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与影像诊断关系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与影像诊断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 6 75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回顾性研究 ,分析其辨证分型同颅脑CT/MR影像的相关性。结果 中经络各证型可表现为大面积、局灶性、腔隙性梗死病灶 ,中脏腑则以大面积梗死为绝大多数 ;各个部位的梗死都以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证为主 ;各种证型与大面积、局灶性、腔隙性梗死的相关系数有明显的区别。结论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与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关性 ,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参考CT/MR结果有利于临床的辨证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辨证分型与颅脑影像学征象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116例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检查,采集病变部位、病灶大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等信息,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病灶部位与中医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病灶部位在脑叶以气虚血瘀证多见,病灶部位在基底节、丘脑、小脑以风痰阻络证多见。缺血性梗死灶的大小亦与中医证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P0.05),腔隙性脑梗死和大面积脑梗死以风痰阻络证多见,而中小面积脑梗死以气虚血瘀证多见。而病灶ADC值与中医证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辨证分型与脑MR-DWI存在相关性,MR-DWI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不同中医证型的辨证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表现的相关性,为急性脑梗死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303例患者予以中医辨证分型及头颅MR-DWI检查,观察患者梗死病灶部位、大小及表现弥散系数(ADC)值。结果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痰阻络证125例,风火上扰证49例,气虚血瘀证64例,阴虚风动证38例,痰热腑实证27例。不同梗死病灶部位与中医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梗死病灶在基底节区以风痰阻络证多见,梗死病灶在脑干部位以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多见,梗死病灶在脑叶部位以痰热腑实证多见,梗死病灶在小脑部位以风火上扰证多见(P<0.05)。不同梗死病灶类型与中医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腔隙性脑梗死中风痰阻络证、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居多,局灶性脑梗死中气虚血瘀证多见,大面积脑梗死中痰热腑实证多见(P<0.05)。不同中医证型梗死病灶ADC值之间,以及各组对侧正常脑组织ADC值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梗死病灶ADC值明显低于对侧脑组织(P<0.001)。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之间MR-DWI成像表现中梗死病灶部位及大小有显著差异,MR-DWI可作为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式,可以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浅谈中风中医证型与颅脑CT表现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洁  陈雁 《四川中医》2007,25(11):27-28
目的:探讨中风中医证型与CT表现关系。方法:对120例中风患者的辨证分型与CT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中经络型CT表现以腔隙性脑梗死居多,中脏腑型CT表现以脑出血居多。结论:中风中医证型与CT表现存在明显相关性,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理璞 《河北中医》2005,27(5):335-33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关系。方法对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风火上扰证和痰湿蒙神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最高,并与其它证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中脏腑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高于中经络患者(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有一定的相关,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全面评价脑梗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曹学斌 《光明中医》2014,(8):1647-1649
目的对急性脑梗塞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头颅CT、MRI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正确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200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行CT、MRI扫描检查,分析中医辨证分型和扫描检查二者之间相关性。结果本次研究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中经络证和中脏腑证二型,前者以腔隙性梗塞为主,后者以大面积梗塞为主,二者CT、MRI表现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头颅CT、MRI扫描检查结果之间具有密切相关性,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及时行CT、MRI扫描检查,有助于诊断和治疗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中医分型与血脂及CT的关系。[方法]对100例老年性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中医分型与血脂、CT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气虚血瘀型和痰热腑实型之血脂异常较其他三型高;气虚血瘀型及痰热腑实型的梗死灶最多;除肝阳暴亢外,余四个分型梗死灶大部分于基底节、内囊及放射冠;除阴虚风动外,余四个分型梗死灶于脑干、小脑及脑叶的发生率较低。[结论]血脂及CT诊断对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中医辨证分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腔隙性脑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为大脑深部较小的缺血性梗死,系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梗死,少数病例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崩解导致的微栓塞引起。腔隙性脑梗死按中医辨证属“中风,中经络”范畴。患者多急性起病,猝然昏仆,头晕、口眼歪斜,口舌不利。肢体不利,肢体疼痛,肢体淤紫不温等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山市沙溪社区脑梗死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中山市沙溪社区于沙溪隆都医院急诊或内科住院部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诊断情况将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n=470)和大面积梗死伴偏瘫残疾组(n=30)。收集患者流行病学资料,专门制表进行登记、统计,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病史登记表、头颅CT观察表(头颅CT中主要梗死灶部位、大小)等。观察脑梗死的类型与脑梗死季节分布及预后情况,并对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年龄、性别、既往病史)进行分析。结果:各季节脑梗死患者中,春季发病率最高为28.20%,其次为冬季25.40%;在各季节梗死类型中,小动脉闭塞型发病率最高,分别为75.18%、73.04%、73.50%、74.80%。两组患者1年内预后,良好患者最多,为76.80%,复发及死亡比例相近,分别为12.80%、10.40%;腔隙性脑梗死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大面积梗死伴偏瘫残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腔隙性脑梗死组复发、死亡率均低于大面积梗死伴偏瘫残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灶大小差异无统计意义(P 0.05);两组患者既往史中,家族史、吸烟、酗酒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 0.05);两组患者既往病史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两组患者高血压、冠心病、吸烟,进行Logistic模型多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春季发病率最高,其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率较高,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发现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冠心病、吸烟,在后期综合防治中应加强相关干预措施,有效预防脑梗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探讨老年缺血性中风复发中经络急性期辨证分型与头颅CT的关系。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老年缺血性中风复发中经络急性期病例200例,按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组,观察各组CT改变。结果:1各组梗死部位比较基底节区分布最多,脑叶次之;2、各组梗死面积比较:肝阳暴亢组,痰热腑实组大面积梗塞出现率比其他组相对较高(P0.05,P0.01),中面积梗塞出现率以肝阳暴亢组与风痰滞络组较高;小面积梗塞出现率以气虚血瘀组、阴虚风动组最高(P0.05,P0.01),腔隙性梗塞出现率以气虚血瘀组为主。结论:CT变化指标与中风复发辨证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可为缺血性中风复发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张东淑 《河北中医》2009,31(8):1139-1141
目的探讨高半胱氨酸(Hey)血症与脑梗死程度及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63例脑梗死的Hcy水平、梗死灶数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辨证分型。结果脑梗死Hcy水平高于正常(P〈0.05);多发性卒中Hey水平高于单发性卒中(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重型Hey水平高于轻型、中型(P〈0.05)。中脏腑Hcy水平高于中经络(P〈0.05),其中风火上扰型与中经络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证Hcy水平高于虚证、虚实夹杂证(P〈0.05)。结论血清Hcy含量水平可作为量化中医微观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的关系。方法: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检测急性脑梗塞患者及健康人的外周血清:HS-CRP浓度。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HS-CRP含量急性脑梗塞患者明显高于健康人;中脏腑患者明显高于中经络患者;在中经络患者中阳类证患者明显高与阴类证患者,中经络中阳类证辨证为肝阳暴亢型的患者HS-CRP含量明显高于其余阳类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升高与急性脑梗塞的发生有关,急性脑梗塞中医辨证分型与HS-CRP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曹理璞  杨德富  闵敏 《陕西中医》2010,31(6):656-657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与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方法:对1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观察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气虚血瘀证型、阴虚阳亢证型及痰瘀内阻证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在各证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起着共同的病理作用。属于中医"血瘀"的范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混合性卒中与血糖值、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423例急性脑梗死(其中混合性卒中38例)血糖含量及评估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各分三组.并分别将各组不同的混合性卒中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血糖7.0-11.1mmol/L组混舍性卒中的发生率高于血糖<7.0mmol/L组(P<0.05);血糖>11.1mmol/L组混合卒中发生率高于血糖7.0-11.1mmol/L组(P<0.05).小面积脑梗死中混合卒中发生率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中混合性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P<0.001).中型组神经功能缺损混合性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型组(P<0.01);重型组神经功能缺损中混合性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型组(P<0.01).结论:梗死面积愈大、血糖愈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愈严重的患者易发生混合性卒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脑梗死分型与脑卒中后抑郁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抽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硬死患者86例开展研究。86例患者中包括3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48例脑卒中后非抑郁患者。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分型,其中22例后循环梗死、23例前循环梗死、41例腔隙性梗死,采用抑郁量表、认知功能量表分析以上三种脑硬死患者中脑卒中后抑郁情况与认知功能评分,同时对比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与脑卒中后非抑郁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结果: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对比:前循环梗死高于后循环梗死与腔隙性梗死(P 0.05);后循环梗死与腔隙性梗死在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中比较差异不明显(P 0.05)。认知功能评分对比:前循环梗死低于后循环梗死与腔隙性梗死(P 0.05);后循环梗死与腔隙性梗死在认知功能评分中比较差异不明显(P 0.05)。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对比,三种脑梗死患者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明显低于脑卒中后非抑郁患者(P 0.05)。结论:通过对脑梗死患者临床分型,发现前循环梗死出现脑卒中后抑郁症状较高,且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较后循环梗死与腔隙性梗死患者明显。由此可知,脑梗死患者抑郁与认知功能障碍会相互影响、相互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风各证型的脑CT表现,总结病变特性。方法:选取英德市浛洸镇中心卫生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接诊的中风患者5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CT检查,总结病变的性质、位置、大小。结果:中风可分为中经络证、中脏腑证,中经络证主要为脑梗死,中脏腑证主要为脑出血;中经络证主要是小病变,其中中经络Ⅰ型多为脑梗死,中经络Ⅱ型主要为脑出血;中脏腑证主要是大病变,中脏腑阳闭病变多存在脑组织深部。结论: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评价中风能够反映脑组织病变的程度,但是无法确定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具体位置,结合CT检查对于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与头颅CT检查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中医辨证与头颅CT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将所有病例按四诊信息辨证分为阴虚证、气虚证、火热证、痰湿证;然后将病人的头颅CT检查的梗死面积、部位及数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建立证型与梗塞直径、部位和数量的关系表;探讨头颅CT检查结果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结果:不同中医辨证分型脑梗死数目及面积有显著差异.结论:头颅CT检查的梗死面积、数量及部位与标准证型之间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1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中经络组各证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风痰瘀血证、肝阳暴亢证、痰热腑实证;中脏腑组...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证型与梗死部位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期辨证分型与梗死部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史回顾与问卷调查形式,统计88例AMI患者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与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统计发现AMI的中医证型与梗死部位在0.05的显著水平上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AMI中医证型与梗死部位之间有相关性,EKG可以作为AMI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汪峰  尤劲松  黄培新 《中医杂志》2011,52(9):767-769
目的探究缺血性中风起始态腑实证分布规律。方法收集2003年11月~2008年5月缺血性中风患者病历503例,根据病历资料填写自拟《缺血中风起始态腑实证分布情况调查表》,进行证候诊断,统计其证候分布。结果腑实证可合并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任一证候出现,以火证出现比例最高为73.68%,中脏腑合并腑实证比例(75.61%)高于中经络(45.45%),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腑实证比例少于部分前循环梗死和后循环梗死(P<0.05)。结论腑实证可作为缺血性中风起始阶段常见的一个独立证候,病情重者腑实证出现比例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