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诱发脑血管痉挛时,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在兔脑基底动脉中表达的变化及在诱发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35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H组。SAH组根据第一次注血时间又分为四组,分别为第一次注血后第1、4、7、14天。以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构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采用RT—PCR法观察兔基底动脉中细胞因子IL-8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IL-8mRNA在SAH组第一次注血后第4—7天升高,14天趋于正常。SAH组IL-8的表达水平与基底动脉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42,P〈0.01)。结论IL.8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水平与脑血管痉挛的程度紧密相关,提示IL-8可能作为免疫/炎症因素因素参与了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Src)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应用Src抑制剂PP2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方法 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大鼠SAH模型,造模后第1天至第5天腹腔注射10mmol/L Src抑制剂PP20.1ml,对照组注射等体积DMSO。第5天处死动物,H-E染色观察大鼠基底动脉血管直径。Westernblot检测基底动脉Src、Ras、MAPK蛋白表达,Real-timePCR检测基底动脉IL-1β、IL-6mRNA表达。结果 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成功制作SAH模型,基底动脉发生了明显血管痉挛。SAH组基底动脉Src、Ras、MAPK表达显著增高,IL-1β、IL-6细胞因子mRNA表达增加。应用PP2后血管痉挛减轻,基底动脉Src、Ras、MAPK表达下降,IL-1β、IL-6mRNA表达减少。结论 Src与SAH后脑血管痉挛发生有关。Src抑制剂PP2能够缓解脑血管痉挛,其机制一部分通过MAPK信号通路起作用,另外可能通过减少IL-1β、ILl6等细胞因子表达,抑制炎症反应起作用,针对该信号通路可能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中血管壁增殖的影响.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常规饲养并枕大池二次注入0.9%生理盐水;②SAH组,通过二次枕大池注血建立SAH模型;③辛伐他汀+SAH组,每日胃灌辛伐他汀5 ms/kg,连续7 d后建立SAH模型.各组兔模型前后行两次脑血管造影.灌注后取基底动脉组织制作病理切片,分别于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其显微以及超微结构.采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基底动脉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量的变化,同时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基因表达量的变化.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脑血管造影可以观察到二次注血后兔基底动脉出现明显的痉挛,管径变细;而给予辛伐他汀后,痉挛减轻.SAH组兔基底动脉壁略有增厚,电镜显示平滑肌细胞内合成旺盛;而给予辛伐他汀预处理后这些变化明显减轻.SAH组兔基底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内α-SMA、PCNA、PDGF-B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给予辛伐他汀后三者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迟发性CVS中血管壁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来缓解SAH后迟发性CVS.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动脉中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变化,同时评价ICAM-1单克隆抗体和甲基强的松龙的防治效果。方法中国白兔48只,体重2~2.5kg,随机分为四组。A组:正常对照组(n=8),不做枕大池穿刺注血,Day0处死;B组:SAH组(n=24),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SAH模型,即在Day0和Day2第一、二次枕大池注血,并分别在Day4、Day7和Day14分三批处死,每批8只;C组:SAH+ICAM-1单克隆抗体和甲基强的松龙组(n=8),枕大池注射ICAM-1单克隆抗体10μg,耳缘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30mg/kg,并在Day7处死;D组:SAH+生理盐水组(n=8),用等量37℃生理盐水代替ICAM-1单克隆抗体和甲基强的松龙,第一次注血后Day7处死。结果A组动物基底动脉组织结构正常。B组动物基底动脉在Day4、Day7时出现血管痉挛,Day7时最严重,Day14时血管痉挛缓解。C组动物基底动脉痉挛明显缓解(P<0.05)。而D组动物基底动脉脑血管痉挛无缓解。B组动物基底动脉壁ICAM-1表达于day4开始增加,day7达到高峰,day14降至正常水平。C组ICAM-1表达明显减弱,与B组(day7)和D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兔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中ICAM-1表达变化与DCVS炎症反应时相一致。应用ICAM-1单克隆抗体和甲基强的松龙,可抑制炎症反应的启动和进展,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DCVS。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采用血管内基因转染的方法,将重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转染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大鼠脑动脉,探讨防治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新方法。方法首先构建携带eNOS基因的重组腺病毒。采用小脑延髓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通过颈动脉微泵持续滴注方法进行基因转染,并设置对照组。结果第7天采用免疫组化证实重组eNOS基因表达,重组eNOS主要表达于内皮层。第7天显微镜下测定血管内eNOS转染组脑动脉环平均直径较单纯SAH组增大,电镜观察血管痉挛较单纯SAH组减轻。结论通过本研究证实采用颈动脉微泵持续滴注方法可在大鼠脑动脉表达重组eNOS,重组基因主要表达于动脉内皮细胞,可达到缓解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诱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两种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兔枕大池二次注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A组)与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B组)各20只,分别于1d、4d、7d、11d、14d行CTA检查,测量其血管痉挛程度。结果枕大池二次注血模型血管痉挛在注血后4d达到高峰,14d开始缓解,通过CTA测量血管直径了解痉挛程度。结论两种模型比较,CTA测量枕大池二次注血模型中血管痉挛的变化可靠、微创,为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提供了确实可靠的动物模型和观察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简便可靠的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模型,并运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对基底动脉痉挛进行评价比较.方法 新西兰纯种家兔36只,随机分为第一次注血后3 d,5 d,7 d,10 d,14 组(n=6),经颈枕部切开行枕大池二次注血来制作SAH模型,另6只为假注血组,并用DSA及TCD对基底动脉的管径及血流速率进行检测.结果 兔二次注血SAH模型很好地模拟了人类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病理过程,DSA和TCD的结果 郁显示基底动脉狭窄随时间逐渐加重,7 d左右到达高峰,而后义逐渐减轻,两者显示了很好的一致性.结论 经颈枕部切升枕大池二次注血兔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制作简便、易行、可靠,TCD对兔基底动脉痉挛程度的评价比DSA更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不同时间点基底动脉表达情况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72只,随机分成两组:(1)对照组(12只);(2)SAH组(60只).SAH组进一步按时间随机分为术后1d、3d、5d、7d、10d5个亚组,每组12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兔SAH模型.二次注血后在各个时间点采用灌流固定法处死动物,测定基底动脉横截面积判断有无脑血管痉挛.应用Western blotting分别观察eNOS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成功制作SAH模型,基底动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血管痉挛.Western blotting观察到eNOS在对照组大量表达,实验组第1天表达开始减少,第5天表达水平最低,之后表达逐渐增加.结论 SAH后eNOS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脑血管痉挛发展的时相性具有一定的一致性,eNOS蛋白减少可能参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兔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制作方法及脑血管痉挛程度的分级标准。方法 应用两次枕大池注血法建立兔迟发型脑血管痉挛模型,分别在造模后1,3,7 d观察动物模型的行为学后,行DSA造影;然后取基底动脉进行HE染色和扫描,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造模后3,7 d,出现明显行为和神经功能异常,血管造影显基底动脉中度-重度痉挛;HE染色示基底动脉血管管壁增厚,管腔变小,血管明显痉挛;透射电镜观察显示,造模后3 d基底动脉内皮细胞核出现凋亡小体,线粒体空泡样变性,造模7 d基底动脉内皮线粒体肿胀溶解,包浆空泡样变性。结论 应用两次枕大池注血法能够重复建立成功的兔迟发型脑血管痉挛模型,在此基础上可以制定脑血管痉挛程度的判定标准(4级分法),有利于科学地综合评价迟发型脑血管痉挛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兔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复制兔SAH模型并于首次注血后第5天取材,利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分别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血管形态学改变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结果 SAH组兔基底动脉血管管径显著小于假手术组及正常组;而痉挛血管壁的PCNA表达则显著增多(P<0.05)。结论兔实验性SAH后基底动脉PCNA表达明显增多,细胞增殖及其导致的血管壁增厚在脑血管痉挛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动态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容积重建技术(VR)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应用价值。方法22只日本大耳白兔,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兔脑基底动脉DCVS模型,分别在第1、4、7、14d行MS-CTA检查后,立即处死动物并在光镜下测量基底动脉直径。MS-CTA使用GE Lightspeed pro 16层螺旋CT扫描仪,原始图像三维后处理采用容积重建(VR)技术。结果MS-CTA VR图像上,DCVS在第1d出现,第7d达到高峰,第14d可见基底动脉痉挛有一定程度缓解,光镜下基底动脉直径的时相变化与MS-CTA相似。结论MS-CTA VR能快速准确地评价DCVS的血管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2.
CCK-8对家兔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病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胆囊收缩素-8(CCK-8)的抗炎作用,观察其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雄性新西兰白兔60只随机分为四组(n=15)。①假手术组:仅进行枕大池穿刺和假注血;②SAH组:经家兔枕大池二次注射自体动脉血(0.8ml/kg)制作SAH模型;③SAH+CCK-8组:对SAH模型自day 0开始经枕大池注入 CCK-8(8μg/kg,0.5ml),每日一次直到动物处死;④SAH+生理盐水组:对SAH模型自day 0开始经枕大池注入等量37℃生理盐水,每日一次直到动物处死。各组分别在day 4、day 7和day 14分三批处死动物,每批5只。结果:假手术组动物基底动脉组织结构正常。SAH组动物基底动脉在day4、day7时出现血管痉挛,以day 7时最为显著,day 14血管痉挛得到缓解。CCK-8治疗组动物的血管痉挛程度有不同程度缓解,血管壁NF-κB、TNF-a表达明显减弱,与同时段SAH组和SAH+ 生理盐水组比较以day7时最为显著(P<0.05)。结论:CCK-8对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血管壁的表达及关系。方法将30只大鼠按照枕大池二次注血的方法建立模型,然后分别于建立模型后的1 d、3 d、5 d、7 d、14 d将大鼠处死,取出基底动脉制作石蜡切片在光镜下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基底动脉血管壁PDGF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中PDGF在基底动脉血管壁上的表达,3 d和5 d组最明显,与脑血管痉挛程度的变化是一致的。结论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能够成功的模拟SAH后CVS的发生。PDGF参与了SAH后CVS的过程,并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分析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检测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安全性,探讨采用CTA观察DCVS的应用价值.方法 17只大耳白兔枕大池注射自体动脉血诱发DCVS,分别在术前、术后第7天行CTA和DSA检杏;另10只组成动态CTA组:分别在注血前、后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1天和第14天行CTA检查.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A检测兔基底动脉直径术前(1.55±0.14)mm,术后(0.95±0.20)mm,DSA检测兔基底动脉直径术前(1.61±0.19)mm,术后(1.00±0.17)mm,两种检测方法的测量值经统计学检验是完全等效的.动态CTA显示兔基底动脉住注血后第1天即出现痉挛,第4-11天血管痉挛明显加重,无明显高峰期,持续至第14天仍不能完伞缓解.结论 CTA是一种可靠、快速和无创的方法,为观察兔DCVS的动态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脑代谢变化规律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6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枕大池2次注生理盐水组(NS组)8只,枕大池2次注血组(SAH组)8只。两组均采用微透析仪于注血(或生理盐水)前、后第1,3,5,7天检测脑细胞外液的葡萄糖、乳酸、丙酮酸、谷氨酸及天冬氨酸的浓度,并计算乳酸与丙酮酸(L/P)比值。经颅多普(TCD)测定两组兔基底动脉血流速度;DSA测定两组兔基底动脉直径。结果与注血前相比,SAH组注血后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基底动脉直径显著缩小及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均于第3天开始(P0.05),并于第5天达高峰;且轻度和中度脑血管痉挛血流速度与管径呈负相关(γ轻=0.673,P0.01;γ中=0.613,P0.01)。乳酸和L/P比值均于第1天明显升高(P0.05),第5天达高峰;且与基底动脉直径变化呈负相关(γ乳酸=0.624,P0.01;γL/P=0.713,P0.01)。谷氨酸第1天显著升高(P0.05),后急剧下降。结论 TCD可通过检测血流速度变化判断兔脑血管痉挛情况,但痉挛程度的判断存在局限性。脑细胞外液乳酸和L/P比值变化可预测兔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并判断其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16.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 is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Ras, an upstream regulator of MAPK, may be activated following SAH.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Ras in cerebral vasospasm in a rabbit model of SAH. We first investigated the time course of Ras and ERK1/2 activation in the basilar artery after SAH. Next, for the time point at which Ras was maximally activated, we assessed the effect of FTI-277 (a Ras farnesyltransferase inhibitor) on cerebral vasospasm. SAH was induced by injecting autologous blood into the cisterna magna on both day 0 and day 2. FTI-277 was injected into the cisterna magna every 24 hours, beginning 30 minutes after blood injection to the last day of the experiment. Elevated expression of Ras-GTP and phosphorylated ERK1/2 was detected in the basilar artery after SAH and expression peaked on day 3. FTI-277 administration resulted in lower Ras-GTP and phosphorylated ERK1/2 levels and markedly attenuated vasospasm in the basilar arteries relative to animals that did not receive FTI-277.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Ras protein is activated in the arterial wall after SAH and contributes to vasospasm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8(Caspase3、8)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n=6)和实验组(n=30),后者再随机分为SAH后1、3、5、7、10d等5个亚组,每亚组各6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切口末端标记法分别检测基底动脉内皮细胞Caspase3、8表达和凋亡。结果凋亡细胞在实验组SAH后第1天出现,第7天凋亡水平达到最高。实验组Caspase3、8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与对照组(P<0.05)。Caspase3、8的表达在SAH后第1天就可观察致到,第5天和第7天出现强烈表达,第l0天表达明显减弱。结论本结果提示在兔脑血管痉挛的基底动脉中存在细胞凋亡;Caspase3、8可能参与了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早期全身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理. 方法 将3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5组:(1)空白组;(2)对照组;(3)SAH组;(4)SAH+安慰剂组;(5)SAH+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组.后三组采用枕大池注血法建立兔SAH模型.注血后48 h采用灌注同定法处死动物,留取基底动脉标本.通过测定基底动脉血管横截面积判断有无CVS,并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TUNEL)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测定的结果 提示空白组和对照组、SAH组和SAH+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H组和SAH+安慰剂组较空白组和对照组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H+rHuEPO组较SAH组和SAH+安慰剂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小于空白组和对照组.TUNEL染色显示SAH+rHuEPO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程度较SAH组和SAH+安慰剂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全身使用rHuEPO能减少兔SAH模型基底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并部分缓解CV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的发生和血管壁增殖之间的关系。方法SD大鼠78只,随机分为SAH组(A组,36只)、生理盐水组(B组,36只)和正常对照组(C组,6只)。A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B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A、B组分别在首次注血(或生理盐水)后4、7、10、13、16、20d取基底动脉(BA)行HE染色后测量其内径周长、血管壁厚度,观察血管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后检测BA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结果B、C组BA血管结构正常、无DCV发生,A组第4天出现DCV,第7天达到高峰,高峰期持续至第10天,后逐渐缓解,20d基本恢复正常;A组除20d外,各时相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皱折、平滑肌层增厚等改变。PCNA在B组及C组BA中无表达,A组各时相均有表达,第7天有较强表达(P<0.05)。结论SAH后DCV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血管壁增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