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江平  马志敏 《中外医疗》2008,27(32):125-125
目的 观察垫枕平卧位对使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后产妇的影响.方法 监测观察57例腰硬联合麻醉后产妇应用垫枕平卧位的反应.结果 患者无硬脊膜穿刺后头痛发生.结论 垫枕平卧位适用于腰硬联合麻醉后产妇,有助于患者增加舒适度,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术后垫枕卧位的可行性,为病人提供较舒适的卧位。方法: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术后去枕平卧6h,二组术后普通枕平卧6h,观察病人术后卧位舒适度及头痛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均无并发头痛,而两组病人舒适度差异显著(P<0.005)。结论:椎管内麻醉术后无需采用去枕平卧位,采用垫枕卧位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垫枕平卧位对使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后妇科腹部手术患者是否会头痛的影响.方法 将124例腰硬联合麻醉后妇科腹部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单日为观察组,双日为对照组,观察组65例,对照组57例.观察组术后垫枕平卧,对照组常规术后护理,观察两组头痛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无硬脊膜穿刺后头痛发生.结论 垫枕平卧位适用于腰硬联合麻醉后妇科腹部手术患者,有助于患者增加舒适度,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术后体位改良增加患者舒适度,提高护理满意度.方法:通过对600例外科颈丛麻醉、硬膜外麻醉、椎管内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全麻术后患者随机分组,颈丛麻醉观察组术后予垫枕平卧位,生命体征平稳后改为半坐卧位,对照组采用平卧位;硬膜外麻醉观察组术后予垫枕自由卧位,并下肢从末梢向心方向按摩,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术后体位护理,去枕平卧6~8小时;椎管内麻醉及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术后予低枕平卧位2小时后改为15°~30°侧卧位,并按摩下肢,从末梢向心脏方向按摩,对照组按教课书要求去枕平卧6~8小时;全麻观察组于术后给予垫枕采取平卧位,待生命体征平稳后改为自由卧位,对照组去枕平卧6~8小时,头偏向一侧.结果:两组生命体征均平稳;呕吐、头痛、头晕、颈肩腰背疼痛、下肢麻木酸困不适感比较及舒适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明显舒适;睡眠时间比较观察组为7.12±1.05小时,对照组为5.23±1.14小时;腹胀程度比较(P=0.773),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比较(P=0.564)均无差异.结论: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分别给予术后垫枕、改变卧位、下肢按摩等护理措施,可减轻患者疲劳,有利于早期引流,促进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保证睡眠,增加舒适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60例行脐以下手术病人行腰硬联合麻醉,观察头部位置高低对头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160例ASA分级Ⅰ~Ⅱ级,脐以下手术,随机分成A、B两组,各80例。A组:观察组,垫枕休息。B组:对照组,去枕平卧。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麻醉方法:所有病人取L2~3穿刺,采用肋穿刺包,用内针法,16号硬膜外穿刺针抵达硬膜外腔后,取25G腰穿针通过硬膜外穿刺针刺入蛛网膜下腔,见到脑脊液后注入0.5%布比卡因2~3ml(0.75%布比卡因2ml 10%葡萄糖1ml混合成重比重溶液),拔出腰穿针,再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后平卧,所有病人穿刺、置管顺利。…  相似文献   

6.
椎管内麻醉术后去枕平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观察1650例椎管内麻醉术后病人的并发症。方法:选择1650例下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硬膜外麻醉600例,术后去枕平卧;B组:麻醉方法同A组650例,术后加枕平卧;C组:腰椎麻醉400例,术后去枕平卧。结果:A组11例恶心,血压下降发生在术中,原因为其它因素;B组6例症状同A组,术后加枕平卧;C组有60例术后有不同程度头痛、恶心等症状(4%)。结论:硬膜外麻醉术后可以加枕平卧,腰椎麻醉术后仍去枕平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术后去枕平卧的意义.方法 腰麻后常规垫枕平卧,麻醉作用消失后给予半卧位或嘱下床活动,观察有无头痛.结果 全部患者均无低颅压性头痛.结论 发生低颅压性头痛,主要取决于穿刺针损伤孔径大小,垫枕平卧对腰麻后发生低颅压头痛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减少腰麻术后病人头痛的发生率,去枕平卧6H已成为护理常规。但硬脊膜外阻滞麻醉术后是否需去枕平卧,各家意见尚不统一,有的认为需去枕平卧,有的则认为不必去枕平卧。究竟采用哪种卧姿恰当?为此,2003年10至2004年10月我们对540例硬脊膜外麻醉术后病人卧位作了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术后患者的舒适体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各种手术后患者104例,其中观察组43例,术后去枕平卧2h,以后按患者的需要每2h取左侧卧位、右侧卧位或平卧位。对照组61例按常规去枕平卧6h。观察两组患者头痛、局部皮肤受压等情况及舒适度。结果两组头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舒适度发生率、骶尾部皮肤压伤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术后病人不需要去枕平卧6h预防头痛,一般去枕平卧2h即可避免头痛,患者感到舒适,并可减少局部皮肤压伤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硬膜外麻醉术后不去枕平卧18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品 《四川医学》2004,25(12):1352-1352
临床上凡是硬膜外麻醉后的手术病人返病房后,手术科室主管医生都常规嘱其去枕平卧6h以上,目的为预防头痛。术后头痛是腰麻的并发症,那么硬膜外麻醉又和头痛有何联系呢?长时间的被动体位患者感觉舒适吗?  相似文献   

11.
25G腰麻针直接用于腰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直接将25G腰麻针用于腰麻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选择择期拟行下肢或下腹部手术患者300例,随机分为3组(n=100) ,A组:普通22G斜面式穿刺针;B组:硬膜外和腰椎联合麻醉穿刺针 ;C组则直接用套件中的25G细腰穿针进行腰穿.术毕等麻醉平面消散至T10以下后送回病房.交待平卧24h.术后随访3d,1月后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直接将25G腰麻针用于腰麻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选择择期拟行下肢或下腹部手术,随机分为3组(n=100),A组:普通22G斜面式穿刺针;B组:硬膜外和腰椎联合麻醉穿刺针;C组则直接用套件中的25G细腰穿针进行腰穿。术毕等麻醉平面消散至T10以下后送回病房。交待平卧24h。术后随访3d1,个月后电话随访,记录麻醉消散时间,有无头痛及腰痛、下肢痛或感觉异常。结果所有患者麻醉效果满意,各组患者腰穿穿刺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麻醉医生操作熟练程度有关。术后随访:各组间患者麻醉消退时间无差异;头痛发生率以A组最高,腰痛发生率以B组最高,下肢痛或感觉异常以A组为高,而C组未见发生。结论虽然25G腰麻针单独用于腰椎穿刺的技术操作较困难,但术后无腰痛及无头痛的发生,并发症少,麻醉效果确切,患者满意,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后不同卧位对腰硬联合麻醉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200例择期行腰硬联合麻醉手术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术后采用垫枕卧位,对照组采用去枕平卧位。结果:观察组术后心率、血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0%(7/100),对照组为23.0%(23/100),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0.04,P〈0.01);观察组腰痛发生率为4.0%(4/100),对照组为12.0%(12/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P〈0.05);观察组无不适82例,对照组5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0.04,P〈0.01)。结论:术后垫枕卧位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且更具人性化,患者舒适度明显提高,更利于术后康复,只要病情允许,应予以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术后患者的合理体住。方法选取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术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患者采取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取舒适体位,对照组患者采取术后去枕平卧6h后改半卧位。观察记录两组术后腰痛、头痛及对手术后体位感受的评级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腰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头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体住不适感明显高于实验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硬联合麻醉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取舒适体位,可减少术后腰痛的发生率,提高对手术后体位的感觉舒适度,并不增加术后头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与腰麻在疝修补术中的麻醉管理及相关并发症,确定硬膜外麻醉在疝修补术麻醉中的优越性。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6年9月四川护理职业学院附属医院择期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传统疝修补和无张力疝修补)的手术患者共1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n=50)和腰麻组(n=50),记录患者麻醉前、麻醉后和麻醉结束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术中患者对手术配合情况;术后尿潴留以及头痛发生率等。结果麻醉后硬膜外麻醉组 MAP、HR无明显变化,腰麻组 MAP、HR 波动明显(P <0.05);硬膜外麻醉组能通过咳嗽或憋气配合医生确认疝囊,腰麻组未能成功(P <0.05);术后尿潴留硬膜外麻醉组明显少于腰麻组(P <0.05);术后头痛发生率硬膜外麻醉组明显低于腰麻组(P <0.05)。结论与腰麻相比,硬膜外麻醉用于疝修补术,患者血压心率变化小,循环稳定,能更好地配合手术,且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无需去枕平卧,患者舒适度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细针穿刺导丝引导置管腰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方法的可行性,以减少硬膜外麻醉后腰背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方法:100例择期下腹、下肢手术ASAI级~II级病人,年龄16岁~60岁,随机均分为两组:细针穿刺导丝引导置管CSEA组(I组)和18#Touhy针CSEA组(II组)。I组用9#8cm长细针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用26G腰麻针通过细针内穿刺施行腰麻;腰麻成功后退出26G针,从9#针内置入"S"形硬膜外导管导丝后退出细针,导管套入导丝,送入硬膜外腔;II组采用经典的针内针法腰硬联合麻醉。两组所用药物种类、剂量和硬膜外腔留管长度5cm相同。术后用相同药物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2d。观察并记录两组操作所用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有无异感、首次药量、手术时间、麻醉效果、术后疼痛和手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第9天腰背痛情况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两组操作所用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穿刺或置管异感、首次药量、手术时间、麻醉效果、术后疼痛VAS评分差异无明显性(P>0.05),但手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第9天腰背痛VAS评分I组明显低于II组(P<0.01)。结论:细针穿刺导丝引导置管CSEA不仅减少硬膜外麻醉后腰背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而且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欧阳映晖  邓涛 《西部医学》2011,23(6):1089-1090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CSEA)在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急诊阑尾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CSEA,对照组采用单纯硬膜外麻醉(EA)。腰麻药选用0.7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硬膜外麻醉药选用2%利多卡因,两组麻醉平面T6~8水平。监测并记录ECG、SPO2、Bp,麻醉起效时间和阻滞效果。结果 CSEA最高阻滞平面及达到时间比硬膜外组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CSEA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EA组,术中麻黄素的使用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无术后头痛。结论 CSEA综合了脊麻以及硬膜外阻滞的优点,是阑尾切除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3-5)岁小儿下腹部手术采用腰麻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拟行下腹部手术的患儿150例,随机分为两组,SA组(n=75)L3-4穿刺行腰麻;EA组(n=75)L2-3穿刺行硬膜外麻醉,两组患儿均于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入咪达唑仑0.075mg/kg镇静。观察术中患儿的牵拉反应、恶心的发生率、舒适度、血压下降程度。结果:A组的牵拉反应明显小于B组,但恶心的发生率、MAP下降程度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3-5)岁小儿行下腹部手术时可采用腰麻,且此种麻醉方法是一种效果较好的麻醉方式,起效快、镇痛完善、效果确切;硬膜外麻醉也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式,但术中患儿牵拉反应较重,且麻醉舒适度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用于高龄患者的可行性。方法:40例下肢手术高龄患者被随机分成CSEA组和硬膜外麻醉(EA)组,每组20例。CSEA组采用腰-硬膜外联合麻醉,EA组采用常规硬膜外麻醉。观察:①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硬膜外用药量;②两组术后并发症,如头痛,恶心、呕吐,尿潴留等。结果:与EA组比较,CSEA组麻醉起效时间及麻醉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缩短(P<0.01),硬膜外用药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腰-硬膜外联合麻醉对高龄患者循环干扰少,麻醉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简易“针内针”水平法行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择期行下肢及会阴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腰硬联合穿刺组(对照组)和9号皮针导引针内针腰麻穿刺组(观察组),各20例。2组均在L3与L4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注入0.75%布比卡因2 mL。对照组用16号硬膜外针先行硬膜外穿刺,后用5号腰硬联合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观察组用9号皮针引导,直接用5号腰硬联合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所有引导针的针尖斜面均与脊柱轴线平行,观察2组腰麻穿刺成功率、黄韧带和硬脊膜突破感知率、神经阻滞效果及术后头痛、腰痛、穿刺点痛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时间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细腰针突破硬脊膜时均有确切的纸质破裂感或阻力落空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穿刺成功率均为95%;2组感觉阻滞平面、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组皆无体位性头痛发生,但观察组术后第5天和第7天穿刺点痛和腰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9号皮针引导“针内针”水平法腰穿可以确切感知突破硬脊膜,脑脊液流出通畅,腰麻麻醉效果确切,术后穿刺点疼痛及腰痛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