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眶周软组织扩张术对眶距增宽矫正后骨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兔眶距增宽矫正手术的动物模型 ,探讨使用眶周软组织扩张技术对眶内移后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4~ 6个月龄新西兰兔 1 6只 ,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为实验组 ,眶周软组织扩张后 ,行颅内外联合径路眶周截骨眶内移 ;另一组为对照组 ,眶周软组织不扩张 ,直接眶周截骨眶内移。 1 6只兔均在眶内移术后 1 2周处死 ,取下眶间骨胳进行内眶距测量 ,X线摄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术后 1 2周 ,实验组平均内眶距为 (5 .7± 0 .4 )mm ,对照组平均内眶距为 (6 .8± 0 .7)mm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X线结果可见 ,术后 1 2周实验组较对照组骨密度增高 ,截骨间隙缩小。组织学检查证实 ,对照组眶间新生骨组织较多。结论 使用眶周软组织扩张技术 ,可有效地防止眶内移后眶距增宽的复发 ,证明眶周软组织不足 ,是眶距增宽矫正术后复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传统颅内外径路眶距增宽矫正手术的基础上,通过术前眶周软组织扩张并改进术中眶间结构的处理,进一步提高术后效果.方法 对2例重度眶距增宽症患者术前3周进行眶周软组织扩张术,双侧颞部各置入100 ml软组织扩张器,于术前获得充足的眶外侧软组织量,然后进行传统颅内外径路眶周截骨两侧眶内移矫正术,术后进行内眶距大体测量和三维CT检查随访.结果 2例患者内眶距分别由术前的4.4 cm和3.2 cm矫正到术后的2.0 cm和1.4 cm;内眦间距分别由术前的6.7 cm和4.8 cm矫正到术后的5.0 cm和3.8 cm.结论 术前眶周软组织扩张和眶间结构的精确重建可以使眶距增宽症术后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应用颅内外联合径路手术矫正7例重度先天性眶距增宽症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所有7例患者均采用传统颅内外联合径路手术,通过双侧头皮冠状切口和鼻正中部眉间矢状切口行眶周截骨,眶内移和骨块固定,缩小内眶距.在最后两例患者,我们在术前3周使用了眶周软组织扩张技术.结果:本组7例重度先天性眶距增宽症患者采用颅内外联合径路手术矫正后内眶距缩2.0~3.2cm,均达到正常范围,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颅内外联合径路手术可安全有效的矫正重度先天性眶距增宽症,结合术前眶周软组织扩张可明显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眶周软组织进行充分剥离松解,对眶内侧壁进行充分的截骨压缩,在眶外侧壁填充人工材料Medpor的方法,对眶距增宽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以达到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复发率的目的。方法:4例患者三男一女,不合并颅面外科其它畸形。采用本术式进行治疗,观察评估术后效果。结果: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伤口愈合佳,未出现感染,视力减退等并发症,术后眼球动度良好,Medpor植入体稳定,未出现排异,感染及外露等情况。结论:"眶内侧壁截骨内移,眶外侧壁Medpor植入填充,眶距增宽矫正术"的手术方式是对传统的眶内侧壁截骨的手术方式的改良。2008-2011年间,笔者应用此方法对四例病人进行眶距增宽矫正术,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眶周软组织进行充分剥离松解,对眶内侧壁进行充分的截骨压缩,在眶外侧壁填充人工材料Medpor的方法,对眶距增宽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以达到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复发率的目的。方法:4例患者三男一女,不合并颅面外科其它畸形。采用本术式进行治疗,观察评估术后效果。结果: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伤口愈合佳,未出现感染,视力减退等并发症,术后眼球动度良好,Medpor植入体稳定,未出现排异,感染及外露等情况。结论:"眶内侧壁截骨内移,眶外侧壁Medpor植入填充,眶距增宽矫正术"的手术方式是对传统的眶内侧壁截骨的手术方式的改良。2008-2011年间,笔者应用此方法对四例病人进行眶距增宽矫正术,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Monobloc四段式截骨及外置式牵引,治疗1例重度眶距增宽症合并面中部发育不良患者,总结手术方法和经验体会.方法 对1例重度眶距增宽症合并面中部发育不良患者行颅内外联合径路手术.额部颅骨开窗,Monobloc截骨游离整个颅面部,颧颌部水平截骨、眶鼻部矢状截骨,将颅面骨分为额部、双侧眶颧部、颧颌部4段完全游离的骨块,额部重塑,双侧眶颧部内收,肋骨隆鼻,颧颌部外置式牵引并固定3个月.结果 手术顺利,拆除牵引器1个月后,影像学测量显示IOD为28.6 mm、面中部前移约9 mm,患者眶距增宽、面中部凹陷、反(牙合)均得到有效纠正,但鼻形态需进一步修整.结论 Monobloc四段式截骨及外置式牵引治疗重度眶距增宽症伴面中部发育不良,能一次性纠正眶距过宽、面中部凹陷、反(牙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磷酸三钙结合富血小板血浆修复股骨头坏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磷酸三钙 (tricalcium phosphate,TCP)和富血小板血浆 (platelet- rich plasma,PRP)混合物(TCP/PRP)修复兔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作用机制。 方法 成年新西兰大白兔 4 8只 ,采用液氮冷冻兔股骨头制成股骨头坏死模型 ,再随机分成 2组 ,每组 2 4只 ,实验组植入 TCP/PRP,对照组植入 TCP。分别于术后 2、4、8和 12周取材 ,行X线片、组织学检查、电镜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处理。 结果  X线片示术后 2周 ,两组股骨头密度无明显差异 ;4周 ,两组骨密度均降低 ,对照组下降更明显 ;8和 12周时骨密度均升高 ,实验组升高更明显。组织学检查 :术后 2周光镜显示 ,实验组肉芽增生多于对照组 ;4周时股骨头变平 ,凹陷缺损 ,实验组少于对照组 ;8和 12周股骨头纤维增生 ,骨小梁增粗 ,实验组修复较对照组多。电镜 :术后 2周实验组成骨细胞内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较多 ;4周实验组成骨细胞和胶原纤维明显比对照组多 ,细胞器比对照组成熟 ;8周时实验组的成骨细胞向骨细胞转化较多 ,雏形板层骨较多。计算机图像处理 :术后 4、8和 12周实验组骨小梁体积分别为 36 .6 5 %± 7.2 2 %、38.2 9%± 4 .2 8%和 39.2 4 %± 3.4 2 % ,明显多于对照组(P<0 .0 5 )。 结论  TCP/PRP不仅为成骨细胞爬行提供支架 ,并能促进新骨形成和股  相似文献   

8.
人工合成成骨生长肽促进兔胫骨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观察人工合成的成骨生长肽(sOGP)经静脉应用对兔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52只新西兰大白兔制成胫骨中段截骨、髓内钉固定骨折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从术后第1d开始每天注射sOGP0.5μg·kg-1至取材前1d,对照组注射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第1、2、3、4、6周每组宰杀3~5只,测定血清ALP、BGP;同时取材测定骨折端骨密度、摄X线片后,再行组织学检查和形态分析,观察骨痂的大小及其组成成分的变化;其中术后6周的标本还进行了生物力学测定。结果实验组血清ALP、BGP水平高于对照组。X线片显示两组骨折均愈合,第3、4周实验组外骨痂平均面积比对照组大,3周时为265.44mm2、209.95mm2,4周时为233.10mm2、209.21mm2。第3、4、6周的骨密度实验组均大于对照组,其中第4周的骨密度经F检验两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组织学形态分析显示第2、3、4周的外骨痂平均面积实验组比对照组大;所有实验组外骨痂中小梁骨占骨痂总面积的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第2、4周经F检验两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第6周骨折端平均最大破坏载荷及最大位移实验组比对照组高,但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全身应用sOGP对不稳定固定的兔胫骨横断骨折的愈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骨-肌腱结合部愈合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肌腱结合部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骨髓穿刺、全骨髓培养法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6只1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luronic F-127载体材料结合后,植入兔髌骨部分切除模型,对照组只进行手术,不植入细胞.在术后6、12、18周进行X线片、大体和组织学观察评估.[结果]X线片显示术后6、12、18周实验组骨-肌腱结合部新生骨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大体观察可见实验组骨-腱结合部愈合较早.HE染色显示实验组术后6周有大量的纤维母细胞和类软骨细胞增生,并可见新骨形成;12周,髌腱与松质骨接触面软骨细胞移行带形成;18周,纤维软骨移行带排列更有序.Safranin 0染色显示实验组术后6周,基质染色较深,部分骨-腱结合处可见相对浓染区;12周,基质染色范围明显减少,沿类软骨细胞走行分布;18周,类软骨细胞集中的区域染色较12周有所减退.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术后6、12、18周骨-腱结合部组织愈合明显,较对照组迅速.[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骨-肌腱结合部细胞增生,促进其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组织工程骨及细胞生物技术修复负重骨节段性骨缺损的研究建立一种新的动物模型. 方法选取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4 mm缺损组和6 mm缺损组,每组12只.分别于大鼠右侧股骨干截骨制备4 mm和6 mm骨缺损,然后采用自行研究设计的可调式单边外固定器固定.术后0、2、4、8、12周影像学观察股骨对位情况、外固定器的位置及骨缺损的愈合情况.术后12周取材行组织学观察新生骨的生成情况. 结果术后12周时大体观察见4 mm缺损组骨缺损区已形成坚实的骨痂,显示牢固的骨愈合;6 mm缺损组骨缺损区为软组织包裹,两截骨端略显粗大,无骨性连接.术后2、4、8、12周X线评分显示:随着时间延长,4 mm缺损组X线评分递增,12周时已有连续性骨痂桥接骨缺损区,骨缺损愈合;6 mm缺损组两骨端硬化、髓腔封闭,骨缺损不能愈合,不同时间点两组间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12周时组织学观察4 mm缺损组骨缺损区有大量的新生骨生成,连接骨缺损区;6 mm缺损组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由肉芽瘢痕充填. 结论本研究为骨组织工程及细胞生物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动物负重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可调式单边外固定器可以为大鼠的股骨缺损模型提供足够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