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实施中国世界银行贷款血吸虫病控制项目后5年,对安徽省项目覆盖的32个流行县(市、区),3182个流行村的防治效果进行了考核和评估。结果表明,1996年项目覆盖区人群感染率分别比项目实施前的1991年下降48.52%。而耕牛感染率仅下降18.69%。项目防治规划对钉螺的控制局限于重度感地带的药物灭螺,故全省螺情呈回升趋势。评价认为,项目的实施对疾病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必须保持人、畜同步防治和足够的化疗覆盖面以及加强对钉螺的控制,才能实现项目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2.
在实施中国世界银行贷款血吸虫病控制项目后5年,对安徽省项目覆盖的32个流行县(市、区),3 182个流行村的防治效果进行了考核和评估.结果表明,1996年项目覆盖区人群感染率分别比项目实施前的1991年下降48.52%,而耕牛感染率仅下降18.69%.项目防治规划对钉螺的控制局限于重度感地带的药物灭螺,故全省螺情呈回升趋势.评价认为,项目的实施对疾病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必须保持人、畜同步防治和足够的化疗覆盖面以及加强对钉螺的控制,才能实现项目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3.
进贤县七里乡、赵埠乡和康乐水产养殖场地处都阳湖区。原是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经过40年的积极防治,于1996年4月通过了南昌市国家血吸虫病综合防治试点质量鉴定技术小组的达标考核验收。概况七里乡血吸虫病流行局限于1个村,有螺面积3.33万m’,最高活螺密度80只/框,钉螺感染率13·52%,人群阳性率23.51%,耕牛阳性率20.05%;赵埠乡流行4个村和1个居委会,有螺面积244.4万m’,最高活螺密度203只/框,钉螺感染率16.7%,人群阳性率29.44%,耕牛阳性率为21.74%;康乐水产场全部属流行区,有螺面积20万m‘,最高活螺密度44只…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应城市世行贷款血防项目疾病控制效果。方法:于1992-2001年在应城市项目地区不同流行区,按世行贷款血防项目策略,实施防治规划,对人、畜血吸虫感染率、钉螺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实施项目后,流行区范围大幅压缩,一、二层村分别由20、46个减至0个,三层村由20个增至86个,人、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由12.88%、8.02%降至0.48%、0.29%,易感地带面积由1113hm^2下降为211hm^2,钉螺密度由1.07只/框降至0.53只/框,阳性螺密度由0.01303只/框降至0。结论:世行贷款血防项目实施后疾病控制取得了显著效果,实现了预期的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5.
我县1992年-1995年根据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血吸虫病控制项目总目标要求,坚持“综合治理,科学防治”的策略,针对我县疫情状况,重点突出健康教育、防治、监测等运行环节,4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本情况东至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属于江湖洲滩型流行区。全县行政村371个,其中流行村239个,疫区总入口32.6万人,耕牛17456头,现有钉螺面积4109万m’,其中,江湖洲滩有螺面积3658万m‘,占89.0%。按疫情分全县重度流行村31个;中度流行村136个;低度流行村72个。项目初入群平均感染率8.3%,耕牛平均感染率征83%。实施情况1成立组织,培…  相似文献   

6.
耕牛轮牧对控制草洲感染性钉螺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探索耕牛轮牧对控制草洲感染性钉螺的效果。方法:选择翻阳湖中,重度疫区进贤县的军山湖乡为实验区,将该乡草洲划分为耕牛放牧区和禁牧区,每隔1两区轮换,耕牛进入放牧区前普治1次,同时,选择三里乡丰富行政村为对照区,耕牛敞放于草洲,每年普治1次,结果:实施安全轮牧的9块有螺草洲中,试前3块无感染螺,度后连续2年亦未发现感染螺,试前6块有感染螺的草洲,试后2年4块草洲感染性钉螺逐年下降到0,另外2块距村较近的]草洲仍有感染螺,感染螺放面下降了84.90%,耕牛感染率亦下降81.115,对照区6块草洲,试后2年感染螺面积下降20.83%,感染螺面积占有螺划洲面积的71.60%,耕牛感染率下降不显著,结论:草洲耕牛实施轮牧能有效地控制感染性钉螺密度,但离村较近草洲耕牛难以实施禁牧,感染螺密度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2007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掌握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了解血吸虫病流行规律,为全省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和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74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人畜病情和螺情调查。结果74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为1.97%,耕牛感染率为5.85%,活螺平均密度为0.4744只/0.1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05只/0.1m2,钉螺感染率为0.11%。结论与2006年相比,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下降,但耕牛感染率仍〉5%,应切实加强耕牛管理,控制传染源。  相似文献   

8.
蒲江县血吸虫病2001-2005年综合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蒲江县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方法收集、分析2001—2005年蒲江县通过查灭螺、人畜查治病、微型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建沼气池、退耕还林等项目综合治理后螺情、病情的防治效果。结果2005年血吸虫感染率0.06%,无耕牛感染,有螺面积压缩到176140m^2,无阳性钉螺。结论血吸虫病控制效果明显,但应继续加强综合治理防治措施,结合农发、水务、林业等项目工程优先安排到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巩固已取得的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9.
1994年5—6月随机抽样监测了55个流行村。结果,人群感染率0.88%(147/16684),耕牛感染率3.81%(92/2415)。估计全省有病人85283例,病牛10223头。较项目执行前分别下降了54%和75%。查螺1726155m2,活螺密度5.53只/0.11m2,感染率0.003%,感染螺密度0.00016只/0.11m2。钉螺感染率和感染螺密度较项目执行前(0.23%和0.0012只/0.11m2)大幅度下降。人群和耕牛化疗复盖率分别为Ⅰ层用.71%和68.56%,Ⅱ层10.91%和21.15%.Ⅲ层1.62%和1.58%。随访1497例应治人群和1195头耕牛户主,实治率分别为85.04%和44.69%。本文提出在今后血吸虫病控制或监测工作中应重视加强耕牛防治力度;提高Ⅱ、Ⅲ层流行区人畜查治效率;Kato-Katz法用于山区型流行区筛检,其结果将低于实际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10.
1992年开始实施世界银行贷款血吸虫病控制项目(以下简称项目)。项目以化疗为主结合易感带药物灭螺和健康教育为内容防治策略,现已实施5年,为评价防治效果总结经验,现将我县项目实施情况和防治效果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铜陵县兼有湖沼、山丘型流行区,以湖沼型为主。全县高度流行村7个,人口10221人,耕牛501头,现有钉螺面积960万m~2,其中易感带222万 m~2;中度流行村21个,人口38436人,耕牛1501头,现有钉螺面积686万 m~2,其中易感带362万 m~2;低度流行村105个,人口17638人,耕牛5004头,现有钉螺面积1742万m~2,项目初期人群感染率平均为6.8%,耕牛平均感染率20.2%。  相似文献   

11.
蒲江县综合治理血吸虫病防治效果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蒲江县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的防治效果。方法按历史流行程度抽取不同地形的6个村,对2003-2005年的螺情、病情等防治指标进行纵向评价。结果6个村人群感染率从4.2%下降到0.6%,下降幅度为85.71%;钉螺面积下降幅度较小为52.0%;山地和丘陵4个村,在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后效果高于2个平坝村;耕牛感染率未明显下降。结论通过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蒲江县的血吸虫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如果只是采用常规的防治措施,难以使疫情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准确掌握全省血吸虫病流行现状 ,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方法建立流行村疫情管理系统 ,为全省流行村建立耕牛登记卡、钉螺登记卡和晚期血吸虫病登记卡 ,为传播未控制区和控制区的 794万人建立了血防户口册。随机抽样调查居民 6 5 35 6 9人 ,查牛 1 5 6 0 0头 ,查螺 70 1 0 6 5 98m2 。结果 :全省流行县 (市、区 )6 2个 ,流行乡 81 0个 ,流行村 6 2 1 2个 ,流行县总人口 30 92万人 ,流行村总人口 94 5万人 ,流行村耕牛存栏2 2 2 5 6 7头 ,历史累计钉螺面积 2 76 1 7万 m2 ,现有钉螺面积 6 71 6万 m2 ,活螺密度 0 .4 3只 / 0 .1 1 m2 ,钉螺感染率0 .0 6 97% ,感染螺密度 0 .0 0 0 3只 / 0 .1 1 m2 。全省现有晚期血吸虫病 1 5 6 8人 ,2 0 0 1年发生急性血吸虫病 5 3例 ,全省血吸虫病感染 79391人 ,病牛 1 4 4 2 7头。结论传播未控制区应加大人、畜查治病力度 ,降低感染率和感染度。传播控制区各级政府应加大血防经费投入 ,尽快控制疫情迅速回升势头。“十五”期间计划达标的县 (市、区 )应严格执行国家标准 ,达标时就建立完善的监测巩固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制定平原湖沼区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湖北省潜江市熊口农场东大垸分场及官庄垸分场为轮种区 ,荻湖分场为对照区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 15年纵向调查。结果 :实施水旱轮种后的 1995年与轮种前的 1980年比较 ,轮种区钉螺面积由 762000 m2 降为 84600 m2 ,下降率为 88.89%, 533300 m2 的水田未查到钉螺 ; 人群感染率由 2 9.54%降为 3.87% ,下降率为 86.89% ;耕牛感染率由 19.10 %降为 2 .0 % ,下降率为 89.53% ;农业产值及人均收入均大幅度增加。对照区人和耕牛感染率下降幅 度较小 ,而 1991年起推广水旱轮种后 ,螺情病情下降幅度加大。结论 :水旱轮种结合人、 畜化疗措施能有效控制平原湖沼区血吸虫病流行 ,且符合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 ,有推广价 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制定平原湖沼区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湖北省潜江市熊口农场东大垸分场及官庄垸分场为轮种区 ,荻湖分场为对照区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 15年纵向调查。结果 :实施水旱轮种后的 1995年与轮种前的 1980年比较 ,轮种区钉螺面积由 762 0 0 0 m2 降为 8460 0 m2 ,下降率为 88.89% ,53330 0 m2 的水田未查到钉螺 ;人群感染率由 2 9.54%降为 3.87% ,下降率为 86.89% ;耕牛感染率由 19.10 %降为 2 .0 % ,下降率为 89.53% ;农业产值及人均收入均大幅度增加。对照区人和耕牛感染率下降幅度较小 ,而 1991年起推广水旱轮种后 ,螺情病情下降幅度加大。结论 :水旱轮种结合人、畜化疗措施能有效控制平原湖沼区血吸虫病流行 ,且符合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 ,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世行贷款血防项目疾病控制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江苏省世行贷款血防项目疾病控制效果。方法:按照世行贷款血防项目策略,于1992-1998年在全省项目地区实施防治规划,并同步进行纵向观察,对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钉螺自然感染率、阳性钉螺密度等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实施项目后,流行范围大幅压缩,34个项目县(市、区)中,先后有16个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4个已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尚有14个未控制流行;项目地区流行人口减少了59.85%;人群感染率下降48.10%,家畜(牛)感染率下降51.85%;而易感染地带面积、活螺密度、阳性螺密度、钉螺感染率均明显上升,特别是阳性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上升了111.08%和93.71%;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疫情明显较内陆、山区严重。结论:世行贷款血防项目实施后虽然取得了成效,但沿江地区尚未能有效阻断血吸虫病传播。项目结束后,如果防治措施有所放松,将会出现疫情反弹,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宜昌市是湖北省世行贷款血防项目实施的重点地市之一。自1992年项目启动,历时7年,按照血防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工作,取得了巨大的卫生和社会效益。疫区村由重向轻转移,人群、耕牛感染率逐年降低,钉螺危害逐步下降。1998年与1992年相比,一层村由2个减少到0,二层村由9个减少到5个,三层村由240个增加到246个,钉螺面积由198.56万m2减少到19.74万m2,易感地带面积由62万m2减少到7万m2,查出病人数由3842人减少到451人,查出病牛由895头减少到298头。从监测的情况分析,人群感染率由5.05%下降到1.80%,下降了64.36%;耕牛感染率由3.69%减少到0.56%,下降了84.82%;钉螺感染率由1.97%减少到0.56%,下降了71.57%;阳性钉螺密度由0.0046只/0.11m2减少到0.00047只/0.11m2,下降了89.78%。疫区人群的血防知识普及率由1991年的55%上升到1998年的100%,疫区中小学校开设血防知识课的普及率由1991年的69%上升到1998年的100%,健康教育成效显著。结果表明血防项目的技术策略可行,实施过硬,达到了项目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7.
高山型重疫区分阶段优化防治控制血吸虫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山区高山型重疫区血吸虫病优化的防治对策。方法 对一高山型重疫村前3年实施以人,畜化疗为主,辅以易感带灭螺;后2年实施以灭螺为主,辅以清查治疗传染源的分阶段优化防治措施。结果 通过连续5年前后两个阶段不同措施的防治,第1阶段人,牛感染率,钉螺面积分别下降77.27%,69.14%和49.86%,第2阶段分别下降95.50%,90.02%和92.01%;低年龄组人群新感染率由防治前的7.8  相似文献   

18.
湖滩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与优化控制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本文报道了鄱阳湖区7个疫区村、13个单元人群血吸虫病再感染和疾病传播的规律,阐明了不同类型疫区中止化疗2年后疫情回升的动态,提出了4—6月间为湖区血吸虫在中间宿主—钉螺世代更替间的“交汇点”的新概念,提供了病牛为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的新证据,重申了耕牛化疗在疾病控制中的重要地位;在对比不同防治策略费用—效果的基础上,创用了评价近,中、远期效果的“综合指数”,并据此提出了以易感地带为中心,开展灭螺和家畜化疗同步控制疾病传播的设想,以及近期湖区血防目标及其优化控制策略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The World Bank Loan Project for schistosomiasis in China commenced field activities in 1992.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disease control strategies for levels of different endemicity, and estimate unit costs and total expenditure of screening, treatment (cattle and humans) and snail control for 8 provinces where Schistosoma japonicum infection is endemic. Overall, we estimate that more than 21 million US dollars were spent on field activities during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the project. Mollusciciding (43% of the total expenditure) and screening (28% of the total) are estimated to have the most expensive field activities. However, despite the expense of screening, a simple model predicts that selective chemotherapy could have been cheaper than mass chemotherapy in areas where infection prevalence was higher than 15%, which was the threshold for mass chemotherapy interven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considerable cost savings could be made in the future by narrowing the scope of snail control activities, redefining the threshold infection prevalence for mass chemotherapy, defining smaller administrative units, and developing rapid assessment tool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移民建镇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方法 2002-2005年在安徽省选择将居民迁往新建居住地但仍回原地耕种的单退点, 以及居民彻底放弃原耕地、 迁往新居的双退点各2个, 采用常规查螺、 查病和访谈调查, 比较移民建镇后血吸虫病传播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 结果 移民建镇后, 单退点陈桥洲和清节洲2005年感染螺密度分别较2002年下降79.10%和45.18%, 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75.46%和84.88% (P<0.01); 双退点江洲村和小黄洲2005年感染螺密度分别较2002年下降100%和74.87%, 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100%和40.00%,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野粪密度和阳性率均以单退点为高, 双退点野粪密度及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2005年未发现阳性野粪。单退点居民感染率在2002-2005年间波动不大, 双退点居民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单退点耕牛感染率较高, 双退点耕牛逐步减少, 至2005年已淘汰全部耕牛。 结论 单退点血吸虫病流行因素未发生明显改变。双退点流行因素发生明显改变, 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