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胆囊肉瘤样癌临床罕见,本质属于上皮性癌,肉瘤样成份并非来源于真正的间叶组织,细胞形态呈梭形,但实际为一种未分化癌。其恶性度高,预后差,早期诊断困难,确诊需要癌组织免疫病理学检测~([1-2])。肝外胆管疾病引起梗阻性黄疸多系原发性胆管癌、胆管结石或胆管损伤性狭  相似文献   

2.
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2004年WHO泌尿和生殖系统肿瘤分类新确定的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肾上皮肿瘤,以往常被诊断高度恶性肉瘤样癌或集合管癌[1],自2000年至2008年我院共收治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原发性肝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其中75%~85%的肿瘤为HCC[1]。初诊时仅30%左右的HCC病人有机会接受肝切除、肝移植等根治性治疗,国内外指南对于HCC病人手术适应证的要求基本一致但略有差异,巴萨罗那(BCLC)分期主要推荐单个病灶、肝功能Child A级且无门静脉高压的病人接受手术治疗,而我国《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中推荐的手术适应证较宽泛,从CNLCⅠa~Ⅲa期的病人均有接受手术治疗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膀胱肉瘤样癌的诊断与治疗(附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对膀胱肉瘤样癌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2例膀胱肉瘤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2例患者均有肉眼血尿或伴有膀胱刺激症,膀胱镜检查为实体瘤,表面有坏死组织;病理表现,肿瘤主要由移行上皮癌细胞和恶性间叶细胞(梭形或多形性细胞)组成,之间可见移行过渡;免疫组化CK(+)、CEA(+)、SMA(+)。结果 2例Ⅰ期治疗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常规膀胱灌注,1例术后5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及多处转移;1例半年后复发改行部分膀胱切除,至今健在。结论 膀胱肉瘤样癌是一种高度恶性、预后差的肿瘤。确诊需依赖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早期诊断和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或根治性切除,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拟通过检测C-kit、SCF基因在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来了解C-kit、SCF与胆管细胞癌发生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肝胆管细胞癌及20例肝外胆管癌标本C-kit、SCF蛋白表达情况,同时取对应的癌旁胆管组织及另取30例肝及胆管良性病变胆管组织作对照,所有数据采用X^2检验。结果48例肝胆管细胞癌组织中C-kit、SCF蛋白表达分别为39例(81.3%)和36例(75.0%),20例肝外胆管癌组织中C-kit、SCF蛋白表达分别为12例(60.0%)和13例(65.0%),癌旁胆管组织中4例C-kit、5例SCF呈弱阳性表达,30例肝及胆管良性病变胆管组织C-kit、SCF蛋白均呈阴性表达。两癌组织与癌旁胆管组织、肝及胆管良性病变胆管组织C-kit、SCF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Ⅲ~Ⅳ期胆管细胞癌C-kit、SCF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Ⅰ~Ⅱ期(P〈0.05),中低分化癌高于高分化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癌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癌(P〈0.05)。而肝外胆管癌组织中C-kit、SCF蛋白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各因素无明显相关(P〉0.05)。C-kit、SCF蛋白表达与胆管细胞癌病人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无关。结论 C-kit、SCF蛋白过表达可能在胆管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非典型梭形细胞脂肪瘤样肿瘤(atypical spindle cell lipomatoid tumor,ASCLT)恶性程度较低,多发于四肢及披肩区等,肾盂发生此肿瘤极为罕见,其常规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当诊断不确定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明Rb1、CD34、CDK4、MDM2是否阳性或MDM2是否扩增至关重要[1]。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机器人微创中心收治1例此诊断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治疗胆管细胞癌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原位肝移植治疗胆管细胞癌的疗效,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2001年12月至2006年12月问接受OLT的234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CC)患者6例,包括肝内胆管癌4例,肝门部胆管癌2例.结果 6例患者随访1~56个月,死亡5例(肿瘤复发2例,严重并发症3例).患者的0.5、1和2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4/6,3/6和1/6,无瘤存活率分别为3/6,2/6和1/6,患者的平均及无瘤生存时间均为(14±4)个月.结论 胆管细胞癌肝移植患者预后较差,须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肉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原发性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和原发性肝肉瘤。肿瘤来源于肝内上皮组织者称为原发性肝癌 ,通常包括肝细胞肝癌和胆管细胞癌 ,在临床上较常见 ;肿瘤来源于间叶组织者称为原发性肝肉瘤 ,种类繁多 ,包括肝血管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淋巴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黏液肉瘤、胚胎样肉瘤、血管外皮肉瘤等 ,较为罕见。目前对原发性肝肉瘤 (以下简称肝肉瘤 )世界文献报道仅百余例 [1 ] ,日本肝癌研究小组 [2 ]报道肝肉瘤约占肝原发性恶性肿瘤的 0 .1 % ,我国报道约为 1 .3% [3] 。由于肝肉瘤发病率极低 ,且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又缺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膀胱肉瘤样癌及膀胱癌肉瘤组织学特性。提高对膀胱肉瘤样癌和膀胱癌肉瘤的病理学和临床特征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膀胱肉瘤样癌和1例膀胱癌肉瘤的病例资料。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0岁、66岁。1例以肉眼血尿就诊,膀胱镜、CT和B超检查均诊断为膀胱肿瘤,肿瘤呈侵润性生长,术前活检提示为移行上皮细胞癌。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行全身化疗和膀胱灌注化疗;病理检查为癌肉瘤。另1例以膀胱血块填塞就诊,急诊手术行血块清除、止血及肿瘤姑息性切除,术后均行全身化疗和膀胱灌注化疗,术后病理检查为肉瘤样癌。结果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者,术后病理可见上皮和肉瘤样间质2种恶性成分,且可见到横纹肌肉瘤成分,诊断为膀胱癌肉瘤,3个月后复查局部肿瘤复发。行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目前仍在随访中。另1例术后病理可见上皮和肉瘤样间质2种恶性成分,癌与肉瘤样区有移行,诊断为膀胱肉瘤样癌,1个月后死于全身衰竭、多处转移。结论膀胱肉瘤样癌和癌肉瘤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特性,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化疗、放疗都不太敏感,手术仍是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阴茎肉瘤样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1例阴茎肉瘤样癌,通过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免疫组化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见肿瘤大部分区域为梭形细胞肉瘤样,呈席纹状排列,较多大的单核样细胞和少数巨细胞,核分裂易见,少部分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区域.免疫组化检测梭形肉瘤样区域vimentin阳性,p63、CK14和PCK散在阳性,Ki67(40%),EMA阴性.鳞状细胞癌形态区域:PCK、CK14阳性,vimentin和p63散在阳性,EMA阳性,Ki67(60%).p53、p16、S-100、desmin、action阴性.结论 阴茎肉瘤样癌是阴茎恶性肿瘤中的一种罕见类型,具有高度侵袭性,易在局部反复复发并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