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用同种 /异种骨粉和纤维蛋白组织粘合剂 (FS)及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制成可塑形植骨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成年新西兰兔 35只 ,随机自身对照分为三组 ,行双侧桡骨中段截骨制成骨缺损模型。A组左侧 :同种骨 +FS +BMP ;右侧 :同种骨 +FS。B组左侧 :异种骨 +FS +BMP ;右侧 :异种骨 +FS。C组左侧 :空白对照 ;右侧 :同种骨 +FS。A、B组在术后 4、8、12周各处死 5只 ,C组 5只于 12周时处死 ,以大体观察、X线摄片及组织学评分进行评估。结果A组左侧在 12周时完全修复了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各项评定指标均优于A组右侧及B组左侧(P <0 .0 5 )。结论同种骨 +FS +BMP复合骨是一种具有优良的塑形能力、良好的骨传导及骨诱导能力、高生物相容性、易于吸收替代的植骨材料。去抗原异种骨是一种良好BMP载体 ,可以和纤维蛋白组织粘合剂混合制成可塑形植骨材料 ,用于治疗骨缺损。  相似文献   

2.
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材料修复兔皮质骨缺损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目的 通过磷酸钙骨水泥(CPC)复合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DBM)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修复皮质骨缺损,探讨其对骨缺损的修复情况。方法 在兔前肢桡骨制作长1cm的骨缺损,填充CPC与复合bBMP异体同种的DBM的复合物,应用大体标本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观测、印度墨汗灌注等方法观察其对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对侧以单纯的CPC做对照。结果 第2周开始复合材料组有血管长入,第4周X线片上显示可见、骨痂形成,12周后,复合材料与两端的骨质愈合良好,局部板层骨致密,哈夫氏系统排列整剂。结论 磷酸钙骨水泥复合bBMP及同种异体脱钙骨颗粒修复、皮质骨缺损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材料修复兔皮质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通过磷酸钙骨水泥(CPC)复合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DBM)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修复皮质骨缺损,探讨其对骨缺损的修复情况。方法在兔前肢桡骨制作长1cm的骨缺损,填充CPC与复合bBMP异体同种的DBM的复合物,应用大体标本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观测、印度墨汁灌注等方法观察其对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对侧以单纯的CPC做对照。结果第2周开始复合材料组有血管长入,第4周X线片上显示可见、骨痂形成,12周后,复合材料与两端的骨质愈合良好,局部板层骨致密,哈夫氏系统排列整齐。结论磷酸钙骨水泥复合bBMP及同种异体脱钙骨颗粒修复、皮质骨缺损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背景:纳米级的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材料与人体内组织成分更为相似,具有良好的生物与力学性能,但缺乏骨诱导作用。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复合人工骨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方法:制备新西兰大白兔单侧桡骨缺损模型后,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植入不同材料行骨缺损修复: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人工骨组、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组、空白对照组(未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12周行大体标本观察、X射线、扫描电镜、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及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各组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与结论:术后4,8,12周,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人工骨组X射线评分、成骨效果、放射性核素聚集强度、生物力学强度均高于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组(P 〈 0.05)。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骨端硬化,骨缺损未能修复。说明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5.
背景:为获得更加理想的人工骨材料,前期实验制备了纳米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复合人工骨材料。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复合人工骨材料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30只健康成年家兔随机均分为两组,制备单侧股骨中远段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于骨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复合人工骨材料,对照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单纯羟基磷灰石,植入后4,8,12周取实验侧股骨,进行大体、X射线摄片、生物力学检测及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随着时间的增长,两组生物力学强度逐渐增大,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生物力学强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时,实验组植骨区表面连续且光滑,色泽正常,与周围骨质无明显区别,人工骨材料完全降解吸收、被新生骨质替代,骨缺损区已完全愈合;对照组植骨区表面不光滑,表面骨皮质连续,与周围骨质界限不清,人工骨材料降解不完全,骨缺损处由骨痂连接,材料与骨质结合较紧密,骨缺损部分修复。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复合人工骨材料可促进骨缺损修复,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6.
背景:注射型人工骨可经皮穿刺注射植入体内,对机体创伤较小,同时该型材料可以任意塑形,能较好地充填骨缺损,但目前临床上尚无在体内能完全降解吸收且具有较好促成骨作用的注射型人工骨产品。目的:评估注射型可吸收聚氨基酸/硫酸钙复合材料(硫酸钙含量70%)动物体内的降解吸收及促成骨作用,观察其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取48只新西兰大白兔,在股骨外髁处制备直径为5mm、深10mm的骨缺损模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将注射型可吸收聚氨基酸/硫酸钙复合材料植入骨缺损处,对照组未予干预。结果与结论:X射线平片示:实验组骨缺损逐渐被骨痂填充,术后16周,骨缺损处恢复正常松质骨密度,塑形完成;对照组骨缺损处修复不明显。组织学检查(苏木精-伊红、MASSON染色)示:术后4周,材料开始降解,新生原始骨小梁长入材料内;术后12周,编织骨开始转化为板层骨;术后16周,材料完全被降解吸收,新生骨组织完全修复骨缺损。结果显示注射型聚氨基酸/硫酸钙复合材料在动物内能够完全降解、吸收,具备一定的成骨活性,可望用作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胶(FS)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构建的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作用.方法 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双侧桡骨骨干处建立10 mm骨缺损的动物模型.然后,严密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3组,各组8只.A组(FS +VEGF +BMP)、B组(FS+BMP)、C组(FS)将各组材料经正常皮肤注射到骨缺损处.分别于术后6、12周切取标本,进行组织形态学、X线摄片、生物力学测试等方法观察各组新骨形成的情况.结果 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术后6周,A组新生组织周围见新生血管丰富,纤维组织下有大量新生骨组织,部分区域有髓腔样结构形成;B组新生组织为纤维组织充填,新生血管不如A组丰富,骨细胞较多,骨组织较少;C组新生组织为纤维组织结构,成纤维细胞丰富,未见成骨.术后12周,A组为成熟骨组织结构,骨髓腔贯通,可见造血细胞;B组骨组织成熟度较A组稍差,髓腔结构不完整;C组仍以纤维结缔组织为主.X线摄片示:术后12周,A组骨缺损完全修复,B组骨缺损基本修复,C组无骨性愈合.X线阻射密度测量示:术后6、12周,骨缺损修复的X线阻射密度值均为A组>B组>C组(P<0.05).生物力学测试示:术后12周,A组最大抗折载荷明显高于B组(P<0.05).C组无骨性愈合标本,未行生物力学检测.结论 FS+VEGF+BMP及FS+BMP复合物均能不同程度促进骨组织生长及加速骨缺损的修复,VEGF能明显促进骨缺损部位早期血管化及新骨形成,比单纯应用BMP能更好地修复骨缺损,说明VEGF+BMP对促进骨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纳米级的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材料与人体内组织成分更为相似,具有良好的生物与力学性能,但缺乏骨诱导作用.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复合人工骨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方法:制备新西兰大白兔单侧桡骨缺损模型后,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植入不同材料行骨缺损修复: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人工骨组、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组、空白对照组(未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12周行大体标本观察、X射线、扫描电镜、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及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各组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与结论:术后4,8,12周,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人工骨组X射线评分、成骨效果、放射性核素聚集强度、生物力学强度均高于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组(P < 0.05).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骨端硬化,骨缺损未能修复.说明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重组人成骨蛋白1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
猕猴组织工程化骨构建及其修复异体骨缺损的放射学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用生物衍生骨材料和同种异体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并从放射学评估其植入猕猴体内修复长骨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于猕猴胫骨结节抽取MSCs并使诱导分化为成骨样细胞,培养后与人源生物衍生骨材料体外复合构成组织工程化骨,植入15只异体猕猴桥接桡骨2.5cm节段骨缺损作为实验组;用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桥接对侧同样大小骨缺损作为对照组;另取2只猕猴双侧桡骨同样部位和大小骨缺损旷置作为空白组。术后3,6,12周时双侧前臂正侧位摄X线片,空白组于术后12,24周摄X线片,用放射影像学评分和图像分析X线阻射影比较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实验组骨缺损放射影像学评分以及新生骨痂的密度在3,6,12周均优于对照组。空白组术后24周骨缺损均无愈合。结论:生物衍生材料和同种异体MSCs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植入猕猴桥接大段骨缺损可使骨缺损达较快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建立兔双侧桡骨中段12mm骨缺损模型,40只兔随机分为A、B、C3组,A组植入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B组植入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C组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周和8周分别行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骨缺损修复血管化观察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A组的骨缺损修复效果、新生骨的组织学结构和生物力学测定均优于B组,C组无骨愈合迹象。结论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能较好地修复骨缺损,但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磷酸钙骨水泥(CPC)/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人工骨用于修复骨缺损的效果和材料植入体内后的微观结构变化。方法研制新型CPC并与BMP复合成人工骨,修复兔桡骨干骨缺损,通过X线片、扫描电镜、骨密度测量和X射线电子能谱分析等手段,观察新骨形成情况和材料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CPC/BMP复合物可以有效地修复骨缺损,材料被逐渐降解吸收,而单纯的CPC新骨形成速度的材料降解速度都明显低于CPC/BMP。结论CPC/BMP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新型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2.
常祺  黄昌林  黄涛 《中国临床康复》2011,(12):2113-2116
背景:研究发现,在小段骨缺损中植入骨或仿生骨组织,坏死组织逐渐被替换,移植骨中会长入有活性的血管肉芽组织,移植骨被吸收,新骨主动形成。但在大段骨缺损,这一过程发生较慢且不完全。目的:观察纳米级羟基磷灰石材料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后大段骨缺损修复能力及诱导生成血管能力。方法:制作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模型,抽签随机分2组,选择一侧分别植入纳米级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纳米级羟基磷灰石修复,均以另一侧为空白对照。植入后6个月行大体观察、X射线、组织形态学检查、组织切片碱性磷酸酶染色、成骨量分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细胞率及阳性血管数检测。结果与结论:空白对照组基本无骨组织生成。纳米级羟基磷灰石植入后被新生骨组织分割成小块,材料原有结构破坏。纳米级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组较纳米级羟基磷灰石组残存材料更少,材料降解更为彻底。纳米级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组成骨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血管数目均明显高于纳米级羟基磷灰石组(P〈0.001),且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血管数目成正比关系。说明纳米级羟基磷灰石与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后,骨修复能力进一步增强,诱导血管生成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成骨能力和降解性能是评价骨移植材料的重要指标,通过研究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phosphatecement,CPC)/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CPC/BMP)复合人工骨在肌肉和骨缺损处的成骨性能和降解规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制CPC/BMP复合物,植入小鼠肌袋和兔桡骨15mm骨缺损,以大体观察、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的方法研究材料周围新骨形成的特点和CPC/BMP变化规律。结果CPC植入小鼠肌袋内不能诱导成骨,CPC/BMP植入后有新骨生成,同时材料出现降解。植入骨缺损后,CPC/BMP复合物和单纯的CPC均可以促进新骨形成,但后者骨修复能力弱,材料降解速度缓慢。CPC/BMP植入4周有新骨形成,材料形态出现变化,晶体结构被逐渐破坏。24周有板层骨长入并与材料紧密结合,骨缺损初步修复,材料被溶解成规则的蜂窝状框架结构。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新骨钙化程度逐渐增高,24周时已经与正常骨接近。结论CPC/BMP生物活性人工骨降解性能理想,对骨缺损有较强的修复能力,可望成为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合rhBMP2的异种骨(ehBMP2/BCB)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重组合异种骨(RBX)的基础上,以基因重组人BMP2(rhBMP2)与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BCB)复合,制成一种新型植骨材料复合rhBMP2的异种骨(rhBMP2/BCB),并采用兔桡骨干1.5cm缺损动物模型,通过X线、骨密度、生物力学、组织学等检测手段,对rhBMP2/BCB移植治疗节段性骨缺损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单纯rhBMP2/BCB移植可在16周使骨缺损基本修复,其机制和过程与重组合异种骨相似。结论rhBMP2/BCB是一种新型理想的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5.
构建自体骨碎末移植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实验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学术背景:自体骨移植取材常需要开辟第二术区或在种植体周围取骨,额外增加创伤和感染机会,所以对局部小范围的骨质欠缺,可以考虑回收和利用预备种植体切除的自体骨末.目的:建立恢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自体骨碎末骨移植材料的实验模型,观察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反应.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5-08/2006-04在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基地完成.实验动物为5只健康杂交家犬;种植体钛钉和Bio-Oss骨移植材料均由西安中邦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设计制造并提供.方法:拔除家犬下颌第1,2,3前臼齿,3个月后行种植术.预备种植体窝,每只犬左右两侧各预备4个,共40个.在每个种植窝内,各植入种植体钛钉1枚,共40枚.用种植转孔时收集的自体骨碎末、Bio-Oss骨移植材料及两者1:1混合骨碎末恢复种植体颊侧单壁人为骨缺损,以未植骨作空白对照.主要观察指标: ①种植术后第9周时观察各组骨量的恢复情况、X射线片观察牙槽骨高度、骨小梁致密度及骨整合情况. ②应用亚甲基蓝-碱性品红法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5只家犬钛钉无脱落,均纳入结果分析. ①一般情况及骨缺损量:种植术后9周,创口愈合均良好,钛钉稳定,总存留率为100%.植入自体骨碎末的骨缺损量小于空白对照组(P<0.01);植入混合骨碎末的平均骨缺损量最小,说明恢复最佳. ②骨量的恢复情况:X射线片显示40颗钛钉外周均与骨组织紧密接触,愈合良好. ③材料与宿主的组织相容性:低倍镜下见所有钛钉均被周围淡红色的致密骨组织紧密包绕,种植体与骨组织间无蓝色的软组织,产生了直接骨结合界面.结论:家犬建立自体骨碎末移植材料恢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实验模型效果理想,材料与宿主间生物相容性好.  相似文献   

16.
背景:骨形成蛋白和自固化磷酸钙各自有着良好的成骨能力,冻干硬脑膜内骨形成蛋白和自固化磷酸钙复合移植存在优化成骨效能的可能性.目的:以冻干硬脑膜为膜材料,观察膜内充填材料骨形成蛋白复合自固化磷酸钙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动物体内组织病理学对照观察,于2006-07/2007-07在广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完成.对象: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8只,雌雄不限,体质量1.5~2.5 kg.方法:实验兔28只,其中4只用于取硬脑膜.其余24只随机分成A,B两大组,每组12只.A组制造双侧兔桡骨中段10 mm的骨缺损.一侧骨缺损用骨形成蛋白、自固化磷酸钙、冻干硬脑膜复合移植修复,为骨形成蛋白组, 另一侧不予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组.B组制造单侧兔桡骨中段10 mm的骨缺损,用骨髓、自固化磷酸钙、冻干硬脑膜复合移植修复称骨髓组.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第1,2,4,6,8,10,12周分别行双侧桡骨X射线检查.观察骨缺损处的新骨形成及骨修复情况.并于术后第2,4,8,12周切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及成骨面积分析.结果:在术后第4,8,12周,骨形成蛋白组的成骨面积大于骨髓组(P<0.05),而在实验早期(术后2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实验的各个时期,骨形成蛋白组和骨髓组的成骨面积均明显大于空白组(P<0.01).X射线结果显示,骨形成蛋白组在10~12周出现明显骨痂塑形现象;组织学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骨形成蛋白组在12周时桡骨可见成熟骨髓,骨缺损处为成熟的板层骨连接.结论:骨形成蛋白复合自固化磷酸钙与冻干硬脑膜移植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17.
The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 (RBX) by recombining the antigen-free bovine cancellous bone (BCB) as a carrier with crude extract of BMP from bovine cortical bone, which possesses strong osteoinductivty and osteoconductivty without evoking immune rejection as demonstrated by serial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ies, provides a successful solution to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xenogeneic grafting[1]. However, the amount of BMP extract from bovine bone is too little to meet the demand in cli…  相似文献   

18.
几丁糖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使用几丁糖作为骨形态蛋白(BMP)载体,与羟基磷灰石构建复合物,探讨其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能力,以及作为BMP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制备几丁糖/羟基磷灰石、几丁糖/羟基磷灰石/BMP复合材料。建立兔颅顶骨临界骨缺损模型,以几丁糖/羟基磷灰石、羟基磷灰石、空白为对照,使用几丁糖/羟基磷灰石/BMP复合材料修复顶骨缺损。X线片和组织学切片观察2、4、6、8周后骨缺损修复情况,评价其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几丁糖与羟基磷灰石复合BMP具有早期快速释放BMP的能力及较好的操作性、成形性、生物相容性,对机体微环境影响小,表面矿化效果好,能促进骨缺损修复。结论:几丁糖、多孔羟基磷灰石、BMP复合物,具有良好的骨诱导能力,可作为骨替代材料及BMP的缓释载体,是一种有潜力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