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4):69-73
目的 研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后不同残余症状的发生率,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确诊为BPPV的患者172例,收集临床资料,统计残余头晕、走路不稳、颈部不适发生率,并针对不同残余症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172例患者复位成功后出现残余症状者84例,残余症状发生率48.84%(84/172),其中残余头晕发生率57.14%(48/84)、走路不稳发生率60.71%(51/84)、颈部不适发生率29.76%(25/8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复位次数、焦虑状态是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病程、复位次数、焦虑状态是BPPV复位后残余走路不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病程、复位次数是BPPV复位后残余颈部不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BPPV复位后存在头晕、走路不稳和颈部不适三个主要残余症状,残余头晕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复位次数和焦虑状态,走路不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程、复位次数和焦虑状态,残余颈部不适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程、复位次数,这为早期针对性识别各残余症状提供帮助,有助于临床针对性治疗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耳石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并探讨患者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对残余症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至12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收治的BPPV患者274例,均采用耳石复位方法治疗。根据复位治疗成功后第3天有无残余头晕症状,患者分为残余症状组107例和无残余症状组167例。分析患者残余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耳石复位治疗前后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和oVEMP各项参数。结果BPPV病程及发病月份为患者残余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耳石复位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半个月时,两组患者DH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位治疗1个月后,残余症状组DHI评分低于无残余症状组(P<0.05),oVEMP患侧的振幅比健侧增高(P<0.05)。结论耳石复位治疗后部分BPPV患者会有残余症状,残余症状可能与病程、发病月份、复位次数、是否合并内科疾病等因素有关,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干预。患者oVEMP的耳间振幅增高与残余症状有关,临床或可把oVEMP检测作为残余症状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2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PC-BPPV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改良式耳石复位法治疗,根据复位后残余症状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有残余症状组与无残余症状,使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C-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100例PC-BPPV患者复位后有17例出现残余症状,发生率为17.00%,其中头晕5例,占比29.41%,不稳2例,占比11.76%,颈部不适4例,占比23.54%,合并2种残余症状5例,占比29.41%,合并3种残余症状1例,占比5.88%。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不是PC-BPPV患者复位后发生残余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半规管受损、复位次数≥3次、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41分、眩晕残障量表(DHI)得分、焦虑抑郁量表(HADS)得分均为PC-BPPV患者复位后发生残余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半规管受损、复位次数≥3次...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发生率和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109例复位成功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所有患者一直随访到头晕完全缓解。分析其残余头晕的特点和相关的临床因素。结果109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67例,平均(52.0±10.2)岁,61(54%)例有复位后残余头晕。残余头晕有2类:持续的头昏目眩和发生在头部运动、站立或行走时的短暂头晕不稳感。头晕持续(9.2±10.5)d,3个月随访期内多数患者残余头晕在20d内消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8,95%CI(1.002~1.095)]和复位前眩晕持续的时间[OR=1.200,95%CI(1.025~1.405)]是残余头晕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受累侧、病变半规管、眩晕持续时间、治疗前眩晕发作次数、复位次数、BPPV的病因以及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人口特征和临床参数与结局无明显相关。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发生率高。未经特殊治疗3个月内都能自行缓解。早期成功复位能降低残余头晕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复位治疗后发生短期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75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法复位治疗,并随访1个月,统计BPPV复位治疗患者短期残余症状的发生率,并依据是否发生短期残余症状将其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PPV复位治疗患者发生短期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75例BPPV复位治疗后患者发生短期残余症状29例,发生率为38.67%;发生组年龄≥65岁、合并高血压、复位治疗次数>5次及病程>2个月的占比高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合并高血压、复位治疗次数>5次、病程>2个月均为影响BPPV复位治疗患者发生短期残余症状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65岁、合并高血压、复位治疗次数>5次、病程>2个月均为影响BPPV患者复位治疗后发生短期残余症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良性阵发性变位性眩晕(BPPV)经颗粒复位治疗成功后残留头晕症状的特点,并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86例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在颗粒复位治疗成功后对患者随访3个月,观察残留头晕症状的特点和持续时间,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486例患者中,男性167例(34.4%),女性319例(65.6%),平均年龄(56.9±12.9)岁,平均病程(9.1±8.4)d。其中,281例(57.8%)患者在颗粒复位成功后残留头晕症状,平均持续时间为(27.27±23.32)d(2~90 d)。女性、病程长及复位次数≥3次者易残留头晕症状。结论 尽早及有效的颗粒复位治疗可减少残留头晕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良性阵发性变位性眩晕(BPPV)经颗粒复位治疗成功后残留头晕症状的特点,并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86例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在颗粒复位治疗成功后对患者随访3个月,观察残留头晕症状的特点和持续时间,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486例患者中,男性167例(34.4%),女性319例(65.6%),平均年龄(56.9±12.9)岁,平均病程(9.1±8.4)d。其中,281例(57.8%)患者在颗粒复位成功后残留头晕症状,平均持续时间为(27.27±23.32)d(2~90d)。女性、病程长及复位次数≥3次者易残留头晕症状。结论尽早及有效的颗粒复位治疗可减少残留头晕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Epley复位治疗创伤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t-PC-BPPV)疗效,分析t-PC-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本院耳鼻喉科2019年1月—2022年9月收治的t-PC-BPPV患者136例,均接受Epley复位治疗,观察首次复位后治疗效果和复位12周残余症状率,比较是否有残余症状患者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PC-BPPV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136例患者首次复位后痊愈75例,有效45例,无效16例,复位12周时共有46例患者有残余症状,其余90例患者无残余症状;t-PC-BPPV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存在与睡眠障碍、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程>7d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睡眠障碍、病程>7d是t-PC-BPPV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Epley复位治疗t-PC-BPPV疗效不理想,治疗后残余症状率较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睡眠障碍、病程>7d是t-PC-BPPV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存在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9月封丘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34例BPP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耳石手法复位治疗.随访1个月,根据是否发生残余症状将患者分为无残余组和残余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存在残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风痰上扰型后半规管耳石症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收治的复位成功后伴有残余症状的风痰上扰型后半规管耳石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组(治疗组)和银杏叶提取物滴剂组(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3 d、2周、1个月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比较治疗后2周的疗效分级.结果 两组DHI总分以及躯体(DHI-P)、情感(DHI-E)、功能(DHI-F)各专项评分、VAS均随访时间的延长有明显改善,治疗后2周、1个月治疗组DHI总分及各专项评分、VA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92.5%比87.5%;Z = 2.138,P = 0.033).结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风痰上扰型后半规管耳石症复位后残余症状疗效好,可明显缩短残余症状的病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SRM-Ⅳ型前庭功能诊疗系统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片以及苯海拉明治疗耳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92例研究的对象均为该院神经内科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因耳石症引起眩晕的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把耳石症眩晕的患者划分为手法复位的对照组(45例)和联合治疗的观察组(4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以及其他基础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SRM-Ⅳ型前庭功能诊疗系统诊治并在复位成功后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片以及苯海拉明联合治疗。二组经治疗后比较复位的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不同半规管部位的复位效果情况,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inventory,DHI)比较二组治疗前后眩晕缓解的情况,比较二组治疗1个月后仍然存在头晕症状发生情况以及半年后复发情况;比较二组治疗期间以及治疗1周内出现不适反应的情况。结果 治疗后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不同部位的复位效果明显高于手法复位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评分(DHI)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1个月后仍存在头晕患者的发生率与手法复位的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治疗后观察组患...  相似文献   

12.
胡进  傅伟达  尤克  陆霞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0):1694-1696
目的 本研究通过收集继发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和原发性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者之间的残余头晕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眩晕障碍量表(DHI)分数的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继发性良性发作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治疗。 方法 收集2012年5月—2015年12月在嘉兴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确诊为BPPV并行耳石复位术成功复位的196名患者,根据BPPV的病因,将患者分为继发性BPPV组(73例)和原发性BPPV组(123例),比较2组之间的性别、年龄、复位前病程、残余头晕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DHI分数。 结果 性别、复位前病程和年龄在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BPPV组相比原发性BPPV组的残余头晕症状发生率更高(65.75% vs.49.59%,P<0.05),继发性BPPV组比原发性BPPV组有更长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11.54±4.15) d vs.(9.21±4.54) d,P<0.05],且继发性BPPV组相比原发性BPPV组的DHI分数更高(18.44±6.67 vs.14.79±6.00,P<0.05)。 结论 继发性BPPV组较原发性BPPV组残余头晕的发生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且DHI分数更高,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更重视继发性BPPV患者的治疗,尽早干预残余头晕症状,改善BPPV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耳石复位转椅(TRV耳石治疗仪)对30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进行耳石复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0例BPPV患者进行耳石复位转椅治疗,于一周和一个月后复查,并对病例数据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0例患者进行耳石复位转椅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首次治疗痊愈138例、有效160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9.33%;一周后复查痊愈262例、有效37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9.67%;一个月后复查痊愈273例、有效26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9.67%,复发率为2.33%。结论对于初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通过耳石复位转椅治疗有效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4.
耳石症,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为手法复位,部分患者会出现眩晕后残余症状。耳石症治疗把现代医学的治疗和中医学治疗结合起来,把现代医学的病和中医学的证机结合起来,将会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手法复位联合天麻素对耳石症患者眩晕的预后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82例耳石症患者作为研究文本,随机分为参照组(41例患者)与研讨组(41例患者),参照组采用天麻素药物治疗方式,研讨组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天麻素治疗,分析患者眩晕的预后效果。结果研讨组患者中有3例无效,痊愈21例,有效17例,治疗有效性为92.68%,参照组患者中有12例无效,痊愈17例,有效12例,治疗有效性为70.73%,数据显示研讨组治疗有效性较参照组高,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天麻素治疗耳石症患者,其眩晕症状明显好转,并让患者耳石重新归位,疗效明确,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RF-Ⅱ复位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对40例腰椎不稳症患者行RF-Ⅱ进行复位固定,利用减压时切下的松质骨块进行椎体间和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40例患者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腰腿痛等临床症状缓解,植骨愈合率95%。结论RF-Ⅱ具有操作方便、固定牢靠、复位力强的特点,采用植骨融合,增强术后融合节段腰椎的稳定性,为腰椎不稳症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紧张性头痛又称肌收缩性头痛,是原发性头痛最常见的一种头痛。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多,造成精神紧张、情绪异常、睡眠不足,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一般表现为双侧持续性额部或枕部或全头紧箍感、头部昏沉等症状,病程大多较长。该病虽不危害生命,但常严重困扰患者生活,造成工作、学习效率下降,甚至无法完成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手法复位和机器复位在不同年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听力中心的临床上确诊为BPPV的患者300例,按年龄分为青中年组170例(18~59岁)和老年组130例(≥60岁),每组再根据患者采取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型号/规格:SRM-IV)进行机器复位;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比较各组复位有效率、复位次数、残余头晕症状发生率、持续时间等。结果 青中年组中实验组复位后残余头晕症状发生率和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复位有效率、复位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中实验组的复位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位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复位后残余头晕症状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器复位可明显提高老年BPPV患者的复位有效率,明显缩短青中年患者复位治疗后残余头晕的持续时间,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反向Semont耳石复位法治疗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AC-BPPV)疗效。方法:对12例AC-BPPV患者使用反向Semont耳石复位法治疗,复发病例重复治疗,观察治疗后1周内及1个月时的疗效。结果:12例患者应用反向Semont耳石复位法进行治疗,首次治疗后症状痊愈5例,改善3例;1周时痊愈8例,改善1例;1个月时痊愈9例,改善1例,1例症状反复治疗无效,1例出现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后痊愈。结论:AC-BPPV临床少见,采用反向Semont耳石复位法治疗AC-BPPV疗效较好,可作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周旭游  罗满  曲娟  胡进 《浙江医学》2022,44(5):488-492
目的分析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嘉兴市第一医院的BPPV患者275例,其中原发性BPPV组209例,继发性BPPV组66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分析继发性BPPV的影响因素。将继发性BPPV分为有残余头晕亚组和无残余头晕亚组,比较两亚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继发性BPPV组复位前时间长于原发性BPPV组[(8.68±5.45)d比(6.86±3.56)d],残余头晕发生率高于原发性BPPV组(77.3%比23.9%),首次复位成功率低于原发性BPPV组(51.5%比9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残余头晕和首次复位成功率是继发性BPPV的影响因素(P<0.05)。无残余头晕亚组的首次复位成功率高于有残余头晕亚组(86.7%比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继发性BPPV残余头晕症状的发生率高且首次复位成功率低,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