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00例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采用经股或经颈动脉穿刺行全脑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应用电解可脱微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100%动脉瘤腔闭塞的45个,95%闭塞的39个,90%闭塞的18个。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86例,Ⅱ级5例,Ⅲ一Ⅳ级4例,Ⅴ级5例。1例椎动脉瘤栓塞后8h,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1例栓塞术后36h再出血,再次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随访0.5-2年无再出血。结论早期动脉瘤囊内栓塞,是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栓塞后早期再出血可能与瘤颈破裂性动脉瘤及夹层囊性动脉瘤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效果及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12例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判断动脉瘤栓塞效果,对比分析不同栓塞效果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栓塞结果的可能因素。结果 112例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致密栓塞60例,非致密栓塞5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致密栓塞组和非致密栓塞组性别、年龄、慢性病史、吸烟史、动脉瘤部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动脉瘤大小、形态、破裂状态、手术类型及术前Hunt-Hess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破裂状态、动脉瘤形态、大小、手术类型及Hunt-Hess分级均是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栓塞效果的独立因素。结论术前Hunt-Hess分级程度低,动脉瘤形态规则、体积偏小,术中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均有利于动脉瘤的致密性栓塞,而患者动脉瘤破裂则不利于形成致密栓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内栓塞治疗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杨凌示范区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出血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268例。根据术中有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分为栓塞组(48例)和无栓塞组(22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D-二聚体预测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效力。应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有高血压病史例数、Hunt-Hess分级≥Ⅲ级例数、Fisher分级≥Ⅲ级例数、WFNS分级≥Ⅲ级例数、血红蛋白浓度、血浆D-二聚体水平、动脉瘤最大径、动脉瘤形态方面差异显著(均为P<0.05)。D-二聚体预测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最佳诊断界值为625.25 g/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血红蛋白<105.35 g/L、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D-二聚体≥625.25 g/L会增加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内栓塞治疗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风险(均为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内栓塞治疗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行血管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35例(41个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72h内)患者中,19例(20个动脉瘤)采用开颅血管夹闭术(夹闭组),其中Hunt-HessⅠ-Ⅱ级14例,Ⅲ级4例,Ⅳ级1例;16例(21个动脉瘤)行血管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s)栓塞治疗(栓塞组),其中Hunt-HessⅠ-Ⅱ级13例,Ⅲ级2例,Ⅳ级1例。两组Hunt-Hess分级相似(P〉0.05)。结果夹闭组血管完全闭塞率为100%,预后良好率为89.5%,术后发生脑积水0例、脑梗塞3例;栓塞组分别为76.2%、89.5%和1例(P均〉0.05)。夹闭组住院时间(18.21±10.72)d,住院费用为(4.14±1.38)万元;栓塞组分别为(11.2±4.67)d和(7.72±1.94)万元(P〈0.05和0.01)。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行血管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疗效相近,两种手术方式各有所长,应根据患者病情及经济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70岁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破裂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5例70岁经CT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按Hunt-Hess分级,Ⅱ级15例,Ⅲ级17例,Ⅳ级及以上13例。经数字减影造影(DSA)发现动脉瘤48个。依据动脉瘤的不同结构和不同位置,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支架结合栓塞与球囊辅助栓塞;术后予"3H"、"尼莫地平"预防血管痉挛治疗,同时治疗基础疾病。结果成功栓塞44个动脉瘤,栓塞成功率为91.67%。术后评分优良37例,轻度残疾5例,重度残疾1例,死亡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可以有效治疗70岁患者破裂颅内动脉瘤,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开颅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开颅手术组40例和血管内栓塞治疗组40例,分别采用开颅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根据GOS开颅手术组临床疗效良好28例、较差8例、死亡4例,血管内栓塞组良好37例、较差2例、死亡1例。开颅手术组术中出现血管痉挛19例、动脉瘤破裂6例、下视丘反应9例、癫痫发作3例,血管内栓塞组分别为10、0、2、1例。两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P均<0.05。结论与传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相比,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的应用,使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达到甚至超过了手术夹闭动脉瘤的效果。而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内实施栓塞治疗的效果报到不多。1999年2月至2004年12月,我们对6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后的中短期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管内栓塞具有安全、有效和微创的特点,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国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试验协作组(ISAT)比较了破裂动脉瘤栓塞和手术夹闭的效果,证实动脉瘤栓塞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减少术后癫痫的发生,但栓塞动脉瘤影像学随访的结果没有手术夹闭的结果好。一些研究亦显示,动脉瘤栓塞的复发率很高,达22.2%~33.6%,而复发动脉瘤栓塞后再复发率更高悼。[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的包裹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但对夹闭不全或栓塞不全的动脉瘤,特别是较大的主干动脉和重要穿支动脉的梭形动脉瘤,手术夹闭和栓塞治疗均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和风险,外部包裹是最后的治疗选择.文章就颅内动脉瘤包裹治疗的历史、包裹技术和包裹材料的发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了研制可吸收和可降解人造生物膜包裹材料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介入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机制,以及复发后再次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9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患者再次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前循环17例,后循环2例.结果 术后恢复满意16例,轻偏瘫2例,重残1例.结论 对复发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早期行再次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较好疗效,且其安全性较高;但术后应行影像学随访.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动脉管腔局部异常扩张而形成的[1],临术症状隐匿,多数患者以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就诊.早期病死率高达37%,反复出血者病死率达70%以上[2],及时、准确地早期治疗动脉瘤极为重要.经导管血管内栓塞治疗脉瘤具有损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大多数病人能经此微创手术治愈,从而免除了开颅手术.2000年1月至今,我科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li,GDC)栓塞治疗10例颅内动脉瘤,均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手术配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2.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1年,Guglielmi等首先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而后该技术逐渐被更多的神经外科医师所接受。微弹簧圈工艺和栓塞技术的发展,使得血管内治疗动脉瘤的适应范围不断扩大。近年来,该技术在国内已得到迅速开展。作者对GDC栓塞治疗的21例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疗效及个体化设计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1例(21个)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临床、DSA影像及介入治疗、随访资料。其中13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微导管辅助技术,2例采用球囊辅助技术。结果 (1)术后即刻造影发现20枚弹簧圈栓塞的微小动脉瘤中,致密栓塞14枚,瘤颈残留6枚,技术失败1例。(2)术中并发症:术中发生同侧大脑前动脉急性闭塞1例,经溶栓后血管通畅;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3)20例介入栓塞成功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14例,2分4例,3~4分2例。(4)随访:20例患者出院后12个月随访,mRS评分0~1分18例,2分1例,3~4分1例;临床随访6~60个月,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5例DSA随访6~60个月,其中1例复发,予以补充致密栓塞。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难度较大,但可行、有效。熟练手术技巧,个体化的手术设计及适度栓塞是提高栓塞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介入神经放射滨不断完善,拓宽了此病的治疗范围和适应证。有关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动物模型、栓塞材料和栓塞技术的研究也有进一步的发展。采用可脱性弹簧圈,可以完全栓塞窄颈动脉;而用于宽颈动脉瘤的赤道技术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微弹簧圈栓塞内动脉瘤是80年代末问世的血管内治疗技术,现已有多种微弹簧圈问世,有关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有了进一步发展它可在榆塞动脉瘤的同时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尤其是应用可脱弹簧圈后,安全性大大增加,复杂动脉瘤的栓塞治疗也取得了一些成功,但该技术的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是老年患者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 ,若破裂出血 ,死亡率高达 40 %以上 ,危害性极大。死亡原因除出血本身对脑组织的损伤外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损伤和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是其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 ,对其尽早进行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我们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99年 9月~ 2 0 0 3年 9月 ,我们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 2 6例 ,共 2 9个瘤体。男 15例 ,女 11例 ,年龄 62~ 74岁。 2 5例破裂动脉瘤 ,1例未破裂动脉瘤。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2 3…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栓塞治疗老年破裂性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血管内治疗的方法。方法选择35例年龄≥60岁患者共39个颅内动脉瘤,全部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对37个动脉瘤采用了血管内治疗,其中9例宽颈动脉瘤采用三维弹簧圈成篮技术、联合支架或球囊重构形技术;1例梭形动脉瘤患者,采用支架贴覆治疗;其余动脉瘤患者采用单纯栓塞治疗。结果对39个动脉瘤的37个成功实施血管内治疗术,成功率为94.9%;栓塞动脉瘤36个,一期达致密栓塞25个,占69.4%。35例患者中,术后良好23例,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9例,死亡3例。结论血管内治疗是老年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 ,但对患者相关慢性疾病的处理和术后血管痉挛的治疗,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水解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电解脱弹簧圈(GDC)的问世,血管内栓塞治疗以其疗效可靠、微侵袭等优点,逐步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大脑中动脉解剖部位及动脉瘤形态的特殊性,使该部位复杂动脉瘤难以达到致密栓塞,并容易影响分支血管,导致脑梗死等并发症,使血管内治疗相对困难.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达40%和33%。外科手术治疗动脉瘤已有多年经验,并取得了较好效果。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虽然只有十几年历史,但其短期疗效已得到公认。现将我们10年来应用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长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IA)夹闭术和介入方法行血管栓塞术治疗IA破裂的疗效。方法分别采用显微镜下IA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IA破裂58(显微手术组)、48例(介入治疗组)。出院前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采用GOS量表对疗效进行分级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GOS分级结果相比,P〉0.05;术后造影结果显示显微手术组完全夹闭53例,介入治疗组完全闭塞35例,两组相比,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相比P〉0.05。介入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显微手术组(P〈0.01)。结论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均是有效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