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7 毫秒
1.
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表明,心电图V_1导联P波终未电势(Ptfv_1)、心电图QRS计分及超声左室内径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功能评估方面有重要价值,但它们与平衡法核素左室造影测定射血分数 (EF)的关系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测量了AMI康复后患者的Ptfv_1、心电图QRS计分、及超声左室内径,并与同期测定的左室EF比较,以了解它们对评价AMI恢复后心功能的意义。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延迟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EF值变化来评价延迟PCI对左室重构的影响,为延迟PCI的疗效提供理论依据和客观指标.方法:AMI后行延迟PCI的患者34人为治疗组,未行PCI和溶栓的患者38人为对照组,分别在AMI后2周和恢复期做超声心动图测EF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比较,治疗组在恢复期EF值有显著升高.结论:AMI后由于左室重构导致EF值降低,延迟PCI能阻止和改善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3.
溶栓已经做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本文对126例溶栓和非溶栓患者进行心脏超声射血分数(EF)值测定和心电图运动试验,探讨溶栓治疗对AMI患者急性期和远期心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预后进行预测 ,针对所预测出的高危患者提前采取干预措施 ,将有可能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应用心电图监护系统 ,对 AMI发病早期和发病后期进行连续心电观察和记录。旨在分析 AMI后心肌缺血、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 (IVA)的发作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以及其对近期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 1994~ 1996年在我院内科住院、经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确诊的 AMI病例。对其中发病 12 h以内入院且存活出院的 74例进行研究。男 47例 ,女2 7例 ,年龄 36~ 84岁 ,平均 (5 9.1± 10 .7)…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有关心电图V1导联P渡终末电势(简写PTF—V1,下同)的形成原因及临床意义国内外迭有报告。PTF-V1诊断心肌梗塞的价值渐被重视。本文在急性心肌梗塞(简写为AMI.下同)患者中,对PTF—V1的出现情况进行了观察,比较分析,并探讨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链激酶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29例AMI接受链激酶溶栓治疗和21例未溶栓的AMI患者,分别在急性期及6个月后随访时测量并计算左心室容积(EDV和ESV)、射血分数(EF)等参数。结果急性期各组心功能差异无显著性。随访期再通组EF值明显增加,且明显高于未通组和未溶栓组。结论链激酶溶栓能明显减轻老年AMI患者的左心室扩张,改善左心室功能和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赵红梅  郭美华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1):2270-2270
常规心电图(ECG)检查已成为急性心肌梗塞(AMI)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治疗的依据之一.然而由于后壁AMI在ECG中常无典型改变,当典型心前区疼痛时,V1~V3导联ST段低则可作为后壁AMI的早期诊断,应即时加V7~V9导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时胸导联ST段变化对急性期心功能及冠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89例胸导联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STEAMI)患者进行体表18导联心电图(ECG)同步记录、心超检查及冠脉造影检查,对心肌梗塞急性期胸导联ST段抬高的程度与心超心功能(EF值)及冠脉狭窄程度进行测定.结果 STEAMI急性期胸前V4导联ST段抬高的程度与心超心功能(EF值)及冠脉狭窄程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胸前V3~V5导联ST段抬高的程度与冠脉狭窄程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胸导联心电图变化有助于预测STEAMI患者急性期的心功能及冠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9.
肌钙蛋白T作为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判断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心脏肌钙蛋白T(cTnT)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反映心肌细胞缺血性损伤的血清标志物,且具有出现早和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过程中及经溶栓治疗后血清cTnT结果变化,我们对36例AMI患者进行cTnT跟踪检测并对cTnT变化的峰型加以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研究对象 正常对照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26~53岁,平均41.2岁,经体检,肝肾功能、心肌酶谱(CK、CK—MB、AST、LDH、HBDH)及心电图检查均正常,无心血管病史.AMI动态组36例,AMI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在急诊后或住院发病2、4小时各采静脉血1次,以后每隔4小时采血1次,24小时后每隔24小时采血1次,直至第7天,  相似文献   

10.
心电图是当今应用最普遍的心血管疾病检查手段,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的诊断率约为70%,而且约50%的患者在发病后1 h内(黄金时间)死于院外。因此,为使AMI患者在发病的“黄金时间”得到有效救治,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本研究对175名社区及基层医护人员进行心电图相关知识及心电图技能操作培训,旨在探讨心电图技能培训在社区及院前急救AMI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问: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诊断意义如何? 答:急性冠状动脉阻塞后,心肌相继出现缺血、损伤、坏死,产生AMI所特有的心电图改变,特别是心电图变化可出现在发病早期,而此时血清酶值尚未增高,因此,心电图在AMI的诊断中一向起很重要作用。在心电图检查相当普遍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这一手段,协助对AMI进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c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照分析30例成功进行PCI治疗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心电图与同期未行PCI治疗的30例AMI患者入院时及24 h后12导联心电图对比分析,测量QTcd。结果PCI组治疗前后为(63.25±7.25)ms和(42.75±6.15)m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对照组QTcd为(63.45±7.15)ms和(61.15±6.15)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效PCI治疗能显著降低AMI患者的QTcd,降低心律失常的危险度,从而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院前急救时经常遇到的危重症。AMI发生后1h是室颤发生率最高的时期,42%~75%的死亡患者死在院外发病现场,故院前急救十分重要。除了患者的临床表现,院前发病现场诊断AMI的决定性手段是早期心电图检查,掌握AMI的心电图特征是全科医生和专业院前急救工作者的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4.
薄丽红  邢嵘  郭连英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1):4348-4349
目的:通过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T)的动态变化,探讨cTn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临床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AMI的患者病例及健康对照组,对cTnT进行动态观察,并与心电图、血清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值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cTnT在AMI诊断中的作用。结果:AMI患者在发病早期无论心电图是否发生变化都伴有cTnT水平的升高,而CK-MB值则不一定升高。结论:血清cTnT在AMI确诊上比心电图、CK-MB更敏感,可以作为AMI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5.
实时三维超声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左室重构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运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重构及功能.方法 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35例AMI患者分为3个亚组:A组(n=9)为左前降支未受累,B组(n=9)为左前降支病变,C组(n=17)为包含左前降支在内的2支以上血管病变;正常对照组29例.分别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双平面Simpson's法和RT-3DE对左室容积及功能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RT-3DE与Simpson's法在正常对照组中所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MI组中,Simpson's法的测量值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偏低,左室整体射血分数(EF)偏高(P<0.05).RT-3DE与Simpson's法的测量结果A组与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经Simpson's法测量的LVEDV、LVESV明显偏低,EF明显偏高(P<0.01).AMI各组间RT-3DE测量值比较结果显示,C组的LVEDV、LVESV明显高于A、B组,EF明显低于A、B组(P<0.01).结论 RT-3DE能够无创、简便、较准确地定量评价AMI患者左室重构和心功能改变,对于包含左前降支的多支冠脉病变及程度较重的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静脉溶栓以及延迟用药的疗效.方法对36例AMI患者,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检查治疗后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开放率.结果24例AMI患者发病后6 h内溶栓,冠状动脉开放率为70.83%.12例发病后6~12 h时溶栓,冠脉开放率为33.33%.结论溶栓疗法能使AMI的预后完全改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血浆心钠素(ANP)脑钠索(BNP)浓度的变化。方法 AMI后行PCI的患者34人为治疗组,未行PCI和溶栓的患者38人为对照组,分别在AMI后1天、1周、2周和恢复期测血浆ANP、BNP浓度,在AMI后2周和恢复期做超声心动图测EF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AMI初期两组患者血浆ANP、BNP浓度均有明显升高,两组比较,血浆ANP与EF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治疗组在恢复期血浆BNP有显著降低和EF值有显著升高,二者呈负相关。结论 AMI后由于心室重构导致EF值降低和血浆ANP、BNP升高,BNP与EF呈负相关,血浆BNP浓度可以作为评价PCI改善心功能的简便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对下壁心肌梗死 (AMI)的治疗意义。方法  6 0例下壁AMI分为溶栓组 (A组 ) ,非溶栓组 (B组 )。A组给予尿激酶 15 0万U静脉溶栓 ,B组除溶栓外其他治疗相同。观察院内是否发生心衰、心源性休克、猝死等严重并发症 ,观察出血副作用。 1周后 ,作心脏彩超 ,测射血分数 (EF)、左室舒末径 (LVD) ,评价心功能。结果 两组间院内严重并发症及院内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1周后心脏彩超示EF、LVD值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出血 3例均发生于A组。结论 下壁AMI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应权衡利弊、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9.
谭健强  李国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7):1051-1052,1055
目的了解电话传输心电监测(TTM)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出院后的作用.方法 80例出院后AMI患者随机分A、B两组,每组40例,A组通过电话传输心电远距离监测AMI出院后的心电变化,据监测结果,告诉处理意见.B组定期门诊检查,作心电图检测,据检查结果作出相应治疗措施.结果 A组对40例AMI患者共监测91次,检出心律失常37次,ST-T改变16次,心律失常、ST-T的检出率分别是40.1%和17.7%,通知紧急到医院诊治3次,紧急出车治疗1次,指导原地用药21次,1、2 a无1例死亡.B组对40例AMI患者共检查195次,查出心律失常33次、ST-T改变17次,心律失常、ST-T的检出率分别是16.9%和8.7%,1、2a死亡3例,死亡率7.5%.结论 TTM在AMI患者出院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直接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离散度 (QTd)及QTc离散度 (QTcd)的影响。方法 对 30例AMI患者行直接PTCA ,使病变血管血流达到TIMI血流 3级 ,于PTCA术前、术后 2h、4 8h作同步 12导心电图并测量QTd及QTcd ,然后与 3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AMI组与正常对照组间QTd及QTcd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有室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其QTd和QTcd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但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PTCA术后其QTd和QTcd下降 (P <0 .0 1) ,室性心律失常好转。结论 成功的直接PTCA可降低AMI患者的QTd和QTcd ,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