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周静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1):43-43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氟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结果观察组CRP、TC、TG、LDL、HDL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经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顿服.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或服用烟酸、非诺贝特等非他汀类药物.分别于入院时、治疗6、12个月动态监测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斑块积分.比较两组患者血脂和颈动脉斑块积分的变化.结果 所有116例患者完成了1年的治疗.血脂水平:治疗组与用药前相比,治疗6、12个月时TC、TG、LDL明显降低,HDL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个月时治疗组TC、TG、LDL明显低于对照组,HD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斑块积分:治疗组在6、12个月复诊时左、右侧颈动脉斑块积分与用药前相比有显著性降低(P<0.01),对照组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6、12个月时治疗组左、右侧颈动脉斑块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延缓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的降脂疗效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存在颈动脉斑块及高脂血症的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62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20mg/d,总疗程6周到6个月,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的血脂,肝,肾功能及行颈动脉多普勒检查,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6周到6个月后,TC,LDL-C,TG降低(TG,P<0.01,TG,LDL-C,P<0.05),HDL-C升高(P<0.05),颈动脉内径有所扩大(P<0.05),颈动脉斑块缩小(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确切,并有减少,颈动脉斑块的作用,从而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老年人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颈动脉彩超检查存在斑块的脑梗塞的住院患者47例,予氟伐他汀20mg/d口服,连用3月,测定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内径、流速及斑块大小的改变。结果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内径有所扩大(P<0.05),血液流变学得到改善,颈动脉斑块大小有统计学意义的减小(P<0.05)。结论氟伐他汀在减小颈动脉斑块及改善血液流变学上有较为肯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应用氟伐他汀后对血清C -反应蛋白 (CRP)的影响。方法 :将 69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 ,治疗组加用氟伐他汀 40mg ,qn ,连续 12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 (HS -CRP)、总胆固醇 (TC)、甘油三脂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水平。结果 :治疗组HS -CRP、TC、TG、LDL -C不仅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且较对照组也有显著下降 ,HS -CRP下降尤为明显 (P <0 .0 0 1) ,HDL -C较治疗前略有上升。对照组HS -CRP也明显下降 (P <0 0 5 ) ,血脂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ACS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除调脂外 ,还可以明显降低血清CRP浓度 ,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2例,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厚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LDL、HDL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3个月治疗后,两组TC、TG、LDL水平均降低,HDL水平升高,且实验组TC、TG、LDL低于对照组,HDL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斑块面积及斑块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斑块面积及斑块厚度均降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梗死患者,能有效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态,增强斑块稳定性,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6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成Ⅰ组(阿托伐他汀10mg)和Ⅱ组(阿托伐他汀20mg),每组各30例。治疗24周后,详细记录两组颈动脉斑块的部位、数目、面积、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生化(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值。结果24周后,Ⅰ组、Ⅱ组TC、LDL—C显著降低,HDL—C升高;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减少,面积缩小,IMT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mg或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及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减少斑块数量,减小斑块面积、稳定斑块,但半年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阿伐他汀和烟酸肌醇脂对高脂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86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给予阿伐他汀和烟酸肌醇脂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 12周检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h)含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 (IMT)、纤维蛋白原 (FIB)、凝血酶时间 (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凝血酶原时间 (PT)检查。结果 :阿伐他汀组治疗 12周后的TC ,TG ,LDL C ,FIB均有显著降低 (P <0 0 5 ) ,HDL C明显升高 (P <0 0 5 ) ,颈动脉IMT明显变薄 (P <0 0 5 ) ,TT ,APTT均有显著延长 (P <0 0 1)。PT明显升高 (P <0 0 5 )。烟酸肌醇脂组中HDL ch、FIB颈动脉IMT ,TT ,APTT ,PT无明显变化。结论 :阿伐他汀调脂疗效优于烟酸肌醇脂 ,且在有效调脂同时可发挥其非调脂作用 ,逆转或延迟颈动脉IMT的进程 ,并改善凝血系统。  相似文献   

9.
氟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4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测定 4 4例高脂血症肾脏病患者血清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的变化 ,并用吉非罗齐降脂的高脂血症患者作回顾性对照 ,观察氟伐他汀对高脂血症的调脂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氟伐他汀组及吉非罗齐组在治疗期间均行低脂饮食。氟伐他汀组给氟伐他汀 4 0mg ,每晚 1次口服 ;吉非罗齐组给吉非罗齐 0 .6g ,每日 2次口服。两者均持续给药 4周为 1个疗程。两组于治疗前后均分别测TC ,TG ,HDL -C ,LDL -C ,血糖 ,肝、肾功能各项指标 ,并随时记录服药后患者出现的任何不适。对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的患者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结果 :从本文观察结果可看出氟伐他汀能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P <0 .0 1) ,甘油三酯有所降低 ;还可看出氟伐他汀能明显地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P <0 .0 5 ) ,而吉非罗齐降低LDL -C、升高HDL -C的作用则不明显。氟伐他汀的降脂疗效与吉非罗齐相似 ,但氟伐他汀的副作用少于吉非罗齐 ,尤其对肝脏 ,氟伐他汀无不良影响 ,优于吉非罗齐。再者氟伐他汀每日服药 1次 ,较吉非罗齐方便 ,大大增加了患者接受治疗的顺从性。结论 :氟伐他汀是一种广谱、高效、安全的理想调脂药 ,且副作用少 ,可被患者广  相似文献   

10.
阿托伐他汀与氟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比较阿托伐他汀与氟伐他汀的临床调脂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 5 9例 TC≥ 5 .98mm ol/ L ,或合并 TG≥ 2 .0 0mm ol/ L或合并 HDL - C男 <1.0 4 mm ol/ L ,女 <1.17mm ol/ L的老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 (A组 ) 2 9例 ,氟伐他汀组 (F组 ) 30例 ,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 10 mg/ d,F组给予氟伐他汀 2 0 mg/ d,晚上 8点口服 ,两组疗程均为 8周。治疗前 ,治疗后 4周、8周分别观察降脂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1两组治疗 4周后及 8周后 ,TC、TG、TDL - C、TC- HDL - C/ HDL - 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下降 (P <0 .0 1) ,HDL - 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升高 (P <0 .0 5 ) ,两组间比较 ,治疗后 4周 ,TC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治疗 4周和 8周后 ,L DL - C、TG下降阿托伐他汀组明显优于氟伐他汀组 (P <0 .0 1)。结论 :阿托伐他汀降低 TG和 L DL - C的作用较氟伐他汀强 ,且不良反应轻微 ,耐受性好 ,可用于老年高胆固醇血症 ,特别是混合性高脂血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并经超声检查颈动脉有不同程度斑块者44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口服,每晚1次,共2年。每6个月检测1次患者血脂水平,同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颈动脉系统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阿托伐他汀可以使TC、LDL-C水平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治疗时间延长,TG水平逐渐降低;HDL-C水平渐升高,但直至治疗18个月及24个月,才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与治疗前相比,颈动脉内径有所扩大,血流速度增加,阻力指数下降。结论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确切,并有扩大血管内径,改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氟伐他汀对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方法: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证实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92例本院患者,经8周氟伐他汀40mg/d洗脱期后,随机分为A组(氟伐他汀40mg/d,n=48)及B组(氟伐他汀80mg/d,n=44),共治疗4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结果:经氟伐他汀治疗48周后,A、B两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分别由干预前的(0.20±0.18)cm^2,(0.20±0.19)cm^2。显著缩小为(0.12±0.15)cm^2,(0.114-0.12)cm^2(均P〈0.05);B组较A组能进一步缩小斑块面积,但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TC(3.82±O.89)mmol/L、LDL—C(2.27±0.66)mmol/L浓度较治疗前的(4.25±1.03)mmoL/L,(2.68±0.71)mmol/L有显著性下降(均P〈0.05);B组血TC(2.57±0.89)mmol/L、LDL—C(1.28±0.5)mmol/L的浓度均较治疗前的[(4.24±1.11)mmol/L,(2.63±0.88)mmoL/L]有显著性下降(均P〈0.05)。结论:氟伐他汀有消退老年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大剂量氟伐他汀治疗在缩小斑块面积方面较小剂量组更具优越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行积极的血脂干预,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及复发。  相似文献   

13.
张丽侠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3):320-321,324
目的:探讨比较硫酸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分别联合辛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治疗高血压并明确有颈动脉斑块的98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采用硫酸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总面积及斑块积分均小于对照组,血清HDL-C高于对照组,血清LDL-C、TG、TC、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硫酸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更大,并可显著降低患者血脂。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4):122-125
目的 探讨基于微信平台信息共享对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85例作为本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基于微信信息共享的干预措施,统计比较干预前后各组的易损斑块的面积大小及斑块数量的变化情况,比较组间干预前后颈总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IMT),比较各组干预前后的血脂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6个月后,两组易损斑块面积大小均较干预前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易损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易损斑块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研究组斑块消失数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IMT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IM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两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干预前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干预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TG、TC、LDL-C、H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研究组TG、TC、H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基于微信信息共享的干预措施,可以改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性患者进行降脂治疗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变化情况,为临床上需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硬化提供指导意见。方法选取在我科进行治疗的血液透析的患者1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透析等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降血脂类药物(氟伐他汀钠)40 mg/d,治疗12个月后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变化及各血液学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总动脉斑块面积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进行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减小、CIMT厚度减小;对照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和CIMT厚度进行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颈总动脉斑块面积和CIMT厚度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减小、CIMT厚度明显减小,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素氮、高血切黏度、低血切黏度均不同程度的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后升高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仅尿素氮呈降低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TC、TG、LDL-C、高血切黏度、低血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尿素氮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性患者进行降脂治疗后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CIMT厚度明显减小,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好转,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通心络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及细胞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的血脂、颈动脉斑块类型、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硬斑数量增加,软斑数量减少,IMT明显缩小,TC、TG、LDL-C、IL-6、TNF-α及hs-CRP均显著下降,HDL-C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4例(10.0%),对照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7例(17.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心络联合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调节血脂、稳定斑块、减轻免疫炎性反应等方面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莉  张鸿举  丁少娟 《当代医学》2010,16(36):140-141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对65例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一日10mg,每晚1次,治疗6个月,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及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及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瑞舒伐他汀治疗后6个月,患者TC、TG、LDL-C、CRP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1),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O.05)。结论瑞舒伐他汀通过降低血脂、降低hs-CRP水平,从而改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局部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对其余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体质量年龄适合的新西兰白兔3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10)。实验组和对照组予以高脂饲料喂养,空白组予以普通饲料喂养。喂养4周后,对实验组采用颈动脉球囊损伤术进行动脉粥样硬化建模,12周后杀死兔子,取颈动脉、腹主动脉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利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各部位平均内膜厚度、斑块面积与管腔面积之比,同时抽取兔子静脉血行血脂分析。结果 4周末、8周末、12周末时,实验组、对照组体质量较0周时明显升高(P<0.05),空白组体质量较0周时无明显差异(P>0.05),且空白组体质量明显低于实验组、对照组(P<0.05),对照组间体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平均内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空白组(P<0.05),且实验组手术侧颈动脉平均内膜厚度、斑块面积与管腔面积明显大于对侧颈动脉、腹主动脉(P<0.05);12周末时,实验组、对照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C)、高密度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且对照组间TG、TC、LDL-C、HDL-C、CR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局部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可使机体CRP水平升高,进而促进其余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脂代谢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检测12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与34例血压正常者(对照组)的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脂蛋白a水平,同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明显增厚、斑块形成明显增多;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脂蛋白a明显增高。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脂类代谢异常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有关。及时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评价病变程度,对疾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每晚40 mg及每晚80mg治疗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斑块性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和血脂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冠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氟伐他汀每晚80 mg( A组)、40 mg( B组)和对照组( C组)各40例,共6个月的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比较冠状动脉内斑块性质、血清中hs-CRP、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和肝功能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TC、TG、LDL-C、HDL-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A组和B组血清hs-CRP、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A组治疗后LDL-C水平低于B组(P〈0.01)。 A、B组治疗6个月后冠状动脉内软斑块均较治疗前减少,中间斑块和硬斑块均增多,但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治疗冠心病能明显降低血清hs-CRP和血脂水平,A组优于B组。该药具有抗炎、稳定及逆转斑块作用,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