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丘脑底核(STN)脑深部刺激治疗(DBS)对认知和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连续的27例PD患者接受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治疗(STN-DBS)手术治疗,术前1周及术后6个月对认知和抑郁状态进行评估。结果术后6个月认知功能与术前认知、运动症状改善程度正相关。术后抑郁评分的改善程度与术前抑郁评分和运动症状改善程度正相关。结论在严格筛选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STN-DBS可能对部分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改善作用,并且不加重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探讨高龄(>80岁)帕金森病(PD)患者全麻下机器人辅助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植入术(STN-DB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纳入2020年6月—2021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接受全麻下机器人辅助双侧STN-DBS治疗的3例高龄PD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过程并随访评估术后6、12个月的临床症状(UPDRS-Ⅲ开、关期评估运动症状、LEDD评估用药情况、H-Y分期评估症状严重程度)、神经心理预后(HAMA评估焦虑情绪、HAMD评估抑郁情绪)、认知预后(WAIS评估智力认知)及生活质量(ADL评估生活质量)。结果 3例高龄PD患者STN-DBS手术顺利,无严重术中或术后并发症,术后靶点验证植入误差均在0.7 mm以内。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评估时,运动症状、症状严重程度、焦虑抑郁情绪、生活质量均较前有显著改善,术后用药量显著减少,神经认知功能无显著变化;6个月随访数据与12个月数据基本无显著差异。结论 全麻下机器人辅助STN-DBS对高龄PD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手术安全性基本可控,术后患者运动症状、药物减量、神经心理、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且神经认知功能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电刺激(STN-DBS)对帕金森病(PD)患者抑郁的疗效,并观察其与其他症状改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70例接受STN-DBS治疗的PD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及12个月以上追踪,采用统一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39项PD调查表(PDQ-39)、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运动症状、生活质量及抑郁水平,并记录患者PD药物服用情况。结果 PD患者接受STN-DBS治疗1年以上,其运动症状明显改善,PD相关生活质量提高,PD相关药物用量降低(均P0.001)。HAMD总分及七类因子分在STN-DBS治疗1年后均显著下降(均P0.05)。PD患者HAMD总分的改善程度与UPDRSⅢ药物"关"期改善及PDQ-39评分改善呈正相关(均P0.05)。各类因子分别与其他疗效相关分析可见:焦虑/躯体化与UPDRSⅢ药物"关"期改善及PDQ-39评分改善呈正相关(均P0.05);体质量减轻与药物减量呈负相关(P0.05);认知障碍、睡眠障碍及绝望感分别与PDQ-39评分改善呈正相关(均P0.001);阻滞与UPDRSⅢ药物"开"、"关"期改善及PDQ-39评分改善分别呈正相关(均P0.05);日夜变化与其他症状改善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 STN-DBS治疗PD患者1年以上,可显著改善其抑郁障碍。且不同抑郁因子分的改善与生活质量、运动症状改善及药物减量间存在特异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状况的影响.方法 设置STN-DBS组及药物治疗对照组,配对人组,有效病例27对.两组患者均只服用左旋多巴制剂且剂量前后无显著变化,均未服用抗抑郁药物.前后共6次分别评估其抑郁及运动状况.结果 与术前及药物治疗组相比,STN-DBS组术后运动功能改善,抑郁状况短期内(3~6个月)改善;STN-DBS组术后运动评分与抑郁评分短期内(5周~6个月)相关,双侧电压均值与其抑郁评分均相关;STN-DBS组术后电压均值对抑郁评分的标准回归方程及回归系数均显著,运动评分对抑郁评分的标准回归方程及同归系数在短期内(5周~3个月)显著.结论 STN-DBS对PD患者运动障碍症状的改善在短期内可改善其抑郁状况,但长期效应不明显.在STN-DBS治疗电压值范围内,双侧电压均值越高,PD患者的抑郁状况越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STN)-深部脑刺激术(DBS)对帕金森病(PD)病人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STN-DBS治疗的65例PD的临床资料。术前、术后1年,采用第三版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Ⅲ)评估PD开关期运动症状;采用H-Y分期评估病情严重度;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焦虑情况;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情况;采用帕金森睡眠量表(PDSS)评估睡眠障碍情况;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采用帕金森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DQ39)测评生活质量。结果 术后1年,UPDRS-Ⅲ评分、H-Y分期、ADL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PDQ39评分、MoCA评分及MMSE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 STN-DBS能够显著改善PD病人运动症状、精神症状、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对帕金森病(PD)患者焦虑症状及生活质量的短期影响。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中心自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行双侧STN-DBS治疗的39例PD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贝克焦虑自评量表(BAI)、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评分,于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进行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问卷-8项(PDQ-8)评分,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节点间评分的差异,以及评分改善程度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依据术前BAI评分将患者分为无焦虑组(n=18)、轻度焦虑组(n=10)、中度焦虑组(n=8)和重度焦虑组(n=3),以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39例患者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BAI评分[14(8,20)分、9(3,14)分]均明显低于术前[16(9,27)分],术后末次随访时的BDI评分[8(6,16)分]及PDQ-8评分[3(2,6)分]均明显低于术前[15(8,21)分、9(6,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末次随访时的BAI评分较术前的改善程度与BDI评分的改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s=0.722,P=0.000),也与术前BDI评分及术前PDQ-8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s=-0.714,P=0.000;rs=-0.378,P=0.018)。(3)亚组分析显示,轻度焦虑组和中度焦虑组患者中,术后末次随访时的BA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焦虑组、中度焦虑组与重度焦虑组患者的术后末次随访时的BAI评分较术前的改善程度均明显高于无焦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STN-DBS能在短期内显著改善PD患者的焦虑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提示STN参与了PD患者焦虑症状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对帕金森病人焦虑状况的影响。方法设置双侧STN-DBS组及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组,配对入组,每组有效病例各31例。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帕金森病生活质量39问卷(PDQ-39)及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Ⅲ部分(UPDRS-Ⅲ)对病人进行评估分析。结果与术前及药物治疗组相比,STN-DBS组术后状态焦虑(S-AI)评分明显降低(均P<0.05)。STN-DBS组UPDRS-Ⅲ评分与S-AI评分在术后4个月内相关(均P<0.05),电压、脉宽与特质焦虑(T-AI)和HAMA评分均相关(均P<0.05);术后电压和脉宽对T-AI和HAMA评分的标准回归方程成立,回归系数均显著(均P<0.05)。结论 STN-DBS在改善帕金森病人运动障碍的同时,在短期内可改善即时焦虑情绪。在治疗范围内,STN-DBS电压和脉宽越高,帕金森病人的特质焦虑情绪和焦虑症状越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侧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术,对中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运动、生活质量、情绪、睡眠、认知及术后用药剂量的影响.方法 10例接受双侧STN-DBS治疗的中晚期PD患者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Hoehn&Yahr分级、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帕金森病睡眠评估量表中文版(PDSS-CV)、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评价其临床情况,同时记录各时间点抗帕金森病药物的剂量及其变化,并对相关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0例PD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显著疗效,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等都有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开机未服药状态下改善率分别为68%、53%、35%,开机服药状态下改善率分别为86%、78%、69%,其中以震颤改善最为显著.术后UPDRSⅢ评分及Hoehn&Yahr分级均降低,术后6个月服药状态下改善率分别为67%、32%;日常生活质量提高,PDQ-39术后6个月改善率为71%,睡眠质量较术前改善,焦虑抑郁情况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减轻,认知功能尤明显影响.抗帕金森病药物用量术后6个月较术前减少45%.结论 双侧STN-DBS能明显改善中晚期PD患者的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术治疗帕金森病(PD)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对采用STN-DBS术治疗的75例PD患者进行术后长期随访。对患者手术前抗PD药物“关”与“开”状态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估;术后第1、3、5和10年,在STN-DBS持续治疗下对患者药物“关”与“开”状态进行UPDRS评估;并将术后与术前的评估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UPDRS评分相比,STN-DBS术能显著持续改善PD患者药物“关”状态下的日常活动评分、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治疗的并发症评分。随着术后时间延长,患者在药物“开”与“关”状态下轴线症状均进行性加重。患者术后使用多巴胺能药物等效剂量较术前减少。结论STN-DBS术对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长期持续有效,但对患者的轴线症状改善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帕金森病(PD)患者非运动症状(NMS)及生活质量的短期影响。方法采用非运动症状量表(NMSS)、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DI-Ⅱ)、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39项帕金森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DQ-39)评分对102例接受DBS治疗的PD患者进行评估。观察DBS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患者NMS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NMSS认知维度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性功能、泌尿系统、胃肠道症状、知觉/幻觉、睡眠/疲劳、头晕/跌倒、抑郁/焦虑、其他评分及NMSS总分均显著降低(P0.05~0.01)。与术前相比,在BDI-Ⅱ评分及MoCA口语流畅度评分显著降低(P0.05~0.01)。与术前比较,术后PDQ-39认知力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支持、躯体不适、交往、病耻感、日常活动能力、运动功能、情感维度评分和总分均显著减低(均P0.05)。结论 DBS短期内即可改善PD患者的抑郁、睡眠、泌尿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等NMS及生活质量,对除口语流畅度以外的认知状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术干预是否影响老年额叶胶质瘤患者认知功能。方法前瞻性分析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3例老年额叶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指导患者完成Mo CA、MMSE认知评估量表。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成对样本t检验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认知功能变化。结果入组患者的Mo CA、MMSE评分与术前相比,在术后1周及术后3月的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术前,高级别胶质瘤组的Mo CA、MMSE评分(15. 33±5. 723)、(20. 444±5. 0028)低于低级别胶质瘤组(21. 58±6. 178)、(25. 167±4. 8245)(P 0. 05)。复发胶质瘤组(13. 14±4. 259)、(19. 000±4. 0415)低于首发胶质瘤组(21. 69±5. 945)、(25. 192±4. 7835)(P 0. 05)。在术后1周,延迟回忆能力较术前下降(P 0. 05)。术后3月,延迟回忆能力较术前及术后1周明显改善,计算力较术后1周改善(P 0. 05)。结论手术治疗后患者总体认知功能未出现恶化。复发和高级别胶质瘤导致更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在术后3月,延迟回忆能力及计算力较术前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研究CT实时引导下软通道穿刺手术和小骨窗微创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方法 选取266例出血量在20~40毫升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其中208例采用CT实时引导下软通道穿刺血肿腔手术(穿刺组),58例患者行微创开颅手术(开颅组)。两组病人从住院天数、水肿期意识加深情况、再出血率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在平均住院天数(穿刺组11.53±0.418天VS开颅组11.30±0.778天)、入院3天GSC评分下降(穿刺组1.53±0.160分VS手术组1.48±0.232分)及再出血率(穿刺组1.92% VS开颅组1.72%)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出院时NIHSS评分提高方面,穿刺组较开颅组提高更显著(穿刺组2.98±0.247分VS开颅组2.05±0.186分,P<0.05)。结论 对于基底节区中度脑出血患者,血肿腔穿刺手术和微创开颅手术比较,前者预后改善较后者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的不宁腿综合征(RLS)的发病率及其对情绪和睡眠的影响。方法对200例偏头痛患者(偏头痛组)和100名正常成人(对照组)进行RLS发病率、严重程度、睡眠质量和焦虑及抑郁程度评分,比较偏头痛人群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并对共患有RLS的偏头痛患者的情绪和睡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成人慢性偏头痛组的RLS发病率(16.25%)较对照组(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性偏头痛组的RLS发病率(12.5%)与对照组(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患RLS的偏头痛患者较单纯偏头痛者的睡眠质量差、焦虑及抑郁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头痛频率及RLS为抑郁、焦虑及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均P0.05)。偏头痛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匹茨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与国际RLS评估量表(IRL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HAMD=0.397、rHAMA=0.434和rPSQI=0.500;RLS严重程度与抑郁、焦虑及睡眠障碍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慢性偏头痛患者的RLS发病率更高,且RLS症状更严重。RLS的严重程度与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桂皮醛对局灶性脑缺血小鼠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CD-1小鼠通过腹腔注射的方法给予桂皮醛干预,应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小鼠右侧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将成年健康雄性CD-1小鼠随机分为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组及桂皮醛(CA)低、中、高剂量干预组,即CA25组、CA50组和CA75组(在MCAO小鼠模型基础上腹腔给予25 mg/kg、50 mg/kg及75 mg/kg桂皮醛)。术后24 h通过测定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含水量来评价桂皮醛的脑保护作用。通过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Toll样受体6(TLR6)、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分子6(TRAF6)和核因子-κB(NF-κB)在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MCAO组相比,CA50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改善(中位数2.0 vs.3.5),病变侧脑组织含水量降低[(83.72±0.73)%vs.(85.09±0.95)%],脑梗死体积缩小(0.45±0.06 vs.0.54±0.02),均P0.05。同样与MCAO组相比,CA50组TLR6、TRAF6及NF-κB基因表达明显下调(TLR6:3.26±0.03 vs.6.32±0.07;TRAF6:1.88±0.21 vs.3.33±0.48;NF-κB:1.47±0.33 vs 4.21±0.57,均P0.05)。TLR6、TRAF6及胞核NF-κB蛋白表达明显下降(TLR6:0.12±0.01 vs.0.19±0.03;TRAF6:0.45±0.09 vs.0.67±0.07;胞核NF-κB:0.32±0.06 vs.0.46±0.06,均P0.05)。结论桂皮醛可能通过抑制TLR6/TRAF6/NF-κB通路对局灶性脑缺血小鼠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CAVM)并发癫痫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CAVM并发癫痫发作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QOLIE-31)改善情况。结果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QOLIE-31各项指标(除了药物影响)评分均明显提高,高于治疗前(P0.05);Spetzler-Martin分级与Engel分级的I~II级例数多于治疗前(P0.05),同时Spetzler-Martin分级I~II级生活质量评分(76.04±18.33)分明显高于III~V级的(65.65±16.76)分(P0.05);Engel分级I~II级的生活质量评分(75.25±17.78)分明显高于III~V级的(66.23±13.22)分(P0.05);血管内栓塞比例80%的生活质量总评分(78.37±18.87)分明显高于栓塞比例80%的(64.16±16.92)分(P0.05);术后患者的头疼症状中重度例数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患者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头疼症状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血管内栓塞能明显改善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并发癫痫患者的头疼症状、癫痫发作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提高血管内栓塞比例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丙戊酸钠对脑卒中后继发癫痫(PSE)患者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炎症因子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00例PSE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50例予丙戊酸钠;观察组50例予丙戊酸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1年后,比较两组疗效、癫痫发作情况、NSE、炎症因子水平及安全性。结果1年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 0%高于对照组的74. 0%(P 0. 05)。癫痫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P 0. 05)。1月末观察组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5);在后续治疗中两组NSE水平无明显差异(P 0. 05)。观察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 (IL-2)和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4. 0%和28. 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丙戊酸钠对PSE患者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NSE和炎症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意识障碍患者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PSH)的发生率、与意识障碍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对意识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特征分为PSH组和对照组,发病后1年进行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机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修改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脑电图结果(按照Synek标准分级)、重症监护时间(ICU时间)和GOS评分的差异。结果 慢性意识障碍患者PSH的发生率为26.19%(33/126)。在随访成功的83例患者中,PSH组26例,对照组57例;PSH组患者年龄(35.19±13.11)岁较对照组(42.86±16.17)岁年轻、GOS评分(1.88±0.99)分较对照组(2.53±1.36)分低、意识恢复的患者(6例,23.08%)较对照组(28例,49.12%)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损伤机制、GCS评分、CRS-R评分、脑电图分级和ICU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H是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年龄相对年轻,PSH的出现会阻碍患者意识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发生剂末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帕金森病患者临床资料,通过统计学分析对比分析剂末现象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剂末现象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教育年限、体重、毒药物接触史、吸烟史、饮酒史、高蛋白饮食、脑血管病史无关(P>0.05)。发生剂末现象的患者发病年龄早,病程长,左旋多巴起始、终点剂量高,左旋多巴用药时间长,疾病进展阶段(H&Y分期)高,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高,汉密尔顿焦虑评分(HAMA)评分高(P<0.05)。其中发病年龄、左旋多巴起始剂量、H&Y分期、焦虑是发生剂末现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独立预测因素分别为H&Y分期、HAMA评分、发病年龄、左旋多巴起始剂量(P<0.05)。H&Y分期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80.9%)。随治疗时间的增长,中晚期患者剂末现象发生风险高(P<0.05)。结论 多种因素影响左旋多巴临床治疗中发生剂末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血浆中亲环素A(Cy PA)的含量变化并分析其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80例(帕金森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对照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y 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分析Cy PA含量与hs-CRP、TNF-α、IL-6和IL-1β含量的相关性;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LPS处理后Cy PA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小干扰RNA(siRNA)敲减Cy PA的表达并验证后,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hs-CRP、TNF-α、IL-6和IL-1β的含量。结果帕金森组患者血浆Cy PA含量及血清中炎症因子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Cy PA含量与TNF-α、IL-6和IL-1β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hs-CRP无相关性(P0.05)。LPS处理BV-2小胶质细胞可使Cy PA mRNA和蛋白质含量表达增加(P0.05)。siRNA敲减Cy PA的表达可降低TNF-α、IL-6和IL-1β的含量(P0.05),对hs-CRP含量则无影响(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血浆Cy PA含量升高可促进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分泌,Cy PA可作为抑制或缓解小胶质细胞炎症状态的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至2018年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所有临床对照研究。两名研究员分别纳入研究、提取数据、质量评价并应用Rev Man5. 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最终纳入21篇文献,病例数109114例。Meta分析结果提示:手术夹闭组动脉瘤闭塞率为88. 2%,平均住院时间7. 7天,均高于介入栓塞组的65. 3%和4. 1天,P 0. 05。介入组患者的短期死亡率和致残率分别为0. 61%和2. 1%,均低于手术组的1. 27%和4. 7%,P 0. 05。介入组患者的1年期死亡率和致残率(2. 5%、2. 5%)均与手术组(2. 2%、1. 8%)无明显差异,P 0. 05。漏斗图未发现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结果一致。结论介入栓塞相比于手术夹闭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短期不良预后发生率。但是动脉瘤的闭塞率较低,1年期预后与手术夹闭无明显差异。据此推测手术夹闭患者的长期预后可能要好于介入栓塞,手术夹闭更适合于年轻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