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艳 《基层医学论坛》2012,(34):4534-4535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5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患者临床治疗前后Cobbs角和椎体前缘压缩比值。结果经过治疗,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治疗前后Cobbs角和椎体前缘压缩比值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能够提高脊柱重建的稳定性,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因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术的患者42例。术前、后2周及6个月行X线检查,并观察椎体的复位情况及是否有椎弓根钉的松动以及断裂等情况发生。测量术前和术后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和Cobbs角的值并进行比较。结果脊柱的生理曲度以及椎体高度均恢复满意,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为52.4%,术后2周和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98.0%和95.8%,术前的Cobbs角为26.1°,术后2周和术后6个月Cobbs角分别为4.8°以及5.1°,术前,术后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s角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术中无神经损伤,术后无内固定断裂或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韩丹  何志勇  罗季阳  李轩   《中国医学工程》2011,(11):91-91,95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1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行经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经术后6-18个月回访,21例均取得良好效果,术前伤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47.3%对比术后2d伤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91.3%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89.7%对比术后2d伤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91.3%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可达到良好复位、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并截瘫的手术方法、畸形矫正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讨论椎钉在术中的“三定”,即定点、定向及定深度。方法:用椎弓根钉经脊柱后路行椎弓根内固定,椎管减压,治疗53例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并截瘫。结果: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在复位及畸形矫正方面有明显优越性,且减少术后并发症。结论:椎弓根钉可复位、矫正脊柱畸形及解除脊髓受压,但不能促进病损脊髓的自然修复,仅能在彻底减压的基础上,提供良好的修复环境。  相似文献   

5.
谢宗乾 《当代医学》2011,17(32):95-96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诊治的2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对其进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6个月,进行X线正侧位片检查,观察椎体复位,植骨融合,以及是否发生椎弓根钉松动、断裂等情况。并比较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和Cobbs角。结果随访1a,所有患者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与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51.4%)相比,术后2周和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都明显升高,分别达到98.1%和96.0%,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Gobbs角(26.1°)相比,术后2周和术后6个月Cobbs角明显降低,分别为46°和5.3°,P〈0.05,有统计学意义。手术过程中,没有出现血管和神经损伤,术后没有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切口感染、深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与研究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对恢复脊柱高度及功能的效果。方法该文选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80例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将这些患者先后应用5种不同的椎弓内固钉系统,单纯进行脊柱固定融合以及后路减压等手术,对患者受伤脊椎椎体远期的椎体高度丢失率、复位率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受伤脊椎椎体复位率为(83.20±14.13)%,全部患者进行平均18个月的术后随访,椎体高度丢失率为(20.0±13.68)%,患者受损的神经功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对恢复脊柱高度及功能疗效显著,且操作简单、复位佳、所造成的创伤小、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好,应作为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损伤的疗效。方法对46例胸腰段椎体骨折病例采用后路减压、复位、植骨椎管成形、椎弓根钉内固定。对治疗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神经功能按Frankel法分级,除2例A级无恢复外,其他都有1-3级恢复。3例复位效果不满意,1例松动。结论应用后路减压、复位、植骨椎管成形、椎弓根钉内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赵选尚 《吉林医学》2011,(5):962-963
目的:探讨和总结胸腰段椎体骨折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并植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脊柱后路正中切口,应用手法及椎弓根钉棒系统对伤椎复位、内固定并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结果:伤椎平均复位率在95%以上,脊柱损伤局部稳定性得以重建。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并植骨治疗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固定可靠,符合脊柱稳定的生物力学要求,是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非常好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对95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先后采用5种椎弓根内固钉系统,单纯行后路减压、脊柱固定融合手术,观察伤椎椎体的复位率及远期椎体高度的丢失率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伤椎体复位率(84.20±13.13)%,66例获平均18个月的随访,椎体高度丢失(21.0±12.68)%,损伤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较小、复位佳、神经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应首选。  相似文献   

10.
翟斌胜 《吉林医学》2012,33(17):3726-3727
目的:比较经后路复位椎弓根不同节段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段脊柱骨折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78例严重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短节段固定70例,长节段固定8例,随访时摄X线正侧位片测量伤椎前缘高度及脊柱后凸角度,并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腰痛程度和腰椎活动度。结果:短节段固定组和长节段固定组伤椎前缘高度和脊柱后凸角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长节段固定在处理合并椎体Ⅱ度以上脱位的患者时复位效果更好,后凸角度丢失也较少,短节段固定5例发生内固定失效。结论:严重胸腰椎骨折选择后路短节段或长节段固定都能达到较满意的疗效,伤椎复位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可靠能达到良好的复位和减压目的: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但合并严重脱位选用长节段固定在伤椎复位、矫正后凸畸形及减少内固定失效方面则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余雨  王娟 《海南医学》2010,21(6):29-30,37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重度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18例胸腰段椎体Ⅵ-Ⅴ度骨折脱位的患者经后路行椎管减压、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治疗。Frankel分级:A级11例,B级7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年(平均10个月),骨折脱位椎体均获得完全复位,术后6个月椎间植骨均骨性融合,椎弓根螺钉无松动、脱落或断裂。术后6个月Frankel分级:A级10例,B级6例,C级2例。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重度骨折脱位复位良好、固定牢固、融合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经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2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总结经伤椎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12例,其中5例单纯行短节段钉棒系统(GSS)内固定,7例行短节段钉棒系统内固定的同时行椎板开窗减压及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果通过手术治疗,术后随访4。24个月,平均13个月,椎体成角,椎体压缩率明显改善,椎管占位率明显恢复,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神经症状ASIA评分平均提高1.5级。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可增强钉棒系统内固定稳定性,经椎弓根打压植骨可有效增加伤椎的骨量,恢复椎体高度,预防后期椎体高度丢失。在伤椎椎体内打入椎弓根钉的短节段固定是安全有效的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胸腰椎骨折的同时,对伤椎经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33例,观察手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3例无内固定失败并发症,伤椎高度、Cobb角基本恢复正常,植骨愈合良好,脊柱稳定性恢复,后期随访无丢失。结论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重建脊柱稳定性,防止术后矫正度丢失,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节段内固定术对A型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60例A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对160例A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总结,按照短节段内固定等。结果 160例患者治疗后Cobb角以及椎体前缘高度均得到了有效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可有效治疗A型胸腰段脊柱骨折,对生理解剖复位有良好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从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30位患者,并采取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治疗方式。在手术以前、手术以后的第2周以及手术以后的第6个月采取X线片的检查,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在手术以后的第2周以及第6个月,与手术以前进行对比,在Cobbs角方面,降低的比较明显;与手术之前进行对比,在受伤椎体前缘的高度方面,升高的比较明显,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期间没有发生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对于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采取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有效,能使临床治疗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不容易发生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骨折-脱位型脊柱胸腰段损伤的疗效.方法 19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均于伤后1周内在全身麻醉下行椎板减压、后方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通过比较术前术后伤椎前后缘高度、Cobb's角、椎管截面积、脊柱序列及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9个月-3年,平均20.3个月.伤椎平均前后缘高度和Cobb's角分别是:术前19.2%、75.6%、30.5°、术后91.5%、97.3%、6.3°;椎管截面积术前平均48.5%,术后93.4%;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经椎弓根减压椎体打压植骨椎弓根重建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及与全椎板切除术的疗效对比。方法:把我科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30例病例分为2组,分别采取经椎弓根减压椎体打压植骨椎弓根重建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均使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对手术效果及康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随访发现,经椎弓根减压椎体打压植骨椎弓根重建组在伤椎高度与Cobb角与全椎板切除减压组无明显差异,但前者较后者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椎管占位率低,内固定无断裂松动。结论:经椎弓根减压椎体打压植骨椎弓根重建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01年10月至2003年11月采用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33例,其中Steffee7例,RF5例,AF21例,对其进行后路撑开复位、减压、植骨融合,追踪观察其神经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3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5~24个月,神经功能按Frankel法分级。除2例A级无恢复外,其他级别有1~3级的恢复。3例固定失败或骨折复位不满意,其余骨折均顺利愈合。结论:应用椎弓根钉可对脊柱骨折脱位进行复位、减压,重建脊柱稳定性,短节段固定,脊柱融合率高,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椎管环形减压 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脊柱爆裂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我院自2001~2007年来所采用椎管环形减压 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脊柱爆裂骨折的5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进行回顾总结.结果 术后压缩椎体前缘高度平均恢复42.6%,Cobb角平均改善19.7°,神经恢复情况:依据Frankk分级,除7例A级完全截瘫,无明显变化及2例E级外,其余皆有1~3级的进步.结论 采用椎管环形减压 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减压彻底,复位满意,内固定牢固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3例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患者采用RF、AF、GSS-2型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固定。结果22例椎体高度均得到良好的恢复,后凸畸形得到矫正,伤椎椎体高度比术前平均为45%,术后恢复到95%,Cobb’s角术前平均为28°,术后恢复到5;°1例2处椎体骨折患者,上位椎体高度恢复差,术前为35%,术后为40%。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操作简易,固定牢靠,安全性高,是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