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家庭暴力青年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住院的30例家庭暴力青年进行调查,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家庭暴力组评价其父母对他们过分保护、过分干涉(P<0.01).结论父母的过分保护、过分干涉在家庭暴力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神经性厌食症(AN)患者的个人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方法 对30例神经性厌食症患者(AN组)和30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个人应对方式评价(TCSQ)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表(EMBU)调查。比较两组人员应对方式的差异,两组父母教养方式的区别,以及个人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结果 AN患者积极应对因子较对照组低(P<0.001),消极应对因子较对照组高(P<0.001)。AN组父亲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方面的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AN组母亲在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方面的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因素(除外AN患者母亲的拒绝否认因素)与AN患者的消极应对呈正相关(P<0.05),而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AN患者的消极应对呈负相关(父亲r=-0.467,母亲r=-0.383;P<0.01)。结论 AN患者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行为,以及母亲的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是患者低积极应对、高消极应对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及其亲属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特点及其差异.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20例青少年强迫症患者、32例患者父母(为避免混淆,患者父母组称患者亲属组)及2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青少年强迫症组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较少,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较多(P<0.05),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的亲密度、道德宗教观、组织性较少,矛盾性和控制性较多(P<0.05);强迫症亲属组的父母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较正常对照组少(P<0.05),家庭环境各因子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青少年强迫症组与强迫症亲属组相比,患者的父母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及偏爱较多,母亲的温暖、理解较少(P<0.05);患者感受到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组织性较少,矛盾性和控制性较多(P<0.05).结论: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存在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这些不良的家庭相关因素可能是父母与患者之间双向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测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ondos- nauppforstran EMBU)对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00例正常人进行测试。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父亲教养方式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母亲教养方式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城乡患者比较仅表现农村病人得到了母亲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有家族史的母亲表现了过多的惩罚严厉;男女患者之间的比较显示父亲对男性子女表现出了更多的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而成年、未成年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的比较显示成年发病患者的父亲表现出了更多的过分干涉,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和偏爱被试。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养育方式存在着多方面问题,可能对精神分裂症发病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帮助。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石河子市3所中学1014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父母对男学生惩罚及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及否认、过度保护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或P〈0.01);不同年级高中生在父母惩罚及严厉、拒绝及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高中男生更多地感受到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年级越高的高中生越多地感受到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6.
许标  樊春雷  高文斌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2):2723-2726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对问题青少年出现问题行为的影响。方法 于2014年3-10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湖南省某特殊矫正学校问题青少年120例作为问题组和湖南省某普通中学学生12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Achenbach青少年自评量表(YSR)、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分别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父母教养方式及应对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对问题青少年YSR总分的影响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问题组和对照组有效回答人数分别为112、109例。问题青少年YSR总分高于普通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题青少年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得分均低于普通中学生;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及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得分均高于普通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题青少年指向情绪的应对分量表及其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4个因子得分均高于普通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和指向情绪的应对能够正向预测YSR总分,母亲惩罚、严厉能够负向预测YSR总分,这4个预测变量能够解释总变异的50%。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都是影响问题青少年出现问题行为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焦虑症62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焦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62例青少年焦虑症患者和60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父亲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母亲在拒绝否认、惩罚严厉方面较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父亲表现为显著较低情感温暖和理解(P〈0.05)。结论: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焦虑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美娟  王秀珍  韩佩英  刘巨友  田丹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1):1432-1433,1436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防御方式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使用"防御方式问卷(DSQ)"、"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符合CCMD-Ⅲ抑郁症患者进行测试,并与正常人群对照,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结果:抑郁症患者多采用不成熟及中间型防御机制,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中,研究组父亲的"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及母亲的"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保护"、"惩罚严厉"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父亲惩罚"、"父亲拒绝"、"父亲保护"、"母亲惩罚"与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显著相关;"父亲惩罚"、"父亲干涉"、"父亲拒绝"、"母亲偏爱"与中间型防御机制相关.结论:抑郁症患者的防御机制与其父母教养方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克拉玛依市与上海市普通中学汉族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差异。方法:以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克拉玛依市区普通中学383名汉族独生子女中学生进行调查,以上海普通中学266名独生子女作为对照。结果:两地中学生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F1、M1)父亲惩罚严厉因子(F2)父亲过度保护因子(F6)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因子(M2)存在显著差异(P〈0.01),父亲过分干涉因子(F3)存在差异(P〈0.05);不同性别年级间存在不同差异。结论:克拉玛依男性初中生感受到的父母负性教养方式较多,两地独生子女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不同,差别存在于不同性别年级之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 EMBU)对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00例正常人进行测试.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父亲教养方式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母亲教养方式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城乡患者比较仅表现农村病人得到了母亲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有家族史的母亲表现了过多的惩罚严厉;男女患者之间的比较显示父亲对男性子女表现出了更多的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而成年、未成年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的比较显示成年发病患者的父亲表现出了更多的过分干涉,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和偏爱被试.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养育方式存在多方面问题,可能对精神分裂症发病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神经症患者与正常成人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数据,描绘精神疾病患者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并比较不同种类精神疾病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分析26项研究,整理出各组数据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不同因子上的平均效应值和置信区间,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作进一步分析。结果父母温暖理解两因子(FF1,MF1效应值分别为-0.58和-0.57)与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FF2,FF5,MF3,MF4效应值分别为0.66,0.68,0.62和0.61)均存在中等效应,但方向相反。父母过度干涉保护(FF3,FF6,MF2)三个因子的效应值很小(0.11,0.2,0.21)。精神分裂症与社交恐怖症的效应值在FF1、FF2、FF5、FF6、MF1、MF3六个因子上达到显著性差异。结论精神疾病患者比正常成人更多感受到负面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社交恐怖症患者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精神疾病暴力人群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及其相关因素对精神疾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影响,探寻不良家庭环境的危险因素,旨在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应用人口学资料、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早年不良家庭环境问卷、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38例具有家庭暴力行为和40例无家庭暴力行为的两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症这两种疾病类型为主要的暴力人群,其中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亲密度及情感表达为暴力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父母虐待、不良教养方式、娱乐性、组织性为一般危险因素。结论:家庭结构完整性、家庭成员间支持度及情感表达对精神病人暴力发生构成危险因素,对干预措施作出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家庭环境与儿童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及父母个性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n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EMBU),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杭州市452例学龄儿童进行了调查评定。结果:父母养育方式中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文化性、道德性、组织性及母亲个性N分高与儿童行为问题相关。结论:改善父母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是预防和矫治儿童行为不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个性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个性及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袁(SCL-90)评定518例高一学生,并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作多因素分析。结果:父母的温暖理解与EPQ的内外向因子正相关,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与EPQ的情绪稳定性、精神质因子负相关;SCL-90高分组学生的父母更倾向于采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等负性情感。结论:父母养育方式是影响子女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过多使用负性情感易使子女出现心身症状及不良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某医学院在校学生220人,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其进行评估,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医学生学习倦怠各因子以及总分略低于中间值,医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倦怠;学习倦怠中行为不当因子在不同年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24,P<0.05);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惩罚严厉因子、过度保护因子及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偏爱因子在不同年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3,P<0.05);学习倦怠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医学生学习倦怠有显著相关性,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于改善医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成都市大中学生社交焦虑障碍患病率及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大中学生社交焦虑障碍时点患病率,并探讨大中学生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病影响因素。方法按最优分配分层整群抽样抽出成都地区2279名大中学生,由经过培训及一致性检验的精神科医生根据SCID进行一对一同诊确诊。确诊为社交焦虑障碍中的愿合作患者(n=156)及其配比者(n=156)完成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负向评价恐惧量表(FNE)和防御方式同卷(DSQ)。结果2279名成都地区大中学生中患社交焦虑障碍者179名,其中女性88名,男性91名。经过配对秩和检验发现患者组与配比组在生长地(P=0.049)、家庭经济水平(P=0.000)、父母教养方式、状态特质焦虑、负向评价恐惧、防御机制、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P=0.001)七方面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权法计算成都地区大中学生社交焦虑障碍总患病率为8.15%,女性患病率为8.35%,男性患病率为7.62%,可能的发病影响因素有:生长地为农村;家庭经济水平较低;父母教养方式为抑制性;有焦虑特质;有负向评价恐惧;更多使用不成熟防御和中间型防御机制而更少使用成熟的防御机制;有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  相似文献   

17.
史琼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3):1613-1617
目的 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并探讨其与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7年4月在南京市某所高校抽取一、二、三3个年级的学生共3 000例进行实测,采用大五人格“尽职性”分量表、大学生人格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测量,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 研究得到有效问卷2 814份,有效率93.80%。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9,P=0.005)。男生、贫困生、父母共同抚养者的社会责任感分别高于女生、非贫困生、非父母共同抚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健康水平不同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积极应对方式呈线性正相关,而与消极应对方式呈线性负相关(r值分别为0.361、-0.265,P<0.00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父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呈线性正相关(r值为0.243,P<0.01),与父亲的惩罚与严厉、父亲的过分干涉、父亲的拒绝与否认、父亲的过度保护呈线性负相关(r值分别为-0.077、-0.152、-0.121、-0.092,P<0.00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呈线性正相关(r值为0.154,P<0.01),与母亲的惩罚与严厉、母亲的拒绝与否认、母亲的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呈线性负相关(r值分别为-0.133、-0.183、-0.199,P<0.001)。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人格问卷得分、积极应对得分、消极应对得分、专制型母亲和理解关爱型父母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处于良好状态;性别、经济情况、抚养方式对责任感有影响;责任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方式有密切的关系;父母的理解和关爱有利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特别是专制型母亲不利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基本资料问卷,随机整群抽样北海市某职业高中16~18岁学生336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心理问题检出率12.4%(38/306)。相关分析表明,SCL-90总分及各项因子分与EMBU的父母亲严厉惩罚、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偏爱等项呈正相关;SCL-90总分数及各项因子分与父母亲温暖理解项呈负相关。结论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养育方式有密切关系,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是其心理问题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初中生冲动性人格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11),对409名初中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冲动性人格和父母教养方式.结果 男生和女生在注意冲动性上得分有显著性差异[(20.56±3.60)分,(19.63±3.07)分,P<0.01].初一与初三年级在注意及运动冲动性得分有显著性差异[(20.58±3.47)分,(19.63±3.46)分,P<0.05;(20.31±4.37)分,(21.75±4.00)分,P<0.01].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注意、缺少计划及冲动性总分负相关(r=-0.23~-0.33,P<0.01).父母拒绝、否认与冲动性人格各因子和总分正相关(r=0.23~0.33,P<0.01).父母惩罚、严厉与运动和冲动性总分正相关(r=0.22~0.26,P<0.01).父母过分干涉、保护与运动冲动性正相关(r=0.23~0.34,P<0.01).母亲惩罚、严厉与注意冲动性正相关(r=0.22,P<0.01).父亲过分保护和母亲过分干涉、保护与冲动性总分正相关(r=0.23;0.25,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对注意、运动、缺少计划冲动性及冲动性总分的解释分别为12%、14%、15%和19%.结论 初中生的冲动性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父母教养方式对冲动性人格的形成具有预测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impulsive personalit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f Changsha, and to explore its relationship with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Methods 409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Egna Minnenav Barndoms Uppfostran ( EMBU ) and Barratt Impulsivity Scale ( BIS-11 ). Results Male and female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ttention impulsiveness scores((20.56 ±3.60) vs ( 19.63 ±3.07) , P< 0.01). Grade 7 and Grade 9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ttention and motor impulsiveness scores((20. 58 ± 3.47)vs (19.63 ±3.46) , P<0.05;(20. 31 ±4.37)vs (21.75 ±4.00) , P< 0.01). Parental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ttention , non-planning and total scores of impulsiveness ( r= - 0. 23 ~ -0.33, P<0.01). Parental refusal and reject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and factors of BIS-11 ( r = 0. 23 ~0. 33 , P<0. 01 ) . Parental punishment and rigor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otor and total scores of im-pulsiveness( r = 0.22 -0.26, P<0.01). Parental over-interference and overprotect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otor impulsiveness ( r = 0. 23 ~0. 34, P<0. 01). Mother's punishment and rigor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ttention impulsiveness( r = 0.22, P<0. 01 ). Father' s overprotection and Mother' s over-interference and overprotect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scores of impulsiveness ( r = 0. 23 ;0. 25 , P < 0. 01) .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factors and total of BIS-11 explained by patterns rearing were 12% ,14% ,15% and 19% . Conclusion Rearing patterns can severely impact the development of impulsive personality. Impulsive personality is positively predicted by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