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胆道手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及其预防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浙江省平湖市中医院 1994~2003年间胆道术后发生胆漏的 28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为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 15例,胆总管癌切开探查后胆漏 1例,胆囊管残端漏 1例,T管早期滑脱或拔T管后胆漏 10例,T管引流术后护理不当 1例。保守治疗 21例(75% ),再手术 7例 (25% ),除 1例胆管癌晚期自动出院外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胆漏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胆道手术及拔T管后,主要原因与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局部炎症和操作不当等有关。胆漏发生后应根据腹膜炎的轻重,有无胆道梗阻以及腹腔引流是否通畅等选择保守治疗或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后胆漏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1997年10月至2007年10月术后发生胆漏的32例作回顾分析。结果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为胆管及副肝管损伤16例,胆总管癌切开探查后胆漏1例,胆囊管残端漏2例,T管滑脱或拔T管后胆漏11例,T管引流术后护理不当2例。除1例胆管癌转入上级医院治疗外,余均痊愈出院。结论胆漏多发生于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尤其多见于急诊胆道手术,其原因主要与炎症粘连、解剖变异和操作不当有关,预防应从术前、中、后三个环节着手。胆漏发生后应根据胆漏的部位、量及腹膜炎的轻重、有无脓肿、有无胆道梗阻及引流是否通畅等选择是否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总结LC后并发8例胆漏的诊治经验。结果 LC后8例胆漏病例中肝外胆道损伤2例,肝总管壁电凝烧灼伤1例,胆囊床毛细胆管渗漏3例,迷走胆管漏1例,胆囊管钛夹脱落1例。均经相应治疗痊愈出院。结论肝外胆管、迷走胆管损伤及胆囊管残端钛夹脱落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主要原因,建立通畅的腹腔引流,行胆总管修补、T管支持引流或胆肠吻合是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预防并发症出现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后胆漏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缙云分院2003年7月至2016年1月LC术后胆漏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胆漏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 30例患者中,9例经过非手术治疗好转,10例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3例放置鼻胆管引流,3例行再次腹腔镜下探查处理、2例行乳头切开,1例放置鼻胆管引流术后合并有胆道狭窄,给予行ERCP放置胆道支架治疗后好转,2例合并有严重胆道损伤,再次手术后行胆总管空肠吻合术,均治愈出院。胆囊管残端夹闭不全或钛夹脱落、迷走胆管损伤、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胆囊管残端漏、副肝管损伤、肝外胆管损伤等是导致LC术后胆漏的主要原因。结论术中对于胆囊管、肝总管等部位解剖,术前常规MRCP以及必要时术中胆道造影,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可有效减少LC术后胆漏的发生,术后及时B超介入下的穿刺引流以及ERCP是目前处理胆漏的最主要的方式。再次腹腔镜下探查手术处理也是很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eopie cholecystectomy,LC)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及临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LC术后8例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胆漏中6例在术后24 h内发现,其中1例为肝外胆道损伤,1例为胆囊管残端钛夹脱落。6例在术后48 h以后发现,其原因为胆囊床毛细胆管渗漏、迷走胆管损伤和胆总管热损伤。手术治疗6例,保守治疗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LC术后胆漏重在预防,如果发生胆漏则应早期发现、诊断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理,通畅的腹腔引流,胆管修复、胆管空肠吻合及胆管内或外引流是治疗LC术后胆漏的主要方法,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漏的原因及防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LC胆漏患者的诊治资料。结果9例患者中胆囊床毛细胆管或迷走胆管渗漏5例,胆总管横断伴胆漏2例,胆囊管残端钛夹夹闭不全或脱落导致胆漏者2例。实施保守治疗5例,腹腔镜手术2例,开腹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均获治愈。结论术中操作不规范,缺乏对毛细胆管或迷走胆管解剖位置的认识、手术适应证掌握不当、预防胆漏措施不足等,均是发生胆漏的原因。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规范处理Calot三角、胆囊管和胆囊床等。发生胆漏后应早期诊断并选择合理方法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腹部外科》2012,25(1)
目的 探讨肝胆疾病手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及其预防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肝胆疾病术后发生胆漏42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例,开腹胆囊切除术5例,开腹胆囊部分切除术2例,胆囊切除、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6例,胆肠吻合术后9例,肝叶切除术后5例,拔除T管后胆漏4例,经皮肝穿胆管外引流术后1例.经B型超声、剖腹探查等确定胆漏原因有Luschka胆管损伤、胆囊管或部分胆囊残端漏、右肝管损伤、肝断面胆漏、T管旁胆管壁漏、胆肠吻合口漏、T管窦道未形成致胆漏.非手术治疗37例(88.1%),再手术5例(11.9%),均痊愈出院.结论 胆漏发生原因与病人营养及代谢状况、病变局部病理因素、胆道解剖变异因素及术者技术因素有关;胆漏的治疗应个体化,根据胆漏发生原因、类型、腹膜炎程度等选择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4—2015-01间实施的LC术治疗后发生胆漏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中及术后≤24 h内发现胆漏9例,其中6例为肝外胆道损伤,3例为胆囊管残端钛夹脱落;术后≥24h发现胆漏11例,其中9例为迷走胆管损伤或胆囊床毛细胆管渗漏,2例为副肝管损伤。患者均经手术或保守治疗后痊愈。随访6个月,未出现其他并发症及复发患者,无死亡病例。结论重视术前预防措施、及时诊断、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是减少LC术后胆漏发生率和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早期胆漏的发生原因和处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11例早期胆漏的临床资料。结果∶迷走胆管或胆囊床毛细胆管渗漏5例;胆囊管残管漏4例,经开腹探查发现胆囊管夹闭不全3例,,胆囊管破损1例(系胆管侧钛夹用力不当造成胆囊管损伤);右肝管及副肝管损伤各1例,均经开腹手术证实。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早期胆漏有其特点,多数为迷走胆管未结扎和胆囊管残端漏,重视胆囊三角解剖,术中仔细检查及建立通畅的腹腔引流可避免再次手术,及时中转开腹是防止进一步损害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胆漏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2002年6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12例LC术后胆漏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胆漏中4例在术后24h内发现,其中3例为肝外胆道损伤,1例为胆囊管残端钛夹脱落;8例在术后48h以后发现,其原因为胆囊床毛细胆管渗漏、迷走胆管损伤和胆总管热损伤。手术治疗8例,保守治疗4例,无死亡病例。结论:LC术后胆漏重在预防,如果发生胆漏则应早期诊断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理,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道镜在肝移植术后早期胆道内胆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1例原位肝移植,胆道重建采取胆总管端端吻合,并行T管引流,术后6~20周经T管造影提示胆道内结石形成,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在进行胆道镜治疗前,采用16F外引流管经T管途径扩张及支撑窦道,1周后经窦道放入胆道镜达肝总管,用活检钳及取石网篮取出结石,逐级探查肝内胆道,必要时取活检组织,同时观察胆道吻合口、受者的胆道及Oddi括约肌情况。术后置入外引流管。结果除1例在扩张窦道过程中撕裂窦道外,其余病例均操作顺利,可完整取出胆树状铸型胆栓。31例中,22例(70.97%)治疗有效,术后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拔除引流管后病情稳定;8例(25.81%)病情得到控制,术后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拔除引流管后病情反复,需再次置入外引流管支撑;1例(3.22%)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病情进行性加重,接受再次肝移植。结论胆道镜下可直观了解胆道情况,解除胆道梗阻,可作为治疗肝移植术后早期胆道内胆栓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2.
良性胆道疾病T管拔除后胆汁性腹膜炎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良性胆道疾病T管拔除后致胆汁性腹膜炎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例T管拔除后胆汁性腹膜炎的处理过程及再次手术术中所见。结果  19例患者中 ,常规拔T管 15例 ,误拔T管 4例。 3例非手术治疗痊愈 ,其余 16例手术治疗。术中发现包括误拔T管 4例在内的 5例瘘道形成缺如 ,4例瘘道形成不完整 ,1例胆总管撕裂。再次手术病例 ,术后 1例死于中毒性休克 ,15例痊愈。结论 T管瘘道形成缺如或不完整及误拔T管、拔管损伤是拔T管后胆汁性腹膜炎的重要原因。根据腹部体征及全身情况 ,决定治疗方法。非手术治疗如无效 ,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胆道镜取石术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胆道镜取石术中常见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与治疗对策。方法总结7年间施行的1379例术后胆道镜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回顾性分析165例发生的各种并发症。结果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一般不良反应107例,经控制胆道镜检时的注水量和流速可以缓解;寒战、发热25例,需T管通畅引流和应用抗生素治疗;胆道出血11例,5例自行停止,5例经胆道镜注入凝血酶后止血,1例经静脉应用止血药后停止;窦道未完全形成或穿孔导致胆瘘3例,1例成功再放入T管,2例住院手术行T管引流术;胆道镜T管窦道不能进入19例,12例经导丝置管、逐步换管扩张后再行胆道镜手术,7例窦道近侧胆总管侧完全封闭。结论胆道镜用于取除胆道术后残留结石安全,但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并非罕见,需重视胆道出血、胆瘘等严重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原因和处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胆管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0月~2008年10月368例急性胆囊炎行LC导致胆管损伤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胆管损伤轻重采取修补或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并置T管引流。结果5例术中发现胆管损伤均中转开腹,其中1例胆总管横行剪断和1例电灼伤分别于术后12、3个月拔除T管后出现胆管狭窄,再次手术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治愈;2例电钩伤行胆管修补、T管引流3个月造影示无狭窄拔管治愈;1例胆总管破损严重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并置T管支撑引流,住院2周带管出院,1个月后经T管胆肠造影显示通畅拔管痊愈。2例术后3~5d出现黄疸,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提示1例胆管狭窄,1例胆管完全闭锁,开腹探查证实为胆总管完全夹闭、肝总管部分夹闭各1例,分别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并置T管支撑引流术治愈。7例随访0.5~6年,平均3.4年,无胆管狭窄、残余结石等并发症发生。无一例死亡。结论只要正确把握手术时机、掌握好手术技巧、及时正确的中转开腹,急性胆囊炎行LC胆管损伤可避免或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治疗肝移植(OLT)相关性胆瘘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PTBD治疗的7例OLT相关性胆瘘,OLT术后受体胆瘘6例,活体肝移植(LDLT)供体胆瘘1例.吻合口瘘6例(1例合并吻合口狭窄),其中2例合并肝动脉狭窄;肝切缘小胆管残端瘘1例.引流方式采用外引流,引流管前端跨过瘘口部位,成畔固定于胆总管内.瘘口闭合、腹腔引流管无胆汁引出为治愈.结果 7例胆瘘病人PTBD引流量180~450 ml/d,经引流21~87 d(中位时间62 d)后,复查造影瘘口闭合,胆瘘治愈率为7/7.随访时间93~675 d(中位时间124 d),4例无症状生存,2例因多器官功能不全放弃治疗,1例肝癌复发病死.1例在引流期间出现胆道感染.结论 PTBD是治疗0LT相关性胆瘘的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6.
肝移植胆道重建的手术技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手术中胆道重建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胆道重建的手术技巧。结果132例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93.94%,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者12例(9.85%),其中胆管狭窄6例,胆泥淤积或结石3例,肝断面胆漏者2例(劈离式肝移植患者),T管拔除后胆瘘1例。除1例胆道狭窄者行再次肝移植,因发生严重感染导致肝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患者获得满意的效果。结论胆道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而良好的胆道重建技术是预防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治疗经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总结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治疗经验。方法1999年2月至2004年2月,我中心采用胆总管-胆总管端端吻合术施行原位肝移植236例,96例采用置“T”管引流的胆管间断吻合;39例采用未置“T”管的胆管间断吻合技术;101例采用未置“T”管、前壁间断后壁连续的胆管吻合。结果全组术后32例(13·3%)发生胆道并发症,其中胆管狭窄24例(10·0%),胆漏6例(2·5%),胆管结石2例(0·8%)。3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7%、15·4%和7·9%,其中肝门部/肝内胆管狭窄发生率分别为8·3%,2·6%和1·0%。第3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和胆管狭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20例胆管狭窄患者接受放射和/或内镜介入治疗,其中单纯吻合口狭窄治愈率90%,肝门部/肝内胆管狭窄治愈率60%。结论弃用“T”管的胆管前壁间断后壁连续的吻合方式能显著减少胆道并发症;非缺血相关性胆管吻合口狭窄和单纯肝门部胆管狭窄应首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8.
胆管癌栓内镜治疗后阻塞性黄疸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HCC合并胆管癌栓内镜治疗后阻塞性黄疸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3年6月间收治的23例采用内镜介入治疗的HCC合并胆管癌栓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对其中18例患者在内镜治疗后加重或再度出现阻塞性黄疸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术后黄疸的发生率为78.3%(18/23),原因为胆道出血16.7%(3/18)、胆管癌栓未得到有效清除44.4%(8/18)、肝门部胆管恶性狭窄27.8%(5/18)、胆管癌栓合并肝门部胆管恶性狭窄11.1%(2/18),内置管堵塞移位50%(9/18).结论: 胆管癌栓内镜治疗后阻塞性黄疸原因以内置管堵塞移位、胆管癌栓未得到有效清除和(或)合并肝门部胆管恶性狭窄最为常见,内镜治疗后早期阻塞性黄疸加重为胆道出血所至,及时对应处理可有效解除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技术与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完成67例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临床及随访资料。 结果 全部67例患者合并左半肝或左外叶肝萎缩,腔镜手术方式包括左外叶肝切除48例、左半肝切除19例。其他腹腔镜下联合术式包括:胆囊切除术52例、胆总管探查术43例、T管引流术39例,胆总管一期修补术4例。手术切口长度(4.67±1.26)cm。术后发生胆漏3例,均经引流观察后自愈;1例因术后腹腔大出血合并胆瘘再手术治愈;肝脓肿1例,膈下脓肿1例,均经穿刺引流治愈。 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安全可靠,术中应尽量取净其他胆道残余结石并连续紧密缝合左肝管残端。如结石已被取净胆总管的探查和T管引流并非必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