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几种中药对小鼠—γ射线照射防护效应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某些中药对γ辐射的防护效果,分别观察了小鼠连续7天服用人参总皂甙、女贞子素以及抗微1号复方中药后接受8G_y和6.4G_y~(60)Co γ射线照射后死亡率和存活日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参总皂甙和女贞子素可显著降低受照小鼠的死亡率和显著延长受照小鼠的存活时间,抗微1号复方中药亦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并进一步观察了上述药物对受照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参总皂甙、女贞子素对受照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具有显著降低效果。提示人参总皂甙、女贞子素对受照小鼠的整体效应以及对染色体畸变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γ射线对小鼠遗传学的影响及重组人超氧化物歧化酶(rhSOD)的抗放作用。方法:实验用甲基纤维素缩集法计算淋巴细胞微核率和活体秋水仙素法进行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分析。结果:(1)4.0Gyγ线能明显增加小鼠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微核率和骨髓染色体畸变率。(2)rhSOD可减轻射线所致小鼠淋巴细胞微核细胞率、微核率及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尤以照射前后给药为佳。结论:rhSOD对小鼠细胞遗传学辐射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M-FISH技术检测辐射诱导染色体易位和双着丝粒畸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 (M FISH)技术检测的易位和双着丝粒染色体畸变的差异。方法 用 1,2 ,3,7,8,9,14和 15号染色体端粒和着丝粒特异性探针的M FISH方法 ,分析6 0 Coγ射线离体照射的脐带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易位和双着丝粒畸变。结果  (1)用M FISH方法分析6 0 Coγ射线诱导的易位和双着丝粒染色体畸变的剂量 效应曲线 ,均符合线性二次剂量效应模式 ;易位与双着丝粒的比值在大多数剂量水平不等于 1。 (2 )细胞中无非稳定性畸变的完全相互易位的比例随着吸收剂量的增加而降低。 (3)对大多数被标记染色体 ,3 0 0Gyγ射线照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观察值与理论值无差别 ;9号染色体畸变 (易位和双着丝粒 )观察值显著高于理论值 (P <0 0 5或P <0 0 1) ,15号染色体易位观察值显著低于理论值 (P <0 0 1)。结论 电离辐射诱导的染色体易位率不等于双着丝粒畸变率 ;对于大多数染色体 ,辐射诱发染色体易位率和双着丝粒畸变率符合随机性规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香兰素衍生物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VND3207)对γ射线整体照射小鼠骨髓细胞遗传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BALB/c小鼠按10、50和100 mg/kg不同剂量灌胃给药,1次/d,连续5 d,最后一次给药后2 h, 2 Gy 60Co γ射线照射,照射后48 h观察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染色体畸变和骨髓有丝分裂指数的改变。结果 不同剂量(10、50和100mg/kg)的VND3207均能有效地降低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t=2.40~4.26,P<0.05)和染色体畸变率(t=2.36~3.52,P<0.05),同时提高骨髓有丝分裂指数。药物保护效果与给药剂量呈依赖关系,其中100 mg/kg剂量组的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与单纯照射组相比,分别降低了65%和50%。结论 VND3207对60Co γ射线诱发的小鼠骨髓辐射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重离子和高剂量率^60Coγ射线照射离体人血建立染色体畸变的剂量-效应曲线;比较重离子^12C照射与^60Coγ射线照射诱发染色体畸变的相对生物效能。方法 重离子^12和^60Coγ射线照射离体人血,吸收剂量率为3Gy/min,吸收剂量为1.0~8.0Gy。主要记录染色体型畸变的非稳定性畸变,对双着丝粒体和着丝粒环做曲线拟合,并检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和曲线的拟合度。结果 重离子^12C和^60Coγ射线照射离体血诱发的染色体畸变(双 环),在0—8Gy范围内,呈良好的剂量一效应关系。^12C离子诱发染色体畸变的RBE值是不恒定的,它随吸收剂量增加而减少,在0.3—8.0Gy范围内,RBE值(Dr/Dc)从2.62到1.00,平均1.58。结论 ^12C离子对^60Coγ射线照射诱发染色体畸变,在照射剂量较低时,有较高的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6.
部分照射离体血对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60Coγ射线部分照射离体血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形成的影响。方法 用2Gy60Coγ射线37℃照射人外周血后以不同比例混合后进行培养、制片和分析染色体畸变。结果 染色体畸变随照射血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与单纯照射组相比,混合照射血的染色体畸变率高。1:1比例混合估算出的剂量为1.27Gy,大于1Gy;0.5:1比例混合估算出的剂量为0.93Gy,大于0.5Gy;而在1:0组,照射剂量与估算剂量基本一致。结论 染色体畸变可以作为估算非均匀照射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天葡圣航片对小鼠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天葡圣航片对小鼠γ射线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200只雌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Ⅱ(骨髓有核细胞计数)、Ⅲ(小鼠骨髓细胞微核检测),Ⅳ(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Ⅴ(血清溶血素测定)5大组(每组n=40),每大组又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药物组和辐射对照组(每小组n=10).低、中、高剂量按0.12 g/kg、0.24 g/kg、0.72 g/kg灌胃给药,1次/d,连续21 d;辐射对照组给等量蒸馏水.各组根据不同指标选择不同的照射剂量,各实验项目剂量组与相应的对照组均以同一剂量γ射线全身照射1次,照射后继续灌胃给药至实验结束.分别对每大组中各药物剂量组间进行相应检测指标的比较. 结果 以3 Gy剂量照射实验后第3天,中、高剂量药物组及第14天中剂量药物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辐射对照组(P<0.01或P<0.05);照射后第3天,中、高剂量药物组的骨髓有核细胞数明显高于辐射对照组(P<0.05或P<0.01),高剂量药物组的骨髓细胞微核率明显低于辐射对照组(χ~2=6.301,P<0.05);以6 Gy剂量照射后第7天,高剂量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高于辐射对照组(P<0.05),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2 Gy剂量照射后第14天,各剂量药物组的血清溶血素水平与辐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天葡圣航片对小鼠γ射线辐射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用体外培养不同时间的C57BL/6雄性小鼠骨髓细胞移植到受致死剂量γ线照射的DBF_1雌性小鼠,记录受照射小鼠30天和60天的活存率,并分析造血和免疫功能的主要指标.对部分长期活存小鼠(60~110天)的骨髓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染色体核型作细致观察,了解移植进去的造血细胞是否已被植入,结果表明移植培养骨髓细胞的受照射小鼠活存率远较照射对照组为高,造血与免疫功能明显地重建,这无疑是由于移植骨髓在照射动物中形成稳定的辐射嵌合体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G显带的染色体双着丝粒畸变率评估32p的辐射剂量.方法 应用4 MV的X射线对离体人血液进行0.5 Gy、1 Gy、2 Gy和4 Gy的照射,建立染色体双着丝粒畸变率和X射线的辐射剂量的剂量-效应曲线.将74 kBq的32p胶体加入淋巴细胞的培养液后72 h,进行G显带染色体分析,通过X射线的辐射剂量和染色体双着丝粒畸变率的剂量-效应曲线来评估32p的辐射剂量.结果 4 MV的X射线的辐射剂量和染色体的双着丝粒畸变率呈线性正相关,剂量-效应曲线为y=24.05x- 13.34 (R2=0.975).74 kBq的32P胶体产生的染色体双着丝粒畸变率为18%,即74 kBq的32p胶体在5 ml淋巴细胞培养液中72 h约产生1.3 Gy的辐射剂量.结论 应用染色体畸变率可以有效地评估放射性核素的内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亚致死剂量6Gy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小鼠免疫细胞对脂多糖刺激反应性的远期影响.方法 将实验小鼠分为假照射组和照射组,假照射组不接受照射,照射组给予6 Gyγ射线照射.照射后10周,分别将假照射组和照射组小鼠按组别腹腔注射脂多糖(20 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24 h和1 h后取材,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CD4、CD8、B220细胞比例检测.取脾脏和胸腺称重,计算脏器指数.冲洗单侧股骨进行有核细胞计数.结果 与假照射刘照组小鼠相比,照射对照组小鼠的CD4细胞比例显著升高(t=2.940,P<0.05),CD8和B220细胞比例显著下降(t=6.485和4.351,P均<0.01).照射+脂多糖1h组小鼠的CD4 (t=2.510,P<0.05)、CD8(t=2.862,P<0.05)和B220(t=7.074,P<0.01)细胞比例较假照射+脂多糖1h组小鼠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假照射+脂多糖24 h组小鼠相比,照射+脂多糖24 h组小鼠单侧股骨有核细胞计数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8,P<0.05).结论 6 Gy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10周,小鼠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恢复;与假照射组相比,在接受脂多糖刺激后照射组小鼠胸腺指数和外周血中CD8和B220细胞比例未见显著变化.辐射对小鼠免疫系统损伤的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毛细血管扩张运动共济失调症(ataxiatelangiectasia,AT)细胞系的辐射敏感性和对低剂量辐射能否诱导细胞遗传学适应性反应。方法用2cGy60Coγ射线预先照射进入G1期的AT5B1VA(AT)细胞和GM0639(GM)细胞,培养6h后再照射1.0Gy或3.0Gy60Coγ射线,分析染色体畸变。结果G1期的GM细胞在预照射2cGy60Coγ射线的诱导剂量后能非常显著地降低随后照射1.0Gy或3.0Gy60Coγ射线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率,染色体畸变的观察值非常显著地低于预期值(P<0.001),而对AT细胞则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染色体畸变的观察值与预期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1.0Gy或3.0Gy60Coγ射线诱发AT细胞的各种畸变率(包括着丝粒畸变、无着丝粒畸变和染色单体型畸变)均显著地高于GM细胞(P<0.001)。结论低剂量电离辐射不能诱导AT细胞产生细胞遗传学适应性反应;AT细胞对电离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高度敏感,可能是由于不能正确修复DNA双链断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斜发沸石(Cp)对亚急性辐射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方法 48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给予蒸馏水,不照射)、辐照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照射)、300mg/kg 523组(照射前24h给予尼尔雌醇200mg/kg,照射后4h给予尼尔雌醇100mg/kg,其余天数给予蒸馏水灌胃,照射)、56mg/kg沸石组(给予56mg/kg沸石水溶液,照射)、167mg/kg沸石组(给予167mg/kg沸石水溶液,照射)和500mg/kg沸石组(给予500mg/kg沸石水溶液,照射).以灌胃方式连续给药7d,采用137Csγ射线对小鼠进行一次性全身照射,剂量率为0.75Gy/min,总剂量为4.0Gy.照射后继续灌胃给药14d.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外周血象;测定脏器指数、骨髓DNA含量;检测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造血干细胞含量.结果 经137Csγ射线照射后10d,与辐照模型组相比,56mg/kg沸石组与167mg/kg沸石组红细胞数量明显升高(P<0.05,P<0.01),56mg/kg沸石组与500mg/kg沸石组白细胞数量明显升高(P<0.01);照射后14d,与辐照模型组相比,沸石各给药组小鼠血清中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P<0.01),167mg/kg沸石组与500mg/kg沸石组GSH-Px活性明显升高(P<0.01),56mg/kg沸石组与500mg/kg沸石组骨髓细胞DNA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沸石各给药组骨髓造血干细胞含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 斜发沸石对亚急性辐射损伤小鼠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细胞遗传学指标在慢性放射损伤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用染色体畸变估算全身一次比较均匀的X、γ射线和中子的过量照射时的生物剂量比较准确 ,对不均匀和局部照射可给出相当于均匀照射的等效剂量当量。淋巴细胞微核也已被用作估算受照射剂量的指标 ,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但在慢性放射损伤时 ,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的变化特点及其在慢性放射病诊断中的作用 ,是值得探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82 81 87) [1] 中将“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显著增加和 /或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显著增加” ,作为慢性放射病诊断的参考指标。到目前为止 ,还不能用染色…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铀矿工人所处的核辐射环境对体内尿铀剂量的影响,并估算吸入铀所致的内照射剂量,计算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分析尿铀含量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的相关性,为提高铀矿工人的健康监护水平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以某地铀矿执行采挖工作的一线工人为观察组,不执行采挖工作的人员为对照组,采用N-235萃取法测定24h尿铀量,依此计算吸入铀所致的有效剂量当量值;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双人双盲各计数200个分裂相外周血淋巴细胞,计算出染色体畸变率。结果:留取24h尿共查3次尿铀取平均值,观察组(0.861±0.552)μg/L,与对照组(0.688±0.435)μg/L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均处于正常范围内,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目前矿区职业防护条件下,某铀矿工人吸入铀所致的内照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铀矿工人所处环境对尿铀含量及染色体畸变率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60Co γ射线部分照射人离体血对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形成的影响.方法 用0~8 Gy(剂量率为0.35 Gy/min)60Coγ射线在37 ℃条件下照射3份离体健康人外周血标本,以0.5∶1的比例与同一供血者的未受照血混合,120 min后进行培养、制片,显微镜下分析染色体畸变(双着丝粒+着丝粒环)的变化,借此进行剂量估算.结果 各组的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和总畸变,以及断片和单体断裂均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用双着丝粒+着丝粒环进行的剂量估算,0.5~2 Gy组大于照射剂量的1/3,4~8 Gy组均接近照射剂量的1/3.结论 染色体畸变可以作为估算非均匀照射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60Co γ-ray partial radiation on chromosome aberration i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in vitro.Methods The samples of heparinized peripheral whole blood from 3 healthy persons were exposed to 60Co γ-rays at the doses between 0 and 8 Gy with the dose rate of 0.35 Gy/min at the temperature of 37 ℃ ,and then mixed with the unirradiated blood samples of the Microscopy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chromosome aberration double ( centromere + centromere) and the biological dose was estimated thereby.ResultsThe amounts of double centromere + centromere were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dose of irradiation in all groups.The estimated biological dose was higher than the 1/3 of the irradiation dose when the dose was between 0.5 to 2 Gy,and was close to the 1/3 of the irradiation dose when the dose was between 4 to 8 Gy.Conclusion Chromosome aberration can be used as a biomarker in estimation of uneven irradiation.  相似文献   

16.
本工作研究了长期每日照射时骨髓细胞染色体结构损伤频率和特点以及不同照射总剂量时染色体畸变动力学与骨髓细胞增殖速度的依赖关系。实验用~(137)Csγ装置照射 Wistar 大鼠,每周照射6次,每次照射5分钟50伦,照射总剂量为50,250,1000,2000和3000伦,末次照射结束后经过3小时和24小时处死动物,制备骨髓染色体标本进行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间歇性预缺氧对急性放射小鼠的存活和染色体损伤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按不同时间进行间歇性预缺氧后予以6Gy的^60COγ射线照射,照后21小时取部分小鼠的股骨骨髓观察其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细胞形成率,并观察其余小鼠20天的存活率,计算平均存活时间;结果:经预缺氧5天后照射的小鼠与单纯照射小鼠相比,平均存活时间延长,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细胞形成率均降低;结论:间歇性预缺氧对急性放射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与电离辐射密切相关,并且已经广泛应用于辐射损伤的生物剂量评估.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显带技术(mBAND)是染色体畸变检测的重要新兴技术,并且逐步应用于不同传能线密度(LET)射线所引起的染色体畸变检测.该文对mBAND技术在X、γ射线所属的低LET射线和太空射线及高能重离子流所属的高LET射线中的应用,二者引起不同染色体畸变类型以及产生的不同辐射生物剂量效能作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LET重离子12C诱发人淋巴细胞的生物效应.方法 采集2名健康男性自愿献血者血样,用60Co γ射线及LET为29和148 keV/μm的12C重离子照射,剂量为0.5~5.0 Gy,剂量率为0.5 Gy/min.采用同时加秋水仙素和松胞素B的方法,检测了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双着丝粒和着丝粒环(双加环)及淋巴细胞微核.结果 29和148 keV/μm的重离子12C诱导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的剂量-效应关系分别为线性和线性平方模式.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率随着LET的增高而增高;诱发的微核率剂量<3.0 Gy,随着LET的增高而增高,剂量>3.0 Gy微核率趋于饱和.148 keV/μm的12C离子诱导的染色体畸变双加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从0.41 ~ 1.32增加到0.68 ~ 3.00.结论 重离子12C诱导的染色体畸变随着时间和LET的增高而增加,微核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着LET的增高而增加,其生物效应比低LET辐射60Co γ射线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淫羊藿甙抗辐射损伤作用,并探讨其抗辐射损伤机制。方法:KM种小鼠于60Coγ射线照射前48,24h及照后即刻灌胃淫羊藿甙,剂量分别为1,10,100mg/kg,照射剂量8.0Gy,观察受照射小鼠30d存活率和死亡动物平均存活时间。另外观察淫羊藿甙对l锄种小鼠受5.5Gy 60Coγ射线照射后小鼠胸腺、脾脏和骨髓细胞凋亡率、半胱天冬酶-3(caspase-3)和半胱天冬酶-8(caspase-8))活性的影响。结果:中剂量淫羊藿甙组30d存活率较照射对照组提高50%,死亡动物平均存活时间延长2.5d。照射对照组胸腺、脾脏和骨髓细胞在照射后6,12和24h均有凋亡。胸腺和脾脏于照射后12h凋亡率最高,骨髓于照后6h凋亡率最高。照射24h后,3种组织的凋亡串均明显降低。中剂量淫羊藿甙可降低照射后6,12h胸腺、脾脏、骨髓细胞凋亡率和照射后24h脾脏、骨髓细胞凋亡率,抑制照射后6hcaspase-3活性,对半胱天冬酶-8活性无影响。结论:淫羊藿甙具有抗辐射损伤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caspase-3活性降低细胞凋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