌倒的发生次数进行比较。结果治疗4 w后,两组BBS、Holden步行功能评定、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1个月跌倒的发生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对老年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可降低跌倒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疗法及单纯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72例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NMES疗法及吞咽训练,对照组单纯采用吞咽训练,观察NME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P<0.05),但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为75.0%,两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脑卒中后真、假性延髓麻痹和对照组中脑卒中后真、假性延髓麻痹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NMES治疗配合单纯吞咽训练,可提高疗效,使绝大部分患者吞咽功能改善,从而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两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假性延髓麻痹的康复效果好于真性延髓麻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对75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3组,1组予针灸治疗;2组中频治疗加针灸;3组吞咽训练加针灸。结果经3周治疗后,3组中,吞咽训练加针灸组疗效优于针灸组和中频加针灸组(P<0.05或P<0.01),而中频加针灸组与针灸组之间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59例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药物、针灸及康复训练,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治疗时间为4 W.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评价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ADL积分显著改善(P<0.05或P<0.01),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应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较常规治疗方法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康复运动训练对冠心病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一周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44例成功PTCA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康复治疗组实施康复运动训练方案,在患者术前1d,术后第1、3、5、7天每日定时测定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