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索应用碘美普尔400结合低电压、低对比剂用量、低流率在冠状动脉CTA(coronary CTA,CCTA)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将80例接受CCTA检查者通过抽签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碘美普尔400对比剂,管电压80 kV,流率3.5 mL·s-1,注射量0.5 mL·kg-1;对照组采用碘帕醇370对比剂,管电压100 kV,流率5.0 mL·s-1,注射量0.8~1.0 mL·kg-1。比较2组患者的C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2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CCTA图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且观察组对比剂用量低于对照组;对照组与观察组辐射剂量分别为(12.85±1.74)mSv和(9.46±1.63)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碘美普尔400结合“三低”扫描方式在GE Revolution CT机行CCTA检查图像质量符合诊断标准,且降低了辐射剂量及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与分析采用低电压及低对比剂剂量行冠状动脉CT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疑似冠心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行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对照组采用碘普罗胺对比剂(优维显,370mg/mL),120kVp管电压,观察组采用碘克沙醇对比剂(威视派克,270mg/mL),100kVp管电压.观察比较两组对比剂用量、冠状动脉图像CT值、辐射剂量等.结果:观察组对比剂用量、冠状动脉图像CT值、辐射剂量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低电压及低对比剂剂量行冠状动脉CT成像后,能获得较高的图片质量,且能降低对比剂用量以及辐射剂量,因而值得推广应用于心率较低的受检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源CT采用SAFIRE迭代重建技术、100kVp管电压、低浓度碘对比剂威视派克(270mgI/mL)冠脉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 连续搜集我院36例行冠脉CCTA检查者,扫描方案采用前瞻门控、轴扫,管电压100 kVp、对比剂为威视派克270 mgI/ml、剂量55~65 ml,自动毫安技术,SAFIER迭代重建(I26、streng3重建),测量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各节段CT值、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记录每位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双源CT低管电压(100 kVp)、低浓度碘对比剂(270mgI/mL)冠脉CTA扫描方案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主动脉及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评分均为3分及以上.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远低于常规冠脉CTA前门控(120 kVp)扫描方案,患者接受对比剂碘量远低于常规冠脉CTA.结论 双源CT低管电压、低碘对比剂冠脉CTA扫描方案不仅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还大幅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及碘对比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三低”(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及低对比剂流速)技术联合人工智能迭代算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AIIR)在主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前瞻性纳入33例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的患者,按复查时间先后分为A、B 两组。A组为对照组(100 kV, 0.8 mL/kg, 5 mL/s);B组为“三低”组(70 kV, 0.5 mL/kg, 3 mL/s)。A组使用Karl迭代重建图像,B组分别使用Karl和AIIR重建得到B1和B2组。测量3组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左髂动脉及右髂动脉的CT值和SD值、计算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 CNR)。同时对图像质量行主观评分。记录A、B组辐射剂量参数。  结果  3组各管腔节段CT值、SD值、SNR及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B2组CT值、SNR、CNR高于B1组,SD值低于B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B2组与A组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各管腔节段的SD值、SNR和CNR均优于A组(P<0.017)。3组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B组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较A组分别降低84.14%、37.08%。  结论  “三低”联合AIIR算法可以获得和常规剂量扫描相当的主动脉CTA图像质量,而患者的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及对比剂流速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双能CT(DECT)低对比剂肺灌注成像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接受双源CT扫描的肺栓塞疑似患者290例,根据扫描方式不同分为两组:DECT检查组80例;常规检查组210例。分别以主观和客观法评价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法由两名影像科诊断医生以5分法评价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法采用测量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NR)。分别记录、计算两组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对两名影像科诊断医师的主观评级采用χ2检验。对辐射剂量、SNR和CNR的差异采用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ECT肺灌注成像与常规CTPA成像的图像质量主观评级均在1级以上,两者的诊断效能、图像质量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在SNR、CNR、辐射剂量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ECT低对比剂用量肺灌注成像所得的图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降低了受检者对比剂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低管电压(70 kVp)联合高权重深度学习图像重建(High-strength Deep Learning Image Reconstruction,DLIR-H)技术降低冠脉CT血管成像辐射剂量与对比剂用量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72例临床拟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36例.A组扫描...  相似文献   

7.
樊敏  袁元  程巍  李真林  廖凯   《四川医学》2023,44(6):634-639
目的 探讨高强度深度学习重建(DLIR-H)算法较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V)算法在改善双低剂量头颈部CTA图像质量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行头颈部CTA检查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双低剂量A组及常规剂量B组,每组35例。A组采用80 kVp,对比剂45 ml,使用DLIR-H算法重建;B组采用100 kVp,对比剂60 ml,使用60%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V)算法重建。比较两组图像的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辐射剂量。结果 A组主动脉弓处、颈内动脉起始处及大脑中动脉起始处的CT值、SNR及CNR均大于B组(P<0.05),图像噪声均小于B组(P<0.05),A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高于B组(P<0.05),A组有效辐射剂量显著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的对比剂用量显著低于B组。结论 与常规剂量结合60%ASIR-V算法相比,双低剂量结合DLIR-H算法能进一步提高头颈部CTA的图像质量,提高头颈部CTA检查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联合迭代模型重建(IMR)技术在胃癌CT增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胃癌病人54例,均行上腹部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IMR重建组26例作为观察组,滤波反投影重建组2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门静脉期扫描数据,对2组图像分别进行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及有效剂量比较,并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比较2组图像CT增强T分期的符合率。结果观察组CT容积剂量指数、CT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1),2组低对比分辨力和病灶边缘锐利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图像失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癌CT增强T分期符合率为88.46%,高于对照组的64.29%(P < 0.05)。结论低管电压联合IMR应用于胃癌CT增强显示,不仅能降低辐射剂量、提高图像质量,并有助于提高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DLIR深度学习图像重建技术与常规重建法(DLIR)对C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患者60例,根据扫描的管电压的不同分为A(70 kVp)、B(120 kVp)2组,每组患者各30例,均使用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ASiR-V40%)以及低级(DLIR-L)、中级别(DLIR-M)和高级别(DLIR-H)的深度学习算法重建原始数据。对比评价2组患者的主客观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 客观图像质量评分中A、B 2组间S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SiR-V40%重建图像中,2组间CN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DLIR重建图像中,A组CNR较B组高(P<0.05)。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中医师甲、医师乙两名观察者评分结果显示随着深度学习图像重建技术(DLIR)降噪级别的增高而升高(P<0.05),ASiR-V40%与DLIR-L主观图像评分没有明显差异;2组图像主观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有效辐射剂量较B组降低了13.3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剂的用量A...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等中心320排CT扫描联合AIDR3D重建在降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辐射剂量中的价值。方法将108例怀疑冠心病行CCTA检查病人随机平均分为A、B、C组,扫描管电压均为120 kV。A组常规扫描体位,管电流为智能毫安;B、C组等中心位置(心脏位于CT机架孔的中心),管电流分别为智能毫安的90%、60%。A组行滤波反投影法重建和AIDR3D重建分别得到Af、Aa组,B、C组行AIDR3D重建,比较Af、Aa、B、C组图像的噪声、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主观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ED)。结果辐射剂量按A、B、C组顺序依次降低(P < 0.01);4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显示,Af组评分低于其他3组(P < 0.01),其他3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客观图像质量的比较显示,噪声方面,Af组最高(P < 0.01),其次为C组(P < 0.01),Aa和B最低(P < 0.01);SNR和CNR两指标方面规律一致,均为Aa和B组最高(P < 0.01),其次为C组(P < 0.01),Af组最低(P < 0.01)。结论在不降低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情况下,等中心扫描联合AIDR3D能降低CCTA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与比较320排容积CT的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和ECG管电流调制扫描技术的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方法:对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9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①常规组(A组)53例,采用ECG管电流调制扫描技术;②低剂量组(B组)44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采用4分法主观评价冠状动脉可评估率,通过对比两组的升主动脉根部的平均强化CT值(SI)、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客观评价冠状动脉。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冠状动脉可评估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A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8.66±3.67)mSv,B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3.99±2.42)mSv,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3,P<0.05)。A、B两组共1187段血管,A组中较为优秀(3分或4分)的血管段数占92.4%(599/648),B组占92.9%(501/539),A、B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80,P=0.631)。A、B两组的SI、SD、SNR、CNR分别为(433.4±82.5) HU、22.1±6.2、20.7±5.7、16.6±5.0和(436.1±94.7)HU、21.5±4.9、20.9±5.5、16.9±4.7,两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从客观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3、-0.522、0.240、0.311,均P>0.05)。结论: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低剂量技术可以减少54%的辐射剂量,又可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CT成像中,与传统的滤波反投影技术(FBP)比较,应用iDose4迭代技术提高图像质量和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将60例接受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一组采用120 kV管电压并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技术(FBP-120 kV组)和iDose4迭代技术重建(iDose4-120 kV组);另一组采用100 kV管电压和iDose4迭代技术重建(iDose4-100 kV组)。将FBP-120 kV组的图像质量分别与iDose4-120 kV组及iDose4-100 kV组进行比较,并比较FBP-120 kV组和iDose4-100kV组的射线剂量。结果:图像质量主观评价中,FBP-120 kV组图像质量评分均值为(3.29±0.61)分,iDose4-120 kV组为(3.43±0.51)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P=0.17);iDose4-100 kV组图像质量评分均值为(3.21±0.43)分,与FBP-120 k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P=0.58)。iDose4-120 kV组信号噪声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均高于FBP-120 kV组(P<0.05);iDose4-100 kV组SNR及CNR均低于FBP-120 kV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Dose4-100kV组有效剂量(ED)明显低于FBP-120 kV组(P<0.001)。结论:冠状动脉CT成像中,与滤波反投影技术比较,采用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可以提高图像质量,且在保证图像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适当降低管电压可降低射线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结合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月期间怀疑冠状动脉病变而接受CCTA检查的75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使用对比剂碘浓度为300mg/m L,能谱低剂量扫描模式,B组使用对比剂碘浓度为370mg/m L,管电压120k V,比较两组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前降支近段(LAD),右冠状动脉(RCA)的CT值,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评价图像质量等。结果 A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辐射剂量(ED)和碘摄入量分别为(32.08±3.12)m Gy、(10.51±2.03)m Sv和(13.86±1.09)g,较B组明显降低(P0.05);A组图像噪声为(24.12±2.27)HU,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患者LM、LAD、RCA近段管腔的CT值分别为(480.15±52.08)HU、(460.15±60.14)HU、(455.13±60.42)HU,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LM、LAD、RCA近段管腔的SNR、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节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等级评分一致性良好,Kappa值=0.783,P0.05。结论能谱CT成像结合低浓度对比剂行冠状动脉检查,能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并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源CT 80 kV低管电压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可行性.方法 对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CCTA检查、体质指数(BMI)≤30 kg/m2的56例患者,按检查顺序分成A组(100 kV、碘克沙醇320 mgI/mL)及B组(80 kV、碘克沙醇320 mgI/mL),每组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测量升主动脉(AO)根部的CT值及噪声(SD)、图像的信噪比(SNR);测量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近段、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近段、右冠状动脉(RCA)近段的CT值及邻近组织的CT值,计算LM、LAD、LCX、RCA近段的对比度噪声比(CNR).采用Likert4分法对每组患者容积重组(VR)及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图像进行双盲主观分级评分,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辐射剂量(4.36 ±0.71) mSv高于B组(1.75 ±0.40)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AO、RCA、LM、LAD、LCX近段的CT值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图像的噪声(47.17 ±7.76)HU较A组(29.73 ±4.21)HU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的SNR、LM、LAD、LCX、RCA近段的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用于诊断的冠脉节段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BMI≤30 kg/m2的患者,在80 kV低管电压条件下行CCTA,能明显降低患者X线辐射剂量,且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脂肪浸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连续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因胸痛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CCTA结果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轻中度狭窄组及重度狭窄组。在腹部CT平扫图像上测量胰腺及脾脏的CT 值,并计算CT密度指数[胰腺与脾脏的密度差值(P-S)和胰腺与脾脏密度比值(P/S)]。应用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各组患者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相关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P/S预测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准确性。结果 共纳入173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冠状动脉正常组27例(15.6%)、轻中度狭窄组124例(71.7%)、重度狭窄组22例(12.7%)。3组胰腺CT值(Z=11.543,P=0.003)、P-S(Z=11.152,P=0.004)及P/S(Z=11.327,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胰头、胰体及胰尾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4.737,P=0.001)。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P/S(OR=0.062,95%CI=0.008~0.487,P=0.008)与冠状动脉重度狭窄仍具有相关性。P/S预测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01,最佳截断点为0.660。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CT值、CT密度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相关性,提示胰腺脂肪浸润可作为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20排CT下FC56锐利算法图像重建技术(FR)对冠状动脉CT造影(CCTA)的改良价值。方法:通过扫描Catphan 500体模,对比分析FR及常规算法重建(RR)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ICA)的55例冠心病患者的术前3个月内的320排CCTA影像资料,对比FR及RR图像上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分的差异性。结果:体模扫描结果提示,FR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达到9l p/cm,而RR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为7l p/cm。55例入组冠心病患者中,共709段冠状动脉节段纳入实验,以ICA为金标准,狭窄片段共159段,FR图像上的冠状动脉狭窄评分比RR图像结果更准确,与ICA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R结果与IC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3级及以上狭窄或管径大于1.5 mm的狭窄冠状动脉片段,FR图像的冠状动脉狭窄评分与ICA结果的一致性极高(Kappa≥0.8);在管径小于1.5 mm的狭窄冠状动脉节段,尽管FR图像与RR图像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率无统计学差异,但FR图像仍与ICA具有很高的一致性(0.6≤Kappa<0.8)。结论:320排CT下FR重建技术能有效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改善CCTA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自动管电压选择(automated tube voltage selection,APSCM)与定向100 KVp管电压两种情况下,比较超重患者冠状动脉计算机体层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  方法  选取115位体重指数(BMI)在25~30 kg / m2 之间,并且体重低于90 kg的患者在第二代双源CT扫描仪上进行CCTA检查,所有检查均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及大螺距(3.4)模式。所有患者被随机分为A、B两组:A组75例,采用APSCM技术进行检查;B组40例,接受固定100 kVp管电压检查。测量CT衰减和图像噪声,并计算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对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进行比较。  结果  A组中,1例(1.3%)、51例(68%)和23例(30.7%)患者的管电压自动选择为80 kVp、100 kVp、120 kVp,平均CT衰减和图像噪声显著低于B组(P < 0.001)。A组的平均CNR高于B组,平均SNR较低(P < 0.05)。两组的主观图像质量得分无显著差异(P > 0.05),B组的辐射剂量比A组低22.2%(P = 0.004)。  结论  对于BMI高于25 kg / m2、低于30 kg / m2,且体重低于90 kg的患者,与使用APSCM的CCTA相比,100 kVp CCTA可以降低辐射剂量而不影响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级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DMIRE)低管电压CT扫描对上腹部平扫患者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该院收治的70例行上腹部CT扫描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管电压不同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ADMIRE常规管电压CT扫描,观察组采用ADMIRE低管电压CT扫描,比较两组肝脏、竖脊肌CT值,辐射剂量相关指标[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水平,主观图像质量、客观图像质量[背景噪声标准差(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结果:两组肝脏、竖脊肌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TDIvol、DLP、E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观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背景噪声SD低于对照组,肝脏SNR、肝脏CN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MIRE低管电压CT扫描在上腹部平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减少辐射剂量,提高客观图像质量,优于ADMIRE常规管电压CT扫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第三代双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获得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探讨FAI与高危斑块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CCTA检查的4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CT高危斑块,将患者分为高危斑块组(n=226)、非高危斑块组(n=223)。基于CCTA图像,测量右冠状动脉周围FAI,并进行两组间比较。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FAI及FAI联合狭窄程度对CT高危斑块的诊断价值。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一步将高危斑块组分为3组:组1(1%~49%)、组2(50%~99%)、组3(100%),计算各组间FAI值。结果 高危斑块组与非高危斑块组的FAI值分别为(-81.54±7.46)HU、(-90.12±7.23)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结果显示,FAI及FAI联合狭窄程度诊断CT高危斑块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0、0.849,灵敏度分别为79.65%、80.53%,特异度分别为74.44%、79.37%。FAI诊断CT高危斑块的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前门控模式下低体质量指数人群降低管电压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方法:本研究入选行CTCA检查的病人40例,其中心率( heart rate,HR)〈65 bpm、心率变异( 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5 bpm、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24 kg/m2,所有病人均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CTCA,管电压设置为100 kV,管电流400mA。统计描述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估率与CTCA辐射剂量。结果:40例病人共显示冠状动脉节段数527个,平均每例病人显示13.18个节段。冠状动脉节段可评估率为99.05%。40例病人平均计量长度乘积( DLP)为(91.41±13.36)mGy·cm,范围80.52 mGy·cm--103.37 mGy·cm;平均有效剂量(ED)为(1.58依0.23)mSv,范围1.37 mSv---1.83 mSv.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下管电压设置为100 kV可以大幅度减低辐射剂量,并且可以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