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颈椎病颈曲改变对神经根和椎动脉的影响以及手法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伴有颈曲改变的颈椎病患者60例.无颈曲改变的颈椎病患者60例.健康人60名.分别进行临床调查,并对颈椎病组进行手法治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颈曲改变对神经根、椎动脉均有影响.手法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结论 伴有颈曲改变的颈椎病,其病因、病程、病情均有一定特点.对神经根和椎动脉有一定的影响.手法治疗需有一定的选择性,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6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分析,对照组52例,对照组常规静点丹参等扩血管药物。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7.05%)明显高于对照组(61.54%),P〈0.01。结论: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推拿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机制和疗效。方法:推拿配合针灸治疗颈椎病358例,观察疗效。结果:推拿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延缓病情发展,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推拿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口服颈痛颗粒配合手法、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3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口服颈痛颗粒配合手法、牵引治疗,对照组给予手法、牵引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消除的时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口服颈痛颗粒配合手法、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眩汤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我院72例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运用颈眩汤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中药治疗,对照观察两组疗效,20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优于对照组的78.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P〈0.05)。结论:颈眩汤配合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简便、高效。  相似文献   

6.
盒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盒灸大椎穴及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自制灸盒对大椎穴及颈夹脊穴进行盒灸治疗。结果:盒灸大椎穴及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总有效率为9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通窍活血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西比灵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临床疗效及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平均速度。结果:治疗组在疗效及椎-基动脉血流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通窍活血汤加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热敏点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很好的疗效,明显优于颈夹脊温针灸治疗组,可望成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一种全新高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9.
手法治疗颈椎病300例疗效总结张继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关键词颈椎病;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混合型;推拿手法本文主要介绍运用手法治疗颈椎病的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混合型的观察结果。1临床资料本组300例中,男性145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归脾汤结合毫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归脾汤结合毫针针刺(颈夹脊穴、风池、天柱穴)治疗本病98例患者,观察其疗效。结果 98例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后,治愈80例,好转15例,未愈3例,治愈率81.6%,总有效率96.9%。结论归脾汤能有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针刺颈夹脊穴、风池、天柱穴有明显改善颅内供血的功效,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起到了很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比较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电针加药物组)35例、对照组(单纯药物组)30例,对照组静脉滴银杏达莫注射液及口服西比灵,治疗组采用同样药物治疗加针刺颈夹脊穴、风池、医风、百会、率谷等穴。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65.7%,愈显率83%;对照组痊愈率为40%,愈显率66.7%,两组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电针加药物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手法加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通过临床实践观察该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观察组采用整骨手法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0例,并根据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结果:手法加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总有效率100%,对照组46.67%,2组比较(P〈0.01)。结论:此法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通过临床观察,证明手法加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够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颈椎病亦称颈部综合征,凶颈部的骨骼、椎间盘、韧带退行性病变累及周围或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软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病理改变因部位和程度不同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食管压迫型、混合刮七种类型。我院用刃针治疗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型颈椎病共1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电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颈椎病95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索电针、中药离子导入结合牵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电针、中药离子导入结合牵引治疗95例颈推病。结果颈型颈椎病有效率为100%,神经根型92.11%,椎动脉型83.33%。结果电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颈椎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颈夹脊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予颈椎牵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刺颈夹脊穴治疗,比较2组疗效、症状积分、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段、颅内段血流动力学收缩期峰值流速(SPV)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各段SPV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可调节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状态,缓解椎动脉痉挛,增加大脑供血,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中药冲击松解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中药冲击松解疗法联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中药冲击松解疗法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使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及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个疗程后实验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23.1±1.9)、CASCS评分(92.63±4.5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评分(19.7±2.2、78.57±3.46)(均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中药冲击松解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够有效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中药冲击松解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牵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对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人进行牵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治疗后借助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及临床治疗效果。结论:牵引配合运动疗法能明显改善椎动脉血流速度和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非药物疗法的疗效。方法 运用独创的扩胸松骨疗法结合仲卧位拔伸手法治疗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并与单纯颈椎牵引治疗30例进行对照。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扩胸松骨及仰卧位拔伸手法联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用颈托配合中药治疗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62例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颈托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口服"颈复康颗粒"。治疗两周后,通过患者临床表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组间的临床疗效。结果经两个疗程治疗后,两组临床表现和经颅多普勒检查脑血流变化指标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托配合中药治疗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肯定,优于单纯口服"颈复康颗粒"。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通塞脉片联合颈椎牵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药物对照组和基础对照组各60例,3组均予以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加用通塞脉片口服,药物对照组予以颈复康颗粒口服,疗程均为3周。在治疗后的1、3周分别采用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ESCV)、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和椎动脉平均流速(Vm)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1、3周的改良ESCV、CASCS评分和Vm均明显高于药物对照组和基础对照组(P<0.05)。结论 通塞脉片结合颈椎牵引可有效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改善椎动脉平均流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