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2.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3.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4.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5.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6.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7.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8.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9.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常见的眼底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可观察到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水平的"墨渍"状,"炊烟"状等不同状态的渗漏[1].二维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CSC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脱离反光带等视网膜横截面图像特征[2],但二维OCT只能反映单一视网膜切面,无法提供整个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的RPE脱离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CSC)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图像的变化。方法 对 4 2例患者的 4 4眼进行OCT检查 ,对其进行动态观察和测量 ,分析其结果。结果 根据OCT图像 ,病变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同时脱离、色素上皮脱离 3种不同形式。结论 OCT对CSC的诊断和判断治疗的预后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屏障功能障碍,脉络膜渗漏液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积存,致使神经上皮发生盘状脱离为特征的一种眼底疾病.本病虽有自限性但是易复发,文中主要对其近年来的光动力疗法(PDT)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OCT联合眼底彩色照相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检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OCT联合同步眼底彩色照相,观察30例(36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的CSC患者渗漏点处的形态.,结果 30例36眼患者(47个渗漏点)中,OCT检查发现22眼(28个渗漏点)为神经上皮层脱离,1眼(2个渗漏点)为色素上皮层脱离,13眼(17个渗漏点)为神经上皮层脱离伴色素上皮层脱离.47个渗漏点中OCT上表现为典型色素上皮改变者36个(76.6%),其中色素上皮脱离者19个(40.4%),色素上皮隆起者17个(36.2%);眼底彩色照相发现有灰白色渗出者28个(59.6%),二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OCT或眼底彩色照相表现有阳性体征者42个(89.4%).结论三维OCT联合同步眼底彩色照相作为一种无损伤性、非接触性检查技术,不但能定性定量检查和随访CSC,还能定位渗漏点.指导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14.
背景以往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确诊主要依靠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而光学断层相干扫描(OCT)与FFA的联合应用为CSC的动态观察及评价其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目的通过将CSC患者的FFA图像导人OCT中,研究2种检查方法定位病变部位的一致性,探讨CSC的发病机制。方法44例单眼诊断为CSC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包括男36例,女8例;年龄(39.34±5.3)岁,视力0.64±0.27。所有患者均进行了FFA和OCT检查。在Topcon3DOCT1000中导人FFA图像,直接对照OCT病灶与FFA渗漏点,观察二者病变部位的一致性,并用OCT方法测量中心凹神经上皮厚度及其脱离高度。结果OCT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的改变包括RPE脱离34例(77.3%),RPE小隆起和粗糙10例(22.7%);在RPE脱离的34眼中OCT与FFA定位一致者占31例31眼(91.2%),2种结果不一致者为3例3眼(8.8%)。OCT检测CSC患眼中心凹神经上皮层的厚度为(138.5±19.40)μm,与正常眼的(137.35±5.01)μ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P〉0.05);神经上皮层脱离的高度为(263.34±126.7)μm。结论CSC的病理机制为RPE脱离继发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FFA渗漏点基本与OCT所测RPE脱离的部位相对应。无RPE脱离者可能与RPE通透性改变有关,OCT能精确测量中心凹神经上皮厚度及脱离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CSC)诊断、疗效观察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12例116只眼经检查确诊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激光前后进行OCT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采用OCT对CSC激光治疗前、后不同时期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范围和高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16只眼OCT图像均表现为单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将116只眼分别于激光前、激光后1周、2周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范围、高度进行比较,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激光后4周,OCT检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恢复正常83只眼(占71.55%),激光后6周OCT检查正常111只眼 (占95.69%),1次激光封闭112只眼 (占96.55%),2次激光封闭4只眼(占3.45%).116眼全部治愈.结论 OCT在CSC诊断、疗效观察、病程随访中能客观定量地反映黄斑部视网膜的各层细微结构的动态变化,并进行综合分析,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的特征和临床应用.方法对临床诊断为急性期CSC患者(即出现主观症状4~8周之内)47例50只眼,经散瞳后进行OCT检查,并对病变图像进行分析和测量.结果急性期CSC患者OCT图像特征为累及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拱形隆起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浆液性弱反射暗区.病变范围618~6400μm,平均(3185.01±1495.21)μm;高度59~790μm,平均(262.28±175.20)μm.经统计学处理,表明CSC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高度均与视力相关(P<0.05).结论OCT是一种新型非侵入性的客观定量检查技术.通过OCT对所有急性期CSC眼表现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病变的定量分析,表明它对CSC的诊断、鉴别诊断、定量测量和病情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冯春阳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7):1372-1373
目的:应用第四代傅立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fourier-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FDOCT)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FDOCT表现及视网膜光凝术后黄斑体积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观察。方法:对40例40眼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确诊为CSC的患者,先行FDOCT检查,观察其黄斑结构变化;再行532激光治疗后跟踪FDOCT检查。结果:FDOCT显示CSC有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或合并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脱离、RPE层断裂三种表现。激光治疗后病员视力恢复情况与黄斑体积缩小相一致。结论:FDOCT在CSC的诊断中对FFA有补充和完善,对CSC激光治疗的预后估计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50,自引:32,他引:18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及追踪观察的临床使用价值。 方法 对30例(32只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分别进行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OCT检查。部分病例进行定期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复查。 结果 32只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OCT图像中,27只眼表现为单纯神经上皮层脱离,2只眼为单纯色素上皮层脱离,3只眼同时存在神经上皮层脱离和色素上皮层脱离。11只眼定期追踪观察的OCT均可动态地观察到液体的吸收和测量到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的减少。 结论 OCT是一种新的、无损伤性的、非接触性和定量的检查方法。能鉴别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神经上皮层脱离和色素上皮层脱离,并能进行定量的追踪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 15:131-134)  相似文献   

19.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发病期与恢复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的形态学特征,并探讨其与视力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诊断为单眼首次发病的CSC患者34例,发病期与恢复期分别行OCT检查,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对病变图像进行测量和分析。比较其形态学改变与视力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病期CSC患者OCT表现为累及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水肿。恢复期OCT表现为神经上皮层下液体完全吸收,部分患者黄斑区可观察到外界膜及内外节连接,部分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变薄,外界膜及内外节连接消失。CSC患者预后视力与发病期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黄斑中心凹厚度呈负相关(r=-0.402、-0.485、-0.360,P<0.05)。恢复期CSC患者双眼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与视力均有明显差异(P<0.05);患眼的预后视力与黄斑中心凹的厚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Spearmanr=0.48,P<0.05)。外界膜及内外节连接存在的患眼视力好于内外节连接消失的患眼视力(P<0.05)。结论:CSC患者神经上皮层脱离范围、黄斑中心凹厚度、外界膜及内外节连接均可能影响视力的预后;高分辨率的OCT能在CSC患眼上获得类似于眼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神经上皮脱离区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FD-OCT)的图像特征。方法 对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或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黄斑部有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的CSC患者88例92只眼进行FD-OCT检查。采用二极管反射的红外光对眼底黄斑中心部进行线性水平扫描,扫描深度2 mm, 扫描面积6 mm×6 mm,轴向分别率5 μm,横向分辨率18 μm,扫描模式512×128。对比分析患者的FFA、ICGA检查资料,重点观察神经上皮脱离区域的FD-OCT图像特征。结果 所有患眼均有神经上皮的隆起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光带分离及脱离区内RPE光带的异常改变。其中,色素上皮脱离(PED)83只眼,占90.22%;RPE有结节状突起改变68只眼,占73.91%;PED灶有RPE局部缺损5只眼,占5.43%。神经上皮脱离腔内有细小尘状反光点36只眼,占39.14%。其中簇状分布17只眼(17.61%),柱状8只眼(8.69%),环形6只眼(6.52%),团块状5只眼(5.43%)。神经上皮脱离区内有较多颗粒状强反光物质59只眼,占64.14%。结论 CSC的FD-OCT特征为RPE的光带分离及脱离区的RPE光带异常。FD-OCT能准确地发现CSC神经上皮脱离区内视网膜组织的各种细微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