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时丽萍  吕英瑛  钱进  孟玲 《护理研究》2015,(8):1017-1018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联合排尿造影对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膀胱功能再训练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脊髓损伤病人23例,行尿动力学联合排尿造影检查确定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类别及膀胱出口梗阻情况,给予个体化膀胱功能再训练方法。[结果]23例病人恢复了不同程度的自主排尿功能,自我管理膀胱能力提高。[结论]尿动力学联合排尿造影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再训练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价值,比单用一种检查方法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 方法:经尿流动力学检查诊断为膀胱逼尿肌收缩乏力或逼尿肌反射亢进的46例神经源性膀胱男性患者采用定时、定量饮水计划,间歇开放导尿,托特罗定、溴吡斯的明及盐酸坦索罗辛药物治疗,中频电脉冲刺激治疗及膀胱功能训练等治疗方法,分析治疗前后患者排尿次数、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排尿症状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46例男性患者在接受综合治疗后日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相较于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排尿症状及生存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综合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综合性膀胱功能训练方法治疗SCI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20例,通过对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评价疗效。结果20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训练后日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排尿症状有显著改善(P〈0.01),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性应用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可以显著改善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频电子脉冲治疗加排尿训练和膀胱括约肌控制力训练在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将84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均于伤后1w指导其行排尿训练和膀胱括约肌控制力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进行治疗。1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自主排尿恢复情况和自主排尿恢复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有36例(占83.7),对照组有23例(占56.1);观察组自主排尿恢复时间平均为(17.19±5.20)d,对照组为(21.48±5.16)d,两组比较,t=-3.1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排尿训练、膀胱括约肌控制力的训练与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相结合可促进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其自主排尿恢复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尿失禁膀胱扩大术后的排尿功能训练方法。方法:对25例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患儿行膀胱扩大术,术后2周进行排尿训练。结果:随访6个月-2年,术后1个月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尿潴留1例。训练前临床评价差22例,良3例,训练后优3例,良9例。改善6例,差4例。结论:正确的排尿康复功能训练可提高膀胱扩大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闫桂虹  姚琲  谢菲  李建江  李轩 《天津护理》2013,21(3):191-192
依据65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压力值,研制探测探头、传感器、模拟控制器等组成的模拟生理膀胱排尿装置.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留置尿管期间实时进行膀胱压力监测并适时排尿,实现膀胱安全性充盈与排空,完成模拟生理膀胱排尿方式.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 ,4 8岁。从高处坠落 ,腰椎压缩性骨折致伤 ,两下肢瘫痪 18年 ,小便淋漓 ,平时依靠接尿袋。因右侧腰痛 1月就诊。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控制排尿的中枢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后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根据临床表现 ,神经源性膀胱可分为二类 :一是逼尿肌反射亢进 ,表现为尿频、尿急、间歇性不自主排尿 ,排尿时患者完全无感觉。二是逼尿肌无反射 ,表现为排尿困难 ,尿潴留 ,充盈性和压力性尿失禁CT平扫时可见膀胱壁增厚 ,整个膀胱凹凸不平 ,有部分壁呈双层状或憩室状 ,膀胱内尿充盈 ,两侧输尿管明显扩张 ,严重者可见两侧肾积水。本例…  相似文献   

8.
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是一类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即储尿和/或排尿功能障碍),进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疾病总称。所有可能累及储尿和/或排尿生理调节过程的神经系统病变,都有可能影响膀胱和/或尿道功能,进而成为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必须有明确的相关神经系统病史。其治疗是迄今尚未解决的医学难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尿失禁膀胱扩大术后的排尿功能训练方法.方法对25例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患儿行膀胱扩大术,术后2周进行排尿训练.结果随访6个月~2年,术后1个月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尿潴留1例.训练前临床评价差22例,良3例,训练后优3例,良9例.改善6例,差4例.结论正确的排尿康复功能训练可提高膀胱扩大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尿失禁膀胱扩大术后的排尿功能训练方法。方法:对25例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患儿行膀胱扩大术,术后2周进行排尿训练。结果:随访6个月~2年,术后1个月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尿潴留1例。训练前临床评价差22例,良3例,训练后优3例,良9例。改善6例,差4例。结论:正确的排尿康复功能训练可提高膀胱扩大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pinal Cora Injury,SCI)后,膀胱排尿功能障碍导致排尿异常的比例很高,目前神经性膀胱的治疗仍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对33例患给予包括手法训练、皮肤-膀胱反射等特殊护理及加强膀胱功能训练,使患在出院后对排尿能部分或全部自理,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采用微量压力传感器监测膀胱压力并适时排尿的自制排尿装置,对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留置尿管期间,实时监测膀胱压力并适时排尿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严格留置导尿操作标准给予常规导尿,观察组在导尿管外端安装自制排尿装置.结果 两组14 d、28 d尿细菌计数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两组排尿和残余尿量比较,平均单次尿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通过这一排尿装置可以使膀胱在生理安全压力范围内适度充盈和排空,避免了过度充盈使膀胱内压力增高造成的上尿路感染,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膀胱颈硬化症是膀胱颈部括约肌及其附近的纤维组织增生、硬化而引起的慢性进行性排尿障碍,诊断需排除前列腺疾病(增生、肿瘤、炎性增生等)、结石、尿道狭窄性病变及神经源性膀胱等。  相似文献   

14.
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是指由于神经疾患通过对逼尿肌功能和/或对尿道内、外括约肌功能的改变而影响正常的排尿功能。如果支配膀胱的神经发生病变,会出现膀胱控制障碍,如不能控制排尿及排尿量,则出现尿频尿急、尿潴留甚至充盈性尿失禁。以往选用的保守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间歇性导尿、留置导尿管、膀胱造瘘和外科手术等,往往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InterStim排尿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 ,38岁。患脊神经炎后感排尿吃力 ,并逐年加重5年。近 4个月感下腹胀痛 ,不能自行排尿 ,插入导尿管也仅能导出少量尿液。查体 :膀胱明显膨胀、压痛 ,扪及下腹及膀胱区感腹肌紧张。B超 :见膀胱扩张明显 ,膀胱壁变薄 ,并有大量尿液潴留。放置导尿管未见导出尿液而行膀胱造瘘术。膀胱造影 :见膀胱上部窄 ,底部宽 ,呈塔状。X线诊断 :神经源性膀胱 (附图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又称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 ,是一种神经障碍所引起的排尿功能失常的疾病。发生可以是中枢性或周围性 ,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因病变部位和性质不同 ,可分为 :无抑制…  相似文献   

16.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伤病发生在骶髓平面以上时,由于骶髓内的排尿中枢仍保持完整,但失去了高级排尿中枢对它的控制,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及反射性排尿;若病损发生在骶髓部,则因排尿中枢受损而表现为逼尿肌无张力。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即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  相似文献   

17.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neuropathic bladder dysfunction, NBD)指任何神经病变或损害引起膀胱和(或)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1]。儿童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其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改善膀胱顺应性,增加膀胱容量,降低逼尿肌漏尿点压,达到可控排尿,消除上尿路扩张危险因素,保护肾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其中,Mitrofanoff术以阑尾为输出道,可达到可控性及易行自家导尿[2]。本科2014年6月对1例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儿采用 Mitrofanoff术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玲玲  孟伶 《现代护理》2006,12(10):901-902
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1]。若损伤发生在骶髓平面以上,由于骶髓内的排尿中枢仍保持完整,但失去了高级排尿中枢对它的控制,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及反射性排尿;若病损发生在骶髓部,则因排尿中枢受损,表现为逼尿肌无张力[2]。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即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神经源性膀胱是SCI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做好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与护理,减少并发症,提高其生存质量成为治疗中极为…  相似文献   

19.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2011年版)(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1章宗旨与目标 神经源性膀胱所致储尿或排尿障碍的康复过程漫长,广大医务人员应该努力提高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恢复和重建膀胱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中国康复医学会和中国康复医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编写了<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2011年版)>,旨在规范我国各地区康复机构、医院、社区卫生组织等对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管理,为临床和社区护士提供实践指导,为各层级护士培训提供专业指导或参考,从而提高护理人员膀胱护理的专业能力,更好地为广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在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138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按就诊顺序及病人意愿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6例,观察组实施清洁间歇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导尿法。观察两组治疗2周、4周时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和泌尿系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2周、4周后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早期实施清洁间歇性导尿技术配合饮水计划,可明显降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