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体表心电图测量到的Q-T间期反映了心室肌跨膜动作电位的时间,代表心肌的复极过程。各导联的QT差值被称为QT离散度(QTd),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对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疾病和慢性心衰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或猝死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动态心电图(DCG)检出的46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35例正常人的QTd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探讨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献报道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脏的猝死关系密切。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往往与局部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有关,而QTd可以简单地表达出心室肌复极不同步的差异。现对AMI者QTd变化与高危室性心律失常之间关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年许多研究证实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QT离散度(QTd)延长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且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密切相关。成功直接冠脉介入干预(PCI)可重建冠脉血运,改善心肌灌注,使QTd缩短,进而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PCI前后QTd的变化,探讨PCI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QTd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杨舟 《内科》2008,3(3):387-388
预后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评价心脏复极同步程度的新指标,同时QTd作为一项预测心脏性猝死、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我们观察了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使用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美托洛尔(商品名:倍他乐克)治疗前后QTd、QTcd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探讨倍他乐克对急性心肌梗死QTd、QTcd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在急性颅脑损伤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中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急性颅脑损伤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50例分为非室性心律失常组39例(A组)和室性心律失常组11例(B组),另选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各组的QTd及心率校正后的QTd(QTcd)数值。结果 A组QTd及QTc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和对照组的QTd及QTcd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d及QTcd显著增加,QTd及QTcd可作为预测该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JT离散度(JTd)的变化,以探讨老年AMI患者QTd、J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老年组AMI患者109例和非老年组AMI患者34例心电图的QT、JT间期,计算其QTd及JTd。结果(1)QTd及JTd在老年组分别为64.77±21.67ms、60.00±22.38ms,非老年组为55.59±11.33ms、49.41±14.99ms,两组比较差异极为显著(P<0.01)。(2)QTd、JTd在老年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78.89±24.24ms、76.00±24.81ms,在非老年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60.76±14.41ms、61.54±14.63ms,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3)老年组QTd、JTd≥100ms者全部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显著高于QTD、JTd<100ms者(P<0.01)。结论老年AMI患者QTd、JTd值越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QTd、JTd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QT离散度(QTd)和T波峰末间期(TpTe)异常增大,标志心室肌复极化的离散,与室性心动过速发生密切相关。室性期前收缩Lown’s分级是临床用于评价室性心律失常预后的方法,Lown’s 3—5级患者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而猝死。本文目的旨在观察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Lown’s分级和QTd和TpTe,探讨这些指标对冠心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QT间期离散度是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心电学概念,其标准十二导联上最长与最短叫间期之差,有实测值(QTd)和心率纠正值(QTcd)两种。有学者认为其反应了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是能够反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心电学指标,对心血管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有预测价值。众多文献报道有关QTd在评价高血压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长QT间期综合征、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及人群死亡率中的作用,并显示较为肯定的价值。本文仅对QTd与高血压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DC)及 QT 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心衰组),随访一年,根据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43例)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57例);根据有无心源性猝死分为猝死组(18例)和生存组(82例)。同期100例在本院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患者早期 DC 值和 QTd 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衰组、室性心律失常组及猝死组患者的 DC 和 QTd 值分别和对照组、非室性心律失常组及生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 QTd 与 DC 呈负性相关。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 DC 和 QTd 值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0.
1990年,Day等首先提出QT离散度(QTd)的概念,他们将心电图12导联中最长与最短QT问期之差定义为QTd,并认为这是反映心肌区域性复极差异的定量指标,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危险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d(QTcd)对肥厚型心肌病(HCM)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预测。方法 分析59例HCM(A组)和无心血管疾病者59例(B组)同期检查QTd、QTcd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A组较B组QTd、QTcd明显增大。结论 HCM者QTd、QTcd增大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其发生与广泛心肌纤维化致心电生理异常致QTd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有关QTd的国外研究近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自体表心电图检测QT离散度(QTd)的准确性存在争议,但QTd确实存在,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故国外的研究仍然很多。目前认为QTd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①预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特别是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②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成功的标记;③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猝死的预测;④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复极离散。以下介绍有关QTd的几项国外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梗伴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分析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室性心律失常及不伴室性心律失常与QT的关系,分析50例AMI患者。结果显示,AMI伴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与不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QTd与对照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88.65±28.25)不伴室性心律失常组QTd(58.66±13.73),P<0.05。认为QTd和QTc明显延长,反映心室电位不稳定,而且心室复极化不均匀程度越严重QTd越大所以QTd可以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指标。接近80ms或越过80ms,应引起临床高度警惕。心肌梗死时,由于心室结构发生变化,复极不均匀,使QT离散度QTd增加,易产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实际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14.
近期研究表明,高血压伴左室肥厚(LVH)是引起心性猝死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这常源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QT离散度(QTd)是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匀,心室肌复极的不均匀易在心室肌内形成多发性折返引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为探讨高血压伴LVH与QTd的关系,本文选取66例高血压患者,观察伴LVH的QTd变化,并与22例血压正常对照组对比,以了解心肌肥厚与QTd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QT间期离散度的电生理基础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QT间期离散度 ( QTd)增加常伴有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倾向。其电生理基础是 2 ,3相的外向离子流减少 ,内向离子流增加而引起动作电位时程和 QT间期延长。器质性心脏病的 QTd增加 ,表示基础疾病的心肌病理生理的电不稳定性 ,并不代表测定心室不应期不均匀性的准确定量。 QTd的临床意义至今尚未完全澄清  相似文献   

16.
陈进 《山东医药》2009,49(33):93-94
QT间期离散度(QTd)和校正的QTd(QTcd)对预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评估有重要临床意义。参松养心胶囊作为抗心律失常中成药,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在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旨在观察其对冠心病患者QTd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董晓莉 《山东医药》2005,45(26):59-59
室颤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主要死因。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即QT离散度(QTd)可反映心室复极时间的局部差异,作为心肌各部位电活动稳定性的一项无创检查指标。本文通过对AMI患者和正常人QTd的对照分析,探讨QTd对心肌缺血性猝死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 (QTd)与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分析 6 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与心律失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QTd大于对照组 ,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大于无心律失常组。结论 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和JT间期离散度(JTd)的增加与室性心动过速、室性颤动(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定冠心病(心绞痛型和心力衰竭型)患者中恶性心律失常组(22例)与无恶性心律失常组(30例)之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Td及JTd。结果恶性心律失常组的QTd和JTd分别为72.7±23.1ms和72.8±21.9ms,明显高于无恶性心律失常组(38.2±16.8ms和37.1±16.2ms),差异显著(P<0.01)。如以QTd值>40ms或≥80ms分别预测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的可能,其敏感性分别为64.5%和100%,特异性分别为90.5%和63.8%,预测值分别为90.9%和100%。结论冠心病病人的QTd或JTd明显增加时,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提示检测QTd或JTd是预测冠心病病人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QTd反映了心肌电活动复极过程在各个局部的不均一,可用于评价心肌电活动状态和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本文旨在通过测定我院近6年来急性心肌硬死(AMI)病人QTd,探明AMI早期QTd的改变及其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