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剂量辛伐他汀(5mg)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作用的影响及小剂量安全性。方法将204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降压治疗不予口服他汀类药物)、5mg组(辛伐他汀5mg/d)、20mg组(辛伐他汀20mg/d)各68例,均治疗12周,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检测血脂、肝肾功、肌酶谱、血常规,治疗过程中患者如果出现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即停止治疗退出研究,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肱动脉血管内皮的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肱动脉血管内皮的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功能(nitroglycerin-mediated dilation,NMD,同时观察3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比较各组血脂水平及内皮功能的前后变化及各组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①5mg组及20mg组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4.41%、25%,5mg组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20mg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20mg组血清总胆固醇、LDL—C水平治疗后明显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5mg组及20mg组的FMD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FMD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辛伐他汀药物不良反应较少,小剂量辛伐他汀与常规剂量辛伐他汀均可显著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对于需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血脂水平不太高甚至偏低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小剂量的他汀类调脂药,以发挥其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非调脂作用,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减少高血压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剂量(10mg,20mg,40mg)辛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确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6例(男68例,女38例),随机分为3组:A组53例(男34例,女19例),B组51例(男33例,女18例),C组52例(男33例,女19例),D组(健康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A组、B组、C组分别给予辛伐他汀10mg、20mg、40mg,每日1次口服。采用超声法检测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同时观察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A、B、C各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各组治疗后4周、8周、12周和24周TC、LDL-C水平之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呈现C组〉B组〉A组趋势。各组辛伐他汀治疗4周后TC、LDL-C已有明显下降,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TC、LDL-C进一步降低,12周达高峰,至24周仍维持有效水平。辛伐他汀降低TC、LDL-C呈明显量效关系。辛伐他汀治疗可明显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A、B、C各组治疗前FMD较正常对照组(D组)明显降低(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续,各组FMD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A组4、8、12、24周FMD分别增加24%、47%、74%、100%;B组分别增加48%、61%、97%、90%;C组分别增加47%、68%、116%、141%,说明动脉内皮功能明显改善。但FMD变化值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组(A、B、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辛伐他汀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与其剂量无关。所有患者耐受性好,但不良反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加。结论辛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4周时,TC、LDL-C明显下降,同时血管内皮功能改善。长期治疗能达到调脂及持续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效果。辛伐他汀20mg/d治疗老年高脂血症无论从调脂效果、安全性等方面为最佳选择。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均可显著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FMD,其改善程度无显著不同,可能独立于调脂作用之外。  相似文献   

3.
曹剑  李小鹰  刘涛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2528-2529
目的 通过探讨老年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PAOD)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即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itroglycerin-mediated dilation,NMD)状况,了解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测33例已确诊为PAOD的老年患者肱动脉FMD及NMD,并分别与40例健康老人及30例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老年非PAOD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老年PAOD患者FMD及NM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2358—2.7317,P&;lt;0.01),;肱动脉基础内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FMD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32,-0.479,-0.608,P值分别为0.0001,0.02,0.001);FMD与NMD呈正相关(r=0.364,P=0.004),肱动脉基础内径与NMD呈负相关(r=一0.391,P=0.0006)。结论 老年PAOD患者FMD及NMD均受损;肱动脉基础内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能是FMD独立的预测因子;而FMD及肱动脉基础内径与NM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他汀类降脂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短期效果。方法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辛伐他汀组30例(辛伐他汀20 mg/d)。服药前和服药3~5 d后分别重复测定右侧肱动脉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百分数(FMD)。结果FMD治疗前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FMD在治疗后无明显变化(P=0.525),而辛伐他汀组的FMD在治疗后由(2.65±2.95)%上升至(4.19±2.59)%(P=0.027)。FMD的改善与总胆固醇(TC)(R2=0.081,P=0.37)、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R2=0.056,P=0.46)、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R2=0.073,P=0.40)的变化没有相关性。硝酸甘油诱导的血管扩张在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改变。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在口服辛伐他汀后短期即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此药理作用与血脂下降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病患者156例,随机分为降压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降压治疗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30mg治疗,联合治疗组在降压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12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压、血脂,并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患者反应性充血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的血压均显著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明显降低,而降压治疗组不明显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指标(FMD)两组用药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FMD改善程度显著优于降压治疗组,两组非依赖性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用药前后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可以显著的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可以进一步的降低血脂,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减少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40 mg与10 mg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微颗粒(cEMPs)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组及40 mg/d治疗组各50例,两组均每日用药1次,疗程均为1年,另收集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非冠心病100名为对照组。研究期为1年,在研究初始及结束时分别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肌酸激酶、肝功能、血脂、外周血cEMPs及肱动脉对反应性充血的内皮依赖血管扩张反应(FMD),记录两研究组患者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结束时,与1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比较,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的血浆总胆固醇、LDL-C及外周血cEMPs水平明显降低,FMD明显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期间两组均无患者发生药物性肝炎及横纹肌溶解,结束时两组血清肌酸激酶及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10 mg阿托伐他汀比较,40 mg阿托伐他汀更能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4):2678-2679
选取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计80例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另选取80例非冠心病者为对照组;研究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各40例,应用高频超声技术对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股动脉中膜厚度以及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检查,对所有患者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肱动脉内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反应(FMD)、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反应(NMD)进行评定。结果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明显大于对照组,FMD、NM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与冠心病病发存在紧密关联,利用超声检查可及时发现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肱动脉血管舒张反应,为冠心病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探讨老年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eripheralarterialoc-clusivedisease,PAOD)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即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low-mediateddilation,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itroglycerin-mediateddilation,NMD)状况,了解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测33例已确诊为PAOD的老年患者肱动脉FMD及NMD,并分别与40例健康老人及30例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老年非PAOD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老年PAOD患者FMD及NM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2358~2.7317,P<0.01),;肱动脉基础内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FMD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32,-0.479,-0.608,P值分别为0.0001,0.02,0.001);FMD与NMD呈正相关(r=0.364,P=0.004),肱动脉基础内径与NMD呈负相关(r=-0.391,P=0.0006)。结论老年PAOD患者FMD及NMD均受损;肱动脉基础内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能是FMD独立的预测因子;而FMD及肱动脉基础内径与NM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联合前列地尔对无微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T2DM)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8年9月诊治的100例无微血管病变的T2DM,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予丹参酮ⅡA及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丹参酮ⅡA、前列地尔及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30 d。检测治疗前与治疗后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餐后2 h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 h PBG)及血管活性因子[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记录治疗前与治疗后肱动脉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NO、VEGF、FMD、NMD水平升高,ET-1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NO、VEGF、FMD、NMD水平升高,FBG、2 h PBG、ET-1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ⅡA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无微血管病变的T2DM患者时,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氧化与抗氧化失衡,延缓疾病进展,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肌钙蛋白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对55例老年冠心病组,50例无冠心病老年对照组,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算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和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功能(NMD),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对上述组别进行血清cTnI含量测定。结果:老年冠心病组中FMD、NMD明显低于老年对照组(P〈0.01),且血清cTnI含量明显高于老年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失调及肌钙蛋白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根除前后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阳性(Cag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Hp+CagA+冠心病患者57例为根除治疗组,同期住院的57例Hp-CagA-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除治疗组接受根除Hp治疗,对照组接受安慰剂治疗,研究期为6个月。两组研究对象在实验前后接受血脂、外周血循环内皮微颗粒(cEMP)水平及肱动脉对反应性充血的内皮依赖血管扩张反应(FMD)检测。结果:治疗后根除治疗组患者的血浆总胆固醇、cEMP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FMD明显升高(P均<0.05)。治疗前根除治疗组总胆固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除Hp+CagA+,可改善合并Hp+CagA+感染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胰岛素抗性与血压、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肱动脉舒张功能的相关性;观察比格列酮短期治疗对ACS合并胰岛素抵抗(IR)患者胰岛素抗性及肱动脉血管舒张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住院ACS患者60例,监测空腹血糖(FBG)及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应用HOMA-IR方法计算IR水平,以HOMA-IR≥2.69为存在IR的标准。随机给予IR组患者比格列酮30 mg/d治疗2周,根据HOMA-IR水平及是否应用比格列酮改善IR治疗,将其分为非IR对照组20例、IR未干预组20例及比格列酮治疗组20例,观察收集患者病史、体重指数(BMI),测定其基线血压、心率、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及肝肾功能,行冠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肱动脉内径、反应性充血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FMD)及含服硝酸甘油后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NID)功能。所有入选者于2周后复查血脂、肝肾功能、hs-CRP、FBG、FINS、HOMA-IR及FMD、NID水平。结果 IR组及比格列酮治疗组FBG及FINS均值均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01),ACS合并IR的患者其FMD水平较单纯ACS患者明显降低(P=0.005),2周后比格列酮组FINS及Ln(HOMA-IR)水平较基线明显降低(P0.001),FMD水平与基线比较明显改善。结论 ACS合并IR患者其DBP较单纯ACS患者明显升高,FMD水平明显降低,而SBP、肝肾功能、血脂、hs-CRP、冠脉造影结果及NID水平无明显差异。短期比格列酮治疗能够显著降低FINS及HOMA-IR水平,并可能改善FMD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高分辨力超声评价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兔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其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VCAM-1)表达的关系.方法 30只兔随机分为2组:A组,AS模型组(15只);B组,辛伐他汀治疗组(15只),超声检测不同时期两组兔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ndothelial dependent dilation, EDD)和血管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non-endothelial dependent dilation, NEDD),并进行了相关的血脂测定、病理学检查及VCAM-1免疫组化表达.结果 辛伐他汀干预后治疗组血脂水平明显减低(P<0.05, P<0.01), EDD较AS组明显改善(P<0.01), VCAM-1仅少量表达.结论 辛伐他汀可以保护内皮功能、抑制VCAM-1的表达从而减轻AS病变程度.高分辨力超声是评价药物对内皮功能影响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316例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对照组157例,每天口服辛伐他汀10mg;治疗组159例每天口服阿托伐他汀钙10mg,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2个月后比较治疗前、后血清TC、LDL-C、HDL-C、TG、TNF-α、CRP、MMP-9水平。结果 2组治疗后TC、TG、LDL-C、CRP、TNF-α、MMP-9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P<0.01),治疗组HLD-C水平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TC、TG、LDL-C、CRP、TNF-α、MMP-9、HLD-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降低冠心病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和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不良反应少,疗效优于辛伐他汀,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c)和肱动脉舒张功能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高分辨超声检测技术观察老年冠心病组30例、老年健康组27例及非老年健康组12例的IMTc、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NID)的变化。结果老年冠心病组的IMTc显著高于老年健康组及非老年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冠心病组的FMD、NID均显著低于老年健康组和非老年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健康组的FMD显著低于非老年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与IMTc呈正相关(r=0.38,P<0.01),与FMD和NID呈负相关(分别为r=-0.70和-0.53,均为P<0.01);IMTc与FMD和NID呈负相关(分别为r=-0.64和-0.50,均为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常伴严重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并随年龄的增加而加重;IMTc、FMD等无创指标与老年冠心病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9):1644-1645
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组,各38例。单一组予以辛伐他汀治疗,联合组予以辛伐他汀+依泽替米贝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血脂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4.7%,显著高于单一组的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HDL-C、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单一组,LDL-C、TC、TG、ET-1水平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予以辛伐他汀与依泽替米贝联合治疗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7):3202-3203
探讨采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以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该院救治的96例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贝那普利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钙,1次/d,20mg/次,疗程为8w。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改善程度较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IMT、FMD、NMD水平降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钙在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效果方面较显著,同时也能有效改善血脂水平和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心绞痛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绞痛患者82例,将其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电图改善情况、术后血管内皮功能、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2个月,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心电图改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个月,两组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内径(D1)、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FMD)均较治疗前升高,hs-CRP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发心绞痛临床疗效好,可有效改善心电图情况,提高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性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参果总皂苷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接受治疗的82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人参果总皂苷。治疗12周后观察疗效、窦性心律维持情况、心功能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及血管活性物质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窦性心律维持情况略好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心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肱动脉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内皮素-1(ET-1)、血栓素-2(TXB2)、一氧化氮(NO)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V、LVEF、FMD、NMD、NO明显高于对照组,LVESD、LVEDD、ET-1、TXB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人参果总皂苷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有助于提升患者预后,这可能与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踝臂指数(ABI)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确诊为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骨化三醇治疗组(n=50)及常规治疗组(n=50)。常规治疗组给予规范的冠心病药物治疗及安慰剂治疗,骨化三醇治疗组给予规范的冠心病药物治疗+骨化三醇治疗。骨化三醇每日0.25μg。两组患者治疗后,根据病情加用其他药物。随访期1年,所有研究对象在研究初始及随访结束时两次行血清Ca~(2+)、肱动脉对反应性充血的内皮依赖血管扩张反应(FMD)及ABI水平检测,并记录两研究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FMD、ABI、血清Ca~(2+)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束时,骨化三醇治疗组FMD、ABI分别是(11.02±2.08)、(0.86±0.10),与常规治疗组[FMD=(9.68±3.87)、ABI=(0.80±0.07)]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两组间血清Ca~(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化三醇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6.4%,常规治疗组2.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化三醇可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ABI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