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心合小肠"理论出自《灵枢·本输》,意为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经络上相互联系。目前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文章试从心与小肠的生理、病理和经络上相互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心合小肠"的理论含义,并从中医及现代医学两方面探讨肠道菌群与冠心病的关系,为"从小肠论治冠心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肺合大肠”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阐述了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生理上相互作用和经络上相互络属的表里关系。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发生紊乱时,会出现多种炎性反应,免疫系统遭到抑制,出现肺部疾患。针灸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对呼吸系统疾病发挥效应。本研究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实验研究,基于肺合大肠理论与呼吸系统疾病和肠道菌群的对应关系探讨针灸调控肠道菌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行性以及针灸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提供新的中医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性心肌病(DCM)是影响糖尿病患者寿命的重要原因,但其特异性治疗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心合小肠"理论为中医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心与小肠互为表里,经络相通,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与现代医学所证实的肠道菌群与DCM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理论相契合.肠道菌群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和有害代谢产物排出,其异常情况会引起DCM患者小肠分清别浊功能受损,从而导致心血不足、心脉不通.中药具有多靶点效应,其进入肠道后与肠道菌群之间的作用可能成为认识DCM防治效应机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在“心合小肠”理论指导下,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病因病机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从生理上,小肠主液,与PCOS“精阴”的生成密切相关,胞宫藏泻有度依赖于“心合小肠”功能的正常发挥;从经络上,心与小肠互为表里,通过经络循行与女子胞相通,与冲任共主女子月经、带下。现代医学提出的“脑-肠轴”参与调控PCOS发生发展全过程,“心合小肠”涵盖了“微生物-肠-卵巢轴”范畴,因此提出“心宁则肠安,肠安则心明”治则,为PCOS的中医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吕超  汪志新  孟宪亮 《光明中医》2023,(15):2943-2946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致命阶段,其病死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医疗负担。“心合小肠”是中医藏象学说的经典理论之一,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心力衰竭与肠道菌群存在联系。通过阐述其理论内涵及心力衰竭与肠道菌群间的关系,探讨肠道菌群对心力衰竭的影响,并对中医通过调控肠道菌群进而影响心力衰竭的潜在价值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即小肠为心之离腑,一脏一腑,一上一下,转利枢机合为表里,强调心可病及小肠,小肠病亦可反作用于心。这一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冠心病与肠道菌群是密切相关的理念相符,认为肠道菌群通过不同产物参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和免疫代谢,直接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随着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对肠道菌群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与冠心病的关系被逐渐发现,这使"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更受到认可和深化,在该思想下指导中医药改善肠道菌群的微生态以提高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医"心合小肠"理论,通过对小肠生理病理的分析,结合现代医学肠道微环境研究进展,总结动脉粥样硬化和小肠功能、肠道微环境之间的病理生理关系。认为肠道微环境的稳态是小肠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小肠"泌别清浊""受盛化物"功能异常和肠道微环境稳态失调密切相关。运用"心合小肠"理论从肠道微环境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心脾”论治心力衰竭萌芽于《黄帝内经》,目前通过各项医学热点研究证明了肠道菌群与心力衰竭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从心与脾的生理、病理、经络等相互关系上来论述心脾同治与心力衰竭、肠道菌群的内涵,并着眼于中医心脾功能、病理因素、中药研究论述探讨心脾与肠道菌群、心力衰竭之间的纽带关系,以期为临床试验提供指导及借鉴。  相似文献   

9.
胡健  李泽庚  张峰  李晓娟 《新中医》2022,54(21):26-30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是呼吸系统常见病,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对CAP 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菌群与CAP 的发生密切关联。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对于肺与大肠在生理与病理的认识为从肠道菌群角度治疗CAP 提供新思路。该文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认识、肠道菌群的组成与功能、肠道菌群丰富度、益生菌数量及维持肠道屏障功能方面论述了CAP 与肠道菌群的作用,概括了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中医外治法调节肠道菌群治疗CAP 的研究内容,以期为中医药治疗CAP 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心与小肠相表里”源自中医经典理论,强调“心”与“小肠”作为脏腑互为表里、相互配合作用,此理论与现代研究所证实的心血管疾病(CVD)和肠道微生态密切相关理念相吻合。通过论述“心与小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源流、CVD与肠道微生态的联系、以肠道微生态作为中医药治疗CVD靶点的3个方面,望能阐明“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以及在指导研究CVD与肠道微生态上的现实意义,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诊疗CVD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套管式长针属古代“九针”中“长针”的范畴,可祛深邪久痹,通过松解神经根,刺激相应区域的肌肉,以调节机体生理功能。套管式长针深层软组织松解术依据中医学经筋理论和以痛为腧理论,属于古代针刺中的“经刺”“报刺”“恢刺”及“合谷刺”等范畴。通过针刺疏散瘀滞之气血,以通治痛。套管式长针弥补普通毫针刺激量小及松解类针具风险较大的不足,兼具针刺调衡、提插松解的双重作用。套管式长针深层软组织松解术对深层肌纤维紧张所导致的各类难治性疼痛类疾病疗效明显,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针刺对高血压的治疗作用。本文基于“脉胀”理论,从理论、临床和机制三方面对针刺阳明经穴治疗高血压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综述。整理发现“脉胀”理论为针刺阳明经穴治疗高血压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针刺阳明经穴具有良好的降压效应,其机制可能与纠正血管重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改善内皮功能,抑制免疫炎症,调节肠道菌群和血管保护作用有关。本文基于“脉胀”理论,梳理从阳明论治高血压的相关研究,为后续进一步研究针刺治疗高血压提供参考,为探讨针刺治疗高血压的选穴方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针灸疗法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多取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及手太阳小肠经经穴为主,可双侧取穴,亦可单侧取穴交替施以疗法。温针灸的应用屡见不鲜,得到公认,行针补泻手法则是大同小异。温针灸疗法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疗效显著,操作方便,刺激小。应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适时进行治疗。TDP灯照射、中药外敷、足浴等综合疗法与针灸配合也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研究增多,发现二者之间与中医的心脾相关理论密切相关。中医心脾相关是一种学说理论,丰富了中医对心、脾系统疾病防治的体系。心血管疾病多样,历代医家对其治疗思路也有不同的见解。临床发现痰湿之邪在心血管疾病病程发展过程中表现明显,中医的脾虚又和肠道菌群密切相关,现从心脾相关理论探讨心血管疾病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希望对临床有一定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目前国内对肠道菌群与针灸治疗效应及作用机理的相关性研究的状况,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及临床研究在今后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知识服务平台三大中文数据库以及PubMed英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时间限定为1999年7月1日-2019年12月1日,筛选符合预定标准的文献建立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共纳入82篇文献,自2009年开始有针灸治疗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研究后文献量逐年增长;发表在41种期刊上,以《针灸临床杂志》所刊文献最多;成都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对此研究较多;52篇文献受基金项目支持;文献整体被引用量较低,有36篇文章未被引用,最高被引文献被引用频次为105次;17篇临床研究中有10篇随机对照研究;实验研究35篇,主要以各类疾病模型的大鼠为载体,其中消化系统疾病占主体,仅3篇研究健康鼠;临床研究17篇,均以患病人群为载体,以代谢性疾病为主;干预措施以艾灸、电针较多。结论 目前国内有关肠道菌群与针灸治疗效应及作用机理的相关性领域的研究较少,其中多项针灸治疗菌群失调性疾病的机制研究都推测肠道菌群是针灸治疗作用的生理基础之一,针灸可以通过使菌群恢复再平衡而治疗疾病;在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中,偏向于观察肠道菌群数量及多样性的变化,较少分析肠道菌群与针灸治疗效应及作用机理之间的关系;此外,临床研究样本量少、半随机或非随机,综述类文献引用目录局限等导致文献质量普遍较低。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针灸治疗疾病与肠道菌群调控的相关机制及影响因素,以进一步明晰肠道菌群在针灸治病机理中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当前导致人类心血管相关疾病病死率最高的病因之一。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常于机体内肠道菌群的特殊变化有关;虽然当前本病临床治疗仍以药物为主,但因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人们的关注点逐渐聚焦于针灸这一不良反应少、无污染、起效迅速的绿色疗法上;此外,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针灸对肠道菌群有明确的调节作用。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针灸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成立,文章就该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论述。  相似文献   

17.
痛症是针灸治疗的主要病种之一,而针刺最重视调神,在治疗痛症疾病时离不开“神”这个重要概念,调神止痛理论是治疗痛症的重要理论,除了选取调神的穴位,在针刺时要求医者和患者守神。在针灸选穴中,因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络穴,且为八脉交会穴,常用来治疗心胸胃等疾病,故而内关穴是调神止痛的必选穴位,通过探讨调神止痛理论,分析针刺内关穴治疗痛症的理论基础,发现临床上单独或者配伍使用内关穴可用于治疗多种痛症,疗效确切,并初步分析了内关穴治疗痛症的现代机制。  相似文献   

18.
宋金元时期轻灸重针转折因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针灸》2009,29(9):759
研究宋金元时期由重灸向重针转折的因素.从疾病谱变化、灸法局限与弊端、中药与手术治法增多、经络腧穴理论完善等剖析灸法衰落原因.宋金元时期中医病机理论与辨证论治取得重大突破,经络腧穴理论进一步完善,方剂配伍更加灵活,中药与中成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谱发生改变,热病盛行,外伤与骨折增多,灸法的局限与弊端等成为轻灸重针的重要转折因素.  相似文献   

19.
五输穴是针灸临床治病中的常用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灵枢》作为中医经络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在多篇内容对五输穴展开论述,对中医针灸学五输穴理论的构成的作用显著,并充分陈述了五输穴治疗作用及选穴依据关系,这些都为后世五输穴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将归纳整理《灵枢》中有关五输穴论述所蕴含的学术思想并对其内涵做一浅析。  相似文献   

20.
针灸是中医治病调气的常用方式,其最终目的在于调气,“气至”是决定疗效的关键。杨继国教授在临床中总结出“三步调气法”,即针灸得气、以神驭气、点穴导气三步。针灸得气依靠针刺手法和控制灸量达到“气至”,强调“得气”,注重患者的“针感”和“灸感”;以神驭气是通过治神、调神引领经气到达病所,用于针灸得气失利之时;点穴导气即运用点按、揣揉、敲打穴位等方式调气,用于前两步均未实现“气至”时。附病案3则以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