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索以家庭为单位的"1+1+1"家庭医生双签约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从健康到康复的全科医疗服务。【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居委会,确定试点家庭,选拔优秀的家庭医生,落实签约服务,细化工作流程,提供优质的签约服务,探索"1+1+1"家庭医生双签约服务工作。【结果】以家庭为单位的"1+1+1"家庭医生双签约服务,可提升家庭医生诊疗和健康管理水平,促进分级诊疗,方便病人就医。同时,也可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活动参与率、就医依从性及满意度。【结论】家庭医生双签约服务试点工作,规范了家庭医生团队的医疗服务工作,推进了分级诊疗,加强了健康管理,有利于提升全人群医疗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建立"1+1+1"组合签约服务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3月于上海市闵行区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1+1+1"组合签约的居民1 044名,提供分级诊疗服务,包括完善健康档案、制定个性化的诊疗计划、提供长处方和延伸处方等特色服务。比较签约前后就诊服务覆盖率、就诊频次、药品支出费用、满意度。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签约后就诊频次、药品支出费用与签约前对比均下降,家庭医生就诊覆盖率和满意度均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家庭医生开展"1+1+1"组合签约工作,提供分级诊疗服务,在提高家庭医生有效利用率、管理健康、控制费用、提高满意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制工作中应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困境,构建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方与供给方的演化博弈模型;运用Matlab对影响居民签约决策和家庭医生努力程度博弈系统均衡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增强居民签约家庭医生的积极性,提升居民签约个性化服务包的比例,降低因家庭医生"懒散"给签约居民带来的效用损失,缩减家庭医生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努力"工作成本,加强有效签约的奖励,推动健康管理效果不理想的惩罚机制,均有助于博弈结果向居民签约家庭医生的整合型基层医疗服务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上海地区的实证数据检验家庭医生在健康与费用管理中的"守门人"作用。方法:2018年5—6月在上海市"1+1+1"家庭医生签约试点的某街道开展现场问卷调查,采集有效问卷1745份。结果:签约居民在抽烟、酗酒、熬夜等健康行为自评健康管理成效中均优于未签约居民。签约居民健康管理成效为好的有54.96%,显著高于未签约居民(31.27%);在费用控制指标中,签约居民认为签约家庭医生能够节省费用的占66.73%,而未签约居民仅为48.63%。结论:上海市"1+1+1"家庭医生签约政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家庭医生健康与费用"守门人"的管理成效,在将来的研究中有必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健康管理与实际医疗费用控制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天津市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4—6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签约居民和社区医院就诊的居民患者共200名,进行问卷现场自填,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认知情况和满意度指标。结果不同性别、家庭月收入和文化程度等的签约服务需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签约服务满意度为"非常同意"的前3位指标为就医便捷(46.5%)、服务态度良好(43.5%)和排队等候时间短(36.5%)。结论天津市和平区小白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服务的可及性较好且满意度较高,需要加强培养高水平的家庭医生队伍;进行多样化的宣传可以提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认知,提升满意度,深化基层社区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签约居民与非签约居民对卫生服务项目利用的差异,了解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满意度,为完善甘肃省乡村医生家庭签约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确定甘肃省农村地区1 900名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建立数据库后进行数据描述、χ2检验等。结果签约居民首次诊疗选择家庭医生、接受慢性病服务和接受健康体检服务的比例明显高于未签约居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较高的主要是家庭医生的服务态度、签约服务模式、技术水平和报销比例,分别为95.77%、92.51%、87.88%和85.18%;对村卫生室医疗设备配置、药品种类和药品价格的满意度较低,分别为51.95%、65.31%和75.24%。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显著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居民满意度较高,但村卫生室医疗设备配置、药品种类和药品价格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分析天津市重点人群家庭医生服务利用度与满意度情况,从而为提升天津市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天津市16个行政区的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从机构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底册中随机抽取被试样本,采用电话收集数据的方式完成对签约居民的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居民服务利用情况、家庭医生服务效果等进行分析。结果 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利用度、依从性和配合度较高,对家庭医生服务较认可。影响居民家庭医生服务利用度的主要因素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区域、供需不匹配以及签约服务内容等方面,签约居民对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总体满意度较高。结论 需进一步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能力、水平及服务质量,细分居民群体,以更好地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增加居民对签约的知晓度,优化基层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居民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江苏省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满意度,为进一步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从江苏省13个市各随机抽取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从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抽取20名重点签约居民进行满意度调查,采用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54份,回收有效率为97.69%。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非常满意149人,占58.66%;满意90人,占35.43%;一般15人,占5.91%;无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居民。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571,95%CI:1.029~2.980)、家庭年收入4万元(OR=3.690,95%CI:1.107~12.293)和家庭年医疗支出5 000元(OR_(1 000元)=3.727,95%CI:1.604~8.663;OR_(1 000元)~=2.366,95%CI:1.228~4.558)的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相对较低。结论江苏省居民对家庭签约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男性、低收入及低医疗支出群体的满意度较其他人群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签约居民与非签约居民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与满意度的差异,依此验证签约家庭医生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与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采集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主要使用卡方检验、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结果:签约居民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显著高于非签约居民,满意度的各项指标也普遍高于非签约居民。在控制了基本人口学变量后,满意度综合指标的回归结果也表明是否签约是影响满意度的核心解释变量。结论: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进而促成分级诊疗的有序医疗格局。服务利用提升的同时也将有助于提高居民对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得感与满足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居民感受最为直观的医疗费用个人现金支出的分析,探讨签约对缓解居民医疗负担的成效。方法:依托问卷跟踪调查采集上海市协同改革试点长宁区居民数据,通过签约与未签约居民的医疗费用比较、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签约对医疗费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签约居民医疗费用高于未签约居民,但是在纳入年龄结构与疾病特征后差异消失;模型检验结果显示2016年签约居民医疗费用低于未签约居民593.6元,而在2013年签约居民费用仍然高于未签约居民;在认知、行为与慢病服务三大作用机制中,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点知晓、就诊医疗机构选择是家庭医生影响个人医疗费用的重要因素,慢病服务还未发挥作用。结论:年龄与疾病结构导致了签约居民个人现金支出高的假象,随着时间推移签约对医疗费用的抑制作用已初显成效。而依托家庭医生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现医疗费用的管控有赖于有效的健康管理,这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助力分级诊疗制度,认知是签约利用的基础,了解社区居民对签约服务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居民认知度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法:于2019年5—7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上海市16个区50家社区的2 500名居民,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85.96%的社区居民认知签约服务相关政策,84.18%的社区居民认知签约服务内容。影响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的因素有户籍、居住地、文化程度、月收入和患慢性病情况。结论:上海市社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水平较高,但宣传方式单一,应丰富宣传方式和途径,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宣传方案,实现真实有效的宣传,提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现状的影响因素。结果及结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利用率偏低,不同特征人群利用签约服务的水平有差异。年龄、性别、户籍、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卫生服务可及性是影响居民利用签约服务的重要因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情况的影响因素存在城乡差异,城市居民的签约服务利用情况更易受到地区因素的影响,而农村居民的签约服务利用情况更易受就业因素的影响。建议各地结合自身情况,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设计,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重点关注低收入人群和流动人口的签约服务,提高签约服务利用水平,推行有价值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失独(伤残)家庭父母医养需求及影响因素,并基于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来满足其医养需求.方法:应用生活自理量表(ADL)和老年抑郁量表(GDS)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某街道20个居委274名失独(伤残)家庭父母进行医养需求及签约服务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生活自理能力情况、抑郁症状情况等.结果:68.2%...  相似文献   

14.
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相关问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的不同及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情况,为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在城乡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典型研究杭州市下城区城市社区,随机抽取居民组成城市样本;典型研究余抗区农村社区,随机抽取居民组成农村样本,进行间卷调查。结果 城乡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情况感到满意;由于在文化层次、经济水平、保健意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影响城乡居民满意情况的因素有所差异:城市主要是保健合同,农村主要是两周患病情况、保健合同、就诊单位。城乡合并后影响满意情况的主因是性别、学历、两周患病情况、就诊单位、保健合同。结论 城乡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满意度评价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的重要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武汉市为例,分析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的现状、效果,为促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收集2013-2014年武汉市实施签约服务的政策文件,结合对相关人员访谈,对6个社区的居民开展问卷调查.结果 与非签约居民相比,签约居民在上门服务、24小时咨询、用药指导等项目上利用次数更多.但在健康结果改善指标上,非签约居民空腹血糖控制效果优于签约居民,高血压控制上无差异.结论 武汉市全科医生签约式服务利于提高居民利用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但在健康结果改善上,未能体现签约式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测量中国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的偏好,为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离散选择实验,通过对北京、上海、杭州、厦门四市共400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利用条件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8项家庭医生服务内容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慢性病8周长处方相较于2周处方,居民选择签约的OR(Odds Ratio)为3.46;面对面健康咨询与通过电话、网络进行咨询相比较,OR为2.44;疾病治疗免挂号费、诊查费与自费相比,OR为2.24。"8周长处方+免挂号费、诊查费"、"8周长处方+面对面健康咨询"、"8周长处方+4次/年免费上门服务"、"面对面健康咨询+免挂号费、诊查费"这四种服务组合包能使90%以上居民愿意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结论:对于社区就诊居民来说,最吸引其签约家庭医生的服务内容是获得慢性病长处方、面对面健康咨询、疾病治疗减免挂号费和诊查费、一年4次免费上门服务。根据离散选择实验结果可以优化家庭医生服务内容,吸引居民签约家庭医生并增加签约居民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居民签约家庭医生和就诊医疗机构的决定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价格杠杆在吸引居民主动签约和下沉就诊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依托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采集上海市虹口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相关数据,通过比较不同人群之间签约与就医行为的差异,分析影响居民签约和就诊的因素以及价格因素在其中的贡献度。结果 6成居民表示便捷性是影响其与家庭医生签约的决定性因素,而价格因素是影响其签约首要因素的比例不到2成。不同收入等级人群的签约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但价格因素均不是首要因素;居民就诊方面,选择社区和二级医院的首要动因是距离因素,而选择三级或其他医院的首要动因为技术水平因素。价格因素在不同收入水平人群中影响力十分微弱。结论价格因素对居民实施家庭医生签约与就诊行为吸引力有限。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应当从提升自身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的角度入手,吸引居民签约并下沉就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上海市长宁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对签约居民的影响,分析签约服务的政策效果。方法:对长宁区1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检验签约与非签约人群在认知、慢性病服务利用和服务评价方面的差异。结果:共有2 886位居民参与研究,其中621人(21.52%)已经签约。签约集中在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群,签约组居民在服务认知、评价方面显著高于非签约组,签约的慢性病人群在社区就诊、慢性病管理防治、慢性病医疗费用控制方面均优于非签约的慢性病人群。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效明显,签约有利于引导居民有序就医、控制医疗费用、改善慢性病防治、提高服务评价和依从性,为推动签约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家庭医生制度通过签约的形式促使居民与家庭医生形成良好互动,提供医疗服务,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本文运用微观调查数据,探寻签约家庭医生对自评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家庭医生制度实施时间短,描述性分析与普通最小二乘法均无法证明家庭医生与居民自评健康水平存在因果关系,后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验证了签约家庭医生对居民自评健康水平影响的显著性,同时发现良好的信任关系与医患关系也可以改善居民自评健康感受,揭示了有效的制度设计对居民健康的促进效应。并就如何进一步扩大签约率,对“为签而签”等现象进行了讨论,为促进家庭医生制度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