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南京城市6岁以下儿童睡眠问题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南京市6岁以下儿童的睡眠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南京市2个主要城区1272名6岁以下儿童进行睡眠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儿童每天总睡眠时间随年龄增长逐渐缩短,2岁以下儿童打鼾、夜醒、抽搐、白天睡眠难以控制夜间清醒、入睡过早甚至傍晚入睡发生率较2~5岁组高;入睡困难2~5岁儿童组发生率高于2岁以下儿童组。男童磨牙、张口呼吸、夜醒、抽动、白天睡眠难以控制夜间清醒、入睡过早甚至傍晚入睡发生率高于女童;女童夜惊、呼吸暂停、梦呓、梦游发生率高于男童;在打鼾、入睡困难男女童发生情况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南京市儿童总睡眠时间及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南京城市6岁以下儿童睡眠时间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南京市6岁以下儿童的睡眠时间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南京市两个主要城区1 272名6岁以下儿童进行睡眠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6岁以下儿童白天、夜晚、全天睡眠次数随年龄增长逐步减少,儿童每天总睡眠时间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影响儿童睡眠时间的有夜晚睡眠时间、夜间睡前对安慰物的需求、白天睡多晚上清醒、入睡过早甚至傍晚入睡、夜间睡眠时有痉挛性肢体抽动、父亲打鼾。6岁以下儿童睡眠时间长短与性别没有显著的规律性。【结论】南京市儿童总睡眠时间呈下降趋势,主要影响因素有抚育人的睡眠习惯、儿童睡眠障碍存在、儿童形成固有的不良睡眠习惯。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丽水市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2~3岁),对丽水市区856名2~3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2~3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11.10%,男童11.82%,女童10.34%;2岁11.44%,3岁10.79%;睡眠、躯体不适、攻击性、破坏、社交退缩因子随年龄增加而下降,但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睡眠、攻击性、破坏因子男童检出率均高于女童,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为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南京市3~6岁儿童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发生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干预儿童睡眠问题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应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hildren's Sleep Habits Qusetionnaire,CSHQ)对1 122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平均每天睡眠时间明显低于国内外同年龄段儿童基本需求标准,睡眠时间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不同性别间睡眠时间无显著差别;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 35.7%。睡眠中多汗的发生率最高,达34%,其他依次为磨牙13.9%,打呼噜10.5%,睡眠辗转不安10.2%,说梦话8.9%,用口呼吸6.4%等;影响儿童睡眠时间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家长对儿童的态度及教养方式、家庭类型、睡眠障碍相关症状的存在等;睡眠问题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性别、儿童健康状况、睡前情绪、儿童睡眠习惯、全天睡眠时间等。结论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差,睡眠问题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社会及家长的重视。造成儿童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问题的因素较多,对其防治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城区0~5岁儿童睡眠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了解重庆城区5岁以下儿童睡眠状况,为培养儿童良好的睡眠习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本市2个主要城区1363名0~5岁儿童进行睡眠状况的问卷凋查。【结果】儿童每天总睡眠时间和白天睡眠时间随年龄增长逐渐缩短.夜间睡眠时间逐渐延长,8月龄夜间持续睡眠形成。睡眠昼夜节律于4月龄开始形成。和国内《儿童保健学》和尼氏儿科学比较,重庆城区儿童在3岁前的各年龄段的睡眠时间均减少1h左右。睡眠障碍总患病率为35.22%。女童入睡困难和睡眠节律紊乱的患病率较高。男童打鼾的患病率较高。2岁以下儿童以夜醒、睡眠节律紊乱、入睡过早、夜惊、打鼾、呼吸暂停多见.2岁以上儿童以入睡困难、梦话、磨牙多见。【结论】本市儿童总睡眠时间少于国内外教科书上的参考标准.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长沙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探讨不同性别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为早期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在长沙市5个行政辖区随机抽取854例3~5岁儿童,由家长完成受试儿童的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和自行设计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问卷。 【结果】 长沙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20.4%,男童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童(P<0.001)。影响男童行为问题的因素有喂养方式、是否奶瓶喂奶、儿童食欲、孕期疾病、产后情绪、父母关系、母亲情绪、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看护人变更、父亲说梦话、母亲说梦话、小儿睡觉辗转不安;影响女童行为问题的因素有有无参加特长培训、夜睡时间长短、睡前30 min是否做游戏、睡前情绪、既往是否经常感冒、近一年生病情况、饮食是否规律、父母关系、母亲情绪、产后情绪、早产。 【结论】 男女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存在差异,且其影响因素也各有不同,在实际工作中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珠海市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防治儿童睡眠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珠海市8家幼儿园的3~6岁儿童,共1215名作为调查对象,问卷调查儿童抚养人。结果收回有效问卷1140份,其中男童618人,女童522人;3~6岁各年龄组儿童的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分别为12.1 h、11.8 h、11.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3.174,P <0.05)。儿童睡眠障碍症状发生率为43.2%,其中不同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多汗25.0%、磨牙9.5%、用口呼吸7.1%、打鼾5.5%、梦话4.0%、白天睡眠多夜间清醒4.0%、遗尿2.4%等。多因素分析发现,儿童睡眠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早产、儿童哮喘病史、家长教育态度、近期家中发生重大事件、新进幼儿园等。结论目前珠海市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它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损害,应引起社会、家庭及各级儿童保健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南京市秦淮区0~5岁儿童睡眠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737名0~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问卷对儿童家长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收回合格问卷(完整性和逻辑性)708份,合格率为96.07%.其中男童问卷373份,女童335份.0~5岁儿童不同年龄组的白天、夜晚睡眠次数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200.574、62.465,P<0.01),各年龄组儿童每日睡眠时间(总睡眠时间、白天睡眠时间、夜晚睡眠时间)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剐为76.981、152.231、2.798,P<0.01),秦淮区0~5岁儿童与国外<尼氏儿科学>和我国<儿童保健学>中推荐的同龄儿童相比睡眠时间较短.影响儿童睡眠时间的因素为:年龄、喂养方式、夜间入睡所需时间、母亲每天总睡眠时间、儿童夜间入睡方式、父亲打鼾.结论 儿童睡眠时间不足以及影响儿童睡眠的因素,应该引起社会、家庭和各级儿童保健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状况及家庭影响因素研究,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3~6岁儿童231名,采用首都儿研所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自行设计的睡眠及家庭相关因素问卷对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学龄前男童和女童在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能力5方面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发育商方面,女童高于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入睡时间与发育商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二胎、晚上8~10点入睡、夜间睡眠时间充足和母亲文化程度高有利于学龄前儿童神经心理发育,家长应更多关注学龄前儿童的睡眠健康。  相似文献   

10.
长沙市二行政区0~6岁儿童睡眠时间及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长沙市二行政区0~6岁儿童睡眠时间及其影响因素,以期对提高儿童睡眠质量有所借鉴。【方法】2005年2—5月随机抽取长沙市二个行政区6个街道1277名0~6岁儿童进行睡眠状况问卷调查,调查应答率为98.2%。【结果】0~6岁儿童白天、夜间以及全天睡眠次数、全天总睡眠时间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36月龄以下儿童睡眠时间低于《儿童保健学》(2000年版)同龄儿童睡眠基本需求量。影响儿童睡眠时间的主要因素有儿童年龄、不良睡眠习惯、睡眠问题、母亲每天总睡眠时间。【结论】长沙市二行政区0~6岁儿童睡眠时间偏少。主要影响因素有抚养人的睡眠习惯、儿童存在睡眠问题、不重视儿童良好睡眠习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长宁区非户籍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及睡眠障碍检出率,探讨非户籍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和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纳入研究对象,使用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参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编制的“儿童睡眠健康问卷”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结果】 长宁区非户籍学龄前儿童平时睡眠总时间(11.19±1.22) h,周末睡眠总时间(10.87±1.37) h,3~4岁儿童睡眠时间及5岁儿童周末睡眠时间均少于国外标准,不同性别之间睡眠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儿童睡眠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95名非户籍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检出率达50.30%,其中男童为50.88%,女童为 49.5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89,P>0.05 )。儿童睡眠时间和睡眠障碍阳性检出率受到儿童睡前是否有剧烈活动、父母亲及抚养人睡眠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结论】 长宁区非户籍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障碍阳性检出率高,睡眠质量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0~5岁儿童睡眠障碍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重庆市0~5儿童睡眠状况及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分析影响儿童睡眠的常见因素。方法:2005年3~5月在我市两个区6个街道分年龄组随机抽样对1405名0~5岁的城镇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363份。结果:本次调查重庆市0~5岁的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25·70%,最多见的为夜惊,发生率为10%;以后依次是入睡困难(7·60%)、打鼾(6·00%)、磨牙(4·20%)、用口呼吸(2·40%)、入睡过早(2·00%)、白天睡眠多夜间清醒(1·80%)、梦话(1·40%)、抽搐(0·80%);呼吸暂停(0·10%)。结论:影响2岁内的孩子睡眠的因素依次为入睡前情绪、夜晚睡眠次数、有无夜间喂食、变换看护人等等;2~5岁儿童睡眠的影响因素依次为家长是否认为孩子有睡眠问题、表露情绪、入睡前情绪、感冒及父亲受教育年限等。  相似文献   

13.
无锡市3~12岁儿童睡眠时间与睡眠障碍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无锡市3~12岁儿童睡眠时间及睡眠障碍发生情况,以便为儿童睡眠障碍防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无锡市3个行政区3~12岁健康儿童2 354名,由专人负责对其家长进行儿童睡眠状况问卷调查。结果3~12岁各年龄组儿童的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分别为11.6,11.3,10.9,10.5,9.8,9.6,9.4,9.2,9.1,8.9 h。睡眠障碍症总发生率为25.5%,其中睡眠频繁打鼾发生率为7.8%,喉头哽咽为0.63%,张口呼吸为6.06%,睡眠呼吸暂停为6.43%,磨牙7.7%,梦呓4.2%,梦游6.6%,遗尿1.4%,睡眠中肢体抽动3.2%,睡眠不安6.2%。结论无锡市儿童睡眠时间明显减少,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儿童睡眠障碍问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0~14岁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以2009-2011年在桐乡市第二人民医院首次就诊的意外伤害儿童为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4 661例意外伤害儿童所填写的《浙江省医院伤害监测病例登记表》进行资料分析。 【结果】 儿童意外伤害占全部意外伤害的10.07%,男童占63.25%,明显高于女童;2~3岁儿童的意外伤害为高发年龄段;10月份为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最多月份;意外伤害发生原因居于前三位的分别为跌伤/坠落(54.2%)、交通伤(13.5%)、异物入眼耳鼻咽(8.7%);导致严重伤害的主要以交通伤为主。 【结论】 相关部门应针对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情况采取有重点的各类干预措施,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南京市区学龄前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南京市区6所幼儿园4~6岁的儿童,共750例,由儿童的父母填写儿童DCD问卷和自编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南京市区学龄前儿童DCD的阳性检出率为24.7%。不同年龄儿童间阳性检出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9.748,P=0.000),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9,P>0.05)。2)DCD组儿童在年龄、早期发育时是否爬行笨拙、独立行走时间、熟练用勺时间、熟练用筷时间、平均每天运动时间、运动项目种类方面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是否爬行笨拙、独立行走时间和平均每天运动时间会对运动协调障碍的发生产生影响。 【结论】 DCD在南京市区学龄前儿童中发生率较高,应对家长和老师进行宣教并指导其采取相应的早期干预措施以促进儿童运动协调功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单纯性肥胖儿童生长变化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浓度。 【方法】 根据广州两所小学从7岁开始建立的身高/体重纵向体检资料,然后依据体质指数分类标准筛选7岁以来一直处于正常体重和肥胖的11岁儿童,同时以父母身高中值为配对因素,选取一直肥胖的儿童31人(男20,女11)和一直体重正常的儿童42人(男20,女22)分析身高纵向变化,并测试空腹血清IGF-1/IGFBP3浓度。 【结果】 肥胖组男童身高高于同龄时正常体重儿童,且11岁时IGF-1/IGFBP3浓度皆高于正常体重儿童(P<0.05);女童肥胖组与正常组身高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11岁时IGF-1/IGFBP3浓度也无显著变化。 【结论】 单纯性肥胖并不影响青春期前(或青春期)儿童的生长或反使生长加速,相应的血清IGF-1/IGFBP3浓度无改变或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上海青春前期儿童睡眠时间与体脂指标的相关性,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与肥胖的发展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10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1 588名进行社会经济状况、睡眠问卷调查以及体格测量,测量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以及皮下脂肪等,并进一步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BMI和腰围的Z值,腰围/身高比和体脂百分比。被选儿童中,男童的比例为52.08%(827名),年龄(10.82±0.39)(9.42~14.08)岁。 【结果】 肥胖的发生率为11.9% (男生15.0%,女生 8.5%,P<0.001)。在校正了肥胖的高危因素后,与睡眠时间≥10 h的儿童相比,睡眠时间不足9 h的儿童有显著较高的BMI、BMI Z值,腰围,腰围Z值,腰围/身高比及体脂百分比(P<0.05)。 【结论】 青春前期儿童睡眠时间不足与体脂指标显著相关。采取措施改善儿童的睡眠状况可能有助于遏止肥胖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