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节镜下膝后交叉韧带翻修重建手术的技术要求复杂,难点在于初次手术失败原因的分析、翻修韧带的选择、骨隧道的处理、内固定器械的选择等.该文就关节镜下膝后交叉韧带翻修重建手术相关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重建失败后翻修进行翻修手术的主要原因。[方法]回顾性2009年3月—2020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收治的因重建失败而行翻修术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5例,年龄(29.39±6.63)岁;31例于外院行初次ACL重建术,5例于本院初次重建。结合患者临床病例及影像学资料研究分析ACL重建失败的原因。[结果] 36例翻修患者中,33例初次重建术移植物使用自体肌腱,2例使用同种异体肌腱,1例使用LARS人工韧带。在患者初次ACL重建失败的因素中,19例为创伤导致的翻修;10例为单纯的技术原因;3例因生物学原因而翻修;7例为组合因素,其中6例同时存在创伤因素及技术因素,1例为生物学因素合并技术因素;另有3例为其他原因。翻修手术中,23例使用自体肌腱,10例使用LARS人工韧带,2例使用同种异体肌腱,1例患者因自体肌腱过细(≤6 mm)而使用自体肌腱加同种异体肌腱进行翻修。[结论]导致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失败的因素包括骨隧道定位错误、移植物选择及合并损伤等,但主要与手术技术有关。  相似文献   

3.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损伤.前交叉韧带一旦损伤,常导致膝关节不稳,严重影响到膝关节功能.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不断发展,镜下重建ACL已经成为当今治疗ACL损伤的主流.但随着关节镜手术例数的增加,目前已有翻修手术的文献报道[1].采用何种方法重建ACL,尤其是在移植物、单双束重建、隧道、内同定物等方面的选择仍有争议[2].为此,本文着重对影响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4.
前交叉韧带撞击综合征的关节镜下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撞击综合征的发生机制、病理改变及关节镜下诊断与治疗.[方法]自2005年1月-2007年7月通过关节镜下诊断和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撞击综合征28例,术前患者临床表现以膝关节伸直受限和膝前痛为主.关节镜下检查并确认引起前交叉韧带撞击原因:股骨髁间窝狭窄或骨赘形成19例,陈旧性胫骨髁间嵴骨折导致交叉韧带止点抬高4例,前交叉韧带囊肿3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前交叉韧带止点选择不当2例.根据关节镜下检查结果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股骨髁间窝成形术;股骨髁间窝成形+胫骨髁间嵴骨赘切除术;关节清理+交叉韧带囊肿切除术;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复位重建内固定术.[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5个月,优19例,良4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2.1%.[结论]前交叉韧带撞击综合征是引起膝关节渐进性伸直受限和膝前痛的一个重要原因.关节镜的检查和镜下手术对其诊断和治疗有着极高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分期植骨翻修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失败伴骨隧道扩大的手术技术与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本院对12例ACL重建术失败伴骨隧道扩大的患者采用一期植骨填充骨隧道骨缺损,3个月后再次行二期翻修重建ACL。[结果]二次手术均无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6~36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膝关节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IKDC评分均明显高于翻修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L翻修的病例中,如果骨隧道有明显扩大,选择一期植骨+二期韧带重建的翻修方案,可以很好的解决骨缺损所导致的韧带固定位置不满意的问题,让韧带翻修达到初次重建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膝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翻修八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后交叉韧带重建失败的原因及翻修方法 .方法 回顾了自2003年2月~2006年12月收治的8例膝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翻修病例,距首次手术时间6~15个月;首次手术用髌腱重建4例,腘绳肌肌腱重建4例.翻修时用同侧或对侧的胭绳肌肌腱重建.结果 除1例翻修失败外,其余患者术后关节稳定,HSS和Lysholrn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 通过翻修手术及术后的功能锻炼,后交叉韧带重建失败的病例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膝关节镜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很低,出现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为0.6%~2.5%[1]。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出现神经损伤并发症时多为隐神经髌下支损伤[2-4],而术后出现腓总神损伤罕见[4-5]。现报道1例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后腓总神经损伤的病例,并通过文献复习,总结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后出现腓总神经损伤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道26岁男性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影响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前交叉韧带翻修病例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膝关节Lysholm评分综合分析。结果膝关节继发性疾患、骨隧道位置、移植物的张力、髁间窝撞击、所移植肌腱的固定和术后康复训练6大因素是影响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疗效的关键因素。结论高度重视以上6方面因素并正确处理,能有效提高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成功率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前交叉韧带(ACL)是膝关节重要的前向稳定结构,损伤后可以产生膝关节前向不稳,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继发软骨、半月板等结构损伤,导致关节退变和关节疾病的早期发生.关节镜技术的成熟与完善使得关节镜下ACL重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提出的双束韧带重建手术方法更符合解剖学要求,对重建ACL的翻修也有进一步的认识和发展.该文就近几年有关ACL重建在移植物、手术方法、重建韧带翻修及组织工程等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Ao YF  Ma Y  Cui GQ  Yu JK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86-89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失败后行翻修手术的主要原因以指导临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因ACL重建失败需要行翻修术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16~46岁,平均29岁。结合临床病例研究分析ACL重建失败的原因。结果 本组13例患者中,初次手术选用自体骨-髌腱-骨移植物(B-PT-B)7例,自体半腱股薄肌腱(STG)4例,同种异体STG2例。翻修原因上、下两端骨道均偏前4例,单独上骨道偏前4例;同种异体STG重建出现明显排异反应取出移植物1例,骨道明显扩大而失败1例;自体B-PT-B重建固定上骨道内骨块的挤压螺钉位置异常2例;术后感染1例。翻修术中重建的ACL完全断裂和吸收7例,韧带有部分连接但已明显松弛失张力4例,内固定物位置异常2例。行膝关节粘连松解手术1例;因骨道骨质缺损严重而行一期植骨术,准备二期翻修2例;其余10例均行一期翻修手术,其中用同侧STG4例、对侧STG4例、同侧B—PT-B1例、髂胫束1例。结论 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失败的原因较多,但主要与手术骨道位置异常、固定失效、同种异体腱的排异反应与骨道扩大以及感染和术后粘连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
Ao Y  Wang J  Yu J  Xiao J  Yu C  Tian D  Qu M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4):250-252
目的 探讨采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的方法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方法 在膝关节镜下采用挤压螺钉固定骨 髌腱 (中 1/ 3) 骨复合体自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 ,术后 1年以上者 2 0例 ,平均随访时间 1年 5个月。 结果 按关节功能评定标准 ,本组 2 0例中 ,优 13例 ,良 5例 ,可 2例 ,优良率 90 % ;9例术后关节镜观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形态结构 ,7例塑形改建良好。 结论 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创伤小 ,骨道定位准确、固定牢固 ,可做到等长重建 ,有利于早期康复 ;由于利用了自体骨 髌腱 骨组织 ,重建的韧带经塑形改建后可获得牢固的生物学固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使用同种异体跟腱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异体跟腱在关节镜下修复26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其中前交叉韧带15例,后交叉韧带5例,前、后交叉韧带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Ⅰ期修复6例.结果 采用Lysholm评分,手术前50±5分,术后平均90.50±3.42分.所有病例手术后随访2~24个月,平均13.2个月.本组优20例,良3例.优良率88.5%.结论 应用同种异体跟腱重建修复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取材方便,避免取自体肌腱对供区的损害,手术操作简单,重建后膝关节稳定性可靠,临床疗效确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翟文亮  丁真奇 《中国骨伤》2001,14(7):416-418
修复与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目的 ,就是恢复前交叉韧带的连续性和膝关节的稳定性 ,防止这种病理过程的发生与发展[1,2 ] 。下面就近年来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1 前交叉韧带修复的方法1 1 前交叉韧带的单纯修复 单纯修复前交叉韧带 ,因其在短期内可以提供膝关节的功能稳定[3] ,国外在 5 0年代较为流行 ,国内报道较少。林阳等[4 ] 人通过 9例膝前交叉韧带的重建认为 ,早期行前交叉韧带修补术 ,病人膝关节功能恢复优于重建的病人。但回顾性与前瞻性研究[3] 均表明 ,单纯进行前交叉韧带的修补 ,膝关节功能在 5年内有近 40 %~ 5 0 %归…  相似文献   

14.
<正>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我们看到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取得了巨大进展,从关节外到关节内,从开放手术到关节镜手术,从非解剖到解剖重建[1],目前的成功率达到85%左右。在失败的病例中,绝大多数是由于隧道位置错误,特别是股骨隧道错误,当然还有例如移植物张力不足、康复不当等其他方面原因,另外还有7%没有任何已知技术错误的病例逐渐发展出现残  相似文献   

15.
关节镜下运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在关节镜下运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6月起运用法国LARS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治疗急性前交叉韧带断裂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2~51岁(平均26.8岁).所有患者术前Arto-scan均提示前交叉韧带连续信号中断,膝关节Lysholm评分平均50分.治疗在关节镜F完成,股骨隧道口定位在外髁内侧面140°弓形弧的中心点,胫骨隧道口定位在平台内外侧髁问嵴之间、髁间窝顶线后2~4 mm.骨隧道直径为7.5 mm、LARs韧带直径为8 mm、空心挤压螺钉直径为8 mm.[结果]经平均18个月随访,术后Lysholm评分平均90分,优8例,良5例,可2例,近期优良率为86.6%.本组无术后感染、无韧带自发断裂、无韧带松动并发症.[结论]运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前交叉韧带可达到解剖重建,可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关节镜下手术拥有创伤小、康复快、疗效好等微创特点.  相似文献   

16.
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重要的稳定结构,损伤后可引起许多继发性的关节疾病。目前,关节镜下重建术已成为治疗ACL损伤的主流方法。随内固定技术的不断改进,越来越多学者开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作为移植物,运用更符合生物力学、解剖学要求的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本文就近几年有关ACL重建在移植物的选择、固定技术的改进、术后疗效的评估以及重建失败的原因与翻修等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僵硬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僵硬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2002—2006年15例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发生关节僵硬的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15例病例中,切开手术、石膏固定引起的10例(66.67%),手术操作失误引起的3例(20%),康复因素引起的2例(13.33%)。[结论]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僵硬与手术技术、治疗措施、康复训练密切相关;良好的手术技术、避免术后再固定、积极有效的功能锻炼是预防术后僵硬的关键。关节镜下松解是较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由Hey Groves[1]首先于1917年提出,该技术在近一个世纪的历程里得到了革命性的进展,尤其是近些年伴随着运动医学科学水平的提高,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技术不断地完善.在美国每年大约超过100 000[2]的患者接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修复手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修复与重建由早期的开放式手术逐渐发展到关节镜下的微创手术,移植物早期多采用骨-髌腱-骨(bone-patella tendo-bone,B-PT-B),因为供区的并发症问题,近年来胭绳肌腱越来越多地在前交叉韧带损伤修复时被采用.自体前交叉韧带可以承受最大2160 N的载荷,刚度242 N/mm[3].骨髌腱骨和胭绳肌腱承受最大载荷分别为2977 N和4090 N,刚度分别为620 N/mm和776 N/mm.研究表明移植物固定必须要能够抵抗450~500 N的载荷[4],Noyes等[5]认为合理估计"生物组织通常情况下承受其断裂时载荷的1/10~1/5的力量",按照前交叉韧带断裂的强度推算日常活动时前交叉韧带需要承受至少454 N的载荷.可见两种移植物本身具有足够的力学特性满足重建手术的需要,而移植固定方式是其中的薄弱环节,移植物的固定有效与否直接决定手术的最终效果.  相似文献   

19.
后交叉韧带重建后翻修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后交叉韧带(PCL)重建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2001年11月至2007年5月8例PCL翻修病例,分析PCL重建失败的原因.结果 8例翻修手术中发现1例双束重建韧带的后内束断裂;7例单束重建者中4例重建的PCL已完全断裂、吸收,另3例重建韧带有部分连接性,但已明显松弛失用.8例患者中,1例双束重建的上下骨道位置正确,其他7例骨道位置均不正确,股骨端上骨道明显偏后,胫骨端下骨道位置明显偏上向前.8例均行一期翻修重建于术,其中应用自体半腱股薄肌腱移植物单束重建2例、双束重建1例、后内束重建1例,自体骨-髌腱-骨(B-T-B)单束重建2例,同种异体B-T-B单束与双束重建各1例.结论 PCL重建手术失败的原因与手术骨道位置异常有关.临床重建应注重选择正确骨道位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腘绳肌肌腱指骨钢板悬吊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例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6~8股腘绳肌肌腱进行单束双隧道重建,4孔指骨钢板对移植物行悬吊式固定。术后1 a随访,并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12例患者(92.31%)Lachm an试验阴性,1例患者Lachm an试验阳性,12例患者轴移试验阴性,1例患者阳性。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分从47.77±1.96提高至95.38±4.7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采用腘绳肌肌腱指骨钢板悬吊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是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