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背景:颅脑损伤后,血液进入脑脊液,混合后的脑脊液其比重大于正常值,蛋白质不同程度增高,白细胞也增加,腰骶丛神经根所处的生化环境发生改变,使其受到刺激,产生根性疼痛。设计:分组对照观察。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对象:选择2003—02/2004—1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损伤伴有不同的脑内血肿,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患。纳入标准:①均经CT,MRI腰穿脑脊液检查确诊。②均存在腰腿疼痛。双下肢活动不便及凯尔尼格试验(kernig)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进行腰大池持续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伴SAH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6例,开颅术后观察组行腰大池持续引流,对照组行多次腰穿引流,比较2组不同时间段的脑脊液红细胞(RBC)计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术后1月发生脑梗死、脑积水情况、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观察组治疗4 d、9 d的脑脊液RBC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GC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P<0.01);观察组术后1月发生脑梗死、脑积水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OS预后良好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伴SAH患者进行术后腰大池持续引流可有效清除血性脑脊液,降低术后脑梗死、脑积水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腰大池引流术治疗颅脑损伤并发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对97例颅脑损伤并发症患者应用腰大池引流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56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5~9d出血吸收;31例脑脊液漏患者5~13d闭合,拔管后无复发;10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6~12d感染治愈。随访1年,发生脑积水2例。【结论】腰大池引流术安全、可靠,可以快速清除蛛网膜下腔出血,降低颅内压力,而且可以鞘内注入抗生素,迅速控制颅内感染,能有效治疗颅脑损伤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抽签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开颅手术。术后观察组行早期(术后1~3d)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对照组行延迟期(术后4~10d)腰大池置管引流。比较两组患者引流效果、临床预后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植物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时间、颅内压恢复正常时间、脑脊液红细胞廓清时间及头痛持续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颅内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水肿等并发症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术后早期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能显著缩短患者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胃泌素水平与颅脑损伤程度及其与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探讨血清与脑脊液胃泌素含量的相关性。方法对7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伤后是否合并消化道出血分为出血组及无出血组,用放射免疫法分别于入院时及第3、7、14天测定血清及脑脊液胃泌素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血清胃泌素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3~7d达高峰,伤后1周内有、无出血组间差异显著(P〈0.01);随着病情好转,血清胃泌素值逐渐下降,伤后2周,出血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无出血组(P〈0.01)。脑脊液胃泌素不能检出。结论血清胃泌素水平与颅脑损伤程度及消化道出血呈正相关,脑脊液胃泌素水平测定与颅脑损伤程度及消化道出血无相关性,血清与脑脊液胃泌素含量无相关性,早期动态观察血清胃泌素含量变化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脑积水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0-01—2016-01期间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将其分为脑积水组(29例)和非脑积水组(167例),采用χ2检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GCS评分、硬膜下血肿、开放性颅脑损伤、脑室出血等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χ2检验显示,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年龄≥50岁、GCS评分3~5分、硬膜下血肿、开放性颅脑损伤、脑室出血、中线移位程度、早期去大骨瓣减压、硬膜敞开、手术时间、双侧去骨瓣减压、腰穿脑脊液置换、早期颅骨缺损修补术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入院时硬膜下血肿、脑室出血、中线移位程度、早期去大骨瓣减压、硬膜敞开、双侧去骨瓣减压为危险因素,腰穿脑脊液置换、早期颅骨缺损修补术为保护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存在硬膜下血肿、脑室出血、中线移位程度≥12mm、早期去大骨瓣减压、硬膜敞开、双侧去骨瓣减压等情况时,要警惕术后发生脑积水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持续腰大池引流对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等均有较好疗效[1],我科在2007-07-2010-04有30例颅脑外伤患者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后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疗效良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0名健康人和92例颅脑损伤患者损伤后1 d、3 d、5 d、7 d的脑脊液α-Synuclein和血清S-100B水平,分析其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各时间点脑脊液α-Synuclein和血清S-100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18、2.50、2.84、3.97、2.33、2.94、3.41、4.52, P均<0.05);观察组内中、重型亚组各时间点脑脊液α-Synuclein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型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97、2.04、3.32、3.71、2.16、2.47、2.87、3.67, P均<0.05);重型亚组各时间点脑脊液α-Synuclein水平均明显高于中型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37、2.62、3.79、4.14,P均<0.05);颅脑损伤后1 d的脑脊液α-Synuclein水平与1d的GCS及6个月后GOS呈负相关(r分别=-0.82、-0.61, P均<0.05)。结论脑脊液α-Synuclein检测可作为判断颅脑损伤早期病情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积水的相关因素,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生存时间至少持续6个月重型颅脑损伤、采用开颅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入组336例患者,根据脑积水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脑积水组53例和非脑积水组283例,统计术后脑积水发生率,分析年龄、性别、入院时GCS评分、颅内血肿位置、是否开放性颅脑损伤、是否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时间、是否实施去骨瓣减压术、是否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是否合并颅内感染、是否硬脑膜敞开对术后脑积水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积水组和非脑积水组患者年龄、入院时GCS评分、颅内血肿位置、是否开放性颅脑损伤、是否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否实施去骨瓣减压术、是否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是否合并颅内感染、是否硬脑膜敞开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5,95%CI:1.009~1.235)、颅内血肿位置(OR=2.306,95%CI:1.125~5.329)、开放性颅脑损伤(OR=1.542,95%CI:1.272~2.765)、蛛网膜下腔出血(OR=6.036,95%CI:1.687~16.593)、实施去骨瓣减压术(OR=2.325,95%CI:1.162~5.428)、合并颅内感染(OR=2.425,95%CI:1.027~4.398)、硬脑膜敞开(OR=1.741,95%CI:1.152~2.534)是术后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OR=-1.416,95%CI:-(1.014-3.052)]是术后并发脑积水的保护因素。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脑积水的概率较高,高龄、颅内血肿位于硬膜下、开放性颅脑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实施去骨瓣减压术、合并颅内感染、硬脑膜敞开的患者更易出现术后脑积水,实施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有利于预防术后脑积水。  相似文献   

10.
颅脑损伤使颅腔的封闭状态遭到破坏,有脑脊液自体表溢出时称脑脊液漏。除颅底骨折发生的脑脊液耳鼻漏外,由于手术术口皮肤条件不良、恶液质、缝合操作不良、创口感染等原因也会引发术口愈合不良,形成脑脊液漏,其危险在于易引起颅内感染和颅内低压。随腰大池引流在神经外科应用日趋完善,我科于2006年9月-2007年9月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脑脊液漏5例,所有患者术后脑脊液漏均治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使用腰穿注气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49例单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腰穿注气组(n=24),对照组(n=25)。对比GCS评分情况,并分析腰穿注气组脑脊液压力变化及脑脊液气体分析结果。结果:腰穿注气组GCS评分上升较快(P<0.05),腰穿后脑脊液压力下降明显(P<0.01),脑脊液pH、HCO-3上升(P<0.01)。结论:腰穿注气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有降低颅内压,改善脑代谢的作用,可以使GCS评分上升增快,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背景:高压氧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因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常存在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客观使其干预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及时确保受损脑组织氧的供应已成为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可以通过高压氧和常压氧治疗来达到目的。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合并脑脊液漏患者氧疗的安全应用方式。设计:病例回顾性分析。单位: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高压氧科。对象:选择2001-12/2003-11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病房接受氧疗(包括常压氧和高压氧)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纳入标准:颅脑中重度损伤合并脑脊液耳漏或鼻漏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34例颅脑损伤病人在伤后不同时期的脑脊液测定 ACTH 的含量,以探讨颅脑损伤后脑脊液中 ACTH 含量的变化与脑损伤程度及其预后的关系。测定结果:脑损伤后脑脊液中 ACTH 含量显著增高(P<0.001);其增高的程度与脑损伤后昏迷程度及脑脊液压力增高的程度均有显著关系,分别为P<0.05和 P<0.01。提示:脑损伤后测定脑脊液中 ACTH 的含量变化,对颅脑损伤伤情的判断、伤后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估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使用不同方法测量颅内压值(ICP)的护理对策.方法:收集1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同时采用硬脑膜外压监护、脑室内脑脊液压力和腰蛛网膜下隙脑脊液压力等方法来测量ICP值,对测量的ICP值进行比较.结果:本组1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及护理,病人无神经系统等并发症,均康复出院.结论:不同方法测量ICP存在差异;护士应掌握ICP监测不同方法和原理,并能正确地评估ICP的变化,为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减低病残率及死亡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自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4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纽和针刺组各20例,均按重度颅脑损伤常规处理。针刺组患者伤后第1灭即配合针刺人中、电针内关、涌泉、劳宫等穴。治疗1、2、3、5及7d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组患者脑脊液中IL-6,ID8的浓度。结果:在伤后1d时2组脑脊液中IL-6,IL-8浓度与正常值比较迅速升高并达到高峰,3d开始逐步下降,7d后轻度上升。针刺组2、3、j及7d时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抑制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IL-6,IL-8的浓度,从而减轻损伤后炎症反应所致继发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尼莫地平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2017年该院重型颅脑损伤老年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联合腰大池引流,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颅脑CT、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检测,比较两组恢复情况与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7、14、21d时GCS评分与MCA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7、10、14d时观察组颅内压下降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感染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总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尼莫地平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进行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清除速度,减少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避免脑血管痉挛,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鼻饲奥美拉唑在重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5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入院后3 h鼻饲奥美拉唑,对照组未使用任何预防消化道出血药物,其他治疗措施均相同.结果:10 d内观察组出现上消化道出血2例,对照组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鼻饲奥美拉唑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治疗后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对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方法:对60例Hunt-Hess分级为Ⅲ级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行介入治疗,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给予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对照组给予间断腰穿释放脑脊液,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脑脊液红细胞和压力参数等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脑脊液中红细胞计数和脑脊液压力从术后第3天开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V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可有效防治CVS,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正常压力脑积水(NPH)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重型颅脑损伤后NPH患者42例,分析患者临床症状、脑脊液释放试验和影像学检查等结果,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进行治疗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显效31例(73.8%),有效7例(16.67%),总有效率90.47%;无感染、堵管或死亡等现象。术后各脑室参数:Huckman值、Hensson脑室指数、第三脑室宽度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NPH的诊断及分流术的选择需结合综合临床资料;脑室-腹腔分流术能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NPH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荧光法检测脑脊液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方法,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变化。方法:运用AQC柱前衍生RP-HPLC荧光法,分别检测15例颅脑损伤患者(颅脑损伤组)及15例对照组患者脑脊液中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及γ-氨基丁酸(GABA)递质水平,并进行AQC柱前衍生RP-HPLC方法学考察。结果:本实验条件下,Asp、Glu及GABA3种氨基酸在35min得以较好分离,峰面积与氨基酸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具有较好的精确性,是一种方便、稳定、可靠的检测方法。颅脑损伤组患者脑脊液Asp、Glu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GABA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RP-HPLC法是检测脑脊液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简便方法,准确度高;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Asp、Glu水平显著升高,GABA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