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马兰香  张华  丁守良  张磊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2):1646-1647,1651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07年10月至2010年6月收集在IABP支持下行冠脉介入治疗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32例,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IABP的治疗效果。结果:应用IABP治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可使患者的心率、血压趋于稳定,即刻病情改善率为50%。30d、3个月的病死率分别为43.7%,53.1%。结论:应用IABP支持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患者中的作用。方法2004年1月以来共1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均经急诊PCI治疗,再通梗死相关血管,其中恢复TIMIⅢ级血流8例,Ⅱ级血流4例,均给予IABP辅助治疗。IABP使用时间24-72 h,平均36 h。结果12例患者2例死亡,住院总病死率16.7%,出院时彩超、ECT测EF值,平均50.1%,住院期间无再梗死。结论IABP支持下急诊行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改善其预后心功能,尤其对再灌注慢血流患者、休克患者,更应及时应用IABP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介入治疗时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的疗效研究.方法 给予18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急诊行IABP循环支持治疗,以同疾病未经IABP治疗的1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2组术后2周心脏终点事件及平均动脉压、主动脉内舒张压、心脏指数.结果 2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IABP循环支持治疗后患者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明显提高,心脏指数明显升高(P<0.05);IABP术前主动脉内舒张压为(36.9±3.5)mmHg,术后球囊反搏仪所测的主动脉内反搏压为(105±10)mmHg,心脏指数从IABP术前(1.58±0.22)L·(min·m2)-1术后升至(2.43±0.23)L·(min·m2)(P<0.05),平均动脉压从IABP前(48.9±16.8)mmHg升至(83.9±7.9)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IABP治疗AMI伴心源性休克可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有效降低急性心梗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张琮 《中国医疗前沿》2011,(18):28+25-28,2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ntra 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支持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PCI治疗,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20例患者中18例(90%)直接PCI操作成功,IABP持续12-230h,余2例(10%)失败,继续药物治疗,无术中死亡。15例病情稳定出院,住院时间8-50d,住院期间死亡5例,包括2例直接PCI失败患者,均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结论 IABP支持下的急诊介入治疗能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合并有低血压状态或心源性休克的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应用IABP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及病人预后。结果52例患者应用IABP后血流动力学情况及预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高危性急性心肌梗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处理方法,分析其疗效,寻求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996年2月~1999年12月共48例急性心梗伴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48例患者均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脉造影,其中46例成功地进行介入治疗,2例因介入治疗未成功而搭桥,14例虽罪犯血管成功介入治疗,但因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而行搭桥治疗获成功.单纯介入治疗死亡率25%,外科搭桥死亡率0%,总死亡率16.7%.结论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介入失败和多支病变经介入治疗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者,应及时进行外科搭桥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IABP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19例患者IABP使用时间平均为93.6 h,其中13例成功地进行介入治疗(13/14,92.9%),2例成功接受外科搭桥,2例在等待搭桥术过程中死亡,1例药物治疗.三支血管病变10例(占52.6%),二支病变(前降支+回旋支)1例(占5.3%),单纯前降支5例(占26.3%),单纯左主干2例(占10.5%).住院期间总死亡4例(4/19,21.1%),介入治疗病人死亡2例(2/14,14.3%),未介入或搭桥治疗死亡2例(2/3,66.7%).结论 IABP支持下急诊行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未能介入治疗和左主干病变经介入治疗后血液动力学仍不稳定者应及时采取外科搭桥治疗.  相似文献   

8.
白向荣  张科静  张红岩 《吉林医学》2012,33(11):2436-243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博术的护理配合。方法: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博进行护理。结果: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1~10 d,3例于术中死亡,3例于术后48 h内因病情严重家属放弃治疗死亡,其余患者休克得到迅速控制和纠正。结论:IABP作为急性心机梗死时行介入治疗,对于治疗AMI时心源性休克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效果。方法选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冠脉介入术(PCI)治疗22例患者,观察应用IABP前后各项指标及其死亡率及并发症。结果 20例患者成功完成手术,15例血压等指标较前明显改善(P<0.05);13例(65%)存活出院,7例(35%)死亡,使用IABP辅助PCI治疗有效率86.36%;辅助期间发生并发症1例,并发症发生率4.5%。结论 IABP是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术进行循环支持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治疗过程中给予严密监测可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侯毅  马友妮 《海南医学》2013,24(15):2312-2314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辅助作用。方法将同一时期在我院进行抢救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按照是否行急诊IABP循环支持治疗分为IABP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常规用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4周、3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及术后1周的左心室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左心室功能和MACE发生率存在差异,IABP组术后1周的左心室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42.6±8.1)%vs(39.8±7.9)%,P<0.05],IABP组1周、4周和3个月的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30.6%vs55.6%,38.9%vs63.9%,47.2%vs75.0%,均P<0.05)。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抢救中能有效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及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效改善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处理方法,分析其疗效,寻求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996年2月~1999年12月共48例急性心梗伴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48例患者均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脉造影,其中46例成功地进行介入治疗,2例因介入治疗未成功而搭桥,14例虽罪犯血管成功介入治疗,但因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而行搭桥治疗获成功。单纯介入治疗死亡率25%,外科搭桥死亡率0%,总死亡率16.7%。结论: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介入失败和多支病变经介入治疗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者,应及时进行外科搭桥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后的护理。方法:总结7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护理。结果:7例患者都顺利出院。结论:PCI联合IABP对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的疗效,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PCI的护理配合和IABP的工作原理及机械操作,确保PCI及IABP有效、安全实施,加强病情观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可有效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多种介入方法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采取多种介入方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临时起搏器植入、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高危岛性心肌梗死(AMI)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对1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临时起搏器植入、IABP支持条件下行急诊PCI治疗,观察抢救成功率、使用时限及临床效果.结果 抢救成功率76.9%,临时起搏器植入时间为(22.4±6.4)h,IABP置入时间(122.4±23.8)h.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结论 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时起搏器植入及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支持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抢救成功率高,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汪砚雨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7):151-152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4例行介入治疗的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结果本组34例患者应用IABP治疗时间1-8d,平均(2.25±1.40)d。应用IABP治疗后血压均明显增高(P〈0.05),心率明显减慢(P〈0.05)。结论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可增加治疗的安全性、降低病死率、减少血管再闭塞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时常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52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治疗组,将同期行急诊介入治疗但没有行1ABP支持的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5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的左室功能和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并同时统计IABP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IABP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44.5%±8.2%)和(36.3%士4.7%),(46.7%±5.6%)和(39.1%±4.5%),(46.7%±5.6%)和(39.1%±4.5%),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12/52和25/45)、3个月(15/52和30/45)和6个月(17/52和37/45)的MACE事件发生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ABP并发症发生率为23.1%,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7.7%.结论 对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行急诊PCI同时采用IABP支持治疗能有效改善左室功能和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IABP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6.
林虹  王风  林英忠  王虹  覃丽萍 《医学综述》2006,12(21):F0002-F0002,F0003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将135例AMI患者按是否合并心源性休克分为休克组53例、非休克组82例,对比两组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介入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病死率。结果休克组有高血压病、年龄>70岁患者显著增多;冠脉多支病变明显高于非休克组;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多于非休克组;并发急性肺水肿、肺炎、早期急性肾衰竭多;但两组近期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以高龄、高血压患者及冠脉多支病变多见,易并发急性肺水肿、肺炎、早期急性肾衰竭,尽早应用IABP及血运重建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黄丽霞 《海南医学》2013,24(17):2631-2633
目的总结分析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效果及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应用IABP辅助下行冠脉介入治疗的3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通过对比IABP使用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尿量及心率,分析IABP的疗效。结果 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但2例因休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死亡,余30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康复出院。该30例患者使用IABP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均有所提高,尿量增加、心率下降,与使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患者中有5例出现穿刺点渗血、血肿,无球囊破裂、下肢缺血栓塞、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PCI术中应用具有良好疗效,密切观察病情,加强监护,预防各种并发症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冠脉介入医学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球囊扩张+支架置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PCI)治疗的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技术作为急性泵衰竭的过渡治疗临床应用逐渐增多,正确使用这一技术直接关系到疾病愈后和患者的存活率。1资料与方法11.1临床资料1.1.1一般资料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18例患者,年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综合护理措施。方法对6例应用IABP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救护观察。术前熟悉球囊反搏仪工作原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球囊反搏仪工作状况,加强并发症和心理护理。结果6例患者应用IABP天数为3~8d,其中5例好转出院,1例死亡。结论采用IABP综合护理措施,对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体会.方法:对1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治疗,做好围术期护理.结果:全部患者经IABP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置管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出现.结论:认为护理人员应加强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充分了解掌握IABP的工作原理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用过程中严密监测,细心护理,防止并发症,以确保IABP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