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前后心电图变化,以期提高临床诊断治疗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12月64例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观察病原菌与心电图的关系以及感染前后心电图的变化,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前房室期前收缩52例,占81.25%;感染后61例,占95.31%;室性期前收缩感染前为41例,占64.06%;感染后55例,占85.94%、束支阻滞感染前16例,占25.00%;感染后29例,占45.31%;窦性心动过速感染前19例,占29.69%;感染后33例,占51.56%,以上感染前后心电图的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电图与医院感染病原菌关系方面,心律失常合并医院感染患者的主要的心电图改变是ST-T改变,占81.16%,而这其中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存在着异常P波、Q波、QS波等改变,分别占13.04%和5.8%,而其他的病原菌在以上的异常心电图中均为0。结论房室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束支阻滞、窦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前后心电图存在差异性,有助于临床诊断和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及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DRs)两项检测技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风险分层,探讨其预警猝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确诊为冠心病的心梗患者(AMI 组)与冠脉造影正常的健康人群(正常组)各90例进行对比,行24 h 动态心电图检查,由系统软件自动分析并计算出 DC 值及 DRs 值。结果AMI 组的 DC 值及 DRs 值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根据病程划分的 AMI 各亚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程超过6个月风险明显下降;同时,DC 与 DRs 提示的风险越高,即提示病情越重,这与冠脉造影对应的病变数量及范围相符。结论心率减速力与连续心率减速力具有定量、单独分析测定迷走神经的功能,两者联合运用对急性心肌梗死高危人群有较高的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病程与心率减速力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5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AMI患者91例,根据病程将其分为:A组(病程<1个月,n=28),B组(病程为1~3个月,n=31),C组(病程为4~6个月,n=16),D组(病程>6个月,n=16);另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92例,为对照组。比较5组心率减速力(DC)以及连续心率减速力(DRs)中的DR2、DR4、DR8。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AMI患者病程与DC、DRs的相关性。结果 5组DC及DR2、DR4、DR8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DR4、DR8与AMI患者病程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546、0.614、0.324,P<0.05),DR2与AMI患者病程无相关关系(rs=0.088,P>0.05)。结论 AMI患者病程越短,DC值较低,迷走神经功能活性降低,猝死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Sokolow指数(Rv1 Rv5)与Cornell指数(RaVL Rv3)诊断左心室肥大的敏感性。方法 对1999-2003年体检者153例以超声心动描记术测定的左心室重量指数作为左心室肥大标准,分别测量Sv1 Rv5及RaVL Sv3值,比较二者诊断左心室肥大的敏感性。结果 Sokolow指数的敏感性男性为47.9%,女性为66.7%;Cornell指数的敏感性男性为13.95%,女性为24.4%。结论 Sokolow指数诊断左心室肥大的敏感性高于Cornell指数,两种指数的敏感性女性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DC)及 QT 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心衰组),随访一年,根据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43例)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57例);根据有无心源性猝死分为猝死组(18例)和生存组(82例)。同期100例在本院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患者早期 DC 值和 QTd 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衰组、室性心律失常组及猝死组患者的 DC 和 QTd 值分别和对照组、非室性心律失常组及生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 QTd 与 DC 呈负性相关。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 DC 和 QTd 值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171名正常健康人T波峰-末间期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检测正常健康人群的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及Tp-Te/√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国际上推荐的筛选正常健康人方案,随机选取171名正常人做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别测量12个导联的Tp-Te间期,并计算出Tp-Te/√RR间期作为心率校正后的Tp-Te间期。结果171名正常人群Tp-Te间期总均值为(74.42±12.43)ms,Tp-Te/√RR间期总均值为(82.79±15.15)ms。12导联中V2导联的Tp-Te间期及Tp-Te/√RR间期最长,分别为(86.46±12.34)ms及(96.17±14.90)ms。男性均值Tp-Te间期为(75.96±12.99)ms,Tp-Te/√RR间期为(84.53±16.04)ms;女性均值Tp-Te间期为(72.21±11.22)ms,Tp-Te/√RR间期为(80.29±13.39)ms。男性在胸导联上Tp-Te间期及Tp-Te/√RR间期均比女性延长,两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检测正常健康人群的Tp-Te间期,为临床建立Tp-Te间期正常参考值提供一定的依据,并且可根据男女性别来建立不同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7.
心电图ST-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静息心电图(ECG)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09例有典型心绞痛症状并伴随一项及以上高危因素的拟诊冠心病患者,对心电图和冠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静息ECG与临床资料相结合时,ECG与冠脉造影在检查结果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冠状动脉狭窄≥70%比冠状动脉狭窄50%~70%更易发生ST-T异常(P〈0.05),单支血管病变组与多支血管病变组也有显著差异(P〈0.05);③与临床资料相结合时ST水平延长可视为早期冠状动脉机能不全的一种提示信号。结论与临床资料相结合,除外其他继发性ST-T改变,静息ECG可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反映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痰浊内阻型高血压病的血压变异性与混沌理论的关系。方法运用动态血压监测120例痰浊内阻型高血压病(2-3级,观察组)和113例健康者对照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中的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进行分析,观察两组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两组昼夜变化规律一致:白昼血压变异大于夜间血压变异,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P<0.05)。结论痰浊内阻型高血压病(2-3级)与混沌理论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体表心电图ST-T改变与动脉弹性变化的关系。方法:将178例ACS患者根据心电图分为ST段压低≥1.0mV和ST段抬高≥1.0mV两组,并与230例正常人的心电图及大、小动脉弹性指数相比较,分析ST-T段改变与大、小动脉弹性指数变化的相关性。结果:ACS患者较健康人C1、C2值明显降低(P<0.01)。ST段抬高的ACS患者其C1、C2值较ST段下移组明显降低,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CS患者C1、C2值下降程度与ST-T改变程度成正比,结合C1、C2的测定有助于提高ST-T诊断心肌缺血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高血压左心室肥大患者的T波峰一末间期(Tp-Te间期)TL心率校正的Tp-Te/√R-R间期,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依据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正常组和左室肥大组.比较正常组与高血压左室肥大组Tp-Te间期及Tp-Te/√R-R间期的差异.结果:正常组男性Tp-Te间期及Tp-Te/√R-R间期长于女性(P<0.05);左室肥大组男、女性Tp-Te间期及Tp-Te/√R-R间期均比正常组明显延长(P<0.05,P<0.01).结论:高血压左心室肥大患者的Tp-Te间期及Tp-Te/√R-R间期比正常人明显延长,可能成为预测此类患者发生心律失常事件的临床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